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9964368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专题课件-审题立意.ppt(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生活,写作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情感,写作就是自我真情的表白。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个性,写作就是张扬自我风采。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思想,写作就是作者的独立宣言。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创造,写作就是展示探索成果。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文化,写作就是负载文化底蕴。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审美,写作就是表达美感享受。 你愿意把自己对生活的实地观察写出来吗?你的文章一定真实可信,自然传神,不信,你试一试。你愿意把自己的内心隐秘坦露出来吗?你的文章一定饱含真情,感人至深。不信,你试一试。你愿意彻底丢掉“我们”吗?你的文章一定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信,你试一试。你若转过身子看

2、事物,你的文章就有新见,不信,你试一试。你若把经典诗书理一理,你的文章就有底气,不信,你试一试。你若把语言稍作打扮,你的文章就有了色彩的艳丽,不信,你试一试。 快要参加高考了,把自己平时的作文拿出来 看一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比一比本书中的范文,悟一悟高分的奥秘在哪里,想一想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读一读这里的写作提示,补一补你的素材积累,练一练你的文笔,找一找考场作文有哪些规律。 你知道吗,其实作文只有四个字:真、情、理、我。写出一个生活中的“真”,抒发一个内心中的“情”,辨析一个事物中的“理”,展示一个众人中的“我”。生活是美好的,囚它丰富多彩,只要你占有一份诚信,作一次心灵的选择,你对世上情感

3、和事物的认知,就会进入理性之境。 祝你在高考中作文获得成功,这是你的朋友奉献的一份真诚。 本部分考查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具体内容是: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 (1)深刻; (2)丰富; (3)有文采; (4)有创新。 【例文1】2007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民族之魂汉语(正文略) 【高分揭秘】 本文立意高远,语言精炼。对“母语”这一话题,一般考生较多地将其放在文化层面来立论阐述,本文作者站得更高,想得更深,从“民族之魂

4、”“民族责任”的视角来抒写感悟,开掘文意。文章的第一个主体集中论述汉语的独特魅力,在与楼兰古国、玛雅文化、古巴比伦文明的鲜明对比中,衬出汉语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点明其历久不衰的原因。第二个主体集中论述汉语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担负的民族责任。对汉语的困境,母语的性质,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思考,渗入了作者的关切和忧虑,更表达了作者诚挚的呼唤,展示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视野的宏阔,思考的冷峻,使文气充盈,情感真切;灵动而不失章法的行文,精炼而有意蕴的语言,使文道融合,流光溢彩。 【例文2】2006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月泻树丛中(正文略) 【高分揭秘】 “留一点空白真是一个好话题。“空白”是什么?为什么要留?它

5、引领考生去进行广泛的想象、类比、思考,它针对现实生活中过于拥挤的空间、密集的人群、喧闹的生活、浮躁的心态本文作者面对这个有较大难度的话题,构建了一篇意蕴深刻、思想高远、构思灵巧、沉稳大气的美文,显示了其深厚的写作功力。在审题立意上,尤其表现得成熟。 (一)寓深刻立意于娓娓漫谈之中。文章从月光树影留下的空白入笔,联想起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你谈红楼梦,说边城,议垂钓者;联想起建筑中的空白,和你谈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建造掌故;联想到生活中的空白,和你谈插花,说绘画,论音乐。最后联想到人生应该留空白,去回味生活中的快乐哀伤,去描绘未来的蓝图,让生命在空白处闪亮起来。明明是列例说理,却似在与人促膝闲聊;明明

6、在谈文学、论建筑、议艺术,但处处为着说人生。深刻的立意在不露痕迹中凸现出来。 (二)藏深刻立意于精妙构思之中。作者思绪涌动,精骛八极,但读后不仅不觉得散漫,反而感到非常集中。这是因为作者开阔的思维用事先设定的主题缀结起来,用月下信步而产生的联想和感悟这一特定场景规定下来。首段是思维的起点,引出联想;尾段是思维的终点,升华主题。首尾呼应,构成了这篇美文的两道“花边”;中间几段驰骋思绪,但叙例恰当,评议精要,又形成工稳整齐的对应段落。构思灵动中显出娴熟的章法技巧,让人叹服。 (三)建深刻立意于博览厚积之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这是立意深刻的最重要原因。仅从中学教本的文学作品看,本文就涉及

7、到如下篇目:毛泽东诗词游泳、归有光项脊轩志、朱自清荷塘月色、徐志摩再别康桥、曹雪芹红楼梦、沈从文边城、余秋雨垂钓者。看来作者是会读书的,既读得实,又读得活,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对备考的高三学子,难道没有启示么? 【例文3】2006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人与路(正文略) 【高分揭秘】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结构独特、文笔清新、主题深刻的散文。作者在时间纵轴线上选取三个点,铺展成横截面,展开对“我家门前”的“一条路”的具体描写,描写中选取典型细节和典型画面展示路边的风景、孩子们的活动、大人们的生活以及“我”的感受,形象地表现家乡的变迁和工业化进程对农村生活的广泛影响,从一个侧面巧妙地暗示了改革开放以来

8、农村的发展之路。这种纵式结构作为主线是显豁的。那么,人与路又是什么关系呢?农村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人,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的立意重点却放在了“人”的另一个层面进行深入开掘:泥道路时代,人们多么清新纯朴;沙子路时代,人们行色匆匆;水泥路时代,人们生硬冷漠。路发展了,牧歌式的田园、纯朴的民风以及传统的农业文明却在一步步远去。追忆着这种变迁的同时,作者以敏锐的触觉表达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盲目工业化的淡淡忧虑,形象地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重大课题。这,才是立意的重心所在。在考场作文的特殊背景下,用记叙散文的方式,如此独到地理解题意,如此深刻地表现题意,实不多见。 【例文4】2005年高考北

9、京卷优秀作文说“安”(正文略) 【高分揭秘】 这是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在数以万计的考卷中是独一无二的。其特别之处不在于文辞的优美,结构的奇巧(甚至可以说结尾与三、四段照应不够,第四段和六至八段的例子排序欠当),而在于审题立意上的新颖独特。文题材料已对“安”字作了“安定、安全、安宁、安逸”等提示,莘莘学子大多会择其一二来立意行文,那结果定然会千篇一律,显示不出审题立意的才智,也会使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除非是文辞、构思特优。本文作者显然技高一筹,避开文题提示的概念,而从省略号中去另寻新径,开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天地。文章从“安”的解说,引出柔软如水的女子在安家安国中的重要作用,用王昭君、西施、武

10、则天的例子,掀掉“红颜祸水”、“红颜薄命”的重负,以挑战的眼光观照历史,观照定评,得出“有女子的家便是个安定的家,安详的家,安逸的家,安然的家”的结论。角度小而题意宏,视角新而扣题紧,当是审题立意的诀窍之一。 【考纲阐释】 考试大纲关于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是“符合题意”,即是说,考生作文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要求,符合题旨的范围。在考场作文评判时,符合题意归人“内容项”,分为四个等级评分:一等为“切合题意”,指审题立意准确、深刻、独到;二等为“符合题意”,指审题立意准确,在话题要求范围内,但个性色彩不鲜明;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指审题立意大体准确,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时有游离中心现象;四等

11、为“偏离题意”,指审题立意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和要求。 “内容项”为25分(有的省为20分),包括内容是否正确、健康,材料是否充实等多个要素,但“符合题意”是最重要的要素。即使文章构思巧妙,表达完美,如果不符合题意,“表达项”得分也会大受影响。尽管阅卷评价要求对“内容项”全面综合考察评分,可事实上,阅卷教师在具体操作中,把“符合题意”摆在“唯一”地位的不在少数。因此,“符合题意”是考场作文的一项根本性要求,也是评价一篇文章优秀与否的首要条件。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 【考情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作文题呈现出如下走势:

12、 (1)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在2007年的19套试卷中,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分别为9道、5道、5道,2006年的18套试卷中分别为7道、4道、7道,2005年的17套试卷中,分别为5道、3道、9道,而2004年,除北京卷是命题作文外,其他14套卷全是话题作文。作文命题不拘一格、百花争艳的态势将是一种必然。复习备考要加强训练的是全面性和针对性,决不可把宝押在某一种试题模式上。 (2)新的材料作文模式将会受到追捧。2006年全国2套卷是代表。它提供一个完整材料(一个寓言故事或一个生活现象),这个材料本身又具多种象征意义和认识角度,要求考生在全面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准角

13、度,立意成文。这种命题模式区别于传统意义的材料作文和非常流行的话题作文,既具限定性,又有开放性;既有材料作文的特点,又具话题作文的优点;既能有效抑制考生的宿构、抄袭,又能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个性提供广阔空间,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舞”。2007年的材料作文题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命题模式。 (3)命题模式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值得关注。从上表可以看出,命题模式两年基本稳定的有北京、天津、重庆、辽宁、湖北、江西、浙江、广东等8套试卷。其余的7套试卷有变化,或变话题作文为材料作文,如全国卷;或变材料作文为命题作文,如上海卷;或设题格局不变(一小一大),而命题模式变,如重庆卷。变和不变的相对性会给我们的备考带来启示。

14、 (4)内容更多聚焦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从2005年试题看,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辽宁卷还或多或少地在社会热点、道德价值上做文章;2006年则基本上找不出明显的此类试题。命题指向进一步回避直切社会热点,淡化道德训诫和价值考查,力图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辨析、身心体验、个人审视乃至历史评论、科技认知、艺文感受和审美体味,关注生命和环境,力图从更深的层面去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思辨能力、审美情趣和生命态度等。 (5)选材和设点的视角更理性。试题一般不做清晰的思想预置和立意限制,更多地从中外传统典籍中吸纳命题材料,加以美学化的境界提升,力图为学生广阔多元地表达见解、展示个性搭建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

15、情绪和思维灵感。 规律方法 准确 审题的根本要求是要准确地把握题意。只有准确把握了题意,才能正确立意。题意是命题者的强制性要求,一个文题,无论文字多少,无论是怎样的命题模式,都会通过标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具体要求体现出来。考生审题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文题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选用合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写出切合题意的华章。在审题立意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审准题意。审准题意的关键是:审准题旨,集中立意。 (一)审准题旨 1命题作文抓准文题题眼。 词语式标题: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安”、“忙”、“脸”、“包容”、“转折”、“尝试”、“愿

16、景”、“肩膀”等。这类文题一般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如何抓准题眼?方法是,在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词语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从而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请看2006年辽宁卷作文题: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读该文题,可以按如下步骤思考: 第一,在“肩膀”前加限制词。谁的肩膀?可以是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长辈的,这是实指的肩膀;可以是牛顿所说的“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巨人肩膀”,是李大钊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铁肩”,这是比喻的肩膀。 第二,在“肩膀”后加限制词。肩膀担什么?肩膀是承担、是

17、承诺、是责任。自己的肩膀担什么,是家庭、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亲人、朋友、爱人的肩膀担什么?是依赖、付托、温馨、爱情、幸福;“巨人的肩膀”担什么?是前行和成就的阶梯审清了以上两个问题,即“谁的肩膀”、“肩膀担什么”,就是抓准了题眼,立意的范围和重点就明确了起来。 且看下面的例文:肩 膀(正文略) 本文选取父亲的肩膀、母亲的肩膀、乡亲的肩膀、我的肩膀组接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父亲用强有力的肩膀担起苦难的日子,担起全家人的希望;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儿女的成长和幸福;乡亲们用朴实的肩膀担起了对我的关爱和希望。他们用肩膀扛起了我,我要用肩膀撑起天。作者通过追忆,在充满浓烈而真切的感恩之情中,完成了对题

18、意的准确阐释和开掘。 短语式标题:标题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谈意气”“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等。这类文题,往往有或隐或显的准中心词的限制。抓题眼,就是抓准中心词。 请看删5年天津卷作文题: 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读该文题的第一步,找准中心词。“留给明天”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留”是不是中心词?“留”即留传、留存,只是一个动作过程,没有表达出具体内容,似乎不是;“明天”是不是中心词?“明天”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似乎也不是。到此自然会发问,留什么给明天?这里的“什么”才是要留给明天的东西,才是该文题的题眼。这是

19、命题者巧妙设置的一个小障碍。 第二步是明确限制。“谁留”?可以是“我”留,国家留,民族留;可以是古人留给今人,今人留给后人。文题中时间概念“明天”,必然又隐含着“今天”,因为有“今天”才会有“明天”。 理解了该文题的中心词,明确了条件限制,题意就明晰起来。可以扣住“明天”的诗意和浪漫气息展示文学天赋,也可以扣住“留”的现实气息表达理性思考,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一位特定人物留给后世什么。 且看下面的例文:留给明天(正文略) 该文的立意鲜明集中,得益于抓题眼准确。 其一,利用“题记”形式,用诗的语言,用象征手法提纲挈领地告诉读者把“什么”留给明天。其二,从四个例子中

20、揭示出把“什么”留给明天:冰心留给我们的是无私的爱,罗斯福留给我们的是坚毅与刚强,曼德拉留给我们的是宽容,尾山洪留给我们的是追求真理。他们把这些留传下来,我们要把这些承传下去。其三,打通了前人的昨天与我们的今天,我们的今天与后人的明天。在突出中心词的前提下,兼顾到“留”和“明天”等文题词语的限制,切合题意。 句子式标题:标题以一个句子形式命题。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寓一个观点。这标题其实就是题旨,如“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一枝一叶一世界”、“近墨者未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对观点式的句子文题,只须说透或暗示道理即可;对隐寓性的句子文题,则须把寓

21、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准确审读题意重在抓住句子或句中关键词追问“为什么”。 请看2006年上海卷作文题: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该文题是一个简洁明了的完整句子,主语、谓语、宾语齐全,似乎审题难度不大,其实不然。其一,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因为“你”是寄托“我”的理想,倾诉“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审美观等等愿望的对象;因为“你”给过“我”关爱、温暖、幸福、教育、启迪、引领这个“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虚拟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个“你”,可以是生活中的父母、亲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对“我”有影响或相关的人

22、。这样一追问,就明确了对象限制,明确了握“你”手的原因,从而明确了题旨。 其二,为什么是“想”?因为“想”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内心的诉求、思想的转变或者是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愿。既然是心理活动,是一种情感诉求,就需要心理描写,情感抒发。因此,从表达上当选择写情理并茂的散文、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或者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文。 且看下面的例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正文略) 该文选择外婆来作为倾诉的对象。外婆已去世,但作者的眷恋和悔悟之情却愈来愈浓烈。为什么?因为外婆的那双手虽布满了老茧,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却独自艰难地抚养了两代人,作者内心充满了崇敬和感激;因为当“我”还正在发奋读书,准备将来孝顺报答外婆的心愿还未能

23、实现时,外婆却突然意外逝去,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悔恨。作者的情感一经文题的触动,回忆的潮水奔涌而出,从作者朴实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中,仿佛能真切地看到具有坚毅、勤劳、慈爱品格的外婆形象。“好想握住你的手”,情真意切,立意显得特别的深刻。 2材料作文抓准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的类型,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有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有事例型材料和寓意型材料;有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等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材料,无论这个材料提取主旨的角度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都必须首先把握材料的主旨。特别是对有多个立意角度的材料,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审准材料主旨。只有抓准了材料主旨,才能正确地转换成文章立意。 抓住材料主旨的

24、基本方法有: 抓材料中的关键句找出主旨; 分析材料中的形象找出主旨; 明确材料的寓意找出主旨; 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主旨。 请看2006年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短文略)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主干内容是“乌鸦学鹰”。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这样造成了悲剧。其主体材料的寓意是,批评乌鸦的盲目模仿。类比现实,其深层意蕴是讥讽人类的丧失自我和盲目学习。把

25、乌鸦的盲目模仿转换成人类的丧失自我、盲目学习,这样立意,毫无疑问,切合题意。这个认识从哪里来?材料中牧羊人的“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这一句话点出了隐藏于材料中的主旨。这就是抓关键句找主旨。 从分析形象的角度看,寓言中的乌鸦又是一个主体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除了上文所说的“盲目模仿”外,还应该有别的特征,如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是否值得赞颂?这样一分析,从这个形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又有新的立意视角了。 这个材料的复杂性还在于,对待同一件事,牧羊人的观点和小孩的看法截然不同。乌鸦学鹰,牧羊人认为“它忘记了自己叫什么”,而孩子却认为“

26、它也很可爱”。孩子的话,同样是一个表明态度的观点句。孩子认为可爱的原因,应该是上文所提到的乌鸦敢想敢干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往深处想一下,牧羊人与孩子的观点能否统一?在哪一点上可能统一?这就是抓住材料的内在关系找主旨。可以这样立论:既赞扬乌鸦的敢想敢干精神,又提醒要注意根据客观实际正确地干,科学地干。 对这种新型的材料作文,既要注意全面理解材料,又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开掘;既要准确立意行文,又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新意来。 且看下面的例文:知与不知(正文略) 这篇文章运用的是抓关键句找主旨的方法来立意的,文章末尾,鲜明地引用材料中牧羊人对乌鸦的一句评语,并用“可悲”来表明观点,卒章显志。确定了文章的

27、主旨,选材就有了目标,有了灵魂。文章的前半部分先引尧、范蠡、项羽三例,论述知人重要;再引邹忌、赵括正反二例,阐明白知更重要。这些材料,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但都是为了批判乌鸦不自知的行为,从而告诉人们,知人、自知是多么重要。文章后半部分重在说理,引用兵家理论和孔子的事例,联系现实中的人说明要根据本伺的条件、国情、角色,实事求是地“追逐”自己的目标,不可效法“乌鸦学鹰”,否则会造成悲剧结果。这样就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3话题作文吃透文题内涵。 话题作文由新生、发展、高峰,到2006年,已在高考题中不多见了,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作文训练模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话题作文的模式也在发

28、生变化,主要有: 传统模式。文题设计分为四个部分:材料、提示语、话题、具体要求,如2005年全国卷,2006年浙江卷。 解释话题式。话题的材料就是对话题的解释,即把前三项内容合为一项,如2005年广东卷,2006年重庆卷。 直接话题式。文题既无材料,又无提示语,只出现话题,如2006年的福建卷。 话题作文审题重点在于吃透话题内涵。吃透内涵,就是要针对上述几种模式的题型,就文题出现的每一部分内容全面准确审读。一般说来,审读话题作文的材料部分,要像审读材料作文一样,抓准材料主旨,确定题意;审读提示语部分,重在明确题意指向,话题范围;审读话题,要像审读命题作文一样,确定话题重点。材料、提示语、话题三

29、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偏漏。 特别要注意的是,解释话题式和直接话题式文题,并非没有背景材料,只不过将材料隐藏在话题背后。比如,2006年重庆卷的文题第一句话是“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审读文题的第一步,就要明确生活中有哪些“走”与“停”的现象。 “走”与“停”包含了发展与阻滞、进步与停顿、顺利与坎坷等复杂的变化过程,大到自然的演化、社会的更替,小到人的成长,无一不是如此。这种对立统一的种种现象既是话题的背景材料,又是文章立意的依据。又如2006年福建卷“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两个话题,虽然无背景材料,但一以家喻户晓的故事为依托,一以中学教材的内

30、容为依托,都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在。作者的审题立意应该是有据可循的。因此,这两种模式与传统模式从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请看2006年浙江卷作文题: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有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旅游学专家)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

31、写一篇文章。可讲叙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传统模式的话题作文题。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四项内容俱全。如何吃透内涵,准确把握题意呢? 在全面审读文题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材料内涵。材料的六句话,都分别代表一种观点。可以分为两类:后三句侧重在“生有所息”,前三句侧重在“生无所息”。细细推究,似乎对“息”的理解又不尽相同。康德认为,工作快乐是一种休息,吕氏春秋里的“息”是停止劳作,旅游专家认为“息”是休闲。那么,

32、孔子、康德、歌德这样的顶尖思想家难道都不懂得“生有所息”的简单道理吗?显然,他们所说的“无所息”是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即人生的工作、奋斗、创造没有停止。因此,对“息”的不同解读,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立意,应该说,取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来立意都在话题范围之内,只是在分析过程中要辩证思考。 比如,选择“生有所息”立意,倡导一种科学生活观念,进而强调科学观念的指导意义,或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激烈竞争,人们疲于奔命的情况,倡导尊重生命,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立意不错;选择“生无所息”,强调人生价值在于“自强不息”,在于不断追求、奋斗、创新,立意也不错;如果抓住两者的辩证关系来谈,既强调人生的不断追求、进取,又

33、要为更好地工作充分注意调节,达到双赢的目的,立意同样不错。 且看下面的例文:不止者,生命耶,生活耶?(正文略) 该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生无所息”,第二部分论“生有所息”。第一部分,先用孔子的话引出“生无所息”的观点,然后分二层展开。一说宇宙自然:百川东流,四季变化,可谓“生无所息”。二说人类历史进程:从夸父逐日的“生无所息”到霸王的裹足不前,直至近世清朝的止息发展和国父孙中山“生无所息”的屡败屡战,最后又论及洋人阿基米德醉心数形之学,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纵横捭阖的论述中,时而正面肯定,时而反面否定,在正反对比中充分论证了“生无所息”对自然对人生的意义。 第二部分转而论述“生有

34、所息”的观点。先述中国栋梁、巨子、巨擘英年早逝,是因为不懂“生有所息”;次说西洋富商政要勤于休闲,乐于健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告诫人们要“生有所息”,然后又从更高层次上论述“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的相通之处:“有所息”、“无所息”都要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自当无所止息,但人非钢铁,更有力竭之时,因此应该略作悠然之歌,以此历久弥坚,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显然,作者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准确把握了它的内涵,立论行文关注到了文题的各项要素,高屋建瓴,具有极强的思辨性。 (二)立意集中 抓准题旨,是就审读文题、明确题意指向而言;立意集中,是指写作者如何把命题的旨意转化为自己文章的观点、

35、感悟或情感态度。在考场作文的特定背景下,文章的立意隐晦、散漫甚至另类,显然得不到阅卷教师的青睐,只有鲜明、集中,才能把中心说亮说透。必须明确,审题是为立意服务的,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立意越集中,就越能反映审题的成果。因此,“符合题意”的实质就是通过作者文章的立意来准确表现文题意旨、命题指向。 要使立意集中,就要强化中心意识、重点意识。其方法是:大题小作,小题大作,虚实转化,选点突破。 1大题小作。 大题是指题旨范围较宽泛,开放性强的文题。对这类文题,立意时要寻找一个较小的切入口,或就一个点,一个方面的内容来深入地表现题旨。 请看2006年安徽卷作文题:读太爷(正文略) 该文最大特点是立意集中。

36、读谁?作者选择的是太爷,这是对象集中;读什么?读太爷的外貌,读太爷的品性,这是内容集中。从外貌看,太爷“个子不高,脸上布满皱纹”,脑门上有一个大包,“手很大,很粗糙,而且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有些畸形”,这是一个勤劳的老农形象。从品性看,太爷“勤劳、慈爱、简朴”,在这诸种品性中,作者又集中笔力写太爷的“慈爱”:“我”摸他额前那包,太爷总是微笑着将“我”抱在怀里;“我”不想上幼儿园,太爷拦住强硬拖“我”的父亲,抱“我”,哄“我”,安慰“我”;太爷爱上街遛弯儿,就像在看一望无际的田野,充满了对土地的爱;太爷与太奶奶一辈子生活和睦,是对伴侣的爱。这点点滴滴的爱织就了太爷的人生主线,同时,也在作者的脑海中留

37、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太爷的“趣味”、“慈悲”、“依恋”、“心境”、“永恒”。这是作者感悟的集中。文中在每记叙一件事后,用点睛之笔,写自己的感悟,这既是使主题集中、豁亮的技巧,也是使文章结构工巧、线索明晰的匠心所在。 2.小题大作。 “小题”是指命题角度较小、较具体的文题;“大作”,是指从较小、较具体的文题伸发开去,通过描写或议论来开掘、提升它的立意,从中抽象出一般的道理来,以达到以小见大、以微知著、以古知今、以近知远的效果。 请看2004年福建卷作文题: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

38、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亚、桑提亚哥 别看这个文题列举了众多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但文题要求只能择其一来写,这样,文题就非常具体了,可以称之为“小题”。假定选择写苏轼,中学生是有话可说的,因为中学课本里有关他的诗文较多,对他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有了解不一定能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如果写成苏轼简介或苏轼述评,这恰恰是“小题小作”,因为这样写只是反映一个考生的“所学”而无“所识”,只有“所知”而无“所悟”。“知”只是客观呈现,“悟”才是立意的升华。 且看下面的例文。忠与义的交织(正文略) 该文以水浒传中的中心人物宋江为话题,作者把“史知”、“史识”、“史悟”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39、以“知”为立论依据,以“识”构建文章立意,以“悟”升华文章境界。 “知”,表现在对人物经历的熟悉和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识”,则表现在对人物的评价。宋江性格中“忠君”与“仁义”的矛盾交织,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历史的局限性又影响着他错误地选择了“忠君”,放弃了仁义”;而作者施耐庵又是客观地写出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失败。“悟”则把对人物的评价提升为总结历史教训和对历史的反思。文章结尾写道:宋江在矛盾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寥寥数语,点明了解读宋江之所得。 3虚实转化。 “虚题”是指比较抽象的文

40、题,一般从哲思、道理、精神层面命制,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与路”“北京的符号”、“雨燕减肥”等;“实题”,一般从人事物景等层面命制,如“尝试”、“习惯”、“车站一瞥”等。“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是从不同的命题角度而言的,它们的检测功能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题要虚作,是指构思立意由实到虚,由个别升华为一般;虚题要实作,是指不空谈道理,要将立意落实到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景等载体上。一篇文章,既不能全虚,也不能全实,虚实转化、虚实相生才会内容厚实,立意集中。 请看2005年湖南卷作文题: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

41、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跑的体验,这个话题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如果实写,“跑”即跑步,任何人都有过跑步的体验,写自己跑步的场景,学路的过程和感受,引申出从跑体味到的思想收获与启迪,拓展“跑”的内涵,这是由实到虚;如果虚写,“跑”是一个比喻,可作“追逐”、“跨越”、“前进”、“发展”、“成长”等理解。“跑”有快慢之分,有技巧之分,有力量之分。“跑”好还是“走”好,快“跑”好还是慢“跑”好围绕“跑”的比喻义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还需要化虚为实

42、,以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悟来表现题旨。 且看下面的例文:时 尚(正文略) 该文走的是由虚化实,再由实化虚的路子。文章的前四段是由虚化实。“跑”,转化为“追逐”,对象是“时尚”。作者把眼光聚焦到身边、街头、社会,捕捉一些追逐时尚的现象,分析其危害与结果。在评说讥讽中,显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后三段又由实转虚,深入一步论理:时尚可望不可及,追逐它除了消费青春钱财、丧失自我外,还丢掉了自己的本色。为什么不放慢奔跑的脚步,去细细品味青春的滋味呢?作者要告诫人们的是,追逐时尚的“跑”不能快,甚至不需要。值得:提的是,文章用的人称虽然是“你”,但将自己巧妙地置于其中,融进了自己的观察、思考、评判,是符合文

43、题要求的。 4选点突破。 “点”是文题的立意点或关键点。一个文题,可能只有一个关键点,如“雨燕减肥”的“肥”,理解了“肥”的寓意,就能准确解读文题,这个关键点就是“题眼”,前文已有阐述。有时,一个文题较复杂(包括题目本身或材料寓意),立意点有多个,这就需要选择;在多个立意点中确定一个来突破,就是“选点突破”。选点突破是文章立意集中的重要方法。 请看2006年广东卷作文题: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

44、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 这是一个比喻性话题,指向丰富,含义多样,可供选择的立意点较多,如果游移不定,极易陷入思维混乱,致使无法写具体写深入。 首先,要理解“雕琢”的含义。“雕琢”是一种行动方式,是一个完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样理解,“雕琢”就被赋予行动、完善、追求、实现等丰富的含义。其次,要理解“天使”的含义。“天使”存于艺术家的心中,现于小男孩眼前,她是真善美的象征,是

45、艺术家理想的感性显现,她代表着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信念、追求。 这样,“雕琢心中的天使”的立意可理解为:用实际行动去完善人生;用行动去塑造美好的心灵;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人的内心要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获得成功,一要有理想,二要有行动,等等。其三,“心中的天使”,评价标准会因人的审美观不同而有所差别。其四,谁“雕琢”谁。可以是一个人雕琢另一个人(或物),可以是一个群体雕琢另一个群体(或物),也可以是自己雕琢别人(或物),可以是自己雕琢自己,等等,凡是用心创造美的人都可纳入写作者的视野。且看下面的例文: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正文略)该文选择的是“雕琢自己的天使”这个“点”。这里的“

46、天使”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光芒”、独特个性和有思想棱角的理想的人。确定了这一立意,文章在选材、议理上就紧紧围绕它而展开推进:歌唱家正是因为风格不同才显示各自的生命力,文学家正是因为风格不同才张扬着各自的个性;春夏秋冬,色彩缤纷,风景各异,大自然才显得可爱,而人的气度、品性、喜怒哀乐只有真切展现,才会“闪烁着人的光芒”。理由如此充足,用心把自己雕琢成这样的天使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深 刻“符合题意”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深刻”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考纲关于深刻的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深刻”在于能察他人之不能察,悟他人之不能悟,思他人之未所思,言他人之未能言,

47、对问题的分析、判断、提取、立论有独到的眼光。深刻,是卓越才识的表现,因此,需要坚实的理论修养,丰厚的文化积淀。深刻不是异想天开,不是荒诞奇诡,更不是异端邪说;深刻是深掘主旨,深察事因,升华意境,让人受到启迪,深深回味。如何让文章深刻?1反思现实。 文为时而著,诗合事而作,强调的是文章具有现实意义。立意的现实意义(即针对性),是写作的最重要本质。立意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并不取决于用古代材料还是写现实生活,而在于能否直接评判、褒贬现实,形象能否折射现实。对现实的反思尤能表现文章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因此也容易让立意高远。请看2006年北京作文考题: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

48、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对“符号”的象征意义,文题本身已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事物作了阐释,审题是不难的。在文题所给的具体“符号”中,选择一个点、一个方面来发表感悟和看法,相信是大多数考生的选择,也可以写出好文章;如果能深入探讨“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揭示传承这些符号

49、、创造新的北京符号的意义,更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因为,这个文题的命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蕴和时代气息。且看下面的例文:北京的符号(正文略)读罢该文,为作者的理性反思叫好,为文章的思想深度叫好。作者是如何反思,如何表现立意的深度的呢?框定一个反思的现实背景。“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似乎我们的符号面临着被冲淡、消失的危机。”作者的这种忧虑有现实的依据,巴黎、伦敦、雅典,这些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各以自身的特有符号而自豪,而即将举办奥运的北京,其符号却在被冲淡甚至消失。作者的反思建立在对现实的准确观察和深切关怀基础上,有极强的针对性。提出一个反思的中心问题:“开放的北京,奥运的北京,将如何描画自己的

50、符号呢?”这个问题是作者反思的焦点,也是立意的重点,后文的深入论述,给出了明确的回应。批判了两种错误现象。一是代表着北京符号的四合院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轰然倒地,连硕果仅存的故宫也被更“巨大”的高楼大厦淹没,尽管王府井步行街还有中式大楼,“鸟巢”的基座是美丽的“中国红”。一是展示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中国文化,只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堆砌,更像是谄媚的逢迎”,没能端出中国文化的最精美的大餐。建筑、文化的现状,正反映着北京符号的冲淡、缺损。这种批判,在否定中有肯定,既有理性,又有力度,因而是深刻的。表达一个强烈愿望。这个愿望是:北京正在努力保护自己的符号,不要被“现代化”的呼声驱散;希望汉唐

51、气象、魏晋风度、老庄风雅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北京的独特文化符号在2008年的“人文奥运”上得到充分展现。这个愿望,是反思的结果,是立意的归宿。2反弹琵琶。一般考场作文,当顺着命题指向来立意。但为了表现思维的独特性,展示作者的不同才识,常常“逆”命题立意,写出独树一帜的文章来,这就称之为“反弹琵琶”。这样的作文因为才识不同一般,思考的角度有别于常人,所以显得深刻。反弹琵琶要注意:(1)立意必须符合题旨,内容符合文题范围,只是思考的角度从逆向切人;(2)文题本身具有反向切人的可能性,不能为了出新而硬作反弹,弄巧成拙。请看2006年湖北卷作文题: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

52、“三思而行”,“三省吾身”,“单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膏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在审读该文题时,能注意到如下几个问题,可以保证立意符合题意:(1)必须是带“三”的词语(包括俗语),如文题中所列举的还有文题中没有列举到的,如“三生有幸”、“三顾茅芦”、“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2)词语中

53、的“三”必须有一定含义,从文题的列举看,“三”当是虚指,不能是实指;(3)带“三”的这个词语必须有意蕴,或是社会生活现象的提炼,或是人生经验和哲理的概括。明确这些限制,是选准材、立准意的前提。若写成“三个弟兄”、“三口之家”、“三叔的故事”、“三种生活态度”显然就偏离了题意。就文题列举的带“三”词语看,顺向立意是比较容易的。如“三思而行”可以是“做事之前,反复考虑后才行动”,“举一反三”即“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等等。揭示这个词语的寓意哲理,并且论证这个寓意哲理的正确性,就是顺向立意。有没有可以反弹琵琶的可能呢?比如比较一下“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个词

54、语,其中有没有可以反弹琵琶的要素呢?且看下面的例文:臭皮匠如何顶得诸葛亮?(正文略)该文能获得高分,秘密在于“反弹琵琶”很成功。文章开篇从“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这个词语的“正解”切入,但“算是”、“如同”这些词语已隐含着对“正解”的否定;接着用“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领起文章的主体。先以史事为据质疑:“假如三个臭皮匠真的顶一个诸葛亮,他刘皇叔怎么没拉十个八个臭皮匠当他的军师?”再以现实为据质疑:为什么一架波音飞机竟然需要温州人的几亿双皮鞋才能换回来,而国人却不思考原因还眼红温州人?海尔公司凭什么遍布各大洲,大赚发达国家的钱?在多次质疑中,揭示原因,阐明道理,原来诸葛亮是人才,造波音靠科

55、技,海尔凭的是专利技术。行文到此,“三个臭皮匠永远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知识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财富”这一结论,就有了坚实牢靠的基础,一个逆常理的崭新立意鲜明地竖了起来。3深掘话题。深掘话题是指在立意上层层深入,步步升华;论证上层层剥笋,追根探源。议论文的优劣,主要是看其是否纵深地展示了思维过程。观点与材料的叠加,是平面化,是肤浅;只有围绕观点深入开掘,才显其深刻。请看2004年广东卷作文题: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殴话“火”和“

56、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柬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冯妇改编)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这个故事的

57、寓意很清楚,因为语言问题引起的沟通困难会带来巨大影响,显示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是什么?功能是什么?怎样沟通?沟通得好有什么意义?沟通不好又有什么后果?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开掘,是大有话说的。且看下面的例文:语言,可以这样表达(正文略) 该文主要从立意上层层深入地开掘话题。开始一段用形象的语言来界定“语言”的功能:传递信息,传达情感,阐释了什么是语言。第二段用“诉人”、“慰己”、“静默无言”三个词语总括“语言,可以这样表达”,提出观点,统领后文,强调“传递情感”,以确定话题重点。下文分三个层面展开,用“语言,可以这样表达”、“语言,也可这样表达”、“语言,还可以这样表达”三个句子领起,递层开

58、掘。第一个层面,用晏子、纪昀、魏征等贤人智土为例,论述用“三寸不烂之舌”诉人时,“当说则说,话从口出,直指人心”,“使君主明辨是非,使国家政通人和”。这已经是比较高的见识了,但作者不止于此,继续进行第二个层面的开掘,用勾践的例子提示语言可用来与自己交流,警策自己,安慰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人生态度,使自己保持纯真的自然本色。第三个层面,是对“无声语言”的力量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见思考的深刻。后两个层面的立意思人之所未思,言人之所未能言,得益于对话题的深刻体认。4哲理思辨。指观点鲜明准确,分析说理全面辩证,文章闪耀哲理光芒,理性思维彰显深刻。文章呈现的思维过程是用辩证法以及联系的、发展的、全

59、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话留有余地,论述符合实情事理,不武断、不偏激。请看2005年福建卷作文题: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语文题的命意直指哲理思辨,考查考生认识问题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图的象征性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图旁的文字解说是提示又是一种限制。开放性与限制性对审题是一种考验,需要辩证地解读;文题要求“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相关,对立意视角和范围作出限定,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更需要辩证地解读。且看下面的例文:星星发光,张扬个性(正文略)哲理思辨是本文的最大亮点。从全文立意看,作者强调的是人生舞

60、台要张扬个性,活出像星星般的光彩这是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以突出文章重点。文章围绕这一立意,非常缜密地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第一个层面阐释“什么是个性张扬”,“个性就是展现自我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区别于那些对个性的肤浅认识这是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个层面论述盲目模仿别人的“个性”, 导致丧失自我个性,最终又回到了共性这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三个层面论述张扬个性必须受“圆”所象征的道德、规矩、法律的制约,不能让个性随意膨胀张扬这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四个层面论述“圆”不能只制约个性,还要与时俱进,制约要合情合理,“富予人性”关怀,促使个性正确发展这是用一分为

61、二的观点看问题。方寸文章,涵蕴着如此丰富的哲思,非积淀深厚、思维严谨者不能为之。5推陈出新。完全依托古人古事或虚拟演绎古人古事来阐释题旨、表达感悟的方法,可称之为“推陈出新”。在考场作文中,借用此法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材料的改造必须以表现题旨为目的;这种改造要符合历史真实或人物性格真实;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忌讳文白夹杂,不伦不类,否则会弄巧成拙,令人生厌,且看下面的例文:刘备诫子书(正文略)这是推陈出新的例子,对我们有不少启示:其一,以历史真实为依托来构建。刘备诫子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人物性格、成败经历大体真实,因为真实,才可信;因为真实,才可以论证文章观点

62、,支撑文章立意。v其二,依托历史真实却不拘泥于真实,目的是为着表现主题。刘备诫子书的引发点有“白帝城托孤”的影子,有“托孤”就可能有“诫子”,既是诫子,自然就会说人生成败,谈经验教训。所有的经验教训都围绕一个核心:“要时刻认清自己,正确看待自己。”v其三,虽然用文言文写成,但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与所叙的历史背景相符,与文体特征相符,形式和内容比较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一、请以潮为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写作提示“潮”,这是一个比喻性文题,含义非常丰富。海潮汹涌澎湃,气势夺人,这是实潮;但“潮”时常用来比喻一种新生事物的蓬勃兴旺景象,这个新生事物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环

63、顾社会,有哪些潮流在兴起;检视人生,合不合潮流;面对多种潮流,你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评判,你有什么选择二、请以无中生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写作提示“无中生有”,本意是凭空捏造,是一个贬义词。如果列举生活中凭空捏造、污蔑他人的现象,分析这种人的心理,这种做法的危害,揭示杜绝这种现象的意义,也未尝不可。但此题的真正命意是:要善于从“无”中生出“有”,巧媳妇想办法做出无米之炊,提倡一种敢想敢干敢探索、敢创造的精神。当然,对这种命意,需要对概念、背景、条件作一定的界定,说理注意严密。如果写作记叙文,用亲身经历的人或事来形象表现主题,也容易出彩。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64、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正文略)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就本题材料而言,它叙述了老渔人和亿万富翁的两种生活方式:前者一生宁静淡泊,祥和坦然;后者敢于拼搏,勇于进取,尔后选择宁静、安详。其实这些生活态度无所谓是非贵贱,均有存在的价值。同时,这也是社会多元化的体现。提示性话语中有“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因此可以倾向于一方的生活态度,比如敢于拼搏和勇于追求,进行相关论证,但要注意不能完全否定另一方;也可以两者兼备,辩证论断,双面展开。四、阅读

65、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大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4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鲸面对诱惑,藐视弱小,利令智昏,身陷海滩;沙丁鱼面临险境,利用自身,拼命逃脱,鲸口脱险。这其中蕴含有这样的哲理:每个人都会遭遇诱惑,学会把目光看向诱惑之外,才能够避

66、免跌进致命的陷阱;过度相信自己,藐视弱小,等于自掘坟墓;身临险境,冷静思考,利用自身优势,战胜强敌。“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我们可从鲸只见诱惑、不见险境人手,也可从沙丁鱼涉险逃脱着眼,或从寓言阐发的哲理人题。所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是指审题立意符合原材料叙述的内容,符合面对诱惑、身临险境的基本含义。五、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实在太陡峭了,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小蚂蚁到来,望石而转,也找到了丰富的食源。 生活犹如蚂蚁前行,有时需要直行,抱定理想,执著求索;有时需要转向,变通处之,量力而行;有时则需要迷途知返,另辟蹊径,但无论怎样都是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请以“直行与转向”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白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写作提示聚焦“提示语”,可以明确,“转向”包括绕道而行(如第二只蚂蚁)、另辟蹊径(如第三只蚂蚁),“直行”和“转向”概括了三种状况。三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同的是所走的道路所采取的方法。三个“有时”,暗示三者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要根据各种因素条件来评判;用辩证的观点,抓住话题两者的关系来作文,当是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