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

上传人:路开 文档编号:570037967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阅读理解常用答题公式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

2、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结构上: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在文章结尾:总

3、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从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写作手法及作用?(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

4、果。(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开门见山。倒叙开头(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出人意料,又合

5、乎情理 戛然而止,发人深省照应开头 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具

6、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句式: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不能换,“”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问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

7、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8、、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

9、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 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

10、物某特点)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语言赏析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

11、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句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 “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学习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