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0180087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1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高考二轮复习2.12.1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2 2课时)课时)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主要侧重于考查地球宇宙环境的探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方时、区时、日界线、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变化及四季的变化等主干知识。(2)从命题形式看,有两大规律:一是直接以光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来进行试题设计。(3)从能力要求看,本讲侧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等。2018复习中注意: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各种图形对基本原理、规律进行阐释。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特别是结合时事

2、新闻进行地方时、区时和时区的计算以及季节的判断。注重原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等问题。考情分析考查方向正午太阳高度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太阳直射点的一、太阳直射点的变变化化规规律律基础梳理1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基础梳理(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情况相反。(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白昼变长,黑夜变短。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基

3、础梳理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关系的易错分析(1)易错点:认为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都增大。(2)出错原因:不能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3)备考建议: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因而太阳直射点向该点(而不是该点所在的半球)移动,两者的纬差减小,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该点,两者的纬差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基础梳理反馈3太阳日出、日落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1)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

4、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4)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太阳从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从正南升起,正南落下。基础梳理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基础梳理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基础梳理判读方法和技巧1“三看”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下图所示:基础梳理(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5、。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还可推出距春(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的规律。如下图所示:基础梳理2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4)出现极昼的地方(除极点外):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基础梳理3昼夜长短的计算(1)根据昼弧夜弧计算

6、。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15,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2)利用与赤道的昼长恒为12小时的比较关系计算。(3)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图示如下。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2基础梳理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基础梳理2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7、。如下图所示:基础梳理判读方法和技巧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其变化特点的判断技巧(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3)位置看“数值”90的出现。基础梳理基础梳理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该地地方时为12时。(2)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3)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相反。(4)确定日期、日影

8、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如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影永远朝向北方;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日影永远朝向南方;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日影则有南、北朝向的变化。(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基础梳理反馈武汉某建筑采用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设计师把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建筑物玻璃幕墙高

9、度和屋檐外延长度巧妙结合起来,如图所示。这种设计既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也可以极大地减少玻璃幕墙的日射负荷,显出很好的节能性。读图回答12题。基础梳理反馈1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A昼长逐渐增加 B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C月均温不断降低 D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2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随纬度的变化需调节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屋檐外延长度应()A变长 B变短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基础梳理反馈【答案】 1.B2.A【解析】1.由题干信息知,一年内该地(武汉)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正午室内太阳

10、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即由夏至到冬至的变化过程,该地昼逐渐变短,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月均温先升高后降低,月均降水量先增多后减少。2.我国北方纬度越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在玻璃幕墙高度不变的前提下,我国北方地区屋檐外延长度应变长。核心考点热点命题地球运动中的对称现象读“某日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判断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ABCD核心考点第一步:读图文材料,获答题信息信息:图示中表达了“某日四地昼弧长短状况”,其中四地的昼弧长度分别为165、270、195和180。信息:四地中,地和地的昼弧长之和为360,即地的昼弧长等于地的夜弧长。第二

11、步:调运知识,获取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结合图示信息知,地的昼长恰好是地的夜长,说明两地分属南北不同半球,且纬度数相同。【解题思路】经典考题(2016江苏地理)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ABCD【答案】D【解析】1.根据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可知起飞时,赤道上75E的地方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为9时,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则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约是18时 。2.读图可知,该日南极地区出现 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北求,该日悉尼和广州同为东南方向,北半球广州时昼短夜长,南半球悉尼是昼长夜短;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悉尼和广州之间,则该日正午树影朝向不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相同。经典考题课堂小结一、考情分析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关系的易错分析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