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9957612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7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正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義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場思辨之旅導讀導讀前前 言言本書的結構本書的結構: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之事物:所得、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之事物:所得、財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合乎正道,人財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合乎正道,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的棘手處卻在應該得到多少還有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的棘手處卻在應該得到多少還有為什麼。什麼。本書循著以下的順序探討:本書循著以下的順序探討:一、以邊沁的功利主義來探討從福祉出發的正義觀。一、以邊沁的功利主義來探討從福祉出發的正義觀。二、討論多種將正義與自由連

2、接的學說,由於自由主義包含放任二、討論多種將正義與自由連接的學說,由於自由主義包含放任與公平兩大陣營,因此作者籠統的介紹了海耶克、傅利曼等人的與公平兩大陣營,因此作者籠統的介紹了海耶克、傅利曼等人的理論,更以大篇幅介紹康德的自由主義與羅爾斯的自由主義。理論,更以大篇幅介紹康德的自由主義與羅爾斯的自由主義。三、第三部分探討了正義與美德、良善應該連結的論點,並以亞理士三、第三部分探討了正義與美德、良善應該連結的論點,並以亞理士多德的理論來說明。多德的理論來說明。四、在介紹各家學說或價值體系後,作者提出社群主義、美德與四、在介紹各家學說或價值體系後,作者提出社群主義、美德與思辨及他的看法。讓讀者在了

3、解如此多正反兩面的論辯後,再來看看思辨及他的看法。讓讀者在了解如此多正反兩面的論辯後,再來看看作者的意見,非常有意思。作者的意見,非常有意思。第一章第一章福祉自由美德福祉自由美德/三個出發點三個出發點本書的目的不在誰影響了誰,而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的是哪些信念,又何以抱持這些信念(P37)。從反哄抬法的案例討論,作者讓我們看見探討正義的三個出發點:增進福祉、尊重自由、提升美德。支持哄抬一方認為: (1)有人努力提供別人所需之物,增進了社會福祉; (2)尊重個人自由,讓民眾自己決定價值。反對哄抬的一方則認為: (1)價格太高經濟弱勢者無力負擔; (2)市場並沒有真自由,因為此時

4、買方是情非得已的; (3)發災難財引起公憤; (4)哄抬物價不是一種美德。從這些正反的思辨中,作者逐一將關於正義思考的多個面向呈現給我們。正義究竟是個怎樣的提問?作者認為,看一個社會正正義究竟是個怎樣的提問?作者認為,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之事物:所得、財不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之事物:所得、財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合乎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合乎正道,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的棘手處卻在應得正道,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的棘手處卻在應得多少還有為什麼(多少還有為什麼(P25)2008年到年到2009年的金融海

5、嘯為何會讓民眾感覺被敲詐呢年的金融海嘯為何會讓民眾感覺被敲詐呢?我們為什麼會有不正義之感?電車問題與自由問題的拉?我們為什麼會有不正義之感?電車問題與自由問題的拉扯?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台灣當前的環境有什麼雷同的議題扯?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台灣當前的環境有什麼雷同的議題嗎?針對這些台灣議題,我們可以透過本書的討論提供更嗎?針對這些台灣議題,我們可以透過本書的討論提供更多思考的面向多思考的面向第二章第二章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觀點,也稱效益主義。英國道德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幸福的最大化,就是追求快樂扣

6、除痛苦的最大總和。凡是能把功利最大化的,就是正確之舉。反對的理由: (1)功利主義不尊重個人權利和人格尊嚴(P45) (2)不同價值之間不可能被簡化為單一度量衡的比較(P50)。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調整了邊沁的理論,在自由論裡提到只要不妨礙別人,我的獨立自主是一種絕對權利。一個人對自我,對自己的身與心,都具有無上權利。(P58)化解了對於個人權利的質疑。彌爾雖然堅持苦樂是唯一重要的價值,但他也承認快樂是有高低本質上的差異的(P61)。這兩點彰顯了彌爾看重人的個體性,與當代民主的價值相符,因此此後的一兩百年功利主義大行其道,在積極面承認個人自由的人權,在

7、消極面也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自由的最後防線。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第三章第三章 自由至上主義自由至上主義 延續第二章功利主義學者彌爾主張的個人自由是個人權利的彰顯,本章作者介紹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主張市場放任,反對政府管制,但其出發點不是經濟效率,而是人的自由。他們的核心訴求:自由是一種基本人權,人人對自有財物皆享有支配權,前提是我們也必須尊重他人的相同權利(P70)。諾齊克認為:只有功能最小,僅限於合約執行,保護人民免於暴力、竊盜、詐欺之害的政府,才符合正義。功能再多一些,就會侵犯到人民免於做事情不情願的權利,就會淪為不公不義的政府。諾

8、齊克看重的是自由市場個人選擇。對於分配正義 ,只需要考慮初始獲得的正當性,以及是否從自由市場賺來、從別人自願贈與的移轉正義即可(p74)。透過公平交易咖啡的例子來說明自由市場真的有正義嗎?Robert Nozick, 1938-2002在這個章節裡,作者要我們要思考: (1)真的有所謂的自由市場? (2)自由至上主義遺漏了什麼重要價值? (3)我真的擁有我的身體、我的生命嗎?作者提供了賣腎、安樂死、受託殺人的例子,讓我們省思自由至上主義的價值。日前全美掀起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因為99%的財富落在1%人的口袋裡,造成美國社會極大的貧富懸殊,這就是自由經濟市場的結果。台灣的奢侈稅、居住正義等議題,也

9、都是當今社會中分配正義的問題有關,但這些政策都與本章的自由至上主義理念相違背。第四章第四章募兵制與代理孕母/市場的角色市場的角色第三章中自由至上主義將個人自由擴大到市場自由的範疇,因此作者在本章透過募兵制與代理孕母的案例讓我們來思考: (p89) (1)自由市場真的公平嗎?人在自由市場中所做的選擇到底有多少自由? (2)有沒有什麼東西是金錢無法買賣的? (3)有沒有一些美德或更高的規範是市場沒辦法賦予價值的?募兵制的案例,反對的理由:(一)對選擇有限的人來說,自由市場並非全然自由(p95),因為每個人並不具備均等的選擇機會;(二)當兵是公民義務,以公民品德和共善的名義,不應該在市場出售(p98

10、)。在嬰兒M案中,我們可以更深入思考 : 什麼是真的自願?以及代理孕母有辱人格?這兩個觀點。在此,作者讓我們將義務與人性作為一種考量,企圖將我們的思考從完全市場思維拉出來,讓我們對於正義的判斷能夠有其它面向的思考。回答本章的問題,作者提醒我們回頭思考:我們是怎樣的國家?我們期待怎樣的社會?我們期待孩子活在怎樣的世界?第六章第六章人權是普世價值人權是普世價值/康德的自由主義康德的自由主義康德不贊成功利主義的福祉最大化,也不贊成正義需要促進美德,贊成自由主義但卻不是自由至上主義,他將正義和道德去連結自由。他的自由觀認為,人在像動物一樣趨樂避苦之時,其行動並非真自由,而是成為食色愛慾之奴隸,受到生理

11、決定或社會制約的行為都不是真自由。如何才是真自由?他認為理性與自由是不可分的,人雖是感官的動物,他更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當理性支配意志,理性才是主人。所以行動要自由必須是理性的、是自主的,所謂自主就是作一件事,就是為了做這件事,而不是有別的目的,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嚴謹道德觀的關鍵是動機,而且只限於某種動機,這個動機必須是這事本來就該做,而不是為了其他什麼目的才做;為了商譽童叟無欺並不是康德所謂的道德,出於義務去做善事的動機,才具道德價值。由於動機是一切之始,因此結果的好壞是不予考慮的,即使結果是好的但動機不是出於義務,也不算有道德。Immanuel Kant (1724 1804) 康德哲學

12、體系裡自由與道德就是: 道德 - 義務,而非喜好 自由 - 自主,而非他律在介紹康德的篇末,作者稍微提到了他對政治理論的觀點: 一、沒人可以強迫我幸福地去配合他人的福祉觀,人人皆可憑自任合適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只要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 二、正義和權力是來自社會契約,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必須建立在原始契約之上,這個契約並非實存而純屬想像。但這契約到底是什麼樣子,康德並未細說。 有關社會契約的問題,作者緊接著就介紹了羅爾斯的自由主義。 第六章第六章為底層爭平等為底層爭平等/羅爾斯的自由主義羅爾斯的自由主義 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對康德假想契約提出了一個解決的說法。 關注社會結構的問題:權利義務、收入財富、力

13、爭上游的機會等等的公平分配問題。差異原則不求均貧富,但是輸贏差異應該要以有利於社會底層為前提。贏家只能有合法期望,不能主張道義應得,因為天賦、努力、生逢其時都有運氣成份。這種想法還是自由主義但與自由至上主義最大的不同是他要排除一些人天賦、出生、際遇、天生貧窮等的不平等,他還是鼓勵有能力的人發揮所長(這與自由至上主義相同),但要有共識,他們在市場上收穫的報酬是屬於整個社會(這與自由至上主義不相同)。可想而知在這種邏輯推演下,高收入的累進稅率或奢侈稅或最低工資就該產生了(奪富濟貧?)。 (John Rawls 1921-2002)第七章第七章特定族群的大學門檻特定族群的大學門檻/優惠待遇優惠待遇如

14、果說,進榜資格與道義應得無關,如果說,進榜資格與道義應得無關,大學何不乾脆把新生名額拿來競拍,爸媽大學何不乾脆把新生名額拿來競拍,爸媽多捐錢小孩就能進大學?多捐錢小孩就能進大學?爭議正顯示,正義問題有時很難不牽涉到爭議正顯示,正義問題有時很難不牽涉到美德。美德。第八章第八章適才適性適本質適才適性適本質/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作者剝絲抽繭,逐步引導之下,將前述的立論加入了在作者剝絲抽繭,逐步引導之下,將前述的立論加入了美德。美德。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兩個政治哲學核心: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兩個政治哲學核心:(一一)正義要問目的。在決定誰有什麼權力之前,要先把正義要問目的。在決定誰有

15、什麼權力之前,要先把該種社會機制之目的搞清楚。該種社會機制之目的搞清楚。(二二)正義有榮譽性。要問某一功能之目的為何,至少有正義有榮譽性。要問某一功能之目的為何,至少有部分一定要問它所獎勵的美德是什麼。部分一定要問它所獎勵的美德是什麼。這種目的論的思考反應在分配的正義上,誰該拿這種目的論的思考反應在分配的正義上,誰該拿(分分配到、取得配到、取得)什麼,是要看分配物的目的,作者舉了什麼,是要看分配物的目的,作者舉了一個長笛的例子來說明一個長笛的例子來說明:長笛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產生動聽音樂。誰最能實現這長笛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產生動聽音樂。誰最能實現這個目的,就應該擁有最好長笛。個目的,就應該擁有

16、最好長笛。 長笛吹最好的人應該長笛吹最好的人應該拿到最好的長笛,因為長笛之目的就是吹奏好音樂。語拿到最好的長笛,因為長笛之目的就是吹奏好音樂。語言能力的目的就是道德審議,所以人必須成為公民,才言能力的目的就是道德審議,所以人必須成為公民,才能邁向良善。能邁向良善。正義就是適不適合的問題。權利分配就是要辨別社會正義就是適不適合的問題。權利分配就是要辨別社會功能之目的,適才適所,使人人居於發揮天性的角色。功能之目的,適才適所,使人人居於發揮天性的角色。給人人予其應得,就是讓人人都能得到自己應得的官職、給人人予其應得,就是讓人人都能得到自己應得的官職、榮譽或符合天性的社會角色。榮譽或符合天性的社會角

17、色。 (西元前西元前384年西元前年西元前322年)年)第九章第九章有歸屬就有責任有歸屬就有責任/社群主義社群主義如果自由主義是對的,人具有自由獨立之自我,日本、德如果自由主義是對的,人具有自由獨立之自我,日本、德國的戰後世代就不必為二戰罪行道歉了。國的戰後世代就不必為二戰罪行道歉了。作者在這部份對自由主義做了些批判後,推出了社群主義,他寫到:在羅爾斯以正義論為美國自由主義建構出最完整體系的十年後,八零年代突然冒出一批自由主義的批判者(我是其中之一)。這批哲學家沿著上述思路,對自由選擇、自我不受羈絆的理想提出挑戰,他們拒絕接受正當先於良善,主張正義思考不可抽離目的與感情。這批哲學家被稱為社群主

18、義者。他們認為,每個人自出生即背負有某種社會身分,比如國籍、家庭背景、城市居民等社群歸屬,也繼承這個社群的正當期望、正當義務,這些就造成了道德特殊性,因此對某些事我們就有社群義務。 作者提出了三類道義責任: (一)自然責任:有普世性,不須經由同意。 這是人類彼此之間不用同意就有的責任,只要是理性的人都應遵守,如尊重、避免殘酷、不可殺人 (二)自願義務:有特殊性,需要經由同意。 雖然名稱是自願義務,但是有個別性的,如簽訂契約約定義務,或口頭約定應負義務,故需經義務方的同意,才構成這種志願義務,否則是不需遵守的。 自由主義的自願義務是同意就好,與道德良善的關連性極低,因此除非我同意,否則我對這個社

19、會除了自然責任外,是沒什麼特殊義務的。(三)團結義務:有特殊性,不需經由同意。 其實這是針對社群而說的,如家庭責任可能們就是前兩類以外的這類特殊義務,好像也不必經過同意。作者舉了兩個很好的例子:假如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同時溺水,你先救那一個?假如你只能照顧一個人,那是您母親還是別的老太太? 社群有大有小、有各類不同意義的社群,再推而廣之,或許我們對家庭、朋友、社團、社會、甚至國家、地球好像都有一些盡團結義務的責任了,也就是有歸屬就有責任,誰有能沒歸屬呢?當小社群與大社群有矛盾時又如何處理呢?有些團結義務是否有可能變成自然責任呢?社群主義者是要表達:政治權力的論述、政治的分配或社會正義的討論是不

20、能與良善或道德分割的,許多事要靠論辯的,同樣在論辯中或許也不能拋開良善與道德。 第十章第十章從美德到共善從美德到共善/重建公民意識重建公民意識只說尊重他人選擇,不對道德爭議表態,就不足以構成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由。只說幫助弱勢,不談公共領域空洞化,亦難以說服有錢人多繳一點稅。他贊成: 通往正義的三條路,一條是功利或福祉最大化,也就是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第二條是尊重自由選擇,也許是自由市場上的實際選擇(自由至上),也許是初始平等地位的假想選擇(顧及平等的自由主義)。第三條是培養美德和思辨共善。他接著說:我本人偏愛的是第三條。 他的理由: 功利主義有兩大缺陷:一、它把正義和權力便成計算問題,而不是原

21、則問題。二、它把人事所有產耗代謝都換算成單一度量衡,把一切價值來個大鍋煮,不考慮其中的性質差異。建立在自由上面的正義論雖解決第一個問題,卻沒有解決第二個。這一派把權利看的很認真,堅信正義不僅是算計根據這種正義論,目標的道德價值、人生的宗旨意義、社群生活的性質品格,都無涉正義。只靠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選擇自由,並不足以邁向正義社會,大家必須一起理性思辨人生之真諦,一起思辨總難免產生歧見,所以也必須打造出一種善待歧見的公共文化。 那如何才能解除歧見呢?那就需要公民一起思辨良善,那怎麼樣的政治論述才能帶公民走向思辨呢?作者說:我沒有現成答案。但是他在文中高度評價了2006年6月28日現在美國總統歐巴馬

22、(當時尚未被提名)及1968年3月18日羅伯甘迺迪的演講,其共通處一是政府不能永久站在中立、不做主觀判斷的立場(試比較與自由主義的差別),因此不願或不敢涉及道德或宗教等議題;其二是喚起全民的社群意識。 書末,作者很保守、客氣的提出他認為共善政治可能有的樣貌: 一、公民精神、犧牲、服務 政府應該養成人民對社群關切、奉獻共善的精神,良善觀不應該是存在於私領域,更應該將其帶入社群、國家。 二、市場的道德限制 透過公共論辯,決定有那些非市場規範應該被保護,不該讓自由市場入侵的。 三、貧富差距、團結、公民道德 貧富差距太大會造成貧富之間嚴重的隔閡,隔閡加大自然會影響團結,而團結又是公民意識必要的條件,因此他認為:關注貧富差距對公民意識造成的傷害,及如何扭轉頹勢,可能比財富重分配本身的討論更有政治吸引力。 四、互相尊重的道德對話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作者也認為公眾可能無法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參與討論道德或宗教等問題,但不能有可能是這樣就逃避討論。最後作者以如下的一段話來結束了本書:道德參與作為一種政治理想,不僅是比避而不談更激發熱情而已。對正義社會來說,道德參與也會是一種前景更好的基礎。 感謝聆聽感謝聆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