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9959222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总纲目录总纲目录提分攻略一 熟悉文言文断句“两标志”,掌握断句“两步骤”提分攻略二 “两清”“两法”“两步骤”把握文化常识提分攻略三 破解分析综合题两大关键点提分攻略四 “三关键”“四步骤”吃透文言翻译提分攻略一熟悉文言文断句“两标志”,掌握断句“两步骤”一、文言断句一、文言断句“两标志两标志”1.根据标志词断句根据标志词断句类型示例一般要在前面停顿的五类词。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发语词(夫、惟、盖等)。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等)。一般要在后面停

2、顿的两类词。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对话词(曰、道、言、云等)。或在前停顿,或在后停顿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充当的是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一般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前后均要停顿。2.根据谓语断句根据谓语断句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2018课标

3、全国改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A.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

4、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本题四个选项前四处断句均一致,从第五处开始A、B两项与C、D两项出现不同。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所以“好”是动词,在这里是谓语,“侠”充当“好”的宾语,故应断在“好侠”处,这样就排除了C项和D项。后面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可发现“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三个句子的结构一致,故排除A项,所以答案为B。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是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操行,重视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能明晓其主要思想。他担任太守陈宠的

5、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

6、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答案答案A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的断句,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然后分析A、B,不同之处为“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7、的断句,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多次升迁做了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有才学的杰出人物。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

8、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乾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

9、,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

10、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答案答案B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抓住标志词“甚”“而”“至”等,即可得出答案。故选B项。参考译文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至还检举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

11、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答复。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有钱的商人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述程守训的罪行,都没被采纳。提升礼科都给事中。1.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类型示例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构成的句式。

12、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如何”“况乎”等。2.整句整句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偶、排比、顶真、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这段话中,“他日龙门”用了“他日”“今兹”对比;第二句,用“杨意”“钟期”的事例对举。断句时,考虑这些内容,就比较容易判断出停顿点。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

13、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摘编自观德亭记)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字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结构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被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另外,“内志正”“外体直”结构一致,词性相对,也应该断开。故应断为: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参考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端正,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陆九渊字子静。后登乾道八年进

14、士第。至行在注,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有删改)注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南宋都城临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B.

15、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答案答案C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与“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明显为对称句式,故选C。参考译文陆九渊字子静。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到了临安,读书人争相跟随他并与之交往。他的言论能感动并启发人,听到而感动奋起的人很

16、多。陆九渊教育人不用学校里的规范,弟子如有小过,能够准确地说出当时的情形,有时使他们愧疚。有心怀着某种思想感情不能自己懂得的人,(陆九渊)就为他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都如那个人心中所想。也有的人在千里之外,陆九渊只要听说那个人的大概情形,就能了解那个人的为人。他曾说:“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动作举止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通过动作举止来观察人,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动作举止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因受到少师史

17、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前往。侍从再次举荐他,授国子正。二、文言断句二、文言断句“两步骤两步骤”客观型断句题是课标全国卷常考的一种题型。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2018课标全国改编,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

18、/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据此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分析时,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

19、误。即解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停顿点。“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是动宾结构,前面的“荫”不能充当这个动宾结构的主语,所以应该在“荫”后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京西转运使”是官职名称,和前面的“永昭陵建”没有关系,可以充当后面的“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的主语,因此“永昭陵建”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

20、,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节选自晋书郭璞传,有删改)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B.父瑗/

21、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答案答案D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寡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再分析“父瑗尚书都令史时”,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这里的“时”指“当时”,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以公方著称”译为“以公正端方著称”,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故在“以”前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

22、,河东闻喜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薛端,字仁直,本名沙陁。有志操,遭父忧,居丧合礼。性强直,每有奏请,不避权贵。太祖嘉之,故赐名端,欲令名质相副

23、。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首僚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其才也乃遣之。(有删改)A.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首僚/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其才也/B.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首僚/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其才也/C.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首僚/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其才也/D.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首僚/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其才

24、也/答案答案D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中的“为”是“担任”的意思,前面的“柱国李弼”应是主语,因此在“东讨”的后面需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无过薛端”翻译为“没有超过薛端的”,与前面一起表示递进的关系,因此中间需要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参考译文薛端,字仁直,本来的名字叫沙陁。有志气节操,父亲去世后,服丧合乎礼制。生性刚强正直,每当有奏请时,不避权贵。太祖嘉奖他,所以赐名为端,想使他名副其实。自从他掌管铨选以来,首选的都是贤德有才能的人,即使是贵族子弟,才劣行

25、薄的人,也从未提拔。大军东征,柱国李弼任另一路元帅,精选幕僚英才,好多天也确定不下来。太祖对李弼说:“给你考虑选一名长史,没有比薛端更合适的了。”李弼答道:“是真的有才。”便派薛端担任此职。提分攻略二“两清”“两法”“两步骤”把握文化常识一、把握文化常识一、把握文化常识“两清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清楚常见的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应有所了解,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1.下列

26、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薛季昶,绛州龙门人也。则天初,上封事,解褐拜监察御史。频按制狱称旨,累迁御史中丞。有汴州孝女李氏,年八岁,父卒,柩殡在堂十余载,每日哭临无限。及年长,母欲嫁之。遂截发自誓,请在家终养。及丧母,家无丈夫,自营棺椁,州里钦其至孝,送葬者千余人。葬毕,庐于墓侧,蓬头跣足,负土成坟,手植松柏数百株。季昶列上其状,有制特表门闾,赐以粟帛。久视元年,季昶自定州刺史入为雍州长史,威名甚著,前后京尹,无及之者季昶仰药而死。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干义烈。早承先顾,驱策中外,绩誉昭宣,有庄、汤之推举,同汲黯之强直。属丑正操衡,除其异己,横加窜责,卒

27、至殂亡。言念忠冤,有怀嘉悼。可赠左御史大夫,仍同敬晖等例,与一子官。”(有删改)A.“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是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B.“久视元年”“睿宗”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的。C.“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官职变动,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的变化情况。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的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答案答案B“睿宗”是庙号不是年号。参考译文薛季昶,是绛州龙门人。武则天初年,他呈上密封奏章,由此脱去布制的衣服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他)多次考察断案,很符合皇帝的旨意,多次升迁做了御史中丞

28、。汴州有个姓李的孝顺女子,八岁时,父亲去世,父亲的灵柩在厅堂里放了十多年,她每天都到灵柩前不停地哭泣。等到长大后,她的母亲准备让她出嫁。(她)于是剪掉头发自己发誓,请求在家奉养(母亲)一生。等到母亲去世,家里没有男子,她自己料理棺材下葬。州里的人钦佩她非常孝顺,前来送葬的有一千多人。埋葬完毕,(她)在墓旁盖了一所房子,蓬头赤脚,背来黄土建成坟墓,亲手种植了数百棵松柏。薛季昶陈列,并上奏她的事迹,皇上下制书特别表彰乡里,赐给她粮食布帛。久视元年,薛季昶由定州刺史入京任雍州长史,声名卓著,前后担任京兆尹官职的,没有能赶上他的人季昶服毒药死了。睿宗即位,颁布制书说:“已故儋州司马薛季昶,正直有才干,

29、讲义气。以前受到前朝的眷顾,历任内外官职,政绩和声誉显扬,有楚庄王、商汤一样举荐贤能的美德,有同汲黯一样倔强正直的品行。适逢嫉恨正直的人操持权柄,排斥异己,无缘无故被放逐责罚,最终惨死。顾念忠臣之冤,感怀善人之悼。可以追赠为左御史大夫,仍然同敬晖等人同例,授予他的一个儿子官职。”2.清楚易混易错点清楚易混易错点古代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如“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帝、武帝、哀帝、炀帝)、“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的区别等。2.下列

30、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十六年

31、,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有删改)A.御史作为带有监察性质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B.“元帝”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C.“乞归”和“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意思相同,都是“请求辞职回乡”之意。D.户部尚书,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长官。户部尚书主要负责国家财政、国库之事。答案答案B“元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参考译文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大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外出

32、巡按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可能没有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回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被关进了诏狱,被罗织的罪名十分严酷。高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多”“诏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又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

33、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辞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国家破亡以后,他逃进一所乡野里的寺庙中,绝食而死。二、记准文化常识二、记准文化常识“两法两法”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分类串记法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

34、,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进行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C.“秋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中后称为进士。D.殿试录取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答案答案C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殿试的一、二、三

35、甲统称进士。2.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可以进行如下相关联想: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是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叫法,一般指升职。表达“降职”的意思的时候,古代则常常用“左迁”一词。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C.“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过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拜”也

36、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答案答案D“除”“拜”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三、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文化常识题解题“两步骤两步骤”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

37、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有删改)A.癸巳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它们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答案答案B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参考译文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

38、,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任官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写文章必定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提分攻略三破解分析综合题两大关键点续表续表(2018课标全国改编,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

39、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

40、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选项定区间定角度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

41、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与原文中的“为西州豪族”等关键词句的叙述均一致,所以A项正确。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天水郡)数被侵掠”。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

42、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曹爽辅政,引为司马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爽懦惑不能用。与原文中的“曹爽辅政,引为司马”等关键词句的叙述均一致,所以C项正确。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与原文中的“洁身寡欲”等关键

43、词句的叙述均一致,所以C项正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答案B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扶风郡郿县人。(鲁家)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大户人家。鲁芝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州,潜心研究古代典籍。被郡里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里征召为别驾。魏国的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他为孝廉,又任命他为郎中。后鲁芝被授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后来又升任尚书郎。曹真到关西督察时,又任命鲁芝参大司马军事。曹真去世后,宣帝代职,于是任命鲁芝参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国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44、,改造城市,几年的时间,被掠夺的土地都被收复了。又调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人和小孩到朝廷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授任司马。鲁芝多次提出正直的言论和绝妙的计策,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率领他的手下攻门闯关,赶赴曹爽处,劝诫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为获罪被罢免,(就像李斯一样)即使想牵黄犬,也不可能再做到了。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势,发文书征调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些离去,(那就是)想要前往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又糊涂,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

45、擒被杀。鲁芝因曹爽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苟且求取赦免。宣帝赞许他,于是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起兵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告老退休,章表上奏了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加官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为车骑将军,于是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为人谦和而不盲目苟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曾被任选

46、此官职,我反而超越了他,怎么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呢!”皇帝没有听取。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高叡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职,有知人之鉴。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叡留心庶事,纠摘奸非,劝课农桑,接礼民俊,所部大治,称为良牧。六年,诏叡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于时盛夏六月,叡在途中,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其劳苦。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叡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正值日中停车,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叡乃对之叹息云:“三军之人,皆饮温水,

47、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非追名古将,实情所不忍!”遂至消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遐迩称叹。先是,役徒罢作,任其自返。丁壮之辈,各自先归;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加以饥病,多致僵殒。叡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督帅监领,强弱相持,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赖以全者十三四焉。天统中,拜司空,摄录尚书事。突厥尝侵轶至并州,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叡节度。以功复封宣城郡公。摄宗正卿,进拜太尉,监议五礼。叡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渐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世祖崩,葬后数日,叡与冯翊王润、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遥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任。”并入奏太后,因出士

48、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曰:“士开旧经驱使,欲留过百日。”叡正色不许。数日之内,太后数以为言。有中官要人知太后密旨,谓叡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叡曰:“吾国家事重,死且不避,若贪生苟全,令国家扰攘,非吾志也。”遂重进言。太后令酌酒赐叡。叡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便出。出至永巷,遇兵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拉而杀之,时年三十六。大雾三日,朝野冤惜之。期年后,诏听以王礼葬,竟无赠谥焉。(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叡相貌堂堂,仪表出众。他少年得志,政务娴熟,知人善任。天保二年,他担任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B.高叡关

49、心、爱护百姓。天保六年,高叡率领几万山东兵监修长城,完成任务后,他率领军队精心护送服劳役的百姓返回家乡。C.高叡深受皇帝器重。皇帝亲征,抗击突厥的侵扰,六军调度全交给高叡。他曾兼任宗正卿,任太尉,主持国家五礼的修订。D.高叡忠心为国。高叡不听宦官的劝说,拒绝太后的利诱,坚决要求和士开离开宫廷,并因此被太后派人杀害,年仅36岁。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叡少年得志,政务娴熟,知人善任。他留心各种事务,督察揭发邪恶不法之事,奖励督促农桑,接待礼遇各方人才,治下政风很好,被誉为称职的地方大吏。B.高叡与士卒同甘共苦。监修长城的途中,定州长史宋钦道派人用车子送来冰块,

50、尽管酷热难当,高叡却拒绝独自享用,而与士兵们分享,全军感动,远近称颂。C.高叡位高权重。皇帝亲征时,高叡负责调度六军。他长期主持朝政,尽管清贞自守,但渐渐受到猜忌而被疏远。高叡于是编撰古代忠臣义士的事迹来表明心迹。D.高叡刚正不阿,坚持正义。为了维护国家安定,高叡不惜违抗太后的旨意,多次进言,要求外放和士开。后来,高叡因此遭到杀害,朝野上下无不痛惜。1.答案答案D“拒绝太后的利诱”曲解文意,原文是“太后令酌酒赐叡”,并非“利诱”。2.答案答案B“与士兵们分享”无中生有。参考译文高叡身高七尺,相貌仪表很出众,对于官吏职务十分清楚熟悉,而且有知人善任之明。天保二年,外放任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

51、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他留心各种事务,督察揭发邪恶不法之事,奖励督促农桑,接待礼遇各方人才,治下政风很好,被誉为称职的地方大吏。六年,朝廷命令他率领数万山东兵监修长城。当时正是盛夏六月,高叡在途中撤了伞盖,亲身与士卒同甘苦。定州原本就有冰窖,每年藏冰。定州长史宋钦道见他这样冒着暑热工作,便派人用车子载上冰一程程地追送。正当中午停止行军时,酷热难当,人们都热得受不了了,送冰的人正好赶到,大家都说得到冰正是这时候最需要的。高叡却对着冰块叹息说:“三军将士都喝热水,我凭什么理由,单独享用寒冰呢?倒不是追求古代名将的风范,实在是在情理上不忍心啊!”以至冰都融化了,最终也没有尝一口。全军感动,远近称颂。

52、在这以前,服劳役的人完成任务后,任凭他们各自回家。年轻力壮的人便自己先走了;瘦弱的人便被丢在大山以北,再加上饥饿和疾病,差不多全死掉了。高叡便亲自带领所属各部,跟这些人一起返乡,按各自家乡的住地编队,安插在军营里,命令各级军将监领,要求强弱相扶持,遇到水草丰茂之地,就驻扎休整,食物给养分出有余的,供给不足的人,因此而保全下来的病弱之人有十分之三四。天统年间,拜任司空,兼任尚书省政务。突厥曾派兵侵扰直至并州,皇帝亲征,六军调度全交给高叡。因为功劳又封为宣城郡公。兼任宗正卿,升任太尉,主持国家五礼的修订。高叡长期主持朝政,一直清贞自守,声誉名望越来越高,也就渐渐地受猜忌而被疏远了,于是编撰古代忠臣

53、义士事迹,题为要言,用来表明心迹。世祖去世,葬后几天,高叡便和冯翊王高润、安德王高延宗以及元文遥等人启奏后主说:“和士开这人不适合仍在宫中任职。”并入内廷奏明皇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任兖州刺史。太后说:“士开一向受任用,等守丧百日后再说吧。”高叡严肃地回答说不同意。几天之内,太后多次发话要求留下和士开。有内廷宦官要人知道太后的心思,劝高叡说:“太后的意思已如此明白,您又何必苦苦违抗懿旨呢?”高叡说:“我认为国家事重,死尚且不回避,倘若贪生怕死苟全性命,令国家陷入祸乱之中,这绝不是我所愿意的。”于是又再次进言。太后令人斟酒赐给他,高叡正色严拒说:“现在讨论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为这一杯酒!”说完便气冲

54、冲地走了。出来走到永巷处,遇武士,被捕,押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中,太后令刘桃枝把他杖杀了,当时才36岁。天降三天大雾,朝野上下无不痛惜。满一年后,才下诏允许用王的礼仪安葬,最终没有给任何谥号。提分攻略四“三关键”“四步骤”吃透文言翻译一、抓住文言翻译一、抓住文言翻译“三关键三关键”分类角度阐释从词性上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从频率上常考文言实词有“爱”“被”等共120个。从特殊性上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疑难字词这5类实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楚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

55、雅舂于市。休侯使人谏王,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师。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王反。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有删改)重要实词“谏”(劝说)、“与”(赞成)、“起”(起事)。试题译句休侯派人去劝谏楚王戊不要作乱,楚王戊却说:“叔父不赞成我作乱,我起事的时候,就先杀了叔父。”参考译文楚王戊逐渐变得淫乱、暴虐,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不遵守礼制,被夺去东海和薛郡,于是与吴国共同谋划准备作乱。申公和白生劝谏楚王戊不要作乱,楚王戊没有接受,还把申公和白生抓起来,强迫他们去服劳役,穿上囚犯才穿的红衣服到市集上去干舂米一类的事。休侯派人去劝谏楚王戊不要作乱,楚王戊却说:“叔父

56、不赞成我作乱,我起事的时候,就先杀了叔父。”休侯听了很害怕,就与母亲一起逃到京城。汉景帝三年,刘戊起兵策应吴国作乱。后来朝廷截断了吴楚运粮的道路,吴王逃跑,刘戊自杀。1.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节选自

57、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有删改)(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重要实词:译文:(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重要实词:译文:答案答案(1)重要实词:就(“接近”,根据语境可译为“跟随”)、奇(意动用法)、妻(名词用作动词)、资贿(财货,这里指“嫁妆”)。译文: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重要实词:大人(敬称)。译文: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参考译文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他,(少君出嫁时)陪送的嫁妆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

58、“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漂亮的衣服,戴漂亮的首饰,可是我实在是贫穷低贱,不敢聘娶。”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的修养高品德好,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或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就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只要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部分虚词有实词用法,为方便讲述,以下一并讲解):总之

59、,翻译虚词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必须译出的虚词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为代词的“之”“其”等。(为方便考生全面掌握知识,实词义项在这里一并列出)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不必译出的虚词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等。(2018浙江改编,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重要虚词既:副词,

60、已经、以后。不徒:不仅、不只。试题译句(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参考译文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当时的风气感到愤慨。他诵读先王的书籍,不拘泥形式,一定要探求其中的道理。(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他的身份地位和平民无异,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彰显。不彰显才华,先王之道就会湮没无闻,于是开始探求国家治理及发展社会风气的得失,用诗歌和文章的形式来宣扬传布它。2.指出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重要虚词,并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61、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重要实词:译文:答案答案重要虚词:与、之(第一个为实词,是动词,“去、往”;第二个是音节助词,无实义)。译文: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参考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伙伴们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道:“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总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62、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为标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等为标志。考生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等。平时要多积累,方能在做题时激活原有记忆。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1)判断句:加上“是”“就是”等词语。(2)被动句:加上“被”字。(3)倒装句: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4)省略句: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5)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2017天津改编,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

63、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文言句式“为所”表被动;“恐为怨仇所擒”省略了主语。试题译句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参考译文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分封在会稽郡阳亭。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路人,因此仇人众多。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

64、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然后进行解释)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须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

65、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五,有删改)(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译文:(2)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

66、:译文:(3)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译文:答案答案(1)重要实词:“累”译为“连累”;“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良的人”;“振”译为“振作”。重要虚词:“则”,副词,“那么”;“且”,副词,“将要”。文言句式:“一累于物”为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一旦被玩物连累,那么聪明智慧就将会被耗尽,贤良的人与坏人就会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2)重要实词:“请”译为“请求”;“嘉美”译为“赞美”。重要虚词:“遂”译为“于是”。文言句式:“遂请罢钱塘制造局”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为“(他)遂请罢钱塘制造局”。译文:

67、(他)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3)重要实词:“幸”译为“宠臣”;“侧目”,“斜眼看,形容畏惧而愤恨”;“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书”。重要虚词:“所以”,“所”与“以中伤之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以”,用来。文言句式:“不之罪也”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宾语要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罪之也”。译文:权贵宠臣感到畏惧和愤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参考译文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进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

68、,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连累,那么聪明智慧就将会被耗尽,贤良的人与坏人就会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他)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存,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兴起,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处宅第,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还不够造一处

69、宅第的费用。拿住宅来恩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感到畏惧和愤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二、记牢文言翻译二、记牢文言翻译“四步骤四步骤”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是得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把握住了句子的主旋律,然后突出重点的字词和句式,句子就基本上翻译到位了。下面总结出作答文言文翻译题的四大步骤:附:文言文翻译顺口溜熟

70、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2016课标全国改编,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第

71、一步,定采分点重要实词:“锡”通“赐”;“赴”,赴宴;“虔”,恭敬。重要虚词:“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特殊句式:“是也”是判断句,译为:“这是”。“使(之)亲临”是省略句。第二步,切分句子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第三步,译准词语第四步,连缀成句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然后进行解释)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

72、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羡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节选自宋史李仕衡传,有删改)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译文:答案答案重要实词:“罪”,名

73、词活用为动词,怪罪;“应”,应对;“猝”,突发事件;“中”,中伤。重要虚词:“以”,介词,用。文言句式:“帝不之罪”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帝不罪之”。译文:皇上没有怪罪李仕衡,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事件有才能,人们是想用这些事中伤他。”参考译文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考中进士。不久,河北缺少军备储蓄,谏议官员都说李仕衡先前超额提供祭祀费用,真宗听说了这件事,就让(他)做了河北都转运使。后来到塞下征集粮食,征集了数万斛。有人进言说:(李仕衡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不能食用,朝廷派人来检查,粮食并没有腐烂。在城南祭祀,又提供了钱帛八十万。在这之前,每次有大的祭祀,李仕衡必定拿所管理的军中物资进贡,谏官认为(情况)不属实。李仕衡于是逐条列举,六十万都是贡赋,其余二十万是附加税收。皇上没有怪罪李仕衡,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事件有才能,人们是想用这些事中伤他。”第二年出现旱灾和蝗灾,(李仕衡)打开粮库赈济灾民,又拿出五万斛粮食救济京西。有一个偷瓜并打伤瓜主的人,依法应当判处死罪,李仕衡因为年成不好,上奏宽恕了他(的罪行)。盗贼在淄、青两地兴起,(他)升迁做了刑部侍郎,主管青州。前任官员抓到了盗贼的妻子儿女都拘押在用荆棘圈起的场地中,李仕衡到任,全都放了他们,让他们离开。没过多久,就有人拿了盗贼首领的头颅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