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CT解剖读片1CT图像优势:•数字化横断面图像• 图像清晰度和密度分辨率高,• 提高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2读片方法: 1、熟悉CT解剖结构: 是CT正确诊断的前提 2、运用比较法: 颅脑、五官、颈部、 胸部 、 盆腔为对称性结构3•3、正确利用CT值: 鉴别病变性质• 水:0-20HU、• 气体:-2000-200HU、• 脂肪:-190-30HU,• 出血:45-80HU、• 软组织:20-60HU、• 钙化:130-2500HU、4 一、颅脑CT5678 1、颅底层面眼眶中颅窝后颅窝乳突颞骨额骨枕骨9四脑室蝶骨小翼脑桥鸡冠蝶窦102、蝶鞍层面前颅窝蝶鞍鞍背小脑半球脑桥小脑角池蝶窦113、鞍上池层面--上丘的层面蝶鞍鞍背额叶颞叶小脑半球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垂体124、鞍上池层面--下丘层面鞍上池(五角或六角形)海马侧裂池环池中脑135、第三脑室下部层面小脑幕四叠体池第三脑室侧脑室前角下部尾状核头146、第三脑室上部层面侧脑室前角基底节区(尾状核、豆状核、 外囊、屏状核、 脑岛)上夭状窦小脑沟第三脑室内囊前肢內囊后肢内囊膝部157、侧脑室前角层面侧脑室前角透明隔松果体小脑幕尾状核头内囊丘脑16178、侧脑室体部层面胼胝体膝部内囊脉络丛枕叶侧脑室胼胝体压部丘脑189、侧脑室上部层面(1)额叶顶叶大脑镰枕叶放射冠上夭状窦侧脑室胼胝体1910、侧脑室上部层面(2)大脑皮质半卵圆中心顶叶侧脑室大脑镰额叶2011、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额叶顶叶顶叶皮质2112、大脑皮质上部层面额叶半卵圆中心大脑镰顶叶脑灰质脑沟2213、大脑皮质上部层面脑沟大脑镰2314、大脑皮质上部层面脑回脑沟大脑镰2425 二、胸部CT 纵隔窗 肺窗2627• (一)胸部纵隔窗• 目的--纵隔• 气管• 大血管28291、胸廓入口或胸骨切迹平面气管左头臂静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302、胸锁关节平面食管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头臂静脉313、胸骨柄平面右头臂静脉食管左颈骨下动脉左头臂静脉左颈总动脉324、主动脉弓部平面上腔静脉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血管前间隙主动脉弓降主动脉335、主动脉弓下平面346、主肺动脉窗平面升主动脉气管食管357、隆突平面奇静脉36奇静脉弓奇静脉弓378、气管分叉层面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右主支气管食管肺动脉干左主支气管奇静脉389、左肺动脉平面左肺动脉3910、右肺动脉平面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左肺上静脉4011、左心房右心房左心房冠状动脉4112、四腔心层面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左心房4213、心室平面右心室心包膜左心室4314、室间沟、肝顶肝脏顶叶下腔静脉心包膜室间沟4445(二)胸部肺窗 目的—肺门 肺叶 肺段 支气管4647•1、正常肺门解剖481)气管分叉层面右上叶尖段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右上叶肺静脉后支左主支气管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右主支气管492)右上叶支气管层面右主支气管右肺动脉前干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右上叶肺静脉后支右上叶后段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左肺动脉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右肺上叶后段支气管503)左主支气管层面右下肺动脉干中间段支气管左肺上静脉左上叶舌段支气管左下肺动脉左主支气管514)右中间段支气管层面中间段支气管左主支气管降主动脉525)左上叶舌段支气管层面左上叶舌段支气管左下肺动脉右下肺动脉536)右中叶支气管层面右肺中叶动脉右中叶支气管右下肺动脉左下叶支气管左下肺动脉前内基底支左下肺动脉后外基底支左肺下静脉后基底支右下叶支气管右下叶背段支气管547)两肺下叶段支气管左下叶内前基底段支气管左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左肺下静脉右下叶支气管内前外背外后55562、肺野 应用肺窗来观察肺叶和肺段: 1、肺野---首先要观察叶间裂 (两肺斜裂、右肺水平裂) 来界定肺叶的范围与边界。
2、肺段---无明确分界,主要依据肺段 支气管或纵膈窗 3、肺小叶由小叶间膈、小叶核心和肺小叶 实质组成57•依据纵膈窗判断肺段•1、胸锁关节平面:右肺上叶尖段、左肺上叶尖后段;•2、主动脉弓上部平面:两肺上叶前、尖、后段;•3、主肺动脉窗平面:前、后、背段,•4、左心房上部:中叶内外侧段(舌段)、背段;•5、左心房上中部:中叶、舌段对称显示、背段;•6、心室平面:中叶内侧段、下舌段、• 下叶(内、前、外、背基底段)占大部分 ;•7、心脏下部:同上,两下叶背段被后段替代58右侧斜裂右侧斜裂裂右肺上叶左肺上叶两肺下叶59左侧斜裂(双排CT、16排)左侧斜裂左侧斜裂6016排CT右侧斜裂左侧斜裂61右肺上叶左肺上叶右肺下叶背段62右肺中叶(水平裂)63右肺中叶少血管区右肺斜裂右肺下叶右肺中叶64右肺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右肺下叶前基底段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右肺下叶后段右肺中、下叶肺段右肺下叶内基底段65肺韧带右肺下叶后段下肺韧带6667•感谢:• 吕秋洋、陈珊、• 王婷婷、章秀娟同志• 的热情帮助!6869三、腹部正常CT解剖 (一)正常肝脏CT解剖701、肝实质 肝实质密度﹥脾、胰、肾 CT值:38~80HU, ﹥脾7 ~ 8HU ﹥血液 肝静脉、肝门静脉: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均匀強化 (A期、门脉早期不均匀)712、肝血管 三套: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 1)、肝静脉--肝段划分标记: 肝右静脉:右叶前段和后段之间 肝中静脉:左叶和右叶之间 肝左静脉:左叶内侧段和外侧段之间 在膈下平面三支静脉汇入下腔静 脉(此区称为第二肝门)72肝静脉73 2)、门静脉(简称门脉): 在肝门(第一肝门)最粗, 呈管状结构。
分左 右两支, 平扫呈条状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呈高密度,且强化 早于肝静脉 肝门三结构:肝动脉(偏左)与胆总 管(偏右),后方, 74CT平扫门静脉分支75门静脉CT增强76•3)、肝动脉:平扫时肝内分支不能分• 辨, 增强时可呈高密度影肝动脉773、肝内胆管(1-3MM) 伴随肝动脉和门静脉走行, 从肝周边向肝门走行, 到达肝门时左右肝管汇合成总肝管• 约40%病例显示肝内胆管(低密度影)784、肝韧带和沟裂 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走行,将肝 左叶分为内、外侧段 静脉韧带沟裂:尾叶和肝左叶外侧段之 间, 胆囊窝与下腔静脉窝连线:肝左、右叶 分界圆韧带7980(二)正常胆道的CT解剖 81 1、 肝内胆管:己述 2、肝外胆管 总肝管(3-5MM):表现为肝门处环形 低密度影, 胆总管:总肝管与胆囊管合并形成, 直径﹤6MM,﹥10MM为异常 (向下绕过十二指肠球后进入胰头 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Vater壶腹)82胆总管胆总管扩张833、胆囊 位于肝左右叶之间的胆囊窝内 胆囊腔CT值:0-20HU 胆囊壁﹤3.5mm ﹥5mm为病理性增厚 长径:4-5CM , ﹥5CM为增大84胆囊8586(三)、正常胰腺的CT解剖87胰腺位置: 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为凸面向前 的条带状结构。
位于脾动脉下方,脾静脉前方 前方--胃窦,右侧--十二指肠降段, 后方--下腔静脉 脾静脉88脾静脉十二指肠胃腔肾脏胃窦胰腺腔静脉钩突89•胰腺走行:斜形、横形、S形、马蹄形•胰腺形态:变化大,从胰头到胰尾逐渐• 变细, 移行、光滑、连续•胰腺密度:• 均匀或欠均匀, • CT值低于肝, • 与血管、脾相近90 胰头:位低,圆形,在十二指肠降部 内侧、腔静脉前方 向下延伸为钩突, 其外侧为十二指 肠 胰颈: 后方--门静脉, 左后方—肠系膜上动脉91胰头钩突92 胰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 脾静脉紧贴后缘 (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胰尾:位高,指向脾门,空肠曲位于附近 体尾交界的后方 --左肾上腺93胰腺CT值:35-45HU (软组织密度)边缘:呈波浪状主胰管:体、尾部中央, 内径:2-4mm 94◆ 胰腺大小(Haertel):重要意义 胰头: 3.0cm(最大径) 体部: 2.5cm 尾部: 2.0cm ◆Haaga:以 L2 椎体横径作为标准: 正常胰头∕椎体横径比为0.5~1 胰体为1/3 ~ 2/3 尾部为1/5 ~ 2/595注意: ◆勿将胰体尾背侧走行的脾静脉与胰腺 之间的一条低密度影(脂肪)误为扩 张的胰管。
◆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 又称“苹果柄”,其前方为胰体 ◆十二指肠水平段位于肠系膜上动脉、 静脉 后 方,而胰头位于该血管的外侧方 ◆老年人胰腺萎缩96◆脾静脉:识别胰腺的重要标志, 其前方为胰腺体、尾部; 也有助于区别腹腔肿瘤: 脾静脉之前:多为体、尾部肿瘤, 之后:多为左肾上腺、左肾 或其它后腹膜肿瘤97胃腔胃窦十二指肠脾脏胰尾胰腺周围结构腹腔动脉干腹主动脉9899(三)、正常脾的CT解剖100•脾位于左膈下,•内侧与胃、肾及胰腺相毗邻,•CT平扫:脾密度均匀,CT值:45±22HU,101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不均匀,40秒后CT值升至最高值,之后缓慢下 降,密度逐渐均匀102•脾:个体差异较大,• 长12cm,宽7cm,厚3~4cm•CT横断面:以1根肋骨或肋间隙作为1个肋单元,在一个层面上脾的长度以5个肋单元作为正常标准,• 大于5个肋单元者•可考虑为脾大。
103(四)正常肾上腺的CT解剖104•肾上腺:• 肾周间隙上端,与肾筋膜相连, • 其周围有脂肪组织•右肾上腺:• 下腔静脉后方• 右肝叶内侧和• 右膈肌脚外侧105•左肾上腺:• 左膈肌脚外侧,• 脾动、静脉及胰尾部的后方,• 脾的内侧,其位置比• 右肾上腺略低• 10%的肾上腺下端• 可达肾门106•形态:倒Y形、倒V形、线形、三角形、• X形等,• 右侧:倒V形(90%~52%)及• 线形(36%~87%)多见,• 左侧:倒Y(32%)形及• 倒V (50%~60%)多见•厚度:5~8mm,小于1cm,• 比同侧膈肌脚细,前后自然走行,• 无局部结节状突出107肾上腺形态108109(五)正常肾的CT解剖110• 肾:腹膜后间隙(另述),肾周围有大量脂• 肪组织• 肾上下径:10~12cm• 肾横径:5~6cm(肾门平面)• 肾实质厚度:1.5cm• CT:• 肾上下极呈椭圆形,肾门平面呈镰刀状。
• 左肾上极脾侧--驼峰样隆起,• 肾盂:大小各异,位于肾动、静脉的后• 方,与输尿管相连111肾上极平面肾下极平面肾盂平面112• 输尿管:经腰大肌的前方下降至盆腔内,在膀• 胱底外上角从 后方入膀胱• 平扫:输尿管呈点状影(不易辨 认)• 增强:呈高密度点状影• 肾静脉:位于肾动脉的前方,比肾动脉粗大• 左肾静脉:比右肾静脉长,从肾门发• 出后,跨越腹主动脉 前方汇入下腔• 静脉• 右肾静脉:呈锐角注入下腔静脉113肾静脉走向、腔静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114•平扫: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 CT值为 30~50HU,不能分辨肾皮质 • 和髓质肾盂肾盏近似水密度•增强:肾实质密度明显升高 强化特点: 取决于造影剂的 量、浓度、 速度和CT扫描的 时间与 速度。
115CT增强116大剂量造影剂增强: 1.动脉期早期:主动脉峰值后10秒 肾皮质强化,此时髓质尚呈低密度 2.约60秒后,皮髓质密度相似 3.随后,肾髓质的强化比皮质明 显,肾盏、肾盂显影117118(六)腹膜后间隙及其结构的正常CT解剖119•腹膜后间隙:• 是后腹壁(壁层)与腹横筋膜之间• 的解剖间隙及解剖结构的总称120 筋膜间隙分为:肾旁前间隙 肾周间隙 肾旁后间隙 1211、肾旁前间隙: 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区域 四个主要脏器: 十二指肠(球部除外)、胰腺、 升结肠、降结肠、肠系膜血管、 淋巴结以及脂肪组织 二大通道: 间隙两侧:潜在通道; 髂脊稍下方平面:与肾周间隙、 肾后间隙相连通。
122十二指肠胰腺降结肠肠系膜血管1232、肾周间隙: 肾前筋膜(即Gerota筋膜) 与肾后筋膜(即Zuekerkandle 筋膜)之间的区域 三个脏器 四个融合 一个连通 124肾上腺、 肾、脂肪以及肾包膜血管肾周间隙:125三个脏器: 肾上腺、肾、脂肪以及肾包膜血管 四个融合: 1)肾前筋膜(位于肾脏前方)与包绕 腹主 动 脉、下 腔静脉和肠系膜上 动、静脉的 结缔组织相融合,两 侧无明显边界; 126 2)肾后筋膜与覆盖腰方肌、 腰大肌的 筋膜融合; 3)在肾周间隙外侧融合形 成 侧锥筋膜; 4)与降结肠的 腹侧和外侧腹 膜融合 127一个连通: 在肾周间隙上端,肾前、后筋膜融合为 一韧带,附着于膈肌; 在肾周间隙下端向髂窝连通。
1283、肾旁后间隙: 指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区域 内有脂肪,血管和淋巴结,但无脏器 肾旁后间隙向上通过膈后面的间隙与胸腔的胸膜外腔潜在相通 肾旁前,肾旁后间隙在髂窝与盆腔腹膜外组织相连通129脂肪13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