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0027764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义词及其辨析PPT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同义词及其辨析同义词及其辨析辨析同义词的意义辨析同义词的意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作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一种语言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是极少的,绝大多数的同义词在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法功能、使用地域等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辨析同义词的差异,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词义,从而透彻地读懂古代作品。一、同义词的形成一、同义词的形成一一种种语语言言,在在它它的的原原始始期期,同同义义词词是是比比较较少少的的,因因为为那那时时人人们们的的社社会会分分工工比比较较粗粗疏疏,思思辨辨能能力力比比较较低低下下,对对客客观观事事物物的的认认识识比比较较肤肤浅浅,词词汇汇总量也比较少。总量也比较少。随随着着

2、历历史史的的演演进进,人人们们的的社社会会分分工工渐渐趋趋精精密密,思思辨辨能能力力不不断断提提高高,对对客客观观事事物物的的认认识识不不断断深深入入,语语言言的的使使用用群群体体不不断断增增加加,使使用用地地域域不不断断扩扩大大,词词汇汇总总量量也也不不断断增增加加,同同义义词词也也随随着着丰丰富起来。富起来。同义词产生的途径,同义词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四条:主要有如下四条:(一)新词产生形成的同义词(一)新词产生形成的同义词同一个概念,古代用一个词来表示,后代改变了说法,产生了一个新词,这就形成了古今同义词。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对汉代人来说,先秦是古,汉是今; 对唐代人来说,汉是古, 唐

3、是今。如如“坚硬坚硬”这个概念,上古用这个概念,上古用“坚坚”和和“刚刚”来表示来表示如庄子如庄子天下:天下:“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坚则毁矣,锐则挫矣。”诗经诗经大雅大雅丞民:丞民:“柔则茹之,刚则吐柔则茹之,刚则吐之。之。”大约汉魏间出现新词大约汉魏间出现新词“硬硬”如皮日休龟赋:如皮日休龟赋:“硬骨残形知几秋。硬骨残形知几秋。”这样,旧词这样,旧词“坚坚”、“刚刚”和新词和新词“硬硬”便构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成了一组同义词。 又如又如“吃东西吃东西”这个概念,上古用这个概念,上古用“食食”来表来表示示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汉魏间出现新词汉魏间出

4、现新词“吃吃”,世说新,世说新语语任任诞:诞:“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这样,旧词这样,旧词“食食”与新词与新词“吃吃” 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再如再如“害怕害怕”的概念,上古用的概念,上古用“畏畏”、“惧惧”表示表示唐代以后又可用唐代以后又可用“怕怕”来表示(来表示(“怕怕”本义为淡泊,表害怕是假借用法)。本义为淡泊,表害怕是假借用法)。再如再如“眼泪眼泪”的概念,先秦用的概念,先秦用“涕涕”表表示,汉代后又可用示,汉代后又可用“泪泪”来表示。来表示。(二)词义演变形成的同义词(二)词义演变形成的同义词词义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同义词词义的变

5、化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就是相同的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就是相同的也有的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并不也有的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并不相同,词义引申之后,甲词本义与乙词相同,词义引申之后,甲词本义与乙词引申义或两词的引申义才引申义或两词的引申义才 变得相同了变得相同了、同一时期内本义相同的同义词、同一时期内本义相同的同义词在同一时期,特别是在先秦时期,汉语在同一时期,特别是在先秦时期,汉语就存在着一些同义词。就存在着一些同义词。当然,这些同义词是汉语在上百万年的当然,这些同义词是汉语在上百万年的使用中累积起来的,只不过汉字在夏商使用中累积起来的,只不过汉字在夏商周三代才成熟起来

6、,那时的人们给已有周三代才成熟起来,那时的人们给已有的同义词分别确定一种写法,后世就只的同义词分别确定一种写法,后世就只能把这些同义词看成是共时的了。能把这些同义词看成是共时的了。“树树”和“艺艺”上古就同义,本义都是种植。说文:“树,生植之总名也”,“艺,种也”。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树”、“艺”可以连用,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后后”和和“君君”,在上古本义同为君主。,在上古本义同为君主。说文:说文:“后,继体君也。后,继体君也。”左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之墓也。”“”“夏后夏后

7、”即夏代的君主。即夏代的君主。尚书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劝劝”和和“勉勉”,在上古本义同为鼓励、勉励。,在上古本义同为鼓励、勉励。说文:说文:“劝,勉也。劝,勉也。”左传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国语国语越语上:越语上:“父勉其子,父勉其子, 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甲词引申义与乙词本义相同的同义词、甲词引申义与乙词本义相同的同义词一组词,原本并不同义,经过引申之后,其中一组词,原本并不同义,经过引申之后,其中一个词的引申义变得与另一

8、个词的本义相同了。一个词的引申义变得与另一个词的本义相同了。“履履”和和“屦屦”,在战国以前并不同义,在战国以前并不同义,“履履”是动词,本义是踏、踩;是动词,本义是踏、踩;“屦屦”是名词,本是名词,本义是鞋。义是鞋。在同一上下文里,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在同一上下文里,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如诗经如诗经魏风魏风葛屦:葛屦:“纠纠葛屦,可以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履霜。”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说林上:“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屦虽贵,足必履之。屦虽贵,足必履之。”战国以后,战国以后,“履履”有了鞋的意义有了鞋的意义如韩非如韩非子子外外储说左上: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郑人有且

9、置履者,先自度其足。”于是二者在鞋的意义上构成于是二者在鞋的意义上构成了同义词。了同义词。“狱狱”和和“囹圄囹圄”,战国以前,战国以前,“狱狱”是官司、是官司、案件,案件,“囹圄囹圄”是监狱。是监狱。如左传如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察,必以情。”说的就是按实情决断官司。说的就是按实情决断官司。礼记礼记月令: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战国以后,战国以后,“狱狱”有了监狱的意思,与有了监狱的意思,与“囹囹圄圄”成了同义词。成了同义词。史记史记李斯列传中既有李斯列传中既有“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的话,的

10、话,又有又有“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李斯乃从狱中上书”的话,的话,“囹圄囹圄”与与“狱狱”指的是一回事儿。指的是一回事儿。“回回”与与“返返”,在上古,在上古,“回回”表示旋转表示旋转说文:说文:“回,转也。回,转也。”“”“返返”表示返回,表示返回,说文:说文:“返,还也。返,还也。”如荀子如荀子致士:致士:“水深而回。水深而回。”韩非子韩非子喻老:喻老:“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破之。”大约在隋唐时代,大约在隋唐时代,“回回”有了返回的意思有了返回的意思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回。”于是于是“回回”和和“返返”便构成了同

11、义词。便构成了同义词。、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一组词,本义并不相同,各方都经过引申之后,一组词,本义并不相同,各方都经过引申之后,它们的引申义变得相同了。它们的引申义变得相同了。如如“书书”和和“信信”“书书”的本义是写、记录,说文:的本义是写、记录,说文:“书,箸也。书,箸也。”“信信”的本义是诚实,说文:的本义是诚实,说文:“信,诚也。信,诚也。”二者本不同义。二者本不同义。 书和信书和信如公羊传如公羊传僖公十六年:僖公十六年:“朔有事则书,晦虽有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事不书。”老子: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书书”由书写、记录引申为文字,又由

12、文字引申为书由书写、记录引申为文字,又由文字引申为书信,如韩非子信,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郢人有遗燕相国书书者,夜者,夜书书。”第一个第一个“书书”是书信的意思,第二个是书信的意思,第二个“书书”是书写的是书写的意思。意思。“信信”由诚实引申为讲信用,引申为相信,再由诚实引申为讲信用,引申为相信,再引申为送信人,再引申为书信。引申为送信人,再引申为书信。书信这个意义,大约是唐代才产生的,如元稹书乐书信这个意义,大约是唐代才产生的,如元稹书乐天纸:天纸:“半封京信半题诗。半封京信半题诗。”这样在书信的意义上,这样在书信的意义上,“书书”和和“信信”便成了同义词。便成了同

13、义词。 “过过”和和“错错”,“过过”本义是经过、走过去,说文:本义是经过、走过去,说文:“过,度也。过,度也。”“”“错错”本义是用金属镶嵌出图形,说文:本义是用金属镶嵌出图形,说文:“错,金涂也。错,金涂也。”二者本不同义。二者本不同义。如韩非子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乘白马而过关。”汉书汉书食食货志下:货志下:“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值五千一刀值五千。”后来,后来,“过过”由走过去引申为超过。古人尚中庸,认为超过标由走过去引申为超过。古人尚中庸,认为超过标准是不好的,故论语准是不好的,故论语先进说先进说“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所以引申为,所

14、以引申为错误。错误。左传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错”由镶嵌出图形引申为交错,由交由镶嵌出图形引申为交错,由交错引申为错误,这个引申义唐代才出现,错引申为错误,这个引申义唐代才出现,如杜甫如杜甫漫成漫成:“仰面贪看鸟,回头错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应人。”于是在错误的意义上,于是在错误的意义上,“过过”和和“错错”便成了同义词。便成了同义词。“贬贬”和和“谪谪”“贬贬”本义为减损,说文本义为减损,说文:“贬,损也。贬,损也。”“谪谪”本义是谴责,说文:本义是谴责,说文:“谪,罚也。谪,罚也。”“”“谴,谴,谪问也。谪问也。”二者

15、本不同义。二者本不同义。后来,后来,“贬贬”由减损引申为给人低的评价,再引申为由减损引申为给人低的评价,再引申为降职;降职;“谪谪”由谴责引申为降职。于是二者的引申义相同了。由谴责引申为降职。于是二者的引申义相同了。(三)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义词(三)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义词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会用不同的词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会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就产生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同义词。来表示,这就产生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同义词。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的方言词典,许慎说方言)是我国最早的方言词典,许慎说文解字吸收了不少方言同义词,文解

16、字吸收了不少方言同义词, 其他著作中也保存了一些用通语其他著作中也保存了一些用通语 解释方言的材料。解释方言的材料。“舟舟”和和“船船”同同义义,方方言言:“自自关关而而西西谓谓之之船船,自关而东谓之舟。自关而东谓之舟。”“矢矢”、“镞镞”和和“箭箭”同同义义,方方言言:“自自关关而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镞,关西曰箭。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镞,关西曰箭。”“逆逆”和和“迎迎”同同义义,说说文文:“逆逆,迎迎也也,关关东东曰逆,关西曰迎。曰逆,关西曰迎。”谷谷”和和“乳乳”同同义义,“於於菟菟”和和“虎虎”同同义义,左左传传宣公四年: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

17、伙伙”和和“多多”同义,同义,史记史记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楚人谓多为伙。楚人谓多为伙。”(四)由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成的(四)由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成的同义词同义词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在古代阶级社会里,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在古代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一定会反映到语言中来。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一定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同一个概念,为了要区别尊卑贵贱或善恶褒贬,同一个概念,为了要区别尊卑贵贱或善恶褒贬,要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要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就产生了一些带有社会色彩的同义词。这就产生了一些带有社会色彩的同义词。比如人总是要比如人总是要死死的,但说法不同。的,但说法不同。公羊传公羊传隐公三年:

18、隐公三年:“天子曰崩,诸侯曰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礼记礼记曲礼上:曲礼上:“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又如又如送人东西送人东西是平常的人际行为是平常的人际行为身份平等的人互送叫身份平等的人互送叫“遗遗”、“赠赠”、“馈馈”,卑者送给尊者叫卑者送给尊者叫“奉奉”,臣送给君叫臣送给君叫“献献”,君送给臣则叫君送给臣则叫“赐赐”。 在在古古代代,避避讳讳是是一一件件大大事事,由由避避讳讳而而改改变变概概念念名名称称的的情情况况不不为为罕罕见见,最最典典型型的的是是“代代”和和

19、“世世”。唐唐代代以以前前“代代”表表朝朝代代,与与表表世世代代的的“世世”本本不不同同义义,因因避避唐唐太太宗宗李李世世民民的的名名讳讳,称称“世世”为为“代代”,后后来来,“世世”、“代代”同同义义,世世世世代代,流传至今。代代,流传至今。同义词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途径,同义词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途径,比如修辞手段的运用、外来词的比如修辞手段的运用、外来词的不同翻译等,就不一一详述了。不同翻译等,就不一一详述了。二、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二、同义词之间的差别绝大多数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着差别。上绝大多数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着差别。上文讨论同义词的来源,实际上也就是讨论了古文讨论同义词的来源,实际

20、上也就是讨论了古代汉语同义词在出现年代、使用地域以及适应代汉语同义词在出现年代、使用地域以及适应何种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差别。何种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差别。除此而外,古代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除此而外,古代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一组同义词并非在所有义项上都同义,而只是一组同义词并非在所有义项上都同义,而只是在某个或某几个义项上同义。而且,即使是意在某个或某几个义项上同义。而且,即使是意义相同的义项,仍然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主义相同的义项,仍然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要表现在理性意义、理性意义、 感情色彩感情色彩和和语法功能语法功能上。上。下面我们就来指出相同义项的下面我们就来指出相同义项

21、的 三个方面的差别。三个方面的差别。 (一)理性意义的差别(一)理性意义的差别、所表示的对象不同、所表示的对象不同 皮皮 肤肤 都指动物的表皮。但在上古,人的皮肤叫“肤”, 如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其他动物的皮肤叫“皮”。如诗经风相鼠:“相鼠有皮。”古书有“食肉寝皮”的说法 (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那是把人比作禽兽了。须须 髯髯 都指胡须,但长在下巴上的叫“须”,长在两颊上的叫“髯”。汉书高帝纪:“美须髯。”颜师古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孤孤 独独 鳏(矜)鳏(矜) 寡寡 都指缺少亲人的人,但缺的是谁又有不同。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

22、无夫者谓之寡。” 低低 下下 秦汉时“低”不与“高” 相对,与“高”相对的是“下”。 “低”指低头,反义词是“卬”。 年年 岁岁 两者本意不同。“年”指收成,过去庄稼一年收获一次,故“年”用来指十二个月之和这样一个周期。“岁”指岁星,即木星。古人称“年”、“岁”所使用的时代也有区别。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另外,“年”还可以用来指人的年龄,人的一生可分为少年、壮年、中年、老年、晚年等,但都不能换成“岁”。触龙说赵太后:“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年指年龄,岁单纯表时间。后来,“岁”也可以指人的年龄。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今有虚岁、周岁。另外,“年”、“岁”与数词相结合 表

23、年龄时,先后顺序也不同。 “年”在数词之前,而“岁”在数词之后。 、所指事物的质料或形状不同、所指事物的质料或形状不同布布 帛帛 都是织品,但麻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正是治麻成布,治丝成帛。 被被 衾衾 都是被子,但“被”小而“衾”大。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又:“衾,大被。”段玉裁注: “寝衣为小被, 则衾是大被。”璧璧 玦玦璜璜 都是玉器“璧”是平板圆形正中有孔的玉“玦”是大半圆形的玉,即有缺口的璧 “璜”是半圆形的玉,是半块璧。说文:“璧,瑞玉圜也。”又:“玦,玉佩也。”段玉裁注:“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韦昭曰:玦,如环而缺。”说文

24、:“璜,半璧也。”周礼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 郑玄注:“半璧曰璜。” 、所指行为的方式或情态不同、所指行为的方式或情态不同泣泣 哭哭 嚎嚎 啼啼 都表示哭泣,但哭法儿不同。有泪无声有泪无声叫叫“泣泣”,如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女儿嫁给燕王,是喜事,但远嫁难见,不免伤心,作为太后,又不能当众大哭,故只有默默流泪。有泪且有声有泪且有声的叫的叫“哭哭”,礼记檀弓下:“孔子过太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妇人因公公、丈夫、儿子先后死于虎,极痛苦,大哭不已,以至让过路的孔子听到了。哭而有言哭而有言叫叫“嚎嚎”,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

25、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也?曰:然。”痛哭谓之啼痛哭谓之啼(放声大哭)口技: 既而儿醒,大啼。骄骄 傲傲 都可表示不谦虚。但“骄”指自满、自高自大,是一种心理活动。如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傲”指傲慢无礼,是一种外在表情。如左传成公十四年:“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言言 语语 都指说话。但主动跟别人说话叫“言”,回答他人或跟他人谈论叫“语”。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朱熹注:“答述曰语, 自言曰言。”说文: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所表程度的轻重不同、所表程度的轻重不同饥饥 饿饿 都表示腹内缺食。但“饥”是一般的肚子空,程度轻;“饿”是长时间未能吃饭,甚至有死亡的危险,程度

26、重。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是说即使吃不饱,但也不至于饿死。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一个月吃不饱还能挺过去,一旬不吃饭,只怕性命难保。疾疾 病病 都指身体有病。但“疾”是一般的病,“病”是重病,包括极严重的伤、长时间的饿,都是危及生命的。说文:“病,疾加也。”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先说“疾”,是说病了,后说“疾病”是说病得很重,再后就病死了。(二)感情色彩的差别(二)感情色彩的差别周周 比比 都指与人结交。但“周”指为正义而结交,是团结,是褒义的;“比”指为私利而结交,是勾结,是贬义的。论

27、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朱熹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子子 若若 汝(女)汝(女) 尔(而)尔(而) 都可指称对方。但“子”是尊称,含褒义;“若”是一般的对称,是中性的;尔(而)、“汝(女)”除了用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外,用在其他场合,就有轻蔑的意思,含贬义。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文公对烛之武很尊重,所以称“子”。庄子齐物论:“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是假设的对手,无须褒贬。隋书杨伯丑传:“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不尊重任何人

28、,一概蔑称为“汝”,正是“不为礼”的表现。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惠。”而愚公则答:“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两人都用“汝”,是因为都瞧不起对方。殽之战:“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杀杀 诛诛 弑弑 都表示杀人。但“杀”是中性的,而“诛”是褒义的,含有对被杀者的贬斥,杀人者是正义的,被杀者是罪有应得。如韩非子难三:“有罪者必诛。”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害民者诛。”商纣王贵为天子,而荀子正论却说“诛纣,断其首”,是因为他是暴君,该杀。“弑”是贬义的,含有对杀人者的斥责,专指臣杀君、子杀父这种所谓大逆不道的行为,如左传宣公二年:“赵盾弑其君。”就表示对赵盾的斥责。礼记檀弓

29、下: “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弑父, 凡在官者杀无赦。” (三)语法功能的差别(三)语法功能的差别畏畏 恐恐 惧惧 都表示害怕、担心,都可作及物动词,带宾语。但“畏”多作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名词性宾语,“恐”、“惧”多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何恃而不恐?”论语:“君子不忧不惧。”“恐”作及物动词,喜欢带长宾语,且一般要求动词性宾语。如论语季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畏”不能换成“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恐”也不能换成“畏”。“惧”作及物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耻耻 辱辱 都

30、是耻辱的意思,说文:“耻,辱也”,“辱,耻也”。但用作动词,“耻”是意动用法,如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辱”是使动用法,如论语子路“不辱君命”,即不使君命受辱。 往往 适适 都是到什么地方去。但“往”一般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屈原国殇:“出不入兮往不返。”史记滑稽列传:“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而“适”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如论语子路: “子适卫。”史记贾谊列传: “适长沙。” 三、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三、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一)要充分占有资料(一)要充分占有资料 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工作,绝不能仅凭一两个例子轻易地下结论,必须充分占有古代汉语

31、资料。资料越详尽,结论越可靠。比如汉代以后“偷”和“窃”可以是同义词,但秦代以前是不是呢?左传共用11个“偷”(其中两个写作“ 女俞 ”),荀子共用17个“偷”,韩非子共用12个“偷”,皆为苟且、 苛薄之义,无一例表示偷窃, 因此我们可以说先秦“偷”与 “窃”不是同义词。 (二)要利用反义词来确定同义(二)要利用反义词来确定同义词的差别词的差别一组同义词的每个词都可能有各自的反义词,观察它们的反义词,可从另一角度看清同义词的差别。如“贫”和“穷”都指境况不佳,而且古书可以连用,如荀子修身:“君子贫穷而志广。”战国策秦策一:“贫穷则父母不子。”似乎“贫”、“穷”与现代一样,都指缺乏钱财。但是利用

32、反义词来比照,立刻可以看出二者 的差别。荀子的下一句是 “富贵而体恭”,战国策的下一句 是“富贵则亲戚畏惧”,“贫”与“富” 相反,指缺乏财物,而“穷”与“贵” 相反,指没有地位。(三)要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三)要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古代学者很注意辨析同义词的差别,字书、词书、古书注解中都保存了大量的辨析材料。古人辨析同义词,有专门的术语,常用的有“曰”、“为”、“谓之”。 如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又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英。”又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又“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说文:“直言曰

33、言,论难曰语。”诗经小雅雨无正毛亨传:“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国语晋语七韦昭注:“国功曰功,民功曰庸。”古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辨析同义 词提供了基础,我们必须珍惜这一 笔遗产。 (四)要注意同义词的时代性(四)要注意同义词的时代性由于词汇的历史变化,先前的一组同义词或许后代变得不同义了,或者反过来,先前本不同义的一组词后代变得同义了。前面我们讲同义词的来源,已经介绍了后一种情况。这里再举两个前 一种情况的例子。在现代,“责”主要表示责任、斥责等意义,“求”主要表示请求、要求、需求、追求等意义,二者无相同义项。但在古代,“责”也有要求的意思,这个意思现代还在成语“求全责备”中保留着,“求全”等于“责备”。这就是说,“责”和“求”古代是同义词,现代不是。“荣”、“英”和“花”在古代都可表示 花,是同义词,在现代“荣”、 “英”都不表示花,自然与 “花”不同义,而且“荣”和 “英”也不同义。小结课堂授课环节:见讲义课堂授课环节:见讲义网络教学环节:网络教学环节:课外自测环节:题库词汇编。课外自测环节:题库词汇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