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9977954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件:第九篇 神经系统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结构特点结构特点: 末梢分支多,末梢分支多, 曲张体曲张体 传递特点传递特点1. 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 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3. 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4. 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s;5. 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3.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1) 影响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的因素影响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的因素 a. 递质释放量与进入末梢内的递质释放量与进

2、入末梢内的Ca2+成正相关成正相关 Ca2+o或或Mg2+o 递质释放量递质释放量 到达末梢的到达末梢的AP频率和幅度频率和幅度Ca2+内流内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 b. 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 的调制作用的调制作用 c. 影响突触囊泡着位影响突触囊泡着位 的有关蛋白的有关蛋白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去极化去极化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超极化超极化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三)(三)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post

3、synaptic potential) 兴奋传至神经末梢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前膜电压门控式CaCa2 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aCa2 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 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NaNa或或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NaNa或或CaCa2+2+进入突触后膜进入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 (EPSP)(EPSP)总和达阈电位总和达阈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兴奋)兴奋)兴

4、奋传至神经末梢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前膜电压门控式Ca2Ca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a2Ca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 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Cl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lCl进入突触后膜进入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IPSP)(抑制)(抑制)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比较(四)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四)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5、1. 突触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膜的整合作用突触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膜的整合作用 突触后电位的整合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n1EPSP + n2IPSP(总和)(总和) 膜电位去极化膜电位去极化 阈电位阈电位 AP 2. 首先产生首先产生AP的部位的部位 轴突始段轴突始段 始段膜上电压门控钠通道密度大始段膜上电压门控钠通道密度大 3. 然后传遍整个细胞膜然后传遍整个细胞膜 沿轴突传向末梢沿轴突传向末梢 完成兴奋传导完成兴奋传导 逆向传至胞体逆向传至胞体 有助于细胞状态刷新有助于细胞状态刷新 神经元在经历一次兴奋后进入绝对不应期神经元在经历一次兴奋后进入绝对不应期(五)突触可塑性(五)突触可塑性 (syna

6、ptic plasticity) 1.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 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性或现象。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性或现象。 2. 突触可塑性的类型突触可塑性的类型 短时程短时程 (short-term)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 易化易化 (facilitation) 增强增强 (augmentation) 压抑压抑 (depression) 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 (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PTP)2-2.2-2.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

7、释放,特异性地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递物质。交感神经2.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递质的鉴定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递质储存于突触囊泡内递质储存于突触囊泡内, 冲动到达时释入突触间隙冲动到达时释入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后能发挥其生理作用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后能发挥其生理作用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如重摄取)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

8、式(如重摄取)有特异的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和阻断其效应有特异的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和阻断其效应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虽然由神经元产生,也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虽然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削弱递质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削弱递质的效应。的效应。 调质所发挥的作用调质所发挥的作用调制作用(调制作用(modulation)。)。 3. 调质(调质(Neuromodulator )一一个个神神经经元元内内可可以以存存在在两两种种

9、或或两两种种以以上上递递质质(包包括括调调质)质)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4. 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二二)受体(受体(receptor)细细胞胞膜膜或或细细胞胞内内能能与与某某些些化化学学物物质质(如如递递质质、调调质质、激激素素等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受体与配体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结合的特性特异性特异性 饱和性饱和性 可逆性可逆性 (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和受体和受体 胆碱能纤维胆碱

10、能纤维(1) (1)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纤维释放肽类)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纤维释放肽类)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 ) 支配骨骼肌的纤维支配骨骼肌的纤维(2) (2)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分布广泛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1)(1)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M受体受体) ) (2)(2) M1 M1、M2M2、M3M3、M4M4、M5M5五种亚型。五种亚型。 毒蕈碱样作用毒蕈碱样作用,M M样作用样作用(2) (2) 烟碱受体

11、烟碱受体(N(N受体受体) ) N1 N1、N2N2两种亚型。两种亚型。 烟碱样作用烟碱样作用,N N样作用样作用2.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NE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除外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除外 受体:受体:受体:分为受体:分为1、2 受体:分为受体:分为1、2、3 与与受受体体结结合合(主主要要是是1受受体体):主主要要引引起起兴兴奋奋效效应应,小肠例外。小肠例外。 2受体一般为突触前受体。受体一

12、般为突触前受体。与与受受体体结结合合(主主要要是是2受受体体):主主要要引引起起抑抑制制效效应应,心脏例外(心脏例外(1受体)。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激动剂 NE对对受体的作用较强受体的作用较强 Adr对对和和受体的作用都强受体的作用都强 异丙肾上腺素对异丙肾上腺素对受体有强烈作用受体有强烈作用阻断剂阻断剂 1受体受体 酚妥拉明酚妥拉明 2受体受体 育亨宾育亨宾 受体受体 普萘洛尔普萘洛尔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谷氨酸 门冬氨酸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 -氨基丁酸氨基丁酸 甘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受体谷氨酸受体(1

13、) 促离子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3种种海人藻酸受体海人藻酸受体 (kainic acid, KA)AMPA受体受体 (-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rionate)NMDA受体受体 (N-methyl-D-aspartate) (2) 促代谢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11种种GABA受体受体 (1) 促代谢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 GABAB受体受体 (2) 促离子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 GABAA受体是一种受体是一种Cl通道。通道。甘氨酸受体甘氨酸受体 与与 GABAA受体相似,也是一种受体相似,也是一种Cl通道。可被士的通道。可被士的宁阻断。宁

14、阻断。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神经活动级别神经活动级别神经活动级别神经活动级别初级初级初级初级高级高级高级高级形成形成形成形成先天遗传先天遗传先天遗传先天遗传后天习得后天习得后天习得后天习得反射形式反射形式反射形式反射形式较固定较固定较固定较固定多样而易变多样而易变多样而易变多样而易变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有限有限有限有限无限(可建可退)无限(可建可退)无限(可建可退)无限(可建可退)适应性适应性适应性适应性比较有限比较有限比较有限比较有限高度完善高度完善高度完善高度完善预见性预见性预见性预见性无无无无有有有有完成反射所需脑结构完成反射所需脑结构完成反

15、射所需脑结构完成反射所需脑结构皮层下中枢皮层下中枢皮层下中枢皮层下中枢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2-3. 反射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反射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一)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一)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unconditioned & conditioned reflex) 两类反射的比较两类反射的比较(二)反射的中枢控制(二)反射的中枢控制 1. 反射反射 指在指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的规律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的规律 性应答反应。性应答反应。 2. 反射中枢的范围可相差很大反射中枢的范围可相差很大 这与反射的复杂程度相关这与反射的复杂程度

16、相关 膝反射的中枢范围很小(脊髓腰段)膝反射的中枢范围很小(脊髓腰段) 呼吸中枢范围很大(涉及脑的各级水平)呼吸中枢范围很大(涉及脑的各级水平) (三三)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 单线式联系单线式联系 如视网膜中央凹处,少见如视网膜中央凹处,少见2. 辐散和聚合式联系辐散和聚合式联系Divergence (辐散式联系)辐散式联系) 传入传入Convergence(聚合式联系)聚合式联系) 传出传出3. 链锁状和环状联系链锁状和环状联系链锁状联系链锁状联系(chain circuit):延迟兴奋时间,扩大作用范围。延迟兴奋时间,扩大作用范围。环环状状联联系系(recurre

17、nt circuit):回回返返的的冲冲动动有有抑抑制制(负负反反馈馈), 亦亦 有有 兴兴 奋奋 (正正 反反 馈馈 ), 后后 者者 可可 引引 起起 后后 发发 放放 (after discharge)。 (四四) 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1.局部回路神经元局部回路神经元 在CNS中,存在一些短轴突和无轴突神经元,其轴突和树突仅在某一中枢部位内其联系作用,这些神经元称为局部回路神经元。2.局部神经元回路局部神经元回路 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称为局部神经元回路。(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 单向

18、传播单向传播 (one-way conduction) 意义在于限定信息沿指定路线运行意义在于限定信息沿指定路线运行 2. 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central delay) 3. 总和总和 (summation) 与阻塞与阻塞 (occlusion) 4. 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在一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在一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传传出出神神经经元元的的兴兴奋奋节节律律除除取取决决于于传传入入冲冲动动的的节节律律外外,还还取决于其本身和中间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和联系方式。取决于其本身和中间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和联系方式。5.后发放后发放(after

19、 discharge)和反馈和反馈 后发放能使冲动在原刺激停止后仍持续一段时间后发放能使冲动在原刺激停止后仍持续一段时间 反馈使调节回路具有自动控制能力反馈使调节回路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感受器在接收到某个适宜阈刺激后一般引起较局限的反应,称为反射的局限化。反射的局限化。 过强的刺激会引起机体的广泛活动,称为反反射射的的扩扩散散或泛化。或泛化。6. 局限化与扩散局限化与扩散7.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u反射弧中突触部位最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最易疲劳反射弧中突触部位最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最易疲劳u脑供血暂停脑供血暂停35 s而缺氧即引起意识丧失而缺氧即引起意识丧失u反反射射

20、活活动动进进行行较较长长时时间间,活活动动能能力力降降低低,突突触触传传递递效效率下降,与突触递质的消耗有关率下降,与突触递质的消耗有关神经纤维传导神经纤维传导神经纤维传导神经纤维传导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突触传递传导方向传导方向传导方向传导方向双双双双 向向向向单单单单 向向向向时间延搁时间延搁时间延搁时间延搁无无无无有有有有电位变化电位变化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全全全全 或或或或 无无无无总和、节律改变总和、节律改变总和、节律改变总和、节律改变后后后后 发发发发 放放放放无无无无有有有有完完完完 整整整整 性性性性要要要要 求求求求要要要要 求求求求疲疲疲疲 劳劳劳劳相对不易相对不易相对不易相

21、对不易相对容易相对容易相对容易相对容易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影响绝绝绝绝 缘缘缘缘 性性性性易受影响易受影响易受影响易受影响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递特征的比较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递特征的比较中枢抑制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六)中枢抑制(六)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 传传入入纤纤维维兴兴奋奋某某一一中中枢枢神神经经元元的的同同时时,其其侧侧支支兴兴奋奋另另一一抑抑制制性性中中间间神神经经元元,通通过过抑抑制制性性递递质质转转而而抑抑制制另另一一中中枢枢

22、,后后者者常常为为功功能能相相反反的的中中枢。枢。(1)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意义:协调不同中枢间的活动意义:协调不同中枢间的活动 又称交互抑制又称交互抑制 (reciprocal inhibition)(2)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 某某一一中中枢枢的的神神经经元元兴兴奋奋时时,其其侧侧支支兴兴奋奋另另一一抑抑制制性性中中间间神神经经元元,后后者者兴兴奋奋冲冲动动经经轴轴突突回回返返来来又又抑抑制制原原先先发发动动兴兴奋奋的的神神经经元元及及同同一一中中枢枢的的其其他神经元。他

23、神经元。意意义义:使使神神经经元元的的活活动动能能及及时时终终止止,同同一一中中枢枢许许多多神神经经元元的的活活动动步步调调一一致。致。A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结构基础结构基础为轴为轴-轴突触轴突触末末梢梢B兴兴奋奋时时释释放放某某种种递递质质使使末末梢梢A去去极极化化传传到到末末梢梢A的的动动作作电电位位幅幅度度 进进入入末末梢梢A的的Ca2数数量量 末末梢梢A释释放放的的兴兴奋性递质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的突触后膜的EPSP。BABCCC抑抑制制发发生生在在突突触触前前膜膜,结结构构基基础础为为轴轴-轴轴突突触触,减减少少兴兴奋奋性性递递质质

24、的的释释放放,使使神神经经冲冲动动传传到到该该突突触触时时不不易易或或不不能能引引起起突突触触后后神神经经元元兴兴奋奋(EPSP减减小小或或消消失失)。一一般般存存在在于于感觉传入系统中。感觉传入系统中。 特特点点:潜潜伏伏期期长长(20 ms达达高高峰峰)、抑抑制制作作用用持持续续时时间间长长 (100-200 ms)。意意义义:控控制制从从外外周周传传入入中中枢枢的的感感觉觉信信息息,对对感感觉觉传传入入的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突突触触前前抑抑制制可可发发生生在在各各类类感感受受器器传传入入活活动动之之间间,也也可可发发生在同类感受器的不同感受野活动之间。生在同类感受器的不同感受野活动之间。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突触后易化和突触前易化突触后易化和突触前易化突触后易化:突触后易化:EPSP的总和的总和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增多导致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增多导致EPSP增大。增大。要点回顾:要点回顾:1.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选择题)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选择题)2.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后发放的结构基础)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后发放的结构基础)3.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4.中枢抑制的类型及其机制中枢抑制的类型及其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