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9951059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5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传染病的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生物-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流行趋势传染病流行趋势老传染病卷土重来老传染病卷土重来 结核病 霍乱 疟疾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我国结核病疫情我国结核病疫情感染人数多感染人数多现患病人多现患病人多死亡人数多死亡人数多新发患者多新发患者多农村病人多农村病人多耐药患者多耐药患者多“六多六多”20

2、10年: 991350人2011年9月:106925人约占约占约占约占80%80%约占约占约占约占1/41/42010年:3000人2009年:3783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结核病死灰复燃的原因结核病死灰复燃的原因忽视了防治忽视了防治,以为在抗生素和疫苗广泛应用,以为在抗生素和疫苗广泛应用的年代,结核病已成为手下败将;的年代,结核病已成为手下败将;耐药病菌的广泛传播耐药病菌的广泛传播;全球化全球化以及移民、难民的产生导致结核病的以及移民、难民的产生导致结核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传播范围扩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新传染病不断涌现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传

3、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全球(全球(2007年)年)70007000万万AIDS/ HIVAIDS/ HIV30003000万万人死亡人死亡全球每天增加感染者全球每天增加感染者74007400多人多人HIV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SARSSARS 全球全球 由由SARS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统传染病波及波及3232个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和地区截止截止20032003年年8 8月月7 7日全球共诊断日全球共诊断84228422例,例,死亡死亡919919例例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第一第一节传染病流行染病流行过程程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传传传染染染染源源源源病病病病原原原原体体体

4、体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生长繁殖排出排出排出排出易感者易感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携带者携带者患者患者获得免疫者获得免疫者死亡死亡死亡死亡传染病流行图传染病流行图病人病人病人病人动物动物动物动物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一、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一、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传染源定义定义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分类分类病人病人 霍乱霍乱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 乙肝乙肝受感染的动物受感染的动物 鼠疫鼠疫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病病 人人 特征特征 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 临床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

5、出。临床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出。 如咳嗽、腹泻如咳嗽、腹泻分期分期潜伏期潜伏期临床症状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恢复期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1)潜伏期)潜伏期定义定义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现这一段时间。意义意义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 追踪传染源,查明传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播途径; 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确定免疫接种时间;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 (2)临床症状期)临

6、床症状期 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期传染性最强。期。此期传染性最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恢复期)恢复期 症状已经消失,机体处于恢复阶段。症状已经消失,机体处于恢复阶段。某些传染病传染性消失,病人已不再作为某些传染病传染性消失,病人已不再作为传染源。如天花、麻疹、水痘传染源。如天花、麻疹、水痘某些传染病仍能排出病原体某些传染病仍能排出病原体,如痢疾、伤,如痢疾、伤寒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 定义定义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是的人。是危险的传染源危险的传染源。分类分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

7、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如伤寒、麻疹、霍乱、:如伤寒、麻疹、霍乱、痢疾(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痢疾(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临床症状消失后仍排出:临床症状消失后仍排出病原体者,如痢疾、伤寒、乙肝。病原体者,如痢疾、伤寒、乙肝。 超过超过3个月者为个月者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均无明显:指整个感染过程均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症状和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乙脑。灰质炎、乙脑。 传染病的预

8、防与控制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取决于其排出病原体的量、携取决于其排出病原体的量、携带时间的长短、携带者的带时间的长短、携带者的职业职业、社社会活动范围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以及防以及防疫措施疫措施等。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所致的疾病。具有严格的地方性特点。 鹦鹉热、鼠疫、莱姆病、登革热、 流行性出血热、 西尼罗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人畜共患疾病人畜共患疾病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又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又称

9、为动物性传染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 炭疽病、鼻疽病、猪丹毒、炭疽病、鼻疽病、猪丹毒、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结核病、口蹄疫 狂犬病、疯牛病狂犬病、疯牛病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2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定义定义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的全部过程。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飞沫传播:含有大量病原体的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飞沫在病人呼气、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如流感病毒如流感病毒。 飞沫

10、核传播飞沫核传播: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分而剩下的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称为飞沫核。 如如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尘埃传播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易感者吸入后 即可感染。即可感染。 如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芽孢结核杆菌、炭疽杆菌芽孢。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易实现,易爆发流行;冬春季高发冬春季高发;儿童多见儿童多见;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受居

11、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经水传播 饮用水污染饮用水污染病例分布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与供水范围一致;各种特征的人群均可发病各种特征的人群均可发病;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疫水接触传播均均有疫水接触史有疫水接触史(游泳、劳动)(游泳、劳动); ;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 ;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 ;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传染

12、病的预防与控制经食物传播流行病学特征吃污染食物者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吃污染食物者发病,不食者不发病;一次性大量污染,可形成爆发;一次性大量污染,可形成爆发;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潜伏期较短。潜伏期较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方式方式直接接触直接接触 没没有有外外界界因因素素参参与与下下,传传染染源源直直接接与与易易感者接触感者接触 。如性病、狂犬病。如性病、狂犬病。间接接触(日常生活接触)间接接触(日常生活接触) 易易感感者者接接触触了了被被传传染染源源的的排排出出物物或或分分泌泌物污染的用品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传播。所造成的传播。 如多种

13、肠道传染病如多种肠道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方式方式机械性传播机械性传播 通通过过接接触触、反反吐吐或或随随粪粪便便排排出出病病原原体体污染。污染。生物性传播(吸血传播)生物性传播(吸血传播) 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在其肠腔或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在其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条件病原体存活力病原体存活力 炭疽、破伤风杆菌芽孢炭疽、

14、破伤风杆菌芽孢土壤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程度人的接触机会人的接触机会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医源性传播定义 医医疗疗、预预防防工工作作中中,由由于于未未严严格格地地执执行行规规章章制制度度和和操操作作规规程程而而造造成成的的传传播。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方式方式 器械、针头、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输血、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引起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垂直传播 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母婴传播。方式方式经胎盘传播 艾滋病、乙肝上行性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分娩时传播 淋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 定义定义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程度。特

15、征特征 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个体所占的比例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新生儿增加;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免疫人口死亡; ;病原体发生变异。病原体发生变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计划免疫;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二、疫源地及传染病

16、的流行过程二、疫源地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 1、疫源地疫疫源源地地: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疫疫点点:范围小的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疫疫区区: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疫源地形成条件 传染源存在;传染源存在;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 疫源地的消灭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消除了携带状态;传染源被移走或消除了携带状态;进行了终末消毒;进行了终末消毒;经过最长潜伏期,易感者中没有新的感染发生。经过最长潜伏期,易感者中没有新的感染发生。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如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雨量如气

17、候因素:气温、湿度、雨量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 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第二节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一、传染病的预防一、传染病的预防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 “九苗防十二病九苗防十二病”改善卫生条件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一)传染病监测(一)传染病监测 分类:分类:甲、乙、丙三类共甲、乙、丙三类共39

18、39种种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任疫情报告人。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各类传染病的规定报告时限:各类传染病的规定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

19、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应于2 2小时小时内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对其他对其他乙、丙类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

20、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小时内进行网进行网络报告;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卫生部卫生部 2006.9.7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传染病的报告、传染病的报告(1)报告病种:)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

21、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监测疾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监测和报告按照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实施方案(试行)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的规定执行。执行。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2)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

22、染病报告卡填写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迹清楚,填报人签名。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病例分类与分型)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其中,其中

23、,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4)报告程序与方式)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属地化管理。 传染病报告卡由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责填写。 现场调查时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 采供血机

24、构采供血机构发现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报告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4)报告程序与方式)报告程序与方式责任报告人填写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本单位负责网络直报人员本单位负责网络直报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在规定时限内在规定时限内在规定时限内录入网络直报系统录入网络直报系统在规定时限内在规定时限内在规定时限内在规定时限内检查核对报告卡检查核对报告卡 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将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将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将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

25、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5)订)订 正正 报报 告告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已报告病例死亡告病例死亡或或填卡错误填卡错误时,应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时进行订正报告; 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传染病的预

26、防与控制(6)补)补 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2、传染病的处理、传染病的处理(1)病人处置)病人处置 就地隔离治疗就地隔离治疗 转移至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转移至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2)消毒处理)消毒处理 对本单位内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医疗废物,对本单位内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3)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病人的)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和随访(4)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协助专业公共卫生

27、机构做好密切接触患者的管理密切接触患者的管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二)发生疫情时的控制措施(二)发生疫情时的控制措施1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 1)病人)病人 早发现早发现早诊断早诊断早报告早报告早隔离早隔离早治疗早治疗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2)病原携带者 措施:登记、管理、随访 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3)接触者 检疫对象检疫对象 与传染源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 检疫期检疫期 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4 4)动物传染源)动物传染源 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2 2、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分类分类 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随时消毒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 3、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免疫预防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