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70003640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211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古书阅读常识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我们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文,离不开注解。古文的注解,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古注比起今人注来要难读得多,但我们不能不读,因为古注具有今人注所没有的特色,对于阅读古书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文的阶梯和桥梁。 我们今天读不懂古书,障碍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其中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古书在流传、抄刻过程中的讹误,等等;二是知识性的障碍,由于古书记载的事情离我们已

2、很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缺乏了解。其实,这些障碍古人读书时同样遇到。为了使人们读懂古书,一代一代学者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对许多古书作注释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人作注,大抵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字词句进行训释,以排除语言文字的障碍,二是对古文中所涉及的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礼制、名物、习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解说,以排除知识方面的障碍。古人的注释为我们阅读古书架设了阶梯和桥梁,通过读古人注,我们既可以通晓文意,又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扩大知识面。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例如:我们读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下的一段注疏,就可以详细了解古代打猎的

3、具体做法和古人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规定;读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于是乎用之”下的注疏,可以了解古代藏冰的制度以及冰的多种用途;读诗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下的注文,可以知道宗族私宴的细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他们当时离经典文献成书年代不远,他们生活的社会和前代社会在制度上一脉相承,因此他们对古书所记载的各方面情况有感性认识,比较熟悉。再加上这些注家大多是皓首穷经的著名学者、训诂专家,因而他们作注一般说来切合实际,可信可靠。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例如作春秋经传集解的杜预,是东晋时代的经学家,深

4、通左传,自称有“左传癖”;同时他还是一位军事家,能领兵打仗,人称“杜武库”。而左传一书,讲打仗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这样的一部书,由杜预这样的人来注,自然翔实可靠,大为生色。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再次,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翻开今人注本,可以发现今人注的一些说法,并非出自独创,而是来自古注。他们作注时,或把古注径直抄来,或用现代汉语把古人之说复述一下。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古注是源,今人注是流,读了古注,我们就能知源而识流,同时可以对今人注的优劣得失做出评判。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例如: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一本

5、历代文选注:“施(y):延,及,作跟踪解。”按此注,“施”和“从”就是同义的并列谓语,句意是:一早起来跟踪丈夫到他所要到的地方去。这么说解我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翻一下赵岐孟子章句就会知其有失。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赵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所谓“邪施而行”,就是走路时左躲右闪。赵歧把“施”解释成“邪施”是有根据的。因为“施”的本义是“旗貌”(见说文),也就是旗子随风来回飘动的样子。“施”做“从”的状语,十分形象地描画出了妻子钉梢时的真实情景。所以读古人注,可以使我们具有鉴别的眼光,对今人的译注不至于人云亦云。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再者,读古注有时比查字

6、典更能解决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读古书遇到问题可以查工具书,读古注则大可不必。读古书应该凭借字典辞书,而且有些问题一查即能解决,但有些问题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例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句中的“加”作何解释?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查辞源(修订本)有“增加、超越侵凌、施于、安放、担任”五个义项。辞海(修订本)列八个义项,比辞源增加了“算法之一、戴上、施及”三个义项。但所有这些义项用在“不敢加也”句里,哪一个也不合适。倒是杜预在这句话下的注解为我们解决了难题。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意思是说:对神灵的祝辞,不敢把小的祭品(牺牲玉帛)说成

7、大的,差的说成好的,一定按实情报告。杜注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加”当什么讲,但他的说解已经说明“加”是谎报的意思。杜预的注解是有根据的。说文:“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这个例子说明,工具书并不能解决读古书遇到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当某个词在句中有具体所指时,查字典更不管用,因为字典只纂集一个词的一般的、常用的义项,管解决大面上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个词在各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有具体所指都收罗起来。古注则以随文而释为特点,以根据文意,指出具体所指为己任。所以读古注往往比查字典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

8、阅读常识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西汉。西汉时期,封建统治制度已经确立。为了巩固这一统治,西汉王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而先秦典籍经秦火劫难,亟待整理。再者,从先秦至汉,文字、语言发生了较大变化,先秦典籍文字艰深,其古音古义不易为人通晓,急需进行注释。此外,西汉经济发展,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古书注释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从西汉到东汉,注释古书方兴未艾。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两汉经常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学派不同,师说家法各异,因而注释古书各具特色。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

9、义”,讲谶纬之学,注释往往繁琐冗杂。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学风,人称“朴学”、“汉学”,为后代所继承。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两汉注家林立,注本亦多。注家之中,古文经学派实力最雄,出现了贾逵、服虔、马融、郑兴(曾任太中大夫,人称“郑大夫”)、郑众(兴子,曾任大司农,人称“郑司农”,“先郑”)许慎、郑玄(郑康成,人称“后郑”)等一大批经学大师。两汉儒生,大都专注一经,只有郑玄,意主博通,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融汇古今,集两汉经学大成,世称“郑学”。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汉人注流传到今天,最著名的有:毛亨的毛诗

10、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羊传注等。经注之外,还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三国世乱,学术受挫。注家中有名的有王肃、韦昭等人。魏人王肃,治学不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曾为尚书、诗、三礼、论语、左传等书作注,当时列为学官,世称“王学”。可惜王肃注本,均已亡佚。唐人义疏间或称引其说。王肃注经,笃信贾逵、马融、攻诘郑玄。吴人韦昭好学不倦,精通经史,注书颇多,但传于今的仅国语注21卷而已。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释继续发展。西晋永嘉之乱(291306)以后,经学大师

11、辈出,新说林立,“王学”与“郑学”之争持续不断。南北朝时,北方崇尚“郑学”,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训诂章句;南方会采郑、王之学,也兼采玄学,注好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大谈性命哲理。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玄学崇尚清谈,佛教聚徒讲经。在清谈和讲经风习影响下,儒生注书开始采用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义疏”由此形成。这一时期注释范围更加拓宽,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

12、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这一时期的注疏还扩大到了小学著作,最有名是晋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隋朝注家值得一提的是刘炫。他通天文律数,深研诸经,然生性机敏而躁竞,多自矜伐,所著春秋左氏传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等,专攻前人注释春秋之过误。刘炫注本均已亡佚,唐义疏常引其说,并加驳难。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唐代学术文化繁荣,注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是继两汉以后的又一高峰期。 在经注方面,由于魏晋南北朝义疏繁杂,歧解并起,莫衷一是,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孔颖达等人奉敕对前代义疏加以整理。他们以南北朝时期的南学为主,兼采北学,按照唐人

13、观点加以裁定,编成五经正义180卷。后经两次修改,于唐永徵二年(651)颁布于世。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五经正义定于一尊,使两汉以来经学派别林立、异说纷争的局面宣告终结,也使众多的魏晋义疏被废弃而亡佚,流传下来的仅论语义疏而已。五经正义之外,贾公彦还撰有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撰有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撰有春秋谷梁传疏,合称“九经义疏”。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唐人义疏,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每 种注本宗汉魏一家之注,并引用材料对经文、注文进行实证性讲解阐述,就注推衍,内容上没有新的发展,有时注文不当,也曲为之说。总的说来,唐

14、人义疏代表了唐代注释的最高成就。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除经书的义疏外,唐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注家注本,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李善的文选注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长,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胜,正义以释地理著称。李善文选注详于对原文典故来源和词语出处的考释,受到后人推崇。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宋人注释古书成就总的说来不及前代。在经注方面,北宋邢昺撰有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南宋时有人托名孙奭撰孟子疏。

15、宋人这四疏加上唐人九经义疏,在南宋绍熙年间合刻成一书,这就是著名的十三经注疏。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前人一般认为邢昺疏不及唐人疏,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伪孙奭疏则显然浅陋。宋代理学盛行,曾兴起疑古标新之风。学者们注释古书,摒弃汉儒训诂章句之学,摆脱古训束缚,直寻经文微言大义,借以阐发理学思想,但有时也能创发新义,提出精彩见解。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宋人注家中成就最大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当推朱熹,撰有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著作。朱熹学识广博,深通故训又不墨守,注中虽不免有空言理性的毛病,但总的来说较为平实稳妥,注文简明通俗,易于理解。 古代

16、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清代学者摆脱宋明理学束缚,重振汉学,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开辟了“因声明义,以义证音”的新路,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随着学术的蓬勃发展,古书注释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清儒继承朴学传统,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对历代典籍及汉唐旧注,进行认真的考证,给众多的古书作精审而详尽的新的注释。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例如清人对十三经注疏不大满意,便起而改作。对于旧注,好的便沿用并为作新疏,不好的则连注带疏一并抛弃,另作新的注疏。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从邵晋涵到孙诒让有十余家。清人注在文字的训释和名物制度的考证上工力甚大,成果卓著,纠正了汉唐以来注疏的许

17、多错误,解决了古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清人注释,有的考证过于繁琐,堆砌材料,不切实用,是较大的缺点。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如陈奂的毛诗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沈钦韩的汉书疏证,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等。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此外,清代有些学者还以读书札记的方式,对古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出一些通例,对文字的校勘,词语的诠释,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

18、述闻,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就是这类著作的代表。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清代也是小学的黄金时代,注释和疏证小学著作的名家很多,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戴震的方言疏证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等,在中国小学史上堪称杰作。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清代有的学者还开创性地从事经籍训诂材料的纂集工作,如阮元等人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籍的训诂成说,包括经史子集各部中重要著作的各家注释,以及汉晋以来各种字书、韵书的解释,编成经籍纂诂。它既集古书传注材料之大成,又兼有字书、辞书的功用。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古书的注释由于

19、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章句、义疏、集解、音义等类。(一)传注类 属于这一类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诂、训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汉高诱作淮南子注,于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闿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皆其例。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

20、也。”(诗周南关睢训诂传第一疏)。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综合二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l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

21、也。”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西汉毛亨注诗经之书称作毛诗诂训传,是因为书中既解释词义,又阐述经义。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注,是注释的通称。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注,下己意也。”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故称注。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在礼记曲礼上第一下

22、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可见“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郑玄对“三礼”有注,其书称“注”,含有对师儒谦下之意。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笺,是表识的意思。作为注释体,“笺”的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毛诗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诗周南郑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所以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

23、看法。郑玄注诸经皆称“注”,唯独注毛诗称“笺”,是要表示对毛传的宗尊之意。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二)章句类(二)章句类l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烦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故自汉以后,章句日汇渐亡佚

24、。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今仅存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赵歧章句解词串讲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指”,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三)义疏类(三)义疏类 l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

25、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宋代以前,疏和经注是单行成书的。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四)集解类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集解类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所以读集解类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集解类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

26、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对集解类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 经传集解。”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这里附带讲一下补注。补注类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

27、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五)音义类(五)音义类l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古书的注释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前者是指对字词句及篇章文意等内容的注解,后者主要指对名物制度、成语典故等内容的诠释。古人注书,还有一套与注释内容相应的用语。下面我们把古注

28、内容与注释用语结合起来加以阐述。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主要包括解字词和释文句两方面内容。 1. 解字词 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读古书的许多障碍来自对一个词的音、义缺乏了解,因此解词是古注首要的任务。解词包括注音、释义、破读、文字校勘等四方面内容。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1)注音古书注音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多音多义词。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例如: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从死

29、,自杀以从死。”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鍼,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上面的注文中陆德明给“行”、“鍼”、“从”的注音采用反切方法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行,户郎反”说明这里的“行”读hng,不读xng。“下皆同”是说下文中的“行”的读音与此相同。“从死,上才容反”,是说“从死”的上字“从”读才容反。“鍼,其廉反”,说明“鍼”在这里读作qin。“徐又音针”,这是陆德明引用东晋徐邈的注音,说明“鍼“还读作zhn。徐邈在这里注音用的是直音法。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仪礼士丧礼:“幎目用缁。”郑注:“幎,读若诗曰葛藟萦之之萦。

30、”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这两处分别用“读如”、“读若”来注音。古书中在某字下注以“如字”,这是又一种注音方法,说明此字在这里应读本音,用本义。如: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这段注音是说“恶恶”的上字要读本音,用本义,当缺点、毛病讲;下字读w,当讨厌、憎恨讲。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古书注音,有时隐含着释义。 例如: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这里对“朝”、“难”的注音,实际上已指出“朝”当“早”讲;“难”当“危难”

31、讲,是名词,不是形容词。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2)释义 解释词义,是古注最基本的任务。古注释义常用“某,某也”、“某者,某也”、“某,某者也”、“某,某”等格式表示。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集解:“格者,正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直,輮使 之然也。”杨注:“輮,屈;槁,枯;暴,干;挺,直也。”古注释义除用上面四种格式表示外,还使用一些用语,不同的释义,用语也不同:一般地指出词义,用语有“曰”、“为”、“谓之”等。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

32、常识例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诗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mi,湄)。”毛传:“水草交谓之麋。”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解释词义使用曰、为、谓之等用语时,训释词放在用语之前,被释词在用语之后。这几个用语都有“叫做”、“称做”的意思。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古注还常常对同义词或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性辨析,这时仍用“曰”、“为”、“谓之”等用语。例如:诗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善父母为

33、孝,善兄弟为友。”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周礼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郑注:“郑司农云:脩,脯也。”贾疏:“释曰:言脩,脯也者,谓加桂薑锻治者谓之脩,不加桂薑以盐干之者谓之脯。”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同义词是意义相近而又各有特点的词。一对同义词总是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在意义上大同而小异笼统说则同,具体说则异。古注在对同义词辨析时,常常指出同义词的这一特点,其用语有“浑言(统言),析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等。其中浑言、统言、散文、散言都是“笼统地说”的意思,析言、对言、对文是“具体地说”、“相对而言”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l例如:l 说文橐部:“橐,

34、囊也。”l段注:“按许云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诗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丝五緎。”毛传:“革犹皮也。”孔疏:“对文则皮、革异,故掌皮云:秋敛皮,冬敛革。异时敛之,明其别也。许氏说文曰:兽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对文言之异,散文则皮、革通。”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注解释词义,采用多种方式,有时用一个近义词去解释其个词,有时以今语释古语,有时直接指出这个词在这里要用其引申义。遇到这三种情况,常使用“犹”这个用语来表示,有“等于说”、“如同说”、“相当于”的意思。例如:古代汉语教程

35、之古书阅读常识诗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漂女。”毛传:“漂犹吹也。”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包氏曰:蔽犹当也。”诗魏风葛履:“纠纠葛屨,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犹纤纤。”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赵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左传文公六年:“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狱。”杜注:“辟犹理也。”孔疏:“辟训为法,依法断决,是治理之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六例中,一、二例是以近义词解释某个词

36、,三、四例是今语释古语,五、六例是指出一个词在句中用的引申义。 古注解释词义不同于字典辞书,随文而释是其特点,它常为我们指出一个词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古注的常用语是“谓”,有“说的是”、“指的是”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赵注:“时谓草木零落之时。”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適,以备内官。”杜注:“谓少姜。”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赵注指出“以时入山林”的“时”具体指草木零落之时,亦即秋冬季节。杜注指出:“不腆先君之適”说的是少姜。郑注说:

37、“不食”之地指不能耕种之地。这三例都是通过用语“谓”揭示词义在句中的确定性。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n古注解释词义,有时采用声训的办法,即用一个声音相通,意义有联系的词来解释某个词。表示声训的常用语是“之言”、“之为言”,而且被释词在用语之前,训释词在用语之后。例如:n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n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集注:“政为之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谄”与“陷”声旁相同,因而声音相通。“谄”是以花言巧语讨好,使对方落入圈套,这与“陷”在意义上也相通。“政”与“正”,“德”与“

38、得”皆音同义通。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3)破读)破读l 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王念孙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经传中声同声近的字往往假借,这给读古书造成很大障碍。因此指出假借字的本字,成了古注解词的内容之一。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例如:左传昭公三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杜注:“慆,藏也。”孔疏:“杜以慆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

39、阅读常识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例一杜注把“慆”解释为“藏”,孔疏指出依杜注的解释,则“慆”应该是“韬”的假借字。例二、三、四的“泮”、“卒”、“霾”,本义分别是泮宫,差役所穿衣,大风刮带尘土而下,在句中分别当“涯岸”、“突然”和“埋”讲,与其本义或引申义毫无关系,只能分别看作是“畔”、“猝”、“埋”的假借字。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4)文字校勘 古书随着历史的长河流传,历经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多人的抄刻。在翻刻和传抄过程中,难免会有衍文、脱文、

40、讹字、倒字、异文等现象,不进行校勘,这些现象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因此校勘文字也是古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注校正衍文、脱文、讹字、倒字的用语分别是“衍”,“脱(夺)”,“当为(当作)”,“倒文”等,指出异文有“本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等用语。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又:“谮慝之言,无入之耳。”孙诒让间诂:“之,毕本讹于。”又“华发隳颠。”孙诒让间诂:“毕云:隳字当为堕。诒让案:堕颠即秃顶。”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墨子鲁问:“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厚

41、为皮币,卑辞令,亟徧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非此顾无可为者。”孙诒让閒诂:“非此顾旧本作非愿二字。王云:愿当为顾字之误也。顾、愿草书相似。顾与固通。顾上当有此字,言非此固无可为者也。此字即指上数事而言。今本顾讹作愿,又脱此字,则义不可通。案:王说是也,今据补正。”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左传宣公三年:“魑魅罔两,莫能逢之。”音义:“两本作蜽。”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音义:“枹音浮,鼓槌也,本亦作桴。”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六例都属文字校勘。例一指出衍文;例二指出“无入之耳”的“之”在毕沅的本子中讹作“于”;例三指出“隳”为“堕”字之误;例四是说旧本“非愿

42、无可为者”一句话中,既有脱文,又有讹字;例五、六都是指出异文。通过校勘,排除了人为的文字障碍,文句得以读通。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2. 释文句l解词的目的是为疏通文句,因此在解词的基础上,古注又进而对文句作说解。l古注释文句,通常做的工作有:串讲句意,指出言外之意,指出比喻意义,归纳章指,分析句读,讲解语法等。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1)串讲句意n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n诗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43、虑,而后作。”赵注:“人常以有谬思过行,不得福,然后乃更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困瘁于心。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中,而后作为奇计异策,愤激而说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注讲解句意,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在串讲中包含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上面第二例毛传以“我”释“卬”,以“待”释“须”;第三例赵注以“常”释“恒”,以“更”释“改”,以“横塞”释“衡”。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n二是串讲时根据上下文意恰当地补出了省说的字句,如上面例一补出“时”、“食”二字;例二补出“我友未至”;例三补出“不得福”、“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于胸中”、“奇计异策”、“愤激之说”,补出这些字句,使原文之意

44、变得完整而晓畅。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注讲解句意,有时也使用“言”,“谓”这两个用语,它们都有“这句话是说”的意思。例如: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乎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仪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古注讲解句意,采用直译或意译,如“言此一人(仲行)当百夫”是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的直译;“谓闻则志而不忘”是对“入乎耳,著乎心”的意译。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二)指出言外

45、之意l言外之意是文句的字面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透过字面,准确指出文句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古注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的重要工作。l古注指出言外之意的用语是“言”,有“言外之意是说”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注:“言刖多。” 又:“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杜注:“言晋衰弱,不能征讨救诸侯。”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三例的杜注都是讲解言外之意。“屦贱踊贵”是说鞋子便宜,假肢贵。“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是说战马不驾车,将领不带兵。但

46、这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其言外之意,“屦贱踊贵”是要说受刖刑的人多,说明齐景公对人民统治之残酷;“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是要说晋已衰弱,不像当年那样能出兵征伐,救诸侯小国。这正是晋国处于季世的具体表现。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3)指出比喻意义)指出比喻意义l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还指出比喻意义,这在对诗句的讲解中常见。l例如:l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郑笺:“兴者,梅实尚余七未落,喻始衰也。谓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而衰。”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牂羊,牝羊也。坟,大也。罶,曲梁

47、也,寡妇之笱也。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郑笺:“无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复兴不可得也。不可久者,喻周将亡,如心星之光耀见于鱼笱之中,其去须臾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在上面例句中,郑笺在毛传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深层的比喻意义。例二“牂羊坟首”本意是说要小母羊长个大脑袋,毛传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绝无此理”,郑笺进一步指出其比喻意义是说周朝已衰,而求其复兴,办不到。“三星在罶”三意是说心星之光照在鱼罶之上,毛传说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说“不可长久”,郑笺以为其比喻意义是说周很快将亡。通过毛传郑笺的讲解,我们对诗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4)归纳章

48、指古注在疏通句意之后,有的还总结段落大意或归纳章旨。例如朱熹孟子集注在离娄上“离娄之明”章“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段下注:“邹氏曰: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在“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召君不能谓之贼”段下注:“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在该章末尾,朱熹又引邹氏的话说:“此章言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短短一章的注释中,既有对段意的点明,又有对章旨的讲解,读者对文意的层次脉络自然也就清晰了然。 归纳章指,在章句体注释中更为常见。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赵歧孟子章句在每章之后,都有归

49、纳章指的话,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的末尾归纳说:“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章指即一章的中心思想,章指明,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文意。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归纳章指其实并不仅仅是章句体的事。毛诗诂训传在每首诗的前面都加有小序,说明本诗的含义和写作意图,其作用与章指同。如魏风硕鼠的小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这段小序说明了本诗的中心思想以及取名“硕鼠”的缘由。又如邶风谷风小序说:“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这段小序除说明中心思想外

50、,还交待了作诗的时俗背景。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5)分析句读n古代诗文,特别是先秦作品,不分章分段,也不标点断句,这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一个特色,也是人们读古书遇到的一个难题。句读与句意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句意明,句读必明;句读不明,句意必不明。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鲁迅先生说得好:破句(即断错句子)“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对句读的分析,实际上体现了注家对文意的某种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把分析句读看作释文句的一种手段。 古注分析句读,主要出现于对文意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

51、书阅读常识明注的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例如: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句。”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例句用的都是

52、明注的方法。明注能直接起到提示读者正确理解文意的作用。上面例一、二陆德明在“吾弗知”下和“周公曰岂”下都注以“绝句”,这是在文句关节处下的非常重要的注,如果不注以“绝句”,读者很可能将“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岂不可”都读作一句,从而造成对文意的理解大谬不然。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杜预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将原文理解成“(吾)不知其他,唯知齐其为陈氏(矣)”,郑玄理解“岂不可”是“是岂,于礼不可。”杜、郑的理解都是正确的。陆德明的句读正是杜、郑观点的体现,他从句读的角度使读者在文章关键之处避免了文意的误解。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句读的分析与句意的讲解可以说是一种互含关系:分析

53、句读体现着对句意的理解,而句意的理解暗含着对句读的分析。所以我们可以把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叫暗示法。上面例子中杜注“弗知其他,唯知齐其为陈氏”,郑注“周公曰是岂,于礼不可”,都兼有对原文句读的暗示。又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这段话“妻曰”句,“从者”句,“相国”句,“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就不大好断句了,因为“相”兼有名词、动词两种词性,原文断作“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或“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仅乎都讲得通。我们看一下杜注,他在“相”下串讲:“若遂以为傅相”,说明他把“相”看作名词,句子应在这儿断开。

54、再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胡三省注:“颜师古曰:言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颜师古的讲解,暗示原文在“官”、“售”、“得”下断句。读1956年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标点本只在“官”与“得”下断句,显然不完全的合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由于古人对文意理解有差异,注释时对同一句话的句读会有不同的看法。遇到这种歧解,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文意,寻找文献依据,进行判断,择善而从。关于句读问题,我们还要知道古代诗歌多依音律句读。音律句读是根据句子结构、音节、语感来断句。这种句读与文意句读有时并不一致。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诗邶风

55、柏舟:“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邀游忘忧也。”诗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毛传:“王命南仲于太祖。”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毛传的串讲告诉我们,例一的两句诗是说:“并不是我没有酒可以用来邀游忘忧。”例二是说:“周王在太祖庙任命南仲为元帅。”从文意上看,上面两例的诗句实际上是一个简单句,只能断为一句,但从音律上说,必须分两句读。音律句读有其特殊性,我们读诗时既不能因音律句读而割裂诗意,也不能因文意句读而看不到诗的音律。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6)讲解语法|我国古代语法学的创立从时间上说虽然较晚,但这并不能说我们的古人没有语法观念。事实上,我国早在上古时代既有墨子

56、墨经、荀子正名篇那样单篇的语言学论著,也有许多有关语法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不过这些分析和论述散见于古代典籍及其注释之中。 古注在讲疏文句时,常有对语法问题的解释,而解释语法,是要为疏通文意开道。古书注释中涉及语法问题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虚词的诠释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文言中的虚词大多由实词变来,而一个词的虚实没有区分的标志,读者很容易把有些虚词当作实词来理解,以致误解文意。所以指出虚词成了古注的常事。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注指出虚词,常用语有“辞”、“词”、“语助”、“语词”、“声”、“发声”等。例如: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不此王国。”毛传:“思,辞也。”孔疏:“思,语辞,不为

57、义。”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郑笺:“式,发声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楚辞九歌云中君:“蹇将憺兮寿官。”王逸注:“蹇,词也。”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注:“繄,语助。”从上面诸例可以看出,古注所注的虚词以语气词为主。这类语气词在诗文中作用大多为凑足音节,并无实际意义,把它们明确指出来,可以避免当实词去理解。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古注除将虚词明确指出外,有时还讲解其语法意义,这对我们理解文意神气很有帮助。例如:尚书尧典:“驩兠曰:都,共工方鸠僝功。”伪孔传:“都,于(w),叹美之辞。”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

58、,恳至之辞。”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史记张仪列传:“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引辱乎?”索隐:“郑玄曰:嘻,悲恨之声。”左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孔疏:“凡言遂者,因上事生下事之辞。既书其来,又言遂逆,是先来见鲁君,然后向纪。”诗大序:“然则关睢麟趾之化”孔疏:“然者,然上事;则者,则下事,因前起后之势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头三例的注释都是分析语气词的功能,例一的“都”与叹辞“於”同,可用于对人事物的赞叹;例二的“焉耳”表一种致诚的语气;语气词“嘻”在古文中可以表示多种语气,而在例三中表示的悲恨的语气。例四、五分别论述了连词“遂”和“然则”的语法功能。古代传

59、注,有时还对虚词用法的细微差别做一些比较分析。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春秋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春秋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昃乃克葬。”同样是丧葬,又同样遇雨不顺利,并且都是推迟到第二天才葬,只是时间稍有不同而已,可是经文记载时一用“而”,一用“乃”,是何道理?公羊传作了辨析:“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这段传文告诉我们,而、乃在使用时有程度上的差别:用“乃”所表示的不顺利程度要超过用“而”表示的不顺利程度。公羊传的分析是正确的。试比较“三思而行”与

60、“三思乃行”,从语感上说,后者比前者考虑得更慎重周密,因而也更难一些。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b) 句式的分解古注分析解释句式,大致包括指出句子省略成分,说明实词的语法作用,说明分句之间关系等。例如: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杜注:“燠休,痛念之声,谓陈氏也。”孔疏:“此民人痛疾承踊贵之下,以其传文相连,无所分别,故言谓陈氏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杜注:“以恶相及。”论语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刘宝楠正义:“患所以立,犹言患无所以立,下篇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亦谓患不得之皆语之急耳。”古书文气一

61、贯,辞尚简洁,行文中时有省略。古注指出省略成分,使句子结构变得完整,文意更为显明。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例杜注指出“而或燠休之”的主语是陈氏,实际告诉我们“而或燠休之”与“民人痛疾”不是一句话,而是两句话。例补出了介词“以”的宾语“恶”。例刘宝楠正义认为“患所以立”句中承上省说动词“无”,这是因为话急促造成的。以上省略成分的补出,避免了读者对文意的误解。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左传庄公十九年:(十八年冬巴人伐楚)“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杜注:“御巴人,为巴人所败。” 史记项羽本纪:“拔剑切而啗之。”索隐

62、:“啗,徒览反,凡以食餧人则去声,自食则上声。”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l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l朱熹注:“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法守,谓以法度自守。由上无道揆,故下无法守。”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四例的注释中都包含对实词语法作用的分析。例注文说明“朝”在原文中是使动用法,是烛之武前往夷使它来朝见晋。例注文指出“败”是被动用法。例的“啗”本来兼有自食和给人食两种意义,索隐指出这里的“啗”读“徒览反”。则为上声,是“自食”之意。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例朱熹的注解虽然没有对“道”、“法”的语法作用加以说明,但他把“道”解释成“以义理”,把“法”解释成“以

63、法度”,这就表明他认为“道”和“法”在句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或依据。而朱熹还进一步说明“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个因果复句。通过古人对上面例句中关键性实词的语法作用的分析说明,原句的意思自然也就明晓了。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c)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 汉语在组词造句时,由于时代不同,表达习惯不同,在词序上会出现某些变异。这种变异最主要的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在先秦典籍中,宾语常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而后世一般置于后。古人注解先秦作品遇到这种情况,常常加以指出。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64、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鱄设诸曰:王可弑也。母老、子弱,是无若我何。”杜注:“犹言我无若是何,欲以老弱讬光。”孔疏:“古人言有颠倒,故杜以为是无若我何犹言我无若是何。”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的例子说明古人对古今词序的变异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专门指出。当然对于古今词序的变异,古注一般并不专门指出,只是通过串讲文意暗示原文词序与今不同。例如: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赵歧注:“周家时击戎狄之不善者,惩止荆舒之人,使不敢侵陵也。”左传襄公三十

65、年:“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杜注:“先和大族,而后国家安定。”左传昭公十九年:“令君子瑕言蹶由于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杜注:“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犹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几例的注释,在讲解文意中揭示了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的词序特点。古人没有“词类活用”的概念,但对在一定上下文中有的词临时改变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的情况,是有所认识的,并常常通过解词或串讲的方式加以说明。例如: 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女。”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史记卫世家:“陈女女弟亦幸于庄公,而生子完。完

66、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索隐:“子之,谓养之为子也。”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韦昭注:“繄,是也。是使白骨生肉,德至厚也。” 左传桓公四年:“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杜注:“秦以芮小,轻之,故为芮所败。”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四例的注文,通过解词或串讲文意,分别提示了原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古注中还有讲解修辞和表达手法的内容,为避免与本章第二节的内容重复,这里就不讲了。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l 1. 诠释成语典故l 这里所说的典故,是指诗

67、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古书经常引用典故以明理达意,增加文采。用典不明,对文意就会茫然不解。所以古注遇到典故,总是不烦下注。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唐李善的文选注在诠释典故方面用力最勤,他对诗文中的词语,几乎都能指出出自何处或何处用过。例如: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李注所引孟子的话,见于梁惠王下,意思是说所谓“故国”,不是指有乔木而言,而是指有累代功勋的大臣而言。别赋改造孟子这句话的原意,把“乔木”

68、当作故国的标志。李善的注讲了“乔木”这个词的出处,读者也就理解了“乔木”在赋中的新意。李注还说明了“决北梁兮永辞”的出处。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惴惴士女,号天以泣,爨麦而炊,负户以汲,累卵之危,倒悬之极。”李注:“说苑曰:晋灵公造九层台,孙息闻之,求见曰:臣能累十二博棊,加九鸡子其上。公曰:子作之。孙息以棊子置下,加九鸡子其上。公曰:危哉!孟子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人悦之,犹解倒悬。”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李注在这里讲解了“累卵之危”的来历。虽然“累卵”一词在韩非子、战国策中早就用过,但两书都不讲故事来源,所以李善引用了说苑之说。 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

69、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焦循疏考察了成语“枉尺直寻”的来历,使我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小枉而大直”。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2. 考证名物制度o 名物制度是特定时代产物,它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逐渐消失。后人读古书遇到古代名物制度问题,往往茫然,所以考证名物制度,是古注中常见的内容。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70、也。”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这是讲解俑的制作、状貌和演变情况。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汉书李广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注:“孟康曰:刁斗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今在荥阳库中也。苏林曰:形如鋗,无缘。师古曰:鐎音谯郡之谯,温器也。鋗即铫也。今俗或呼铜铫,音姚。”颜师古在注中引用前人之说,考证了刁斗的质地、形制、容量、功用等问题,使我们对刁斗有了感性认识。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

71、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杜注在这里讲解了古代迎接太子出生的具体礼节。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郑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徧。泉始盖一品(一种式样),周景王铸大泉而有二品。后数变易,不复识本制。至汉,唯有五铢久行。王莽改货而异作泉布,多至十品,今存于民间多者有货布、大泉、货泉。货布长二尺五寸,广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其右文曰货,左文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大泉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

72、曰大泉,直十五货泉。货泉径一寸,重五铢,右文曰货,左文曰泉,直一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郑玄的这段注,叙述了先秦汉货币的演变,特别介绍了西汉末年货币的改制情况以及几种货币的形制、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货币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此可见,古注考释名物制度,既为我们排除了古书中的知识性障碍,又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扩大知识面提供帮助。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我们对古书注释的几个问题作了概述。最后附带谈谈如何读古注的几个问题:(1)读古注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这里所说的体例也就是注文层次与结构。各类注释都有其内在的体例,而义疏、集解的体例尤其要注意。义疏既解经又解前人注,集解汇集众说,这两类

73、注释文字较繁复,阅读时应该弄清从何处至何处是谁的注,从何处至何处是谁的疏,弄清集解集几家之注,几家注按什么方式排列,又如何区别。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2)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搞清注文从何处至何处是讲解原文或前人注中的那个问题。对应关系清楚了,注文再长再繁复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迷乱。(3)古注遇到前人对古书中的某个问题有歧解时,往往将几家之说一并引出,进行辩论。读古注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4)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古注具有崇高的价值,同时存在某些通病,例如由于时代局限,古注在阐释或论理时,在思想观点上不免带有封

74、建主义的色彩;有的注家重师说,守家法,注书时墨守成训,穿凿附会;有些注疏对材料不能正确驾驭,广征博引,堆砌冗积,过于繁琐;古注中也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如将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解释成“寤寐而庄公生”(杜注)、“儿堕地便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应劭风俗通)之类。所以对古注应该取其是,去其非,不盲从。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5)自己动手,解决有关问题。古注所解释的是当时人所不懂的问题,当时人懂因而注家不注的问题今人读起来可能不懂;再者,注文本身今人也会有读不懂的地方。这些读不懂的地方,有待我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求得解决。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第二节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l 任何

75、语言都有其表达方式,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或同一民族语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达方式会呈现某些差异。汉民族语言有着几千年历史,古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跟现代汉语就有不同之处。对这个问题,古今学者都曾作过专门研究。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对这个问题,古今学者都曾作过专门研究。这里且参考前人成说,谈几种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 一、互文 互文也称作“互辞”、“互言”、“互文见义”,指的是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古文中常见。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孔疏:“论语

76、云:宋不足征也。此云杞不足征,即宋亦不足征;此云有宋存焉,则杞亦存焉。互文见义。” (礼记中庸)据文献记载,武王灭商后,封夏之后于杞,封殷商之后于宋。上面孔子的话意思是说,他学过夏、殷之礼,能说明其意,只因当今俱存的杞、宋二国的君王闇弱,所以不能以杞、宋之礼加以验证。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孔颖达认为中庸所引孔子的话里有互文见义的理解,说“杞不足征”,实际上也包含“宋不足征”的意思;说“有宋存焉”,实际也说了“有杞存焉”的意思。孔颖达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论语八佾篇说:“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对照这段话,可见中庸说“杞不足征”,实际含有“宋不足征”的意

77、思。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互文不仅出现在对偶的两个句子中,也出现在单句的两个并列的词组中。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在上面的诗句中,“烟”与“月”,“秦”与“汉”,“主人”与“客”,皆为互文,它们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发明,分别描写了月光和轻烟笼罩寒水沙洲,明月照耀秦汉关隘的景色,叙述了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来到船上的过程。古代诗歌语言有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限制,既要求语言简练,又必须意义完备,而互文正能实现这种要求,因而互文

78、也就成了诗歌创作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互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意义互相补充,互相发明,它们相发明和补充的有时可能是一种相反的意义。例如: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这里的“约言”、“先言”是互文,但不是以自己去补充对方,而是以跟自己相反的意义去说明对方。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所以上面两句话,不能理解成君子既“约言”又“先言”,小人既“先言”又“约言”。因为君子与小人是品行相反的人,说“君子约言”,实则暗含“小人多言”之意,说“小人先言”,实则已有“君子后言”之意。所以上面两句话应理解成君子约言而后言,小人先言而多言。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互文见义的

79、两句话,大多是对偶的,但也有不对偶的情况。例如:n“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丘梧,明日,舍于蚕室。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于夷,获叔子与析朱鉏,献于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左传哀公八年)n上面“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于夷”、“获叔子与析朱鉏”两句话有互文的情况。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杜注云:“公宾庚、公甲叔子并析朱鉏为三人,皆同车,传互言之。”公宾庚、公甲叔子、析朱鉏三人都是鲁大夫,同车与吴战,皆为吴所获,然而传文记载此事,言被获只提及公甲叔子、析朱鉏,言战吴只提及公宾庚、公甲叔子,而且两句话也不对偶,但却参互发明,可知析朱鉏也参与了战吴,公宾庚也为吴所获。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

80、常识古人行文,为何采用互文的表达方式?贾公彦仪礼疏曰:“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说明采用互文,主要为避免行文的重复。例如: “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 (史记魏公子列传)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其实市人和从骑见侯生故意让公子执辔久立市中,都偷偷骂他,但如果写成“市人观公子执辔而窃骂侯生,从骑观公子执辔亦窃骂侯生”,行文就嫌累赘呆板了。于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这样不但文辞变得简洁,句法也显得活泼了。明白了互文的内情,我们讲解古文时,如发现两句话或两个词在意义上互补互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应该把它们揉合起业讲解,力避拘泥。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如“

8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可解作“天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物质利益而奔走来往。”“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汉书龚遂传)可解作“随时随地为你诵读诗书,帮你熟悉礼容”。“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写的是木兰回到家的愉悦心情,应解作“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应解作“君子说的少,而且干了以后再说;小人说在前,而且说的比干的多。”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二、连及|连及亦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这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例如:| “郑,伯男

82、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 (左传昭公十三年)这是郑国子产批评晋国加重郑国贡赋的话。郑为伯爵,地处甸服以处,晋却要它提供跟公侯一样多的贡赋,子产表示供不起。郑为伯爵,传文去说“郑,伯男也。”这“男”就是连类而及之辞。孔疏云:“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论语宪问)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离娄下) “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玉藻)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其美,悬帜甚高。”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句子中都有连文现象。“躬稼”的本该是稷而亦称禹;“三过其

83、门而不入”是禹的事迹而提及稷;“马”不可造,玉藻篇言“造车”而连及“马”;“升”是量酒器,“概”是量米时用来刮平斗口的棍或木板,量酒用升不用概,这里却言“升”而及“概”,这些都属于连类而及的表达习惯,其目的是为使一个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以舒缓文句,产生一种韵美。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左传昭公三年:“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晋襄公是文公之子,能继父业,故连类而言“文襄之霸”,其义偏在“文”,“襄”无义。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l史记仓公传:“生女不

84、生男,缓急无可使者。”l由“急”连及“缓”,义偏于“急”,“缓”无义。l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若辛。”l“作息”义偏于“作”,是昼夜辛勤劳作之义,“息”无义。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三、变文l 变文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义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l变文大致表现为用词的变文和句法的变文两种情况。l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n“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 (枚乘上书谏吴王)n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 (刘向战国策序录)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l上面例句中“极”、“弊

85、”、“究”所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享尽”的意思,“因”、“据”、“跨”、“乘”所表达的都是“凭借”、“依靠”的意思,“蚕食”、“兼”、“并有”都有“吞并”、“占有”的意思,但用词都有变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变文也表现在句法上。例如: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这段话列举古代圣贤俊哲逆境著作之事,既有用词的变文(同样是讲著书,而用演、作、赋、有、脩列、传等词),也有句法上的变文。句法上表现为:开头

86、两句对称,每句说一事,后面皆四字句,每两句说一事,照此句法,在谈最后一事时,应作“圣贤发愤,作诗三百。”面现在写作“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改变了句法结构,这也是变文的一种表现。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古人采用变文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原因,避免用字的重复,是个重要原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孔疏云:“既言天之经,不可复言地之经,故变文称义;即言则天之明,不可复言则地之性,故变文言因,因之与则互相通也,正是变文使相辟(避)也。”孔疏在这里说明了变文的原因。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避嫌也是使用变文的原因。

87、例如:1、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史记周本纪) 2、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 (汉书贾谊传)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l上面第1例“去稷不务”,国语周语作“弃稷不务”。史记变“弃”为“去”的原因,司马贞史记索隐作了解释:“此云去稷者,是太史公恐弃是后稷之名,故变文云去也。言夏政衰,不窋去稷官,不复务家者也。”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第2例提及汉初四功臣樊哙(舞阳侯)、郦商(曲商侯)、周勃(绛侯)、灌婴(颍阴侯),别人皆称姓,独周勃称“绛”,因其他三人的姓较特殊,而汉初周姓功臣很多(如汾阳侯周昌,隆虑

88、侯周宠,魏其侯周定,磞【邑旁】城侯周緤等),如果周勃也用姓,就失去特定的指代意义,人们就不知是哪一位姓周的了,所以为避嫌而变文作“绛”。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变文有时是为协韵的需要。例如: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经鄘风柏舟)毛传云:“天谓父也。”孔疏云:“序云父母欲夺而嫁之,故知天谓父也。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一云:“母则直曰母,而父则称之为天,此变文协韵之例也。”可见诗中不写作“母也父只”,是为了协韵。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l变文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说的外,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谈到还有避讳、表异、避实等原因,并举例说明,大家可以一读,这里不再多说。古代汉语

89、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四、借代四、借代借代是一种借关系密切的事物代替所要说的事物的表达方式。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们可从多种角度、多种着眼点选取某种事物以代替所要说的事物。借代常用的方式有以下一些: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1. 借事物的形貌、衣饰等特征代替事物。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父吟) “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后汉书儒林传)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江楼。” (杜牧南陵道中)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诗文中“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儿童;“隆准公”代汉高祖刘邦,因为

90、史记讲到汉高祖相貌“隆准而龙颜”;“冠带缙绅”借指士族、官吏;“红袖”借代美女。这些都是属于借形貌、衣饰的特征代某种事物的情况。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2. 借事物的所在、所属代事物的本身。“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史记陈涉世家)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虽作尚书郎,不及村野人,荡荡桑麻交,公侯为等伦。” (杜甫寄薛郎中璩诗)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例句中的“闾左”本义是里门之左,秦代平民百姓居闾里之左,故古文中以“闾

91、左”指代百姓;“庭闱”为父母所居之处,古因借以指代双亲;“鸡犬”代鸡犬之声,鸡犬之声属鸡犬所有,这是借事物之所属代事物;“杜康”为古代造酒者,曹操以“杜康”代酒,这是以事物的制造者代事物;“桑麻”种植于田园,为田园之所有,故杜甫借“桑麻”代田园,“桑麻交”即田园之交。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3. 借事物的原料、所凭借的工具代事物。例如: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孟子滕文公上)上面例句中的“木”是指棺材,“铁”是指农具,都是以原材料代物,也就是有的著作所说的“以质代物”。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

92、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史记伯夷列传)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文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唐赵璘因话灵商部二)上面句中的“干戈”本为兵器,这里借代当“战争”讲;“笔”本为书写工具,这里借代当“散文”讲,是为借工具代物。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4. 借小名代大名,借大名代小名。1、“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行秋万岁后传于王。” (史记梁孝王世家)2、“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寡人耻之。” (孟子梁惠王上)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第1例的“秋”,本为季节名,但在句中代年,这是以小名代大名的表达方

93、式。第2例的“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窑(艹、冖、缶),谥号惠,魏国之君。魏本建都安邑,后迁大梁,故称梁惠王,借“梁”代“魏”,是以小名代大名。战国时代,晋已分为韩、赵、魏三国,时称“三晋”。魏仅为“三晋”之一,而第2例中梁惠王在谈论魏国昔日的强盛时,称“晋国,天下莫强焉”,不称“魏国,天下莫强焉”,借“晋”代“魏”,这可以说是以大名代小名。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谈的是借代的四种情况,当然古文中借代的情况不仅仅这几种。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鲜明特点,避免行文的呆板浅露,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五、曲指o 所谓曲指,就是在表达时不直接指称对象,或

94、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换一种曲折的说法,让人明白其所指。o1、“晋韩宣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对曰: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无他事矣。”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3、 “臣致襚于君,则曰:致废衣于贾人。” (礼记少仪)4、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阴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战国策燕策三)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上面几例,是下臣与君王对话时不敢直接指称对方而曲指的情况。在第1例下,杜注云:“宰旅,冢宰(周代官名,为六卿之首)之下士,言献职贡

95、于宰旅,不敢斥尊。”第2例的“执事”本指君王手下办事人员,在此曲指君王本人,即秦穆公。在第3例句下,孔疏云:“贾人者,识物贾贵贱而主君之衣物者也,又不敢言与君,故云致贾人。”就明“贾人”是对“君”的曲指。 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第4例的“左右”,字面上说的是燕王左右的人,实指燕王本人。古人重礼义,尊君上,所以在言谈中爱用曲指的表达方式,又如称帝王为“陛下”,称太子为“殿下”等等。都是这种情况。曲指除了可指称人之外,也可说事,特别是当一些事不好说,或者要避忌时,古人常采用曲指方式达意。例如: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礼记曲礼上) “赵充

96、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 (史记赵充国传)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负新之忧”是士自称有疾的一种说法。孔疏云:“负,担;薪,樵;忧,劳也。言己有担樵之余劳,不能射也。”这是以担柴的劳累曲指身体有疾。“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归家的言辞,字面意思是请求能将自己的骸骨归葬乡土。古代官吏把朝廷供职看作已委身于君,由于种种原因请求退职时,不敢直言,便以“乞骸骨”、“乞身”、“赐骸骨”之类言辞曲折地表达心意。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n“君卒然捐馆。” (史记范睢传)n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四)n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同上)n “上一日宫车晏

97、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汉书樊哙传)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人对君王之死不敢直言,于是产生多种曲指的说法,上面例句中“捐馆”也作“捐馆舍”,字面是说捐弃所居,“山陵崩”字面是说山陵崩溃的意思,“填沟壑”是埋于沟壑之中的意思,“晏驾”是宫车晚出的意思(天子车驾,本当早出,而今晚出),这四个词,实际上都是表示君王之死的意思,用的都是曲指的表达方式。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史记张释之传)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史记魏其侯传)上面例句中以“取长陵一抔土”曲折表示盗开长陵之意,以“富于春秋”的话,说汉景帝尚年幼之意,由于原来的意思绝对不能直述,只好以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段不好严格区分,我们上面讲的几种表达方式,有些学者和著作是把它当作古汉语修辞学的内容来讲的,这是两便之事,无根本分歧。古代汉语有一套特殊的表达方式,我们在这里只选讲了五种,大家在学习文选时,还可以随时发现,并注意总结。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