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9971806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13 超敏反应(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敏反应超敏反应v 超敏反应的类型和发生机制超敏反应的类型和发生机制v 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和区别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和区别v 各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各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在某些抗原抗原刺激下,机体免疫系统过度应过度应答答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组织细胞损伤 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主要为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超敏反应分型超敏反应分型Gell and Coombs Classificationw型:变态(过敏)反应型:变态(过敏)反应 w型:细胞毒性型:细胞毒性 w型:免疫复合物型:免疫复合物 w型:迟发型超敏

2、反应型:迟发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q 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q 过敏反应 (Allergy)q 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相关的临床疾病相关的临床疾病1、全身性的: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2、局部性的:食物过敏 (food allergy) 过敏性哮喘/鼻炎(allergic asthma/rhinitis)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v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2

3、、快!3、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少见严重组织细胞损伤4、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v 发生过程发生过程致敏阶段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效应阶段围绕着围绕着型超敏反型超敏反应发生的中心是应发生的中心是变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特异性IgEIgE抗体抗体 v 变应原变应原 (Allergen)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抗原物质。通常是存在外界环境中无害的物质通常是存在外界环境中无害的物质u 药物、化学物质u 吸入性u 食物u 某些酶类常见的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v IgE抗体抗体q 引起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q 特应性个体IgE水平显著增高q 产生I

4、gE的B细胞在体内分布:粘膜下固有层q Th2依赖性:依赖性: IL-4在诱导B细胞产生IgE过程中至关重要q 亲细胞抗体:亲细胞抗体:v IgE受体受体1、Fc RI:高亲和力性受体,高水平表达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2、Fc RII(CD23):低亲和力性受体,表达谱更广泛Fc RI 结构示意图结构示意图v 效应细胞效应细胞肥大细胞肥大细胞 Mast Cell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生物活性介质生物活性介质v 主要生物活性介质主要生物活性介质1、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 组胺组胺(Histamine) 激肽原酶2

5、、新合成的介质、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白三烯(LTs) 前列腺素D2 (PGD2)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多种细胞因子:IL-4、IL-13、TNF等q 组胺组胺 受体: 4种,分布于不同组织细胞,介导不同效应生物学效应生物学效应:1、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 2、平滑肌收缩 3、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增加组成:LTC4、LTD4和LTE4的混合物。生物学效应生物学效应:1、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比 组胺强1001000倍),且效应持久 2、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促进腺体 分泌。q 白三烯白三烯 v 过敏反应阶段过敏反应阶段r 早期反应早期反应 (Immediate reaction): 血管和平滑

6、肌反应 依赖于IgE 和肥大细胞r 晚期反应晚期反应 (late-phase reaction): 白细胞浸润和炎症 主要效应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h2细胞早期反应早期反应 (Immediate reaction):晚期反应晚期反应 (late-phase reaction):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Allergen卫生假说卫生假说Microbe抗原特异性抗原特异性IgEIL-12Th2Th1Bw 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w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CAN BE DEADLY!w 食物过敏食物过敏皮肤胃肠道呼吸道w 皮肤过敏症皮肤过敏症l

7、 荨麻疹荨麻疹l 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topic March1、查明变应原,远离变应原查明变应原,远离变应原v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皮肤试验2、脱敏治疗脱敏治疗查明了变应原,但难以避免接触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3、药物防治药物防治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阿司匹林:环氧合酶抑制剂 色甘酸二钠:稳定细胞膜 肾上腺素:促进cAMP合成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抗组胺药物 白三烯拮抗剂3)改善效应性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解痉,收缩血管 葡萄糖酸钙等4、免疫生物治疗免疫生物治疗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加深对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1)诱导Th1细胞应答2)降低

8、Th2 细胞应答3)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型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细胞毒型(Cytotoxic)或溶细胞 (Cytolytic)相关的临床疾病相关的临床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v 基本特点基本特点1、抗体抗体介导,补体补体参与: IgG或IgM类抗体2、细胞性细胞性抗原:靶细胞表面靶细胞表面3、效应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4、病理性免疫反应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要特征v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自身组织成分自身组织成分参与抗原的构成参与抗原的构成1、正常细胞固有抗原

9、: 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ABO, Rh等)2、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3、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4、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疾病疾病参与的细胞表面抗原参与的细胞表面抗原输血反应输血反应供者供者A A型血红细胞型血红细胞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新生儿RhRh+ +红细胞红细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或病毒改变的红细胞表药物或病毒改变的红细胞表面抗原面抗原风湿热风湿热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心脏瓣膜、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结合在血

10、细胞表面的药物抗结合在血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原表位v 细胞杀伤机制细胞杀伤机制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3、ADCC作用w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相容性反应是典型的型超敏反应相关的临床疾病相关的临床疾病全身性:1) 血清病(Serum sickness)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局部性:1) Arthus反应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immune complex)或血管炎型q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循环免疫复合物q 循环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

11、膜毛细血管基底膜q 沉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与白细胞激活补体与白细胞q 炎症性损伤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浸润为主要特征v 基本特点基本特点v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1 1、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存在于循环系统,可能沉淀2 2、可溶性抗原持续存在或吞噬细胞功能异常、可溶性抗原持续存在或吞噬细胞功能异常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于血压较高或易形成涡流的毛细血管血管内高压: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等涡流易形成处:眼睫状体、动脉交叉口、脉络膜丛等4 4、血流动力

12、学和局部解剖特点的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局部解剖特点的影响3、血管通透性的增强、血管通透性的增强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3、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v 组织损伤机制组织损伤机制w Arthus 反应反应典型的实验性局部典型的实验性局部超超敏反应敏反应w 类类Arthus 反应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的局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的局部w 血清病血清病 (Serum Sickness)治疗性马血清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大量外源性抗原注射自限性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相关的临床疾病相关的临床疾病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杆菌感染2、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

13、皮炎迟发性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q T T细胞介导的细胞介导的,与抗体和补体无关q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q 反应发生慢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2472小时小时v 基本特点基本特点抗原抗原:病原生物:胞内寄生菌(如结核分枝 杆菌),病毒,寄生虫 化学物质:小分子半抗原物质效应细胞效应细胞:CD4+ Th细胞 CD8+ CTL 巨噬细胞v 参与成分参与成分致敏期:致敏期:效应T细胞的形成v 发生机制发生机制效应期:效应期:效应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w 结核肉芽肿形成结核肉芽肿形成w 结

14、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典型的实验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检测个体是否曾经感典型的实验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检测个体是否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染过结核杆菌。w 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 小分子物质与皮肤细胞蛋白结合,如油漆、染料、农药、小分子物质与皮肤细胞蛋白结合,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等化妆品、药物等1 1、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某些疾病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但以某一型为主。肾小球肾炎可由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型占占20%20%左右左右v 小结小结2 2、同一变应原在不同条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同一变应原在不同条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青霉素青霉素 型型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型型药物性溶血性药物性溶血性贫血贫血 型型血清病血清病 型型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