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70041620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增长PPT幻灯片(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储东涛1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因而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二次大战后,众多区域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思路、战略思维和政策主张,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全新的经济发展观,对我国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经济发展理念的跃升,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章的重点在第一、二、三节。2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

2、素分析 1、经济增长的定义 (1)统计学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指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或社会总产值的增加,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总之,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多或国民产出(output)量的增多。这里的“产出量”,既包括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也包括劳务。因此,经济增长的内容,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3 (2)库 兹 涅 茨(SKuznets)的“经济增长”定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4 (3)库

3、兹涅茨“经济增长”定义的含义: 西蒙库兹涅茨是美国经济学家,长期任教于哈佛大学,并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霍普金斯大学等处工作,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增长中给“经济增长”所下的定义,可以说是经典性的,包含3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提供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或不断增长;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三,社会制度与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是先进技术得以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5 2、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美 国 经 济 学 家 刘 易 斯(WALewis)在1955年出版的经济增长

4、理论中,提出了以下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 (1)自然资源和人类欲望; (2)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 (3)技术进步; (4)资本积累; (5)人口增长; (6)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6 刘易斯在1955年就提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上述6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对各种因素逐一分析后认为:“经济增长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包括运用资本的知识和技术)”,这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对不少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这种“资本决定论”或“唯资本论”,使不少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陷于泥潭而不可自拔。7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简介 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美国经济

5、学家纳克斯 (RNurkse), 曾 游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著称于世。8 (1)“贫困恶性循环”的具体内容: 穷人的“贫困恶性循环”: 贫穷 收入少 效率低 收入少 吃不饱 身体差 纳克斯认为,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也是如此。不发达国家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以下两个“恶性循环”:9 资本供给角度的“恶性循环”: 收入少 储蓄少 产出少 资本供给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下 资本投入不足 资本需求角度的“恶性循环”: 收入少 购买力低下 产出少 投资引诱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下 资本投入不

6、足10 (2)纳克斯的悲观结论: 纳克斯认为,上述两个“恶性循环”相互制约,相互加强,任何一个循环都无法自行突破而转为良性循环,因此,资本稀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经济停滞的局面难以改变。他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穷是因为它很穷。”可见,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11 2、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罗 森 斯 坦 -罗 丹(Rosenstein-Roda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并做过一些政府的顾问,以提出“大推进”理论闻名于世。 (1)“大推进”理论的中心思想: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增长理论绝大部分就是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要克服“

7、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走出“贫困恶性循环”。 12 (2)“大 推 进 ”理论的依据三个“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一气呵成,并且达到必要的规模才能使用。否则,资本事实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丝毫得不到促进。13 储蓄的不可分性 储蓄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相反,它的增长是有阶段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储蓄才会急剧地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 需求的不可分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证的国际市场才能销售出

8、去,从而收回投资。如果产品不能出口,或国内购买能力太低,大部分产品无人购买,投资也将以失败而告终。 14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F Perroeex)曾任法国巴黎数理经济应用科学研究厅厅长,后任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他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 (1)“增长极”理论的中心思想 强调改变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要尽可能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从而形成与周围地区的势差,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15 (2)“增长极”形成的关键 在于“创新企业”的存在,并且带动一大批“增长企业

9、”的发展,形成“磁场极”,对周围地区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增长极”,不仅要培育“创新企业”,而且要优化周围环境。 (3)“增长极”的两种效应: “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极点的集聚,从周边地区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因而是一种向心运动。 “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极点的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是一种离心运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这两种效应的强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起初“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增强;再到后来,“扩散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16 4、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诺思(D North)教授是新经济史派的代表人物,

10、在西方经济学界颇有影响。他提出的“输出基础”理论,实际上就是对外开放理论。 (1)“输出基础”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即出口产品的增多。增加区域的输出,将启动一个“乘数”过程,促进非输出基础生产的发展,带动区域内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可见,输出生产和输出总额越大,其相应的收入就越多,区域经济的规模就越大,占领的市场就越广阔,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越快。17 (2)“输出基础”理论的结论 “输出产业”的发展,决定着区域的收入水平及区域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且“输出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输出基础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品或最终生产制成品所组

11、成,那这个区域就实现了工业化。” 18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简介 1、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 (1)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同时增加投资 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关键是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而现实中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存在关联性和互补性,即此供给恰好是彼需求。因此,只有在各产业、各行业、各部门同时增加投资,才会导致各方面的需求同时扩大,使市场得以扩大,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双重发展障碍,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 19 (2)依据三个“不可分性”必须全面发展工业 他们从三个“不可分性”进一步论证,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基础设施

12、建设,但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所需资本多;现代工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只有同时投放大量资本,兴建许多相关工厂,才能互相创造需求,提供市场,使整个工业得到发展。因此,应当按照同一投资率和增长率来全面发展工业,把现有资源均等地分配于一切工业,实现投资的最优格局。 20 2、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A O Hirschman)是世界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创立者。1958年出版经济发展战略一书,奠定了其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崇高地位,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经济学教授和哈佛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等职。21 (1)“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提出 这一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要集中力量,利用有

13、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主要产业,并以它们为动力,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根据 赫希曼认为,“发展就是一系列连锁着的不平衡”,“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跷板的形式前进”,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础是不平衡的,因此,新投资就应当不平衡,才能达到最终平衡的目标。而且,发展中国家最缺的就是资本,全面投资缺乏资本来源。 22 (3)“不平衡增长”的“连锁效应”任何投资都会产生“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还会产生“旁侧连锁”,因此,一国在选择优先发展的部门时,应当选择连锁效应最大的部门优先发展。由于关联效应

14、的作用,其他部门就会成长起来,其速度也许比采取平衡增长战略所能取得的发展更快些。 23 3、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理论 缪尔达尔(KGMyrdal)是瑞典经济学家,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回波效应”理论,是针对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而提出来的。 (1) “回波效应”理论的提出 缪尔达尔认为,市场的力量往往会导致区域间的差异增大:“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起初总是“回波效应”也即“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发达地区愈发达,不发达地区愈不发达,形成“马太效应” ,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4 (2)“回波效应”机制的形成 “回波效应”首先是由

15、制度形成的。如果听任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政府不从政策上干预和调节,必然是一个地区的发达以另一个地区的停滞为代价;其次,资本、移民等要素流动也会对落后地区产生“回波效应”,国际资本流动和移民同样是如此。因此,要消除这种不均衡,必须在制度上作重大调整和改革,也就是加强国家干预或政府调控。 25(3)“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依存和转变 “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变的。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才过剩、资本过剩、资源浪费等原因,也会导致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周围落后地区扩散,以取得相对利益,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26 4、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

16、 弗农(WRVernon)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梯度推移”理论的创立者。 (1)“高梯度”与“低梯度”的含义 弗农认为,如同生物体一样,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都必然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新兴部门所组成,就预示着兴旺,列在“高梯度”地区;如果某个区域都是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落部门所组成,就预示着衰退,列在“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推移 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更新,时间的推移

17、,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与发展,高梯度地区的创新活动就会逐步按梯度高低顺序,跳跃式地向周围扩展。27 (3)创新的“局部范围扩展”与“大范围扩展” “局部范围扩展”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地区推移;“大范围扩张”,则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或区域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张。 (4)“梯度推移”作用的后果 梯度推进过程,是动态上的“极化效应”,既促进经济资源向高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将造成地区间的两极分化。 285、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WWRostow

18、) 发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提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71年又增加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9 二、经济发展观的不断进步 (一)早期经济发展观 1、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一代发展观” 发展经济增长工业化 主要代表人物是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等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因而把“发展”等同于工业化,甚至以牺牲农业来强迫推行工业化,提出“去掉农业”论、“去掉农民”论,这样才能促

19、进经济增长。30 2、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代发展观” 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这一公式是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概括的。他已经注意到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强迫推行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提出“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因而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31 3、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1)自然资源过量消耗; (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贫富差距日趋扩大; (5)南北差距继续拉大;等等。 32 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概念的区分 1980年出版的新大英百科全书,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列为两个辞条,经济增长主要用

20、于对发达经济的研究,而经济发展则相对于不发达经济而言。 这就是说,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争论,经济发展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被区分为不同的适用范围:经济增长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适用于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当然,经济发展中包含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3 第三节 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理念跃升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代发展观” 1、1986年钱纳里(HBChenery) 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钱纳里在1986年出版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指出,经济发展是“从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

21、向另一个结构的多维过渡”,“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如其分”,“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的变化,应能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 所以,钱纳里认为:居民收入增长需求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生产结构变化技术结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 34 2、 1987年 挪 威 首 相 布 伦 特 兰 夫 人(GHBruntland)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体现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给世世代代公平的发展权。不仅是本代人的公平,而且是代际间的公平,资源分配与利益的公平;第二,有限制

22、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本身包含着制约因素;第三,可持续发展应有全球性的联合行动。35 3、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阐述发展的含义:发展是为了人并由人去从事的发展。 “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建一种能够使人长期地享受健康和有创造性的生活”,“发展的首要目的应是消除贫困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贫穷民众最需要的东西,是食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教育培训和工作的选择机会,还有地域流动的自由、言论的自由、人格的独立等。 36 4、1995年科林克拉克(CClark)的观点:发展是人掌握自己命运并实现潜能的发展。 “发展要求人们树立信心,获得必须的技能、资产和自由去实现其目标”。他把发展同参与社会经济、政

23、治活动和民主联系在一起。 5、1995年迈克尔托达罗(MPTodaro)提出:发展是人维持生存、保持自尊和争取自由的发展。 生存就是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健康和安全; 自尊就是人要活得像一个人; 自由就是人要摆脱对自然、无知、他人、苦难、不合理制度以及教条主义信念等的被奴役关系。 37 二、当代最前沿的经济发展观 1998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an)获得了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1999年9月,森又出版了题为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著作,阐述了当代最前沿的经济发展理论。38 森的第一个命题是:“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他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

24、由:“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同时,“发展还包括法治意义上的自由。” 森的第二个命题是:“自由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森在书中特别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5种最重要的工具性自由: (1)政治自由即人人有权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如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负责任的言论观点等。 (2)经济条件即人人享有将其经济资源运用于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机会。 39 (3)社会机会即人人享有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它们构成个人享有更好生活的实质性自由。 (4)透明性担保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决于

25、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发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 (5)防护性保障指为那些遭受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性困难的人、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扶持的社会安全网。40 两个命题合起来,森的理念就是:经济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核心。 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安南认为:“全世界贫穷的、被剥夺的人们在经济学家中找不到任何人比森更加言理明晰地、富有远见地捍卫他们的利益。通过阐明我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不是根据我们的财富而是根据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作已经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联合国在自己的发展工作中极大地获益于森教授观念的明智和健全。” 阿马蒂亚森还把经济学和伦理学相结合,长期研究

26、印度的饥荒问题,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因此,他被称为“具有人类良知、关心人类生存”的经济学家。 41 三、实现经济发展的理念跃升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2、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归宿 总之,经济增长是出发点,经济发展是追求目标。但是,有增长并非必然有发展,在实际进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1)有增长而无发展;(2)高增长而低发展;(3)正增长而负发展;(4)既快速增长又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第四种,而要尽可能避免前三种情况。 42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1、两者的内涵不同 (1)经济增长的内

27、涵 经济增长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指一定时间内商品和劳务总量或人均拥有量的增长,用GNP(GDP)、人均GNP(人均GDP)或NI(人均NI)等来表示。因此,它是一个量的概念。 43 (2)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内涵远比经济增长丰富和广泛得多。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是社会财富在量上的增多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质的变化和发展,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简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持续高级化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的概念。 44

28、 2、两者的衡量指标不同 (1)经济增长的衡量: 用价值量来衡量,就是后期的GNP(GDP)在数量上比前期增加。而增长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后期的GNP(GDP)-前期的GNP(GDP) 经济增长率= 100% 前期的GNP(GDP) GNP以国民为统计对象,即只要是本国(本地)公民,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创造的增加值,都计入GNP;GDP则以国境(地区)为统计范围,即只要是在本国国境(地区)之内,不管是谁创造的增加值,都计入GDP。GNP体现了开放性,GDP有一定的封闭性。 45 (2)经济发展的衡量: 经济发展的衡量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国际上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其中“实际生活质量指

29、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比较简便,由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成人识字率3项指标组成,每项指标都是100分,总计300分。46 英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6项“民间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1、新车销售量;2、司机需求量;3、置业人数量;4、赴海外度假者数量;5、纯种狗及其主人的数量;6、女性隆胸人数及胸围尺码。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评论美国经济是否发展,不是看GDP增加了多少,而是看GDP是否变轻了。GDP变轻了,经济就发展了。否则,经济并没有发展。47 四、当代经济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仍不合

30、理 主要是四大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 (2)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贫富悬殊呈扩大之势,局部地区出现两极分化。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成为当今社会上最大的弱势群体。 (4)劳动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和部分城市居民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48 (5)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中国“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总量的7%,水资源也只占7%,森林面积占3.3%,草地面积占1.2%,煤炭储量占10.9%,水电资源占13.2%,而石油已

31、经需要进口。另一方面,大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6)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 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把我国排在第41位;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在“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我国被排在第31位。后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02年至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从2001年的第39位上升到第33位;在微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从第43位上升到第38位。 49 2、用当代经济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1)放弃对GDP的片面追求,不以GDP论英雄。 (2)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切实把富民放在优先地位。 (3)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7)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