细菌感染病毒感染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0200257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感染病毒感染(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外外外源源微微生生物物通通过过一一定定方方式式从从一一个个宿宿主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引起的感染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引起的感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 程度的病理过程程度的病理过程 传染传染感染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微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微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能引起感染能引起感染oror宿主疾病的微生物宿主疾病的微生物微生物的毒力微生物的毒力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LD50LD50: (medianlethaldose)(medianlethaldose) 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在一定条件下引起50%50%实验动物实验动物 感

2、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ID50ID50:(medianinfectivedose)(medianinfectivedose)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在一定条件下引起50%50%实验动物实验动物 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非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致病菌致病菌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的致病机制

3、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致病的三因素: 侵袭力l毒力 外毒素 毒 素 内毒素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入侵的数量细菌入侵的数量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细菌入侵的部位细菌入侵的部位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一)侵袭力(一)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内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进入机体

4、内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荚荚 膜膜: : 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粘附素粘附素: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上,避免被清除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上,避免被清除侵袭性物质侵袭性物质:有利细菌侵入上皮细胞有利细菌侵入上皮细胞 有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有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侵袭力侵袭力1、黏附与定植(1)黏附的方式:单个细菌的吸附形成微菌落生物膜: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主要利用胞外多糖作为基质彼此吸附而形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2)(2)黏附性结构物质:黏附性结构物质:l细菌体表结构的组成部分l主要成

5、分:蛋白质、糖蛋白多糖、脂多糖l菌毛黏附素:普通菌毛分泌非菌毛黏附素:OMP、LTA、纤维连结蛋白结合蛋白荚膜、微荚膜细菌感染病毒感染(3)(3)黏附机制黏附机制:l静电吸引l疏水作用l阳离子桥联作用l配体-受体结合:关键由基因控制特异性结合具有种属特异性细菌感染病毒感染(4 4)组织趋向性)组织趋向性l大多只能黏附于特定组织靶位l具有种属特异性l由基因控制细菌感染病毒感染2 2、侵入、侵入l主要侵入黏膜上皮细胞l侵袭基因侵袭素侵入细菌感染病毒感染3 3、繁殖与扩散、繁殖与扩散在感染早期扩散能力强1、局部扩散:l局部表层扩散:仅局限于上皮层感染eg: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l局部深层扩散:进入

6、淋巴系统,不进入血流eg:肺门淋巴结结核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与侵袭性酶类有关与侵袭性酶类有关 egeg: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球菌:透明质酸酶 分解透明质酸分解透明质酸 链激酶链激酶 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 链道酶链道酶 切断高黏度切断高黏度DNADNA链链 2 2、全身扩散:血流扩散、全身扩散:血流扩散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二)毒素(二)毒素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种类种类内毒素:内毒素:G 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G G菌主要毒力因子菌主要毒力因子外毒素:外毒素:多为多为G G+菌菌产生的毒性物质,产生的毒性物质, 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

7、至细胞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1 1 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exotoxin)主要由G+菌产生在菌体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蛋白质(不稳定,不耐热,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多由多由A A、B B亚单位组成亚单位组成lA亚单位:毒性部分lB亚单位:无毒性作用介导毒素与靶细胞结合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毒性强,有选择毒性作用毒性强,有选择毒性作用细胞毒白喉毒素、志贺毒素等神经毒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肠毒性霍乱毒素、金葡菌肠毒素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2 2 内毒素内毒素l化学性质:脂多糖(LPS)G-菌细胞壁的组分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细菌感染病毒感染G

8、 G- -菌内毒素结构菌内毒素结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l耐热(160,2-4hr)l抗原性不强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l毒性弱,无选择作用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休克、微循环障碍、Shwartzman现象与DIC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内毒素吞噬细胞内源性致热源(IL-1、TNF-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反应l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l伤寒沙门菌例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ShwartzmanShwartzman现象与现象与DICDIC内毒素内毒素入血入血低血压低血压血细胞积聚、血管阻塞血细胞积聚、血管阻塞激活凝血系统,血液凝固激活凝血系统,

9、血液凝固DICDIC细菌感染病毒感染LPSLPS的作用的作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要点要点 外毒素外毒素 内毒素内毒素 来源来源 G G+ +菌与部分菌与部分G G- -菌菌 G G- -菌菌 存在部分存在部分 分泌分泌, ,少数裂解释放少数裂解释放 细胞壁的组分细胞壁的组分化学成分化学成分 蛋白质蛋白质 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 不稳定不稳定 稳定、耐热稳定、耐热毒性作用毒性作用 强、临床表现特殊强、临床表现特殊 较弱、效应相似较弱、效应相似抗原性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强、刺激机体产生 弱弱 抗毒素、可制成类抗毒素、可制成类 毒素毒素细菌感染病毒感

10、染(三)超抗原(三)超抗原(superantigenSAgsuperantigenSAg)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蛋白具有激活免疫反应的高度活性eg:TSST-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细菌感染病毒感染SAgSAg的特征的特征l激活具有特异性TCRV的T细胞l不需要APC的加工l同时结合TCR和MHC-II类分子的外侧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毒性休克综合征等有关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感染的来源感染的来源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病人、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体内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体内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

11、致病菌机体潜伏的细菌机体潜伏的细菌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传播方式与途径传播方式与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血液途径节肢动物叮咬感染接触传播:皮肤接触性传播疾病(STD)细菌感染病毒感染v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90%(90%以上以上) )v潜伏感染潜伏感染:病菌潜伏在组织中,血液、分泌物中无病菌潜伏在组织中,血液、分泌物中无 eg:eg: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v显性感染:显性感染:v带菌状态: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带菌状态: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 eg:eg:伤寒、白喉伤寒、白喉 间歇排出细菌间歇排出细菌感染类型感染类型v不感染不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显性感染:显性感染:l急性感染慢性感

12、染l局部感染全身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全身感染全身感染l毒血症:白喉、破伤风l内毒素血症:严重G菌感染l菌血症:病菌一过性通过血循环l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l脓毒血症:金葡的脓毒血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各种全身感染的比较细菌各种全身感染的比较感染毒素进细菌进细菌症血症入血流入血流血中繁殖状菌血症-+-+/-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在细胞内增殖,与机病毒侵入机体在细胞内增殖,与机 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的结果感染的结果免疫保护免疫保护免疫病理损伤免疫病理损伤细菌感

13、染病毒感染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的致病机理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出芽释放子代病毒,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出芽释放子代病毒,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出芽释放子代病毒,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出芽释放子代病毒,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对细胞有一定损伤对细胞有一定损伤对细胞有一定损伤对细胞有一定损伤 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杀细胞性感染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CP

14、E(cytopathiceffect)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破坏细胞溶酶体机制 对细胞器的损伤 病毒蛋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改变细胞的抗原性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形成包涵体形成包涵体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orororor椭圆椭圆椭圆椭圆形斑块。形斑块。形斑块。形斑块。egegegeg:内基小体:内基小体:内基小体:内基小体内含病毒颗粒、剩余病毒成分内含病毒颗粒、剩余病毒成分内含病毒颗粒、剩余病毒成分内含病毒颗粒、剩余病毒成分胞浆或胞核胞浆或胞核胞浆或胞核胞浆或胞核嗜酸性或嗜碱性嗜酸性或嗜碱性嗜酸性或嗜碱性

15、嗜酸性或嗜碱性整合感染整合感染病毒核酸(病毒核酸(病毒核酸(病毒核酸(cDNAcDNAcDNAcDNA、部分、部分、部分、部分DNADNADNADNA)结合到宿主细)结合到宿主细)结合到宿主细)结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胞染色体胞染色体胞染色体DNADNADNADNA多见于肿瘤病毒多见于肿瘤病毒多见于肿瘤病毒多见于肿瘤病毒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胞转化细胞转化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转化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转化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转化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转化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病毒感染激活细胞凋亡基因病毒感染激活细胞凋亡基因病毒感染激活细胞凋

16、亡基因病毒感染激活细胞凋亡基因胞质收缩、核浓缩等形成凋亡小体胞质收缩、核浓缩等形成凋亡小体胞质收缩、核浓缩等形成凋亡小体胞质收缩、核浓缩等形成凋亡小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 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新抗原:新抗原:NKNK、MM杀细胞作用(杀细胞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CTLCTLCTLCTL:释放细胞因子致炎症:释放细胞因子致炎症:释放细胞因子致炎症:释放细胞因子致炎症对免疫系统损伤对免疫系统损伤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免疫抑制:

17、麻疹、麻疹、麻疹、麻疹、EBEBEBEB、风疹病毒、风疹病毒、风疹病毒、风疹病毒杀伤免疫活性细胞杀伤免疫活性细胞杀伤免疫活性细胞杀伤免疫活性细胞 :HIV:HIV:HIV:HIV引起自身免疫病引起自身免疫病引起自身免疫病引起自身免疫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水平传播一、水平传播:病毒在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病毒在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 呼吸道呼吸道消化道消化道眼、泌尿生殖道眼、泌尿生殖道破损皮肤破损皮肤血液血液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人类病毒的传播方式人类病毒的传播方式感染途径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与媒传播方式与媒介介病毒病毒呼吸道呼吸道消

18、化道消化道血液血液眼眼oror泌尿泌尿生殖道生殖道破损皮肤破损皮肤空气、飞沫空气、飞沫污染水污染水oror食物食物污染血污染血oror血制品血制品接触接触昆虫叮咬、昆虫叮咬、狂犬、鼠等狂犬、鼠等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腺病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腺病毒、毒、VZVVZV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HAVHAV、HEVHEVHIVHIV、HBVHBV、HCVHCV、HCMVHCMVHIVHIV、HSVHSV、HPVHPV、腺病毒、腺病毒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狂犬病毒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狂犬病毒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二、垂直传播二、垂直传播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病毒由母亲

19、传给胎儿的方式胎盘胎盘产道产道哺乳哺乳eg:CMVCMV、HBVHBV、HIVHIV、风疹病毒等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的类型 向外播散病毒向外播散病毒 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急性感染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显性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病程长,病毒可检出病程长,病毒可检出 egeg:HBVHBV、HCVHCV、HIVHIV、EBVEBV、HCMVHCMV感染感染潜伏感染:潜伏感染: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egeg:HSVHSV、ZVZZVZ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潜伏期长,发病后为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直至死亡SSPESSPEprionprionegeg:麻疹病毒:麻疹病毒持续性感染 海绵状脑病海绵状脑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