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70085195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周血细胞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周血细胞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周血细胞形态(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周血细胞形态外周血细胞形态郧阳医学院检验系郧阳医学院检验系 李晓强李晓强血片检查的重要性血片检查的重要性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 2、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差异4、骨髓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5、骨髓象难辨认而血象细胞较易辨认瑞氏瑞氏瑞氏瑞氏(WrightsWrightsWrightsWrights)-)-)-)-姬姆萨(姬姆萨(姬姆萨(姬姆萨(GiemsaGiemsaGiemsaGiemsassss)混合染色混合染色混合染色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构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偏酸,色泽偏红,对细胞

2、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而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色泽纯正,而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染色步骤染色步骤1.将血涂片置于染色架上2.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3.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2-3滴加减(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4.稍等1-2分钟后,再加磷酸盐缓冲液,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5.染色20-30分钟;6.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1分钟以上,待干,勿用滤纸吸干,以免滤纸纤

3、维污染涂片。染色的注意事项染色的注意事项1、涂片必须在空气中自然凉干2、玻璃器具要清洁,PH要接近中性3、染色时,涂片放水平位置4、染色过深及过浅的处理5、冲洗时的注意事项6、染液用完后要盖紧瓶塞血片观察的内容血片观察的内容1、低倍镜下观察血片及染色是否满意2、记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3、观察各系统的细胞有无形态、数量的异常4、有无寄生虫及其他明显异常细胞正常红细胞正常红细胞 小小红细胞红细胞大大红细胞红细胞有核有核红细胞红细胞点彩红细胞(点彩红细胞(1)l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

4、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核糖核蛋白)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点彩红细胞(点彩红细胞(2)嗜嗜多色性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1) 嗜多色性(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红细胞红细胞 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人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策RNA而被染成灰色蓝色。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多色性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2)l 豪-周小体 Howell-Jolly

5、也称染色质微粒,表现为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为有核红细胞核碎裂的遗迹。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中。 Cabot环 Cabot环环 为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色性、点彩和含H-J小体的红细胞内,其确切来源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残留的纺锤丝或融合的微管。一般很少见到,偶见于铅中毒或恶性贫血患者血片中。 缗钱状分布红细胞 四个以上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叠,主要常见于高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感染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症。靶形红细

6、胞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泪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棘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是一种带刺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这种红细胞见于:棘细胞增多症(血浆-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80%,其它也见于肝病及制片不当时,正常红细胞也会变成棘细胞。皱缩红细胞镰状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

7、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裂红细胞裂红细胞 l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

8、性溶血性贫血和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症;其它常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现象。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

9、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高可达6%。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单核细胞型浆细胞型浆细胞型幼淋幼淋细胞型细胞型原淋细胞型原淋细胞型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V型型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杜勒小体 Dohle氏体氏体 是一种出现于成熟粒细胞浆中的淡蓝色小体,常分布在细胞边缘、圆形或不规则,有时不止一个。染色较模糊,稍有不注意或涂片染色不佳即不易发现。目前认为它不过是红色胞浆中残留下来的一小块淡蓝色胞浆(含RNA),经常与严

10、重感染时出现的其它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并存。但偶尔可在某些孕妇或用细胞毒剂治疗的患者血片中找到。核右移 空泡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中性粒细

11、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及大面积烧伤等。分叶过多 核左移核左移退变退变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常易混淆()常易混淆()常易混淆()Auer氏体 奥奥尔(Auer)氏体氏体是含于胞浆内的一种被罗氏染色染成红色的棍棒状小体。形态类似抗酸染色的结核杆菌。一般认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来自溶酶体?),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PAS反应都呈阳性。正常细胞中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时原始

12、、早幼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胞浆中,但决不会出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故对白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May-Hegglin畸形lMay-Hegglin异常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白细胞异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在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出现蓝色的类似杜尔氏体的包涵体。患者常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出血倾向,但绝大部分人不表现任何症状。Cheidiak-Higashi异常 lCheidiak-Higashi异常异常:主要形态特点是在嗜中性粒细胞(包括幼稚细胞)胞浆中,含有一种粗大的颗粒。该颗粒大小不一,直径1-4,圆、椭圆或不规则形,染成灰蓝色、蓝紫色、以至棕红色,甚为显著;髓过氧化物

13、酶,苏丹黑B染色和酸性磷酸酶均为强阳性。有时在嗜酸性、嗜碱性和单核、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组织细胞中亦可见到此种大颗粒。患者称为Cheidiak-Higashi综合征Alder-Reilly异常 Alder-Reilly异常:异常:主要的形态特点是白细胞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胞浆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蓝色的(嗜天青)颗粒,有的压在核上,易与中毒性颗粒混淆;通常颗粒不多,但仔细观察较易发现。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粘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异常颗粒是由于溶酶体缺乏某些水解酶,造成粘多糖和神经鞘磷脂堆集,成为可染色的颗粒。Pelger-HuerPelger-Huer白细胞异常:属于显性遗传,其白细胞形态特点:核分叶不良,不分叶,核呈花生形、亚铃形等形状,无核丝形成,胞浆正常,此外,还有假性(即继发性)Pelger-huet白细胞异常应加以鉴别,后者常见于急性肠炎、伤寒、疟疾、流感,无家族史,但在原发病得到治疗后白细胞形态恢复正常。血小板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散在分布巨大血小板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滋养体间日疟原虫裂殖体及孢子体间日疟原虫滋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