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0130506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第七课时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时 病毒性传染病三SARS、手足口病、腮腺炎、手足口病、腮腺炎传染病学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I.概况概况II.病原学病原学III.传播途径传播途径IV.临床症状临床症状V.预防预防传染病学I.概况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SARS ),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学非典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传染病学非典是一种新呼吸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学非典的发病和流行情况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首发病例、也是全球首例是于2002年11月出现在广东佛山

2、,并迅速形成流行态势。 2003年8月7日WHO宣布:全球确诊非典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全球死亡919人,病死率11%中国确诊非典5327例,死亡349人,病死率6.6%传染病学II.病原学病原学电镜下的SARS病毒传染病学SARA冠状病毒模式图传染病学传染病学SARA冠状病毒结构图传染病学III.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二传播途径:近距离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冬春季节多见传染病学1.传染源 现有资料说明,现有资料说明,SARS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极少数患者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一般极少数患者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一般情况

3、下传染性随病程而逐渐增强,在发病的第情况下传染性随病程而逐渐增强,在发病的第2周周最具传播力。最具传播力。通常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特别是持续通常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特别是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热、频繁咳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时的传染性较强。时的传染性较强。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尚未发现潜伏期患者以及治愈出院者有传染他人的尚未发现潜伏期患者以及治愈出院者有传染他人的证据。证据。传染病学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同等传播效力,有的患者可造成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同等传播效力,有的患者可造成多人甚至几十人感染即超级传播现象多人甚至几十人感

4、染即超级传播现象),但有的患,但有的患者却未传播一人。者却未传播一人。老年人以及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肝脏、老年人以及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肾脏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不但较其他人容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不但较其他人容易感染SARS,而,而且感染后更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且感染后更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造成超级传播的机制还不清楚。其中有一些超级传造成超级传播的机制还不清楚。其中有一些超级传播者由于症状不典型难以识别,播者由于症状不典型难以识别, 传染病学2、传播途径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即

5、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吸入患,即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吸入患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SARS经空气传播的主要经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方式,是SARS传播最重要的途径。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被高度怀疑为严重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被高度怀疑为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的传播途径之一,其流行病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的传播途径之一,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易感者可以在未与学意义在于,易感者可以在未与SARS患者见面的情况下,患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

6、-CoV的气溶胶所的气溶胶所感染。感染。通过手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手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途径,是因易感者的手直接,是因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或间接接触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目前尚不能排除目前尚不能排除经肠道传经肠道传播的可能性,播的可能性,尚无经过血液途径、尚无经过血液途径、性途径性途径和和垂直传播垂直传播的流行学证据,但在预防中均不可以掉以的流行学证据,但在预防中均不可以掉以轻心。轻心。传染病学影响传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接触密切是最主影响传

7、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接触密切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治疗或护理、探视患者;要的因素,包括治疗或护理、探视患者;另外如飞机、电梯等相对密闭、不通风的环另外如飞机、电梯等相对密闭、不通风的环境都是可能发生传播的场所。改善通风条件,境都是可能发生传播的场所。改善通风条件,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扩护措施,会使传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扩护措施,会使传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传染病学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普遍易感,一般认为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与亲友原因尚不清楚。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与亲友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患者时,同患者在治疗、护理、陪护

8、、探望患者时,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如果防护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如果防护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SARS。 感染感染SARS病原后,已证实可以产生体病原后,已证实可以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状况目前仍无明确报道。液免疫,细胞免疫状况目前仍无明确报道。传染病学非非典典症症状状I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传染病学并发症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传染病学非典病人的非典病人的X片片传染病学V.预防一控制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学1.传染源管理1)患者的管理:患者的管理:1)早发现、早报告:本次流行中,因诊断不明确、早发现、早报告

9、:本次流行中,因诊断不明确、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而引起大规模医院内传播是早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而引起大规模医院内传播是早期暴发的主要原因。控制期暴发的主要原因。控制SARS流行,病例的早期流行,病例的早期预警和防护尤其重要。预警和防护尤其重要。2)早隔离、早治疗:早隔离、早治疗:SARS的疑似患者、临床诊断的疑似患者、临床诊断患者和确诊患者均应立即住院隔离治疗,但应收治患者和确诊患者均应立即住院隔离治疗,但应收治在不同区域,其中临床诊断患者、疑似患者均应住在不同区域,其中临床诊断患者、疑似患者均应住单人病房,避免交叉感染。应就地治疗,尽量避免单人病房,避免交叉感染。应就地治疗,尽量避免远距离转送患

10、者。远距离转送患者。 传染病学2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每例对每例SARS患者、疑似患者都应在最短时间内开患者、疑似患者都应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其发病前接触过的同类患者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其发病前接触过的同类患者以及发病前以及发病前3天和症状期密切接触者。天和症状期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为隔离观察期为14天自最后之日算起天自最后之日算起)。在隔离观。在隔离观察期满后,对无察期满后,对无SARS症状和体征的隔离观察者,症状和体征的隔离观察者,应及时解除隔离。如果隔离观察者发展成为应及时解除隔离。如果隔离观察者发展成为SARS,应严格按患者实施管理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应

11、严格按患者实施管理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一旦可疑患者排除踪。一旦可疑患者排除SARS,对其接触者的管理,对其接触者的管理也相应解除。也相应解除。 传染病学3)动物传染源宿主)的管理应加强对动物宿主的监测研究,一旦发现可应加强对动物宿主的监测研究,一旦发现可疑动物宿主,应立即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报疑动物宿主,应立即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或减少与告,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或减少与其接触机会。其接触机会。 传染病学2.切断传播途径1)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院内感染控制:2)做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做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护

12、目镜或面罩、鞋套等。其中以防护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或面罩、鞋套等。其中以防护口罩与手套最为重要,一般接触患者者在戴由与手套最为重要,一般接触患者者在戴由12层以上层以上纱布制成的口罩,有条件的或在纱布制成的口罩,有条件的或在SARS感染区那么感染区那么应佩戴应佩戴N95口罩。口罩。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插管、口腔护理等近距离接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插管、口腔护理等近距离接触时,基护人员还应佩戴护目镜或面罩。触时,基护人员还应佩戴护目镜或面罩。 传染病学非典的防护传染病学查看非典病人传染病学钟南山院士查看非典病人病历传染病学胡锦涛看望抗战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传染病学二、手足口病I.概况概况II.病原

13、学病原学III.传播途径传播途径IV.临床症状临床症状V.预防预防传染病学I.概 况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多发生于5 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心肌炎、肺水肿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 ,导致死亡。导致死亡。自自20082008年年5 5月月2 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染病管理。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

14、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手足口病一般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传染病学II.病原学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引发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多种型。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15、甲类柯萨奇病毒,属於肠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於肠病毒的一种。病毒的一种。手足口病多数会在夏天及初秋出现。手足口病多数会在夏天及初秋出现。 传染病学III.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在患病第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传染病学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

16、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传染病学IV.IV.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可能持续4至至5日。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至10日内消退。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炎。 传染病学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

17、流涕、食欲不振、恶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心、呕吐、头疼等状传染病学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传染病学V.疾病预防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1.1.保持空气流通。 2.2. 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3.3. 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4.4. 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传染病学 5.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

18、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排出的分泌物。 6. 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 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回校上课。才回校上课。 8. 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三、流行性腮腺炎传染病学传染病学I.概念 临床特点流行性腮腺炎,俗称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痄腮、“流腮,是儿童和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

19、,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传染

20、病学II.传染源副黏液病毒副黏液病毒:由腮腺炎病毒: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所引起,所引起,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麻疹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麻疹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液病毒,RNA型,病毒直径为型,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平均140nm。病毒抵抗力弱病毒抵抗力弱: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很敏感,: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很敏感,1%甲酚皂溶液、甲酚皂溶液、70%乙醇乙醇、0.2%甲醛溶液等均可甲醛溶液等均可于于25 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个月,37时可保

21、持时可保持24h,加热至加热至5560时经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温有相当的抵抗力。 传染病学III.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传染病学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腮腺炎病毒一般于发病前6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可从患者唾液中分离出来。在腮腺肿大前1天和腮腺肿大后3天这段时间内传染性最强。于病程早期,也可从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传染病学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

22、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播。被带病毒。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孕妇感染本病可染源。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发生率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发生率也增加。也增加。 传染病学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染,其易感性随年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染,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多见于龄的增加而下降,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少年。 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病学IV.临床表现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并

23、发症一神经性系统并发症二生殖系统并发症三急性胰腺炎四肾炎五心肌炎六其他传染病学治疗要点一抗病毒治疗二对症治疗三并发症治疗 传染病学V.预防1. 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通常的措施如下: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通常的措施如下:接种疫苗是预防的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接种疫苗是预防的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岁接种一针,防接种:岁接种一针,6岁接种一针。岁接种一针。 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目前有麻腮二联疫苗、麻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目前有麻腮二联疫苗、麻风腮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风腮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 (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在呼吸道疾病

24、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3)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传染病学2. 腮腺炎的传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常在腮腺炎的传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常在幼儿人托、新生人学、新兵人伍时爆发流行。幼儿人托、新生人学、新兵人伍时爆发流行。中国的腮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腮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4-15岁人群,岁人群,占总病例数的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爆发占公共卫生事以上,爆发占公共卫生事件的件的20%左右。左右。 所以目前预防腮腺炎应以所以目前预防腮腺炎应以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为主。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