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9988181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文档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主义哲学家哲学家和和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大师。大师。汉景帝汉景帝时任时任博士博士,讲授公羊,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汉武帝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

2、究他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春秋繁露露一书。一书。 1(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认为,首先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改变汉初的学术混乱董仲舒认为,首先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改变汉初的学术混乱局面,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他主张局面,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他主张“诸不在六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这便是“独尊儒独尊儒术术”。他肯定。他肯定“有为有为”政治,实行有为政治的一个急需解决的政治,实行有为政治的

3、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问题是人才,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的主张,太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当。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的主张,太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推行教化的手段。他还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所,还是推行教化的手段。他还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量材授量材授官,录德定位官,录德定位”。三大文教政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一位是董仲舒的

4、教育思想2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仁气”、“贪气” 人性三等级 圣人之性圣人之性 (毋须教育)(毋须教育)中民之性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主要对象)斗筲之性斗筲之性 (刑罚制约)(刑罚制约)3论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vv(一)德教是立政之本(一)德教是立政之本vv(二)以(二)以“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vv(三)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三)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vv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3 “必仁

5、且智必仁且智” 4论论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和和方方法法|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德性培养德性|教学内容:董仲舒从董仲舒从“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思想的思想出发,提倡以儒家六经为教学的基本出发,提倡以儒家六经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他认为各经有其特点,教育效果不内容。他认为各经有其特点,教育效果不同: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作为公作为公羊春秋的大师,董仲舒特别强调春秋羊春秋的大师,董仲舒特别强调春秋的教育意义。他认为春秋的根本特的教育意义。他认为春秋的根本特征是征是“奉天而法古奉天而法古”,它既是一本,它既是一本“上探天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端,正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的政

6、治教的政治教材,又是一本材,又是一本“道往而明来者道往而明来者”的历史教材,的历史教材,更是一本更是一本“为仁义法为仁义法”的伦理道德教材。的伦理道德教材。 六艺:六艺:易、书、诗、易、书、诗、礼、乐、春秋礼、乐、春秋 与孔子的不同之处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能说鸟兽之类者,能说鸟兽之类者, 非圣人所欲说也。非圣人所欲说也。 圣人所欲说,圣人所欲说, 在於说仁义而理之在於说仁义而理之. 6(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强勉学问强勉学问”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

7、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7专心致志n n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求义,才能知求义,才能知求义,才能知“ “天道天道天道天道” ”。他说:。他说:。他说:。他说:“ “目不能目不能目不能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是是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

8、不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一,故不是以立身。一,故不是以立身。一,故不是以立身。” ”只有心志专一,只有心志专一,只有心志专一,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 “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

9、求。8 8精思要旨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节”与与“博博”的关系,学习不能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太博”,也不能,也不能“太节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节博结合,循序渐进。9对教师、此外,董仲舒在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时说:此外,董仲舒在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时说:“善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剂剂)时蚤晚,时蚤晚,任多少,适任多少,适疾徐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造而勿趋,稽而

10、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谓圣化,吾取之。”“圣化圣化”表示教师在表示教师在教学艺教学艺术术修养上所达到的修养上所达到的出神入化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之前的境界。在他之前的的贾谊贾谊早已有这样的思想,所谓早已有这样的思想,所谓“吾取之吾取之”,即,即表示对贾谊思想的汲取和继承。他不仅提倡表示对贾谊思想的汲取和继承。他不仅提倡“圣化圣化”,而且大力去实践,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大力去实践,这是值得肯定的 10小结o董仲舒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该思想迎合董仲舒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该思想迎合历史发展,为

11、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历史发展,为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撑。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必须有统一坚强的思想来统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必须有统一坚强的思想来统领,而当时思想界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状态,于领,而当时思想界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状态,于是,董仲舒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呼之欲出。经的思想呼之欲出。经过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儒学得到大力发展,学校教过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儒学得到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得到发展,也为封建官僚体系补充

12、人才提供可能。基育得到发展,也为封建官僚体系补充人才提供可能。基于阶级立场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观的局限,董仲舒提出的于阶级立场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观的局限,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伦理思想,被中国后期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后伦理思想,被中国后期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后来的发展甚至走向反动,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人们追来的发展甚至走向反动,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人们追求自由民主的步伐,用现在自由民主科学观点来衡量,求自由民主的步伐,用现在自由民主科学观点来衡量,这是其糟粕部分。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和中国教育史这是其糟粕部分。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和中国教育史的角度来看,董仲舒确实是佼佼者,确实是一代大家。的角度来看,董仲舒确实是佼佼者,确实是一代大家。 11最后最后 ,还是要说,还是要说 一声一声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