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0199236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编码贮存提取提取的作用是使过去贮存的经验转换成有意识的经验。“图书馆找书”与记忆提取不同提取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回忆/再认)Mandler(1969)的实验测验条件与学习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测验环境与学习条件之间的关系Godden和Baddley有关潜水员学习的实验:当回忆测验的环境与学习时的环境相匹配时,被试的记忆成绩更好。记忆的内隐测量方法内隐测量方法始于Graf对遗忘症患者的记忆测验实验组(遗忘症病人)/控制组任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词干补笔结果:控制组在三种测验的成绩为0.37、0.69和0.49;遗忘症患者的成绩为0.15、0.58和0.57记忆的测量方式自由回

2、忆线索回忆再认节省法/重学法词干补笔测验提取原则1.范畴化记忆材料被组织成类别或其他统一体,比没有明显组织的信息更容易被回忆2.编码的特异性当刺激材料首次进入长时记忆时,刺激材料依据上下文情景以特殊的形式进行编码Tulving 和Thomoson的实验(hot-COLD, ground-COLD)提取原则3.线索超负荷原则(Roediger & Guynn, 1996)当提取线索与其他任何记忆项目不相关并且可以高度区分时,提取线索最有效。Linton(1982)对自己记忆持续6年的研究。编码-提取范式(Tulving,1983)可利用信息 可提取信息 提取编码X YAAXAYBBXBY编码-

3、提取范式同样的编码条件对不同提取方式是否具有同样效应?不同编码条件是否会在同样提取方式下产生相同结果?同时研究编码与提取之间交叉效应提取模式提取模式提取情节必须满足两种情景,即认知系统必须处在提取模式条件下,并且存在一个适当线索。有意提取与偶然提取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提取过程中,通过指导语控制提取模式是研究记忆的关键。提取体验“记得或知道”范式记得状态下,被试能够有意识回忆起先前经历的事件细节,并回忆起事件所引起的瞬间感觉或者由事件所联想起的其他事件。知道状态下,被试可能感觉一个项目似曾相识,并相信它是刚刚呈现过的,但不能回忆它的具体细节。实验过程先学习词表,以16个词为一组,其中15

4、个词呈现给被试(诱饵词),有1个词未呈现给被试(关键词)。关键词与诱饵词之间有较高的语义联系再认测验是一个标准化的词表,对无关词(未呈现过的无语义关联的词)和关键词进行有效控制。被试的任务是判断每一个词是学过的(旧)还是未学过的(新)。如果是旧的,继续对单词做出“记得”或“知道的判断。”一、概述 FOK是指相信某个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发生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经典研究范式是回忆FOK判断标准测验(RJR),其基本思想是将元记忆水平的FOK判断与客体水平的标准测验成绩进行相关检验,用相关程度表明FOK判断的准确。记得和知道Rajaram(1993)记得与知道

5、实验阅读160个单词,一半语义加工,一半找押韵词,一小时后再认,并回答是“记得”还是“知道”结果:(1)语义加工单词要比押韵加工单词再认率高,即加工层次效应;(2)“记得”单词具有非常明显的加工层次效应;(3)“知道”单词相反,押韵条件下的词比语义加工条件下的词更多。二、FOK的产生机制 FOK判断是对于当前不能回忆出的项目所做出的感觉自己知道的程度或预见以后能被回忆或再认出来的把握程度的一种判断。它是所有的元记忆监测性判断中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形式,是一种相对可靠的元记忆能力的评估参数。(一)痕迹接通说 Hart(1965)提出了痕迹接通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被试在回忆提取中失败(未能提取出

6、全部信息),但对所要回忆项目的痕迹仍有部分接通,FOK判断就是以这种接通为前提的。(二)推论说 推论说由Nelson(1984)提出。该理论认为,FOK不是由于靶子本身残留痕迹的接通引起,而是依赖于记忆中的其他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包括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情景信息、最初的启动信息和靶子回忆线索的相似性以及被试有关提取的一般知识。(三)可获得性模型由Koriat(1993)提出。该模型认为,FOK判断依赖于与靶子有关的部分信息总的可获得性,建立在可获得信息的数量和强度基础之上。这些线索包括靶子的片段、语义推论、靶子的情节信息以及由其他资源激活的信息流。决定FOK判断准确性的因素:(1)信息激活或可

7、提取的数量决定了FOK判断等级;(2)信息被激活的强度,提取的容易性、有效性、特异性和持久性决定正确提取的比率。重复提取测验效应对一个事件的成功提取将会促进将来对它的回忆。重复再生现象对事件的错误回忆增加了后来对它进行进一步错误回忆的可能性,对错误回忆也有提升效应。短时记忆信息提取Sternberg的搜索模型平行扫描 or 系列扫描从头至尾扫描 还是自我停止的扫描直通模型双重模型Sternberg的经典研究实验范式 : 5,8,7,3记忆集大小以反应时为指标平行扫描:测试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被试的反应时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或者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系列扫描:测试项目和记忆项目一个个地进

8、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着识记项目增多或记忆集增大而增加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指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顺序检查一遍,即将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每个项目都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测试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即停止比较。实验结果:RT= e + cN + d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是从头至尾的系列取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扫描。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识记项目数量太小,较长的一列识记项目,可出现系列位置效应;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快速呈现并立即测试的识记项目中会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加工能量有限观点的解释: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平行加工。加工

9、能量分配不同造成反应时与识记项目数量的线性关系。项目多,每个项目分配能量少,反应时增加直通模型直通模型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可以据此作出某种判断;度,可以据此作出某种判断;人有一个内部的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标准时作人有一个内部的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标准时作出出“是是”反应,低于标准时作出反应,低于标准时作出“否否”反应;反应;当熟悉值愈是偏离这个标准,则作

10、出当熟悉值愈是偏离这个标准,则作出“是是”或或“否否”的反应愈快。的反应愈快。双重模型知觉代码与概念代码共同构成概念结;每个概念结有不同的激活水平或熟悉值;人在内部有两个判定标准:高标准(C1)和低标准(C0)。熟悉值高于C1,低于C0时直接反应;中等熟悉值的探测词需要进行系搜索才能作出反应。内隐记忆又称非陈述性记忆,指对先前的经验不需要经过有意向回想的一类记忆形式,是某些记忆成分开始工作而个体并没有意识到的一种现象。启动效应外显记忆:需经有意识回忆的记忆内隐记忆: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别1.加工深度因素: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2.保持时间不

11、同:内隐记忆的保持时间要明显长于外显记忆;3.记忆负荷:外显记忆的数量和准确性随记忆项目增多而降低,内隐记忆不受影响;4.呈现方式: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而对外显记忆没有影响;5.干扰因素:外显记忆容易受其他无关信息干扰,而内隐记忆不受外在刺激干扰。内隐记忆理论激活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适当迁移加工理论I.激活理论启动效应是内部记忆系统中固有的统一的预存表征或知识结构的暂时激活。激活是自动进行的,独立于建立新的情节记忆痕迹所需的精细加工,与主观需要、练习、反馈等因素无关,没有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也不受应激或其他同时性加工要求的影响。II.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由Tulving和Squir

12、e等人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理论(multiple memory system theory)改变了过去将记忆视为一个单一系统的观点,将记忆看作是由不同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一操作系统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不同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说的优缺点:多重记忆系统说的优缺点:n n 系统说将记忆与某种神经结构以及神经系统说将记忆与某种神经结构以及神经过程联系起来,为脑损伤及遗忘症患者出过程联系起来,为脑损伤及遗忘症患者出现外显记忆障碍而启动效应仍旧保存完好现外显记忆障碍而启动效应仍旧保存完好找到了较好的解释。这一理论也能较

13、好地找到了较好的解释。这一理论也能较好地解释正常人身上出现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解释正常人身上出现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实验性分离现象。n n 困难在于: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困难在于: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Squire关于记忆系统的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的加工理论的差异系统说与加工说各执一端。它们的对立,部分地根源于方法学上的对立。持加工说的学者多为认知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从逻辑上不能由实验性分离现象推论出机能上独立的心理系统。主张系统说的学者多为神经心理学家,他们相信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心理系统质的差别。也许,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的分歧在于他们从不

14、同的层面来看待实验性分离现象。III.适当迁移加工理论Roediger等(1990)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适当迁移加工理论(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 theory,简称加工说)。该理论认为,由于外显记忆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需要不同提取类型或运用不同信息,所以,两类记忆测验在学习中的获益也不同。外显记忆测量倾向于对语义、精细化或概念性信息的提取,是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而内隐记忆倾向于以知觉特征为基础的提取,属于自下而上的知觉信息驱动的加工。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一)任务分离范式 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任务分离范式一般是通过改变测验

15、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即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间接测验需满足的两个条件1.在学习阶段,被试接触了相关信息;2.在测试阶段,指导语强调立刻反应并且保证被试没有有意识地提取。通过指导语控制被试的提取策略缩短测验时间、施加较大的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在学习和测验之间增设干扰作业、用口头反应代替书面反应等。(二)加工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差异性手段,并以此证实了内隐记忆的存在;然而,任务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Jacoby认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分离应当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上,

16、并提出了加工分离试验程序。加工分离程序总体思路:用两个彼此独立的测验(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方向相反,进而达到把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分离开的目的。启动型再认型。http:/ 30 次(其中三选一、四选一和五选一各10 次)。指导语如下:“下面你将听到一连串的声调,将先后演奏两遍。在第二遍中,有一个声音改变了。你要记下这个改变声音的顺序数。在听的时候,你要默数,每遍由 3 个(或 4 个或 5 个)音组成,第二遍中只有一个乐音有变化,其余 2 个(或 3 个或 4 个)与第一遍相同,你就把这个变化的乐音的顺序数写在记录纸上。记录不得有空缺。”然后播放相应的测验内容。(2

17、)再做排除测验,排除测验重复上面的程序做 30 次(其中三选一、四选一和五选一各 10 次)。指导语如下:“下面你将听到一连串的声调,将先后演奏两遍。在第二遍中,有一个声音改变了。你要记下这个改变声音的顺序数。在听的时候,你要默数,每遍由 3 个(或 4 个或 5 个)音组成,第二遍中只有一个乐音有变化,其余 2 个(或 3 个或 4 个)与第一遍相同,请你想起相异的那一个顺序数,但不填这个数,而是填另一个可能相异的顺序数。记录不得有空缺。”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是内隐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指的是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一)知觉启动、直接

18、启动或重复启动 知觉启动是指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知觉特性上有关,而与加工水平无关,常用的任务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残词补笔等。(二)语义(概念)启动 一个启动刺激词对随后出现的相关目标词在发音或词汇识别上的促进作用就是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或概念启动(conceptual priming)。通常情况下,启动刺激词和被启动词之间没有知觉关联性,而只在语义上相关。(二)语义(概念)启动类别范例生成自由联想(三)负启动效应 负启动效应最早由Dalrymple Alford和Budayr于1966年在斯特普(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

19、法却始于Tipper(1985)的研究。 负启动效应是指当前一个刺激中的干扰项作为后一个刺激中的目标呈现时出现的抑制作用,即当上次显示(启动试验)中被忽略的干扰项成为下次显示(探测试验)中的目标项时,被试对该目标项的反应时增长;如果被抑制的词后来变得与任务有关,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的命名要相对困难。负启动研究范式包含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每种显示均包含目标和干扰物两类刺激,要求被试对目标进行反应,同时忽略干扰刺激实验一般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中探测显示的目标与启动显示的干扰物有关,而控制组中这两种显示的刺激无关。负启动效应产生原因1.反应压制;2.认知去活化;3.编码协调;4.认知阻塞;5

20、.S-R映射;6.情景恢复。一、Bartlett的研究 1932年,Bartlett在记忆:一个实验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中详尽介绍了一系列记忆实验研究,并提出记忆具有建构的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第五节 错误记忆一周后.Bartlett发现,随着重复时间的推移,被试出现了大量错误被试会在故事中加入一些内容,使故事听起来更加合理和连贯;在多次重复后,被试的记忆发生了系统性失真,对该故事的记忆发生了扭曲Bartlett称这种重复回忆的方法为“重复再生repeated reproduction”Bartlett的解释 再生的记忆是对记忆中材料的的正确而且机械的生成,重构的记忆则是在会

21、议的过程中主动填补那些确实的片段,而这过程经常会发生错误。 对有丰富意义的材料(比如故事和现实生活事件)的记忆更容易导致重构过程并引发错误,对简单的材料(如词表,无意义音节)的记忆则更为容易导致再生记忆而更为准确。 Bartlett认为,任何记忆都是在已有的图式(即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信息分类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便会使记忆内容歪曲以更适合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即图式注: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二、研究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misinformation effect paradigm)DRM研究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经典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Loftus

22、,1974)是基于词语和事件的结合而提出的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实验者的目的往往是要探讨被试对目击事件的记忆程度,也就是说在被试观察完事件后,提供给被试误导信息,以检验事后误导信息 是否会影响被试对开始发生过的事件的细节报告。结果发现事后误导信息使被试的再认准确性显著下降。 这类实验的程序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步骤:首先让被试观察某一事件(如,交通事故);然后给实验组进行误导信息干扰,控制组不接受误导信息;最后让被试进行迫选再认测验,以检验事后误导信息是否影响、改变了被试对开始事件的记忆。实验程序如下:研究者让被试在实验室里观看一段交通事故的撞车事件录像,然后让被试回答问题:“当两辆汽车-时,汽车的时

23、速大约为多少英里?”实验设计为被试间。被试分成三组,每组划线部分的动词不同,一组被试划线部分的动词为“碰撞”(hit);另一组划线部分的动词为“撞毁”(smashed into);第三组被试作为控制组不接受这个问题的提问。让前两组被试对时速进行估计,“碰撞”组的被试估计汽车时速为34英里;“撞毁”组的被试估计汽车的时速为40.8英里。一个星期后,再次向三组被试进行提问:“上次的录像中,你是否在事故现场看到了撞碎的玻璃?”结果,“碰撞”组被试中有14%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撞毁”组的被试中则有32%的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实际上录像中,根本没有撞碎的玻璃,两组被试不约而同的发生了错误记忆。 Lof

24、tus的解释是,虽然动词“碰撞”和“撞毁”的效价不同,但却使被试对录像中内容的记忆编码和组织方式发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动词对被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暗示,使他们不仅对车速的估计有所差异,而且也使被试的记忆发生了扭曲,因为 “撞毁”的破坏程度更为严重,所以,导致了“撞毁”组中有更多的人“记得”有撞碎的玻璃,这就导致了错误记忆的发生。DRM范式(集中联想研究范式 )Roediger和McDemott(1995)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Deese的研究范式, 最终形成了DEM研究范式。最初的范式中共包括36个词表,每个词表由15个学习项目(如床、休息、醒来、疲倦、做梦、醒来、打盹、毯子、瞌睡、睡着、

25、打鼾、 小睡、安宁、呵欠和困倦)组成,它们均与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作关键诱饵(如睡觉)相联系。虽然这个关键诱饵在学习阶段尚未出现,但是许多研究结果均证明在测验阶段,像睡觉这样的关键诱饵均表现出了很高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 例如, 在Roediger和McDemott(1995)的实验一中,他们向被试呈现个词表,每 个词表由12个单词组成,词表中的所有项目均与某个最高关联词(后来被称为关键诱饵)有关,但这些高关联词在学习阶段并不呈现。三、影响错误记忆效应的因素 研究者们采用DRM范式及其多种变式,并通过控制各种不同实验变量,发现错误记忆效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该范式中所使用的学习词

26、表的一些特征会导致错误记忆效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对词表中信息的编码、保持和提取存在影响的因素同样会对错误记忆产生作用。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对词表学习前的指对词表学习前的指导语操纵导语操纵词表呈现期间的不词表呈现期间的不同操纵同操纵学习和测验之间的学习和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导致错误回忆和错导致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现象误再认现象四、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一)想象想象膨胀Goff和Roediger的实验(二)模糊痕迹理论表面痕迹和要点痕迹产生错误记忆的原因:对事件表面记忆的遗忘;对时间来源的表面细节的遗忘;提取时用要点记忆代替了表面记忆。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

27、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Q:想象和表象的区别?近年来错误记忆研究中的新领域“想象膨胀”想象膨胀:是一种源自生活的错误记忆现象,它是指通过想象能提高一个人确信某一未发生事件发生过的程度应应运运而而生生想象膨胀范式Goff和Roediger的实验(1998)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一:编码阶段一:编码阶段: 1.听听 2.听并想象听并想象 3.听并亲自动手完成听并亲自动手完成 二:想象阶段:二:想象阶段:旧项目旧项目+新项目,想象次数(新项目,想象次数(0,1,3,5) (24h后)后) 三:测验阶段:三:测验阶段:旧项目旧项目+ 新项目新项目+ 新新项目新新项目 (15天

28、后)天后)实验结果一、被试增加了把仅仅听过的事件判断为动手做过的概率二、增加了将在编码阶段没有出现过的行为描述判断为曾做过的概率总之:对这些事件的想象增强了被试把某总之:对这些事件的想象增强了被试把某些未发生过的事件报告为曾经发生过的自些未发生过的事件报告为曾经发生过的自信度。信度。模糊痕迹理论模糊痕迹理论记忆不是经验的单一表征存在两种记忆: 表面痕迹 要点痕迹 表面痕迹:(1)记录经验表层信息 (2)对刺激的表面细节的描述要点痕迹:(1)记录经验的语义、概念及细节的一般概括 (2)代表刺激的意义 两者表征关系:(1)相互独立(2)要点记忆不是从表面记忆中抽取而来(3) 二者平行编码、独立存储

29、 两者表征区别:持续性存在差异 表面痕迹易受干扰,随时间推移迅速衰退 要点痕迹相对持久,即不易随时间发生改变 注:要点痕迹缺乏特异性,易混淆两者表征共性: 特定材料归因为曾经直接经验过的材料理论应用理论应用经验过的事件与其来源基于不同的记忆表征 事件事件的记忆:表面痕迹和要点痕迹 事件来源事件来源的记忆:表面细节产生错误记忆的原因产生错误记忆的原因: (1)对事件表面记忆的遗忘 (2)对事件来源的表面细节的遗忘 (3)提取时用要点记忆代替了表面记忆一、遗忘的一般研究遗忘是记忆的重要方面,没有遗忘就没有记忆。记忆的保持和遗忘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信息在记忆中的保持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

30、变化。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第六节 记忆的遗忘遗忘的经典理论干扰理论痕迹消退说动机遗忘说二、定向遗忘(一)什么是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由Muter于1965年首先提出,也被称作指向性遗忘,有时又叫有意遗忘(intentional forgetting)。定向遗忘与自然遗忘不同,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它是检验有意遗忘的一种重要方式。(二)定向遗忘的机制1.系统差异选择性搜索(set differentiation selective search)理论2.选择性复述(selective rehearsal)或编码理

31、论(encoding theory)3.提取抑制理论(retrieval inhibition theory)三、遗忘症(记忆缺失) 人脑在遭受外伤或产生器质性病变时,有可能造成人的失忆。脑损伤包括脑外伤、癫痫、脑肿瘤、脑血管中风以及老年性痴呆症等,会导致人脑失去记忆。(一)顺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脑受损后被试学习记忆新知识的能力下降,大脑对损伤后发生的事情很难形成或者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它是发病之后的经验记忆丧失,不能回忆损伤之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但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包括儿时的记忆等。(二)逆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是指被试对脑损伤发生之前的事件的记忆障碍,又称为远期记忆障碍。这是发病或损伤之前记忆的丧失,患者不能回忆损伤之前的一段时间经历的事件。1.提取在记忆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如何才能完成提取?提取应符合怎样的原则?2.记忆测量的方法有哪些?3.影响提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4.提取的模型有哪些?5.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何差异?6.哪些理论可以解释内隐记忆现象?思考题7.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有哪些?8.不同的启动方法之间有何差异?如何采用启动的方法研究内隐记忆?9. FOK产生的机制是什么?10.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1.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12.定向遗忘是如何产生的?遗忘症有哪些类别?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