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9932520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一编中央银行概述第一编中央银行概述第一章第一章 中央中央银行的行的产生与生与发展展 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特点 三、中央银行制度扩展的原因和特点 四、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五、我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新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一、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一、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中央银行的产生已经有300年的历史,真正发挥作用是在二战以后。 1、对发行统一的、可以在全国流通

2、的银行券,以解决银行间的恶意竞争,资信实力不足等问题的需要; 2、建立统一、权威、公正和最后的票据交换清算中心需要; 3、稳定金融系统,发挥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4、政府对金融事业进行管理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特点 1、由普通的商业银行自然演进为中央银行; 2、逐步集中货币发行权; 3、为一般银行提供服务。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美国1782年成立的北美银行, 1791年美国第一银行由国会批准设立, 1816年国会通过设立美国第二银行,这两家银行到期都未能继续注册。1837年后美国货币流通和信用都很混乱,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货币法案,建立国民银行制度

3、,在财政部之下设立“通货监理署”,监理国民银行的活动。印制规格统一的银行券,要求每家国民银行以公债为担保,发行银行券,当时的通货数量未能适应经济需要。同时,财政部的独立国库制度也使银行系统的货币时而不足,时而泛滥。再加上存款准备制度不完善,所以美国每隔数年即发生一次金融恐慌,1908年5月美国会通过组织国家货币委员会,调查研究各国银行制度,1913年12月23日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条例,它将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自愿参加与强制参加、政府所有与私人所有、政府管理与私人管理巧妙地结合和协调起来。联邦储备体系设有联邦储备局,有委员7人,美国全国分为12个储备区,每区设一联邦储备银行,联储银行以调节区内金

4、融、为公众服务为准则,不以营利为前提。它发行钞票,代理国库,主持清算,保管会员银行存款准备金,对会员银行贷款和再贴现,并进行公开市场活动,故具有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二、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 (一)中央银行扩展的原因 15一战以后的金融秩序紊乱,1920年布鲁塞尔会议建议按照稳定币值的要求发行货币;金本位的解体和纸币的流通;1922年的日内瓦会议要求新成立国家设立中央银行。此外还有:1.新国家的设立2.国外的支持3.重建币制的需要4.货币发行的制度化。 (二)中央银行扩展时期的特点 161、适应经济发展客观需要人工设立; 2、活动重心在于稳定货币; 3、集中储备成

5、为稳定金融的重要手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特点三、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特点22 1、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 2、实行国家控制是所有中央银行的共同变化; 3、货币政策运用的发展; 4、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四、我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四、我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23 23我国中央银行简史:1、1904年大清帝国建立户部银行2、1926年12月孙中山在武汉建立中央银行3、1928年11月1日蒋介石政府在上海建立中央银行4、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5、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改革开放前中国中央银行的

6、主要缺陷:1、政企不分,不利于行使中央银行职能;2、统一核算,吃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各级银行的积极性;3、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4、19791983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是一种混合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5、19831992年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对宏观的经济的调节和控制,进一步搞活经济和稳定货币流通。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6、1993年以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第二章 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能与职能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能与职能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一、中央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行制度的形式 二、中央二、中央银行的行的资本

7、金本金结构构 三、中央三、中央银行的机构行的机构设置置 四、中央四、中央银行的性行的性质 五、中央五、中央银行的行的职能能 六、中央六、中央银行的行的职能能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作用中央银行的作用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 (一)种类及概念 321、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复合的中央银行制是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于一家银行来执行。此种类型的中央银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体式中央银行制几乎集中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和职能于一身;混合式中央银行制既设中央银行,又

8、设专业银行,中央银行兼办一部分专业银行业务,一部分业务由专业银行办理 2、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单独设立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作为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执行金融政策的银行,全权发挥作用。它又分成一元中央银行制和二元中央银行制:一元中央银行制是一国只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执行其职能,它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制;二元中央银行制的国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力。33 3、跨国中央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与一定的货币联盟相联系,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一个

9、国家的中央银行。 334、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者是一个通货局,通货局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般只有一种主要负债流通中货币和一种主要资产外汇储备。它不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也不要求商业银行交存款储备金;或者是介乎通货局与近代中央银行之间的机构等。34(二)决定中央银行体制选择的因素 1、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程度;2、经济运行机制; 3、国家体制。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的资本金结构二、中央银行的资本金结构 35 351、可以全部为国家所有; 2、公私股份混合所有; 3、全部股份私人所有; 4、根本没有资本金。 三、中央银行最高权力的设置三、中央银行最高权力的设置 37 37(一

10、)中央银行最高权力机构的组织形式 1、金融政策决策和执行权集于一身; 2、最高领导机构分为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 3、最高领导机构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二)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的组织形式的特点 1、地位超然,权力较大; 2、中央银行总裁是核心人物; 3、权力机构人选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四、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四、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 40 40(一)中央银行总行职能机构的设置。行政办公机构;业务操作机构;金融管理监督机构;经济金融调研机构。 (二)中央银行总行设置职能机构的特点。机构设置多,政策性强的工作直接管理多;多数国家都设置有经济、金融研究和政策政

11、府方面的调研机构;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业务管理有专设机构。 (三)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类型。按经济区域设置;同时考虑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分支机构的权利和地位视不同的国家为转移。 (四)我国中央银行撤销省级分行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进一步减少管理费用,提高效率。43-4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五、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地位五、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地位 45-47 45-47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它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它承担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制定执行金融政策的责任,是国

12、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领导人由国家任命,是具有一定特权的特殊法人。它的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存款不付息,为政府服务不收费,资产有很大的流动性,并且控制信用,调节货币流通。 中央银行的地位。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办理银行业务与提供服务,如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清算业务、发行业务,对政府办理国库业务,对市场发行和买卖有价证券业务等,还有经营业务收入。中央银行不是单纯凭借政治权力行使职能,而是依据货币流通规律进行管理,不仅靠行政管理手段,还有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如货币供应量、利率、贷款等。这些手段具有自愿性、有偿性,是按信用原则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贯彻

13、金融政策,实施金融管理和金融控制,主要是通过上述业务活动和手段来实现的。因此,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管理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六、中央银行的职能及相互关系六、中央银行的职能及相互关系 47-51 47-51(一)中央银行的职能 :1、服务职能。(1)为政府服务,经理国库,临时的财政垫支,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作为政府的金融顾问和参谋;(2)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主持全国的清算事宜,作为银行的最后贷款者。 2、调节职能。(1)调节货币供应量;(2)调整存款准备率与贴现率;(3)公开市场操作。 3、管理职能。(1)制定金融政策、法令;(2)管理各银行和金融机构

14、;(3)检查监督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 (二)中央银行各职能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的服务职能、调节职能与管理职能是由中央银行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些职能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服务贯穿于调节、管理过程的始终。因为,只有搞好服务,支持银行与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之健全稳定,才能为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奠定金融条件。调节、管理既包含有约束,也包含有扶持。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活跃与发展,是中央银行调节、管理的前提。如果银行及金融机构萎缩或倒闭中央银行就失去存在的理由,所以服务要服从于管理、调节。管理与调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必然伴随调节,无调节的管理难以实现理想的管理。调节促进实

15、现有效管理,管理对调节也有促进作用。扶持和调节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管理。 (三)中央银行的作用(三)中央银行的作用 :(一)稳定货币,稳定金融; (二)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正常发展; (三)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 (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 52-54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七、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 51-4 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3、 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 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 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 6、 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7、经理国库;维持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8、负责金融业的统计

16、、调查、分析和预测; 9、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0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三章第三章 中央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行与政府的关系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独立性争论的演变 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不同模式 三、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概念及其演变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概念及其演变 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概述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概述 55 55(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独立性争论的演变

17、1、中央银行产生和存在与政府关系的五个方面:一为争取政府支持,独享货币发行权;二为承办政府财政收支,建立资金往来关系;三为处理政府借垫与公债募集;四为政府解救货币经济危机;五为由政府任命总裁。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独立性的争议。为战争筹措军费而放弃中央银行的自由原则和独立性,以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20年在布鲁塞尔和192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两次国际金融会议,一再强调中央银行应脱离政府控制而独立。战后各国纷纷组织独立的中央银行,有的中央银行法中列有维持独立性的条文。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性思潮再起。中央银行既要按照宏观经济目标满足财政筹措资金的要求,

18、又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理应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监督。 4、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再次提出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其理由主要有:政治家缺乏经济远见,干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政府为满足短期利益的需要,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工作侧重点的不一致,致使相互的措施矛盾对立。中央银行作为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也需要相当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实质 58中央银行既要为政府服务,又要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工具。且中央银行业务技术之精细、活动之微妙,已不能单靠法律来规定,而必须与政府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所以不能视中央银行为一般政府机构;中央银行也不能完全独立于

19、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这就是当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要遵循的原则。经济发展目标是中央银行活动的基本点,不仅要考虑自身所担负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还要重视国家的利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性。防止为特定政治需要而不顾必要性和可能性,牺牲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主要方面 601、财政政策要求与货币政策配合。中央银行要为政府发行债券,提供短期借款。但要拒绝为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超经济的货币发行 2、货币政策争取财政政策的配合。如在经济发展不正常时,要求税率能作相应的调整;在固定资

20、产投资超过国力许可时,要求大量削减投资;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要求提高关税以限制进口;等等。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不同模式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不同模式 (一)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一般分析 601、中央银行资本所有权有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是资本属私股的中央银行,股东也无权干预和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因为对中央银行的管理监督权属于国家,所以资本所有权已成为无关紧要的问题。 2、中央银行的总裁的任命多由政府部门或议会提名,国家元首任命,任期与政府任期接近。理事任期稍长于总裁,多数国家允许连任,与政府的任期错开。 3、多数国家赋予中央银行法定职责,明确其制定或

21、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在承担稳定货币金融的同时,作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人,接受政府的控制与督导。 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隶属关系。中央银行在一定的限度内有支持财政的义务,为财政直接提供贷款融通资金;为财政筹集资金创造有利条件。许多国家对融资的方式、额度与期限都从法律上加以严格限制,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 5、理事会中的政府代表问题。各国在实践和认识上对此都有分歧。反对者认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政府不同,没有代表可以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保障中央银行不受政府压力和政府偏见的影响。赞同者认为,有代表有利于沟通和纠正双方观点与认识上的偏差;理事会中可以有各经济部门的代表,就不能排斥政府的代表。

22、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独立性较大的模式 60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不得直接对它发布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通过协商解决。美国和德国都属于这一模式。 (三)独立性稍次的模式 63指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直辖中央银行,可以发布指令,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属于这一模式。 (四)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64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指令,货币政策的制定及采取的措施要经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停止、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这样模式的

23、典型国家是意大利。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三、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65 65(一)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应隶属于国务院还是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如何从立法上保证它的独立性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还带有一定计划性,国家具有组织、领导、管理经济的职能,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总体目标由中央决定,全国经济工作的实施则是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和领导的。在政府长远的总体经济目标与近期经济发展意图上,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会也不可能存在重大分歧,规定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分,同财政部是平行的,直接受国务院领导,在中

24、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中央银行受不同党派和集团的利益所左右的问题。 第二,人民银行要对政府机构保持独立性,须直接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接受其管理和监督,在其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贯彻执行金融政策。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可以使人民银行不受政府短期经济政策的局限与随着短期经济政策摆动而摆动,减弱来自于外界对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的随意性。 第三,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政治体制未作相应改革的情况下,加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在于人民银行是直接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直接隶属于国务院,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任何人不行超越法律程序对中央银行进行干预。 中

25、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直属机构。66(1)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由全国人大决定,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免;(2)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行长领导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3)在法定权限内,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和履行其他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67 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利、有责任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情况,并进行监督;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控制调节机构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不违背中央的战略目标和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中央

26、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67历史上银行与财政的关系是“大财政、小银行”,“长期资金归财政、短期资金归银行,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改革开放以后的关系正在理顺,表现在行政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同属国务院直接领导,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协调配合工作。在业务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历来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在资金关系上,主要是资金的融通关系,尤其是解决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问题。在政策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部门的财政政策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二者必须保持平行、相互配合、密切合作。 (三)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计委的关系 68历史上是“计委定计划,银行

27、包资金”。 国家计委与中国人民银行同属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隶属关系,但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计委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速度,必须考虑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可能性;中国人民银行控制社会总需求,则要根据经济合理增长因素、经济动态因素和货币流通状况确定货币供应量,并在货币供应量的限度内,积极配合、支持经济计划的实现。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69 69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具有中国特色:因为中国不仅办社会,而且办企业。按行政区划设置人民银行,也在客观上为地方政府干预提供了可能。所以1998年

28、要撤销省级分行,建立跨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受总行垂直领导,超脱地方利益的局限,减少地方政府干扰,真正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有义务支持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主动接受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作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的金融决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中央宏观决策指导下,积极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计委、经委、财政等部门既无任何行政隶属关系,也无任何业务从属关系,是各自平行且完全独立的关系。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掌握中央银行在国家对外关

29、系中的地位和任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重点掌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内容和途径。名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二编中央银行业务第二编中央银行业务第第五五章章 中央中央银行的行的资产业务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一、中央银行贷款和再贴现业务 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 三、中央银行金银外汇储备业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我国中央银行的贷款业务我国中央银行的贷款业务 再贴现业务及其作用再贴现业务及其作用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业务的作用中央银行买卖证券业务的作用 我国的金银外汇储备管理我国的金银外汇储备管理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中央银行的贷款和再贴现业务一、中央银行的贷款和再贴

30、现业务 89 89(一)中央银行的贷款业务 8990中央银行的贷款是商业银行基础货币的重要来源,它对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抑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业务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国家财政,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对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 1、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 审查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期限和用途,确定利率。通常是短期的,以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为担保。对财政的贷款有与商业银行贷款相同的一类,即正常贷款,还有财政部的透支,以及财政性国库券和国债的证券投资。 2、中央银行贷款的特征 以短期贷款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控制对财政的放款;不直接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 3、中国中央银行的贷

31、款业务 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分信用放款、抵押放款和票据贴现;按期限分20天以内、3个月、6个月以内和1年期4个档次。 申请贷款的资格。要经人民银行批准,有经营金融业务的许可证,在人行有独立的账户,缴纳准备金的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此外,贷款还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属于贷款的对象;信贷资金营运正常;还款资金有保障。 向人民银行贷款的程序。借款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借款审查,借款发放,贷款的收回。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 92再贴现也叫“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将由贴现取得的商业银行票据提交中央银行,请求中央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中央

32、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提高或者降低再贴现额度,从而调节信用规模 (三)再贴现与中央银行贷款的不同 1、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按商业票据面额的一定比例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货币资金,即商业银行预先向中央银行支付利息,商业银行获得部分融资;而贷款业务支付本金在,商业银行可以获得百分之百的全额资金。 2、中央银行贷款业务范围比再贴现广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 (一)中央银行证券买卖的意义 951、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2、 与准备金政策和相再贴现配合;3、缓解财政收支造成的不利影响;4、协助政府的公债发行与管理。 (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应注意

33、的问题 1、不能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而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购买;2、不能购买市场流动性差的有价证券;3、不能购买无上市资格、在证交所没有挂牌交易的有价证券;4、一般不能买入国外的有价证券。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种类 96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国库券以及其他市场性非常高的有价证券。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各国法律规定中央银行可以买卖的证券种类也不同。 1、美国公开市场的证券业务。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直接领导,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具体操作。从众多的证券交易机构中选择几十家初级交易商进行政府证券的买卖。操作方式主要有永久性储备调节,即单向的购入或售

34、出债券;临时性储备调节,即通过回购协议和等量售出购入交易进行双向操作。 2、中国人民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1994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上海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通过融资券的买卖试行公开市场业务; 1996年4月9日,才正式启动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是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政策金融债,交易主体是国债一级交易商,而不是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央银行金银外汇储备业务三、中央银行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98 98(一)中央银行保管金银外汇业务 :1、中央银行保管经营外汇的意义。稳定币值,稳定汇价,调节国际收支。 2、金

35、银外汇储备的特点:黄金的安全性强,兑换性和盈利性不及外汇,保管成本也很高;但外汇的持有有风险,所以适当确定此三者的比例。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 :由金银、外汇、特别取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四者构成。在19831993年,外汇储备管理只包括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营运外汇。1993年起,只指国家外汇实际库存。 中国外汇管理状况。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管理外汇储备的体系,职能由保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支付转向平抑人民币汇率,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经营外汇储备,同时对部分储备资金进行委托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原则。“安全第一,流动第二,盈利第三”。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目标。调整外汇供求、平

36、衡外汇市场;加强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保证资金的及时调拨和运用;建立科学的储备资产结构,提高储备经营水平,增加资产回报;合理安排投资,有重点地支持国内建设项目。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划分外汇储备为经常性储备和战略性储备。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六章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本章重点本章重点一、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种类一、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种类二、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业务二、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业务三、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业务三、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业务 四、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银业务四、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银业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37、重点掌握 货币发行的原则货币发行的原则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制度 经理国库业务的主要内容经理国库业务的主要内容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中央银行负债业务及种类一、中央银行负债业务及种类 103103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社会集团和个人持有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负债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发行、经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二、货币发行业务二、货币发行业务 103 103(一)货币发行的含义和意义 货币发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意义:货币

38、发行是中央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通过这项业务,中央银行既为商品流通和交换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相应筹集了社会资金,满足中央银行履行其各项职能的需要。(二)货币发行的原则 1、垄断性原则。有利于避免发行银行券分散的诸种弊端,有利于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实力,有利于实现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增加货币发行的收益。2、信用保证原则。要有发行准备制度(对经济发行和财政性发行的质疑)。 3、弹性发行的原则。货币发行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041、现金准备。以金银外汇为发行的准备,有利于货币的稳定,但是却缺乏弹性; 2、保证准备制。以

39、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国家信用作为发行准这种方法解决了弹性问题,却增加了控制货币发行的难度。 货币发行的准备金比率。将现金准备与保证准备结合起来,克服这两者弊端,但是,该比例却很难确定。 (四)世界各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051、弹性比例制。指增发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例时,此超额部分要交一定的超额发行税;若钞票回笼或现金增加,达到规定的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其过度发行; 2、保证准备制。指货币发行要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国家信用作为发行准备,容易造成货币的财政发行;使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 3、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指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以全部用

40、政府证券作为发行准备,超额部分必须用十足的现金作准备。这种制度有利于限制货币的财政发行,但缺乏弹性; 4、现金准备发行制。指货币的发行必须以100的现金作为准备。虽然可以防止滥发货币,但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5、比例准备制。指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但各种准备资产的比例难以确定。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五)货币发行制度演变的轨迹 1061、由可兑换金银演变到不可兑换金银;2、由现金准备逐渐向保证准备演变;3、由保证准备向货币供应量管理,以及向由政府债券为依据的货币发行方向发展 (六)中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制度 1071、中国的货币发行原则。集中发行原则,经济发行原则

41、,计划发行原则。 2、中国的发行准备。以商品物资为保证,保证货币的持有者随时能得到所需的生活资料。 3、发行渠道。中国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各级发行库和业务库之间的调拨往来实现的。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七)各国货币发行制度比较 1081、美国货币发行制度:美国货币发行制度的独立性极强,各联邦储备银行需要领取现钞,都要经过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各地联邦储备委员会代表机构,每天都要向委员会报告发行和回笼的情况。其发行实行“发行抵押”制度,规定各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发行必须提供100合格抵押品,以及附加担保品。可充作抵押品的有:金证券;政府债券;合格的商业票据、抵押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合格的州和地方政府的债

42、券。这种发行抵押,使得联邦储备券成为具有充分担保的经济发行,没有规定的限额,具有相当的弹性。 2、英国的货币发行制度。英格兰银行可以根据所持有的黄金超额发行。尽管1939年的银行法规定银行券的发行最高限,并要求100的政府债券或其他证券作为发行准备。但目前,英格兰银行的货币发行已经由部分信用保证转变为完全的信用保证。英格兰银行虽然只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享有货币发行权,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货币要以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货币作为保证。英格兰银行通过自己的分支机构向商业银行供应货币,并且贷款给贴现所和承兑所,而不直接贷款给商业银行。 各国货币发行制度的共性:都实行经济发行,不作财政发行;都规定要

43、有十足的资产作保证;都规定发行的最高限额。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经理国库业务二、经理国库业务 1101(一)国库体制的有关概念 国库是国家金库的简称,是专门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和支出的机关。国家的全部预算收入都由国库收纳入库,一切预算支出都由国库拨付。 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保管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国库制,又分为独立国库制和委托国库制。独立国库制是指国家专门设立相应的机构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委托国库制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代理国库业务。二是银行制,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金库机构,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户,将国家预算收入作为存款存入银行的管理体制。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多采

44、用委托国库制。 (二)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优越性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业务是其履行政府银行职能的具体体现。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收缴方便,调拨灵活,资金安全,数字准确,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发挥银行的监督作用。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国的国库产生和发展 111中国的国库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实物形式为主的国库,从周朝一直延续到1908年的清朝;二是银行代理国库,始于清朝末年,1908年原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公布了三个法律文件,分别是1950年的中央金库条例、198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

45、库。1994年,全国实行分税制,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收入。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工作也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国家金库分别设立了中央国库和地方金库两个工作机构。中央国库实行了业务上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地方金库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1、准确及时地收纳国家预算收入;2、审查办理财政库款的支拨;3、对各级财政库款和预算收入进行会计账务核算;4、协助财政征收机关组织预算收入及时缴库,监督财政预算收入的退库;5、组织管理和检查指导下级国库和国库经收处的工作及其他同国库有关的业务;6、总结交流经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7、协助财政税务机关监督企业单位,同时向国家

46、缴纳款项。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国库业务的主要内容113(1)国库款项的吸纳,主要有三种吸纳方式:就地缴库,集中缴库,自取汇缴;(2)国库款项的划分:中央预算固定收入,地方预算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3)国库款项的报解;(4)国库款项的退库:技术性差错需要退库,改变企业隶属关系财务结算,计划上缴税利,超过应缴数额,税收附加费代征手续费,财政部明文规定或专项批准的其他退库项目。(5)预算支出的拨付:又叫“财政拨款”,是指财政部门根据年度支付预算、季度计划和用款单位申请、计划用途以及拨款程序,按领拨关系将财政资金拨付给用款单位。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集中存款准备业务三、集中存款准备业务 11

47、5 1158 8(一)集中存款准备业务的含义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划拨清算的需要而设置的专项资金。一部分是支付准备金,即库存现金,为保证存款支付和票据清算而保留的货币资金;另一部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依照法律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 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保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有利于约束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的确定。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按银行规模、经营环境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2、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存款准备金又分为第一准备和第二准备,第一准备是指

48、银行应付客户提取现象,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第二准备是指银行最容易变现而不致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主要是有价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也叫“保证准备”。 (三)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库存现金;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三是超额存款准备金。 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缴纳,直接交存人民银行,规定调整的比例,按旬末余额计提,每月调整一次,人民银行对迟交金额处以罚息,我国的准备金率目前为6%。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第七七章章 中央中央银行的其他行的其他业务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一、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业

49、务 二、清算业务 三、金银管理业务 四、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中央银行业务基本经营原则中央银行业务基本经营原则 中央银行业务的限制性规定中央银行业务的限制性规定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业务一、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业务 121 1215 5(一)国债的分类 按偿还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按发行募集形式可分为强制国债和自愿国债。按计息方式可分为付息国债和贴现国债。按使用用途可分为建设国债、赤字国债和替换国债。 (二)中央银行代理国债发行和兑付的意义 1、弥补财政赤字,促进财政收支的平衡;2、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加强经济建设;3、国家信用保证,为居

50、民提供可靠的投资对象;4、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5、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相结合,有利于实现金融宏观调控。 (三)中国国债业务的内容 1、国债发行的具体操作。国债的印制;国债的调拨:实物券的调拨,收款单的调拨,国债款项的上划,发行结束的清理工作。 2、国债的兑付。兑付;清理销毁;残破污损国债的兑付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清算业务二、清算业务 125 1259 9(一)清算业务的含义和意义 作为银行的银行,各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都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它们之间的资金往来和债权债务关系自然就要由中央银行来办理。所谓清算,即指一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货币关系的计算和结清,亦称“结算”。清算又分现金清算

51、和转账清算。现金清算是指直接用现金进行支付清算,转账清算是指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账户将款项从付款人账户划到收款人账户的货币支付行为。中央银行主持一国的资金清算事宜,有利于缩短资金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节约社会劳动;有利于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增强银行信誉,有利于中央银行正确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有效地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二)国外的清算系统 各国中央银行对本国支付体系的参与有两个极端,一是完全不参与,支付系统完全由私营机构经营与管理,如加拿大、英国等。二是中央银行积极参与从支付活动规则的制定到直接提供支付服务等一系列支付系统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清算系统一般都是在中央银行的统一领导下

52、建立的。首先各国主要商业银行通常都有自己独立的清算系统,对于跨系统的业务的处理则由中央银行在各大城市建立的清算中心完成,中央银行控制和管理着这些清算中心,并负责管理清算的内容和结果。这一类型的典型范例就是法国和美国。 (三)我国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 集中办理票据交换,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办理异地的资金转移。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金银管理业务三、金银管理业务 129 1293131(一)金银管理业务概述 国家根据金融、外汇管理、金银储备等方面政策的需要,而对金银收购、配售、加工、进出境等方面进行管理的行为。金银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1、管理国家金银储备; 2、管理金银收购和配售; 3、管理金银收购

53、和配售价格; 4、审批经营金银的业务; 5、管理和检查金银市场; 6、管理金银进出境; 7、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的实施。 (二)金银管理业务内容 金银收购,金银调拨,金银库存保管,金银配售,金银专项贷款,金银制品管理,金银进出境管理。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四、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四、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 131 1313 3(一)中央银行业务基本经营原则 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不支付存款利息,资产具有最大流动性,定期公布业务状况,在国内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保持相对独立性。 (二)中央银行业务的限制性规定 1、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业务;2、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

54、3、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的抵押放款;4、不得直接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5、不得收买本行股票(当中央银行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时);6、不得以本行的股票为抵押进行放款。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第三编第三编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第第八八章章 中央中央银行行货币政策目政策目标本章重点本章重点一、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二、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三、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货币政策的功能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135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

55、贷总量,调节利率和汇率水平等,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 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其调节机制具有间接性,调节目标具有长期性。 (三)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等问题。 (四)货币政策的功能 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确保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139

56、139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后者又包括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必须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也就决定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大多数国家的目标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有人将维持汇率稳定和维持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1、物价稳定目标的含义。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整个商品价格水平的稳定,波动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美国的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将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5%以下是可以接受的。物

57、价稳定不排斥政府对扭曲的价格水平的调整,物价稳定的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2、充分就业的含义。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的人,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不是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充分就业的衡量标准:界定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的劳动力人数,失业指标的统计,失业率目标的确定。目前一般认为,维持5%6%的自然失业率,就达到了充分就业。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3、经济增长的含义。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不能单纯追求国民经济的数量增长,因为经济增长同时会带来的空气污染、水资源

58、污染等问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衡量。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指标,都必须剔除物价因素变动的影响,也就是用它的实际变量,而不是名义增长率。 1454、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国际经济交易为对象的外汇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是适应广泛的国际交往对国际收支概念扩展的需要,是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衡量国

59、际收支平衡的标准: 衡量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一般是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性质来判断。1475、其他目标。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力加大。对此,货币政策便开始关注于汇率的稳定和外汇市场的变化。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 148 148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表现为菲里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长期中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短期中,轻微通胀既可能促进经济繁荣,又可能引发严重通货膨胀;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难以同时兼顾,通货膨胀也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有其

60、协调一致的一面,也有经济增长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面;5、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一般比较同步。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1983年左右“发展经济,稳定货币”,1988年的“抢购风潮”以后理论界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即要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赋予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单一目的。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指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7年以来的物价连续下跌的通货紧缩压力给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第九九章章 中央中央银行行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本章重点本章重点一、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二、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工具三、三、

6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与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与政策效果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及政策效果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及政策效果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55 15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它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的供给影响货币的总量,对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而不影响货币的流向。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由来 :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苏弗克银行的改革。以解决乡村银行劣

62、币驱逐城市银行良币,要求乡村银行在城市银行存入足额存款,城市银行则按面值收兑乡村银行的银行券,维持其面额十足流通,保持了银行券流通的稳定。这项制度成为1913年美国实行联邦储备法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确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付息标准,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持有期的考核办法。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 :首先,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形成货币乘数的改变,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其次,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将影响商业银行对

63、准备金的需求。再次,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化也具有直接的宣示效果。4、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优点:第一,作用速度快而有力;第二,呈中性,对所有的存款机构起到同样的作用,第三,特定条件下能起到其他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第四,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运行创造有利条件。缺点:作用过于猛烈。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不能频繁变动,受到中央银行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制约。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再贴现政策 1591、再贴现政策的由来 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曾在19世纪上半叶利用再贴现业务向票据经纪人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并

64、利用再贴现业务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完成了其向中央银行的自然演化过程。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成立前的国民银行体系,主要问题之一是在紧急的时候没有“后备力量”没有“弹性”,此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再贴现业务作为其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规定再贴现的对象,规定再贴现票据的条件,制定再贴现率。 3、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一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增加就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即商业银行储备增加,基础货币随之增加。反之,它的减少就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减少。对借款成本的影响,是通过再贴现率的提高或降低对利率和各种资产收益

65、率产生影响。通过宣示效果起作用,是通过再贴现的改变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改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 4、再贴现政策的效果优点:第一,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有利于提供整个银行系统流动性“弹性”,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第二,有利于通过对贴现对象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第三,作用效果缓和,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缺点:再贴现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表现为利率上升,再贴现率调整之后,商业银行可能套利;物价上涨时再贴现票据金额也随之增加。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再贴现政策的宣誓作用模糊,因为公众无法知道它是主动性调整,还是被动性调整。中央银行理论

66、与实务(三)公开市场业务 1631、公开市场业务的由来利用买卖政府债券来调控经济则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偶然发现。当时的再贴现效果因为危机而遭削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用政府债券的购买,降低利率扩张信用,这样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产生了。 首先,通过影响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来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完成的中央银行的买入和卖出,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3、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和类型 从技术上讲,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可以是公司债券、普通股票等有价证券,但是,多数国家都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67、对象限制在政府债券,特别是政府的短期债券上。其原因一方面是避免中央银行持有普通股票、公司债券所形成的对特殊利益的不公平影响;另一方面是政府债券具有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中央银行吞吐大量资金而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分为两类:御防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对银行体系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所产生的影响;自主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目的,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4、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具有足够的灵活性;第三,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局限性:公开市场业务的开

68、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公开市场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债券市场的作用,将政策效力递到全国的商业银行。否则,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影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工具 165 165(一)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通过规定信用交易、期货、期权等方式的保证金比例,控制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规模,实现对证券市场的调控。 2、消费者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各种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最低额和付款的最长偿还期,对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能力施加影响。 3、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规定对金融机构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最高限额

69、,贷款的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时最低金额等信用施加控制。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681、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它的特点是依靠行政干预,而并不借助于市场机制。 (1)信用分配:指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和客观经济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分配和限制的各项措施。 (2)直接干预:指直接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等信贷业务进行干预。 (3)流动性比率:规定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例。 (4)利率最高限:规定各商业银行利率最高限制。 (5)特种存款:中央银行为了控制银行

70、体系利用过多超额准备金扩张信用,利用行政手段要求商业银行将超额准备缴存中央银行的措施。 2、道义劝说。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向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说明自己的政策意图,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量和贷款方向,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目的。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三、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169 169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探索和引进了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仍大量使用直接货币政策调控手段。 (一)信贷计划和限额管理 信贷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国家信贷计划,第二,中央银行信贷计划,第三,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计划。 信贷计划管理的演变。1979年实行了“统收统支”或称“统存

71、统贷”的高度集权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1979年至1984年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体制。19851993年,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1994年改为“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1998年进一步改为“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 信贷计划管理的弊端:第一,信贷计划与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二,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机构自主权的增强致使信贷计划和限额管理的政策效力趋于丧失。第三,信贷计划的执行与监督的操作难度越来越大。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4年,我国

72、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并同时实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缴存范围。凡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要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和满足备付金。2、准备金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3、确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4、缴存规定。所依据的是期末存款余额;缴存日为每月或每旬末后的5至8日。5、存款准备金按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支付利息。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再贴现和中央银行贷款 1721986年中央银行正式开办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业务。1998年以来,再贴现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首先是改革了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不再与同期再贷款利率直接挂钩,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率体系。同时下调了再贴现

73、利率;延长了再贴现的最长期限。使其与票据承兑及贴现的期限保持一致。 中国的票据贴现市场并未真正形成。致使流动性调控的主要渠道为中央银行贷款。其弊端主要是:1、纯信用放款造成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并留下倒逼的硬缺口。2、中央银行贷款不利于公平竞争局面的形成。3、中央银行贷款的存在容易导致“寻租”和滋生腐败。中央银行贷款属于计划经济的痕迹。 (四)公开市场业务探索 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外汇操作的起点。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开办了买卖国债的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第十十章中央章中央银行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政策的作用过程程本章重点本章重点一、一、货币供

74、应、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二、二、货币政策标的三、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四、四、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货币乘数的定义及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主要因素货币乘数的定义及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主要因素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现实表现和主要原因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现实表现和主要原因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货币供应、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一、货币供应、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175 175(一)货币供应 1761、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传统的定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在现代的意义上,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某一时点上中央银行和

75、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和执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的总和。从统计上看,货币供应量包括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和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现金具有绝对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的流动性较低。 货币层次的划分。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央银行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 M0=现金(通货)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 M6=M5+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看重M

76、2,英格兰银行则注意M3,而日本银行强调的是M2+CDs。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2、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177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主体:传统和现代货币理论有的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有的认为是内生变量。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货币供应量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和决策,也取决于作为货币需求者的大量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决策,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出来。因为,第一,现代的现金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个别国家由财政部发行)。第二,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存款货币的创造能力;第三,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受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第四,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商业银

77、行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基础货币178 1、基础货币的定义 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增减带动基础货币量增减: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中,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基础货币量的变化则取决于各项资产增减变动相互抵消后的净值。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因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变动制约着银行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中央银行可以借创造基础货币的多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性负债,并对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资产。中央银行对外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其他因素。其他资产与基础

78、货币量反方向变动。 中央银行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对外资产负债取决于经济中各部门对外的经济活动,如商品的进出口、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等。财政的收支活动与国家预算及财政政策的执行紧密相关,对于这两个因素,中央银行只能借其他的政策措施间接控制。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决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增减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货币乘数 1801、货币乘数的定义 货币乘数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在短期内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和控制影响这些被观察和预测到的因素。 2、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 包括通货比率或现金比率c、定期存款比率t、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rt以及超额准备金比率re,

79、其中,现金比率c的变化对货币乘数有两方面的影响。定期存款比率t、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rt以及超额准备金比率re上升,则导致货币乘数变小,反之则反是。 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现金比率c要受收入水平的高低,用现金购买或用支票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多少,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地下经济规模的大小,社会的支付习惯,银行业即信用工具的发达程度、社会及政治的稳定性、利率水平等。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受公众的资产偏好,银行的存款利率高低,以及公众通货膨胀预期。超额准备要受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即生息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借入准备金的成本,主要是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法定准备金率为中央银行决定

80、。所以货币乘数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财政、企业以及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同方向正比例的变动关系。只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财政、企业、个人等的经济行为较为稳定时,货币乘数值的变动幅度和变动趋势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货币政策标的二、货币政策标的 184 184(一)货币政策标的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货币政策的标的,即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实施中为考察货币政策的作用,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设立的一些过渡性指标。这些过渡性指标的预期实现值,一般被称为

8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标的的作用:一是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及工具,作用于有关货币供应量、信贷指标,最后才影响作用于最终目标。二是在货币政策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有效及时地监测、控制和修正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三是选择在短期内易于掌握的金融指标作为过渡性指标,反映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进程。 (二)货币政策标的选择及其原则 货币政策标的的选择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关键性步骤。适宜的货币政策标的,一般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适应性五个原则。 1、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目标变动状况和趋势。表明接受货币政策影响力的速度比货币政策最终目

82、标的变动要快;中央银行有相应的机会顺利地实现货币政策标的的预期值。 2、可测性:指货币政策标的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能迅速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货币政策标的的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并能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 3、相关性 4、抗干扰性 :这些指标受其他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度较低。 5、适应性:指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要适应本国的社会经济、金融体制和当时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实际状况。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可选择的货币政策标的 187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稳定币值之间的较高相关性:基础货币数量变动会直接改变借款主体的金融资产总量及其结构,致使货币供给总量发生波动,

83、从而影响市场利率、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预期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对比关系,拉动物价水平上升或抑制物价水平下降,从而把物价水平稳定在货币政策目标的均衡值域以内。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基础货币的发行要受资产负债表上各科目变动的影响,如资产方的中央银行对财政和商业银行贷款,以及黄金外汇占款;负债方的中央财政金库存、邮政储蓄存款等项目。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影响对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央银行未必能完全控制财政借款,因为财政的先支后收、支大于收透支方式,迫使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发行,但可以预测财政借款的变动趋势。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基础货币是较好的货币政策标的。 中央银行

84、理论与实务2、利率188选择利率作为标的的考虑:经济货币化程度较高国家主要盯住以国库券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国库券是纽约、伦敦等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交易对象。政府对它的买卖可以传导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短期利率的另一个代表是再贴现率,它是一种官定利率,反映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由于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及其结构,而且再贴现率、国库券利率以及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等本身都为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因此利率具有很好的可测性、可控性。同时,利率为经济运行所决定,也反过来影响经济的运行,所以与经济运行的相关性也很好。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不足之处:影响利率的因素很多,除货币政策调节

85、外,资本收益率、企业和居民行为预期,甚至某些重大政治事件都可能成为市场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所以,人们很难准确判断和区分利率的变动是金融政策的效果,还是其他偶然外生效果;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能够观察和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而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又有很大的背离,这就降低了利率作为观测指标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其他指标来弥补利率的不足。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3、货币供应量 190 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的考虑:首先,现代信用社会,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抽象为实物运动和货币运动两个过程,货币运动与实物运动的不相适应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各层次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及

86、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进行测算和分析。第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比较便于操作,所以它具有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 货币供应量指标的问题:(1)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变动方向和量值关系是非线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稳定、不一致的。(2)不同层次货币的流动性、功能强弱的差别,及其对经济活动总量和结构的不同影响,是各国中央银行最南把握的问题。(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变量的短期控制要比长期控制更加困难。由于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致使政策工具启动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难以产生预期效应。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只能采取两种措施:一是等待货币供给量改变后产生全部的政策效果;二是采取即期政策的反向调整,大幅度调整

87、准备金率,从而导致同业拆借利率的激烈波动。4、汇率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5、股权收益率 选择股权收益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的考虑: J托宾等经济学家认为,应当以股权收益率替代利率。所谓股权收益率是指投资于企业股票所获得的收益率。他们认为,货币供给增加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水平,这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主要途径。现有投资品的价值与股权资本在证券市场中的价格以及股权收益率的变动密切相关,以股权真实收益率的变动作为一个指标的明显优点,在于它的变动可以随时捕捉和观察。方法就是将股权资本的市场价格指数与新投资品的价格指数相比较,如果货币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长幅度大于后者,则说明中央银行采取了鼓励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性货

88、币政策。不过,由于股权收益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本身还存在许多未澄清的问题,而且也只适用于以直接融资为主体且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我国选择货币政策标的选择与运用 193 我国选择货币政策标的条件的成熟:进入9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标的完成了由贷款限额控制向货币供应量过渡的准备:一是贷款增加M2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1997年底已经下降到了70%左右,其中受贷款规模控制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额占M2增加额的比重下降到了50%60%。二是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货币供应量统计与公布的暂行办法,并从当年第三季度开始按季度公布广义货币

89、M2、狭义货币M1和流通中的现金M0三个层次货币的统计指标,从1995年开始把M2、M1两个层次的货币指标纳入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体系,初步成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标的。三是从1994年起,开始利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逐渐放弃贷款限额管理,1998年起,取消了贷款限额管理制度,把M2、M1正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96 196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基本问题 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即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否有效地贯彻中央银行的意图、实现货

90、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但取决于货币传导机制自身的构成和规范程度,也取决于传导机制所处的外部环境。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197 1、涉及的要素。包括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标的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其中又涉及货币政策标的的选择和控制、货币政策标的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标的与最终目标的关系。 2、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货币政策作用或传导过程包括经济变量传导和机构传导。经济变量传导的主线是: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标的最终目标;机构传导的体状况是: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投资者(消费者)国民收入。这两条链条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即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调节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和

91、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数量、利率、政策等),进而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使企业和个人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整个国民收入也随之变动。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3、货币政策传导的内容。主要是价格因素和产量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变动,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过消费需求的增加,或是利率下降带动投资需求增加,引起企业都产量和价格的调整。197 4、货币政策传导的形式。传导形式表现为货币的存量与全社会收入流量之间的关系,亦即存量向流量的转化。 规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 (1)间接调控性。中央银行的地位具有超然性;货币政策是长期经济政策,短期政策措施都必须围绕长期目标来制定,调控机制的设置以间接调控

92、为主,直接调控只是在特定的形势下才会采用。且各种政策措施具有较大的弹性。(2)目标与工具变量之间传导迅速、准确。(3)法制健全,调控主客体的法律意识和经营行为都很规范,避免传导机制的扭曲和变形,保障货币政策意图传导准确、迅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外部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是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必须具有以下主要条件:(1)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2)完备的金融市场。(3)企业与银行行为市场化。只有企业与商业银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配置才能准确地传导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99204主要有三种类型: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财富变动效应的

93、传导机制理论和信用可得性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 (三)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存在不少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能远没有发挥出来。具体来说: 1、中央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我国中央银行一开始便承担了稳定货币和资金分配的双重任务。这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同时,造成资金的短缺和中央银行被迫超经济发行货币。 2、转轨时期的各商业银行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步履维艰。历年积累的沉重包袱不断恶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经营效益连年下降,内部资金管理与营运仍然不以市场规律为导向,结构与比例失调;对资金需求的刚性又导致了一定的违

94、规行为,如不计成本的乱拉存款、乱提利率以及倒逼中央银行超经济发行货币等。这一切使商业银行对于中央银行政策反应不灵敏,也难以有效地发挥中央银行与企业居民之间传导载体作用,极大地弱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3、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反应差。205企业作为受竞争压力外在强制和利润最大化内在驱动的经济人,面对着利益信号传导和扩散的货币政策意向,企业应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积极的反应能力,并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活动产生相应影响。企业也无法在市场以外迫使货币供给按照自己的需求意愿作出相应的调节,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企业难以作出及

95、时、敏感、积极的反应,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升降对企业的货币需求行为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能力微弱;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不以市场法则为依据,一味依靠政府的力量倒逼银行放贷,这是我国货币传导机制运行框架区别于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框架的显著特征。205 4、传导机制的运行载体(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至今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专业银行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信用授受关系还没有完全摆脱直接的行政干预。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四、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四、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 206 206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效应,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确定适宜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标的,最后作用

96、于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应的实际经济变量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而实现的。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其作用空间对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促进程度。其一,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及其变动与宏观经济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程度,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实质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所起的作用是大是小;其二,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货币供应量。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即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紧密相关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规范、顺畅,货币政策应该是有效的。但从实践来看,货币政策仍具有局限性。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般认为,导致货币政策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207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

97、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包括认识时滞、决策实时滞和效应时滞。时滞是客观存在的,其中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可以通过各种措施缩短,但不可能完全消失;效应时滞则涉及更复杂的因素,一般是难以控制的。时滞的存在可能使政策意图与实际效果脱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是货币主义以外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限制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性表现在,货币流通速度中的一个相当小的变动,如果未曾被政策制定者所预料并加以考虑,或估算这个变动的幅度时出现小的差错,就有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

98、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走向反面。从而给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带来限制。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分析209 随着20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是不断增强的。但是,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仍然有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很不足。 1、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现实表现 (1)从货币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来看,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非稳定关系,而且从统计上也无法判定其与物价指标的相关性。 (2)从货币政策“时滞约束”来看,由于某些政策工具具有分配手段和利益调整的功能,其运用需要预先与相关单位协商并达成一致的认可,这无

99、疑加大了政策工具的效应时滞。 (3)从货币政策“基础约束”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要是针对银行,而使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钻了法规不健全和金融监管不严的空子。 (4)从货币政策的“死角约束”来看,存在着一系列曾经试图通过货币信贷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失业问题、国有企业亏损问题。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2、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1)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行为的变动; (2)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改革的滞后; (3)地方化行为的存在; (4)片面夸大货币政策的功能。 3、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1)正确评价货币政策的功效以及货币政策与包括财政

100、政策在内的其他经济政策在功效上的差异,实现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同运作;(2)加强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完善金融经济的统计和公布制度;(3)改良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慎重选择货币政策标的,并实现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从直接型向间接型的根本转变;(4)继续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缩短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第四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督与管理第四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督与管理第十一章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体制与方法第十一章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体制与方法本章重点本章重点一、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产生和发展二、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体制

101、三、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和方法四、四、中央银行金融稽核与评级五、五、WTO与中央银行监管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方法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方法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方法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方法 中央银行监管的具体方法中央银行监管的具体方法中央银行监管的具体方法中央银行监管的具体方法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产生和发展 214 214(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产生和发展 金融监管是政府或金融管理机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金融监

102、管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金融监管并不是中央银行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不尽相同。中央银行最早的金融监管集中在货币发行上。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早期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心体现在:第一,严格控制银行开业的审批权;第二,限制存贷款水平;第三,规定银行贷款限额;第四,规定银行经营的范围和业务的种类;第五,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第六,建立检查制度。现代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心表现在:健全金融法规;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注重对国际金融创新的监管;贯彻巴塞尔协议,提高

103、金融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发展三阶段:198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从1983年-1992年为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取得成就的表现:1、制定了必要的金融监管法律;2、整顿金融秩序,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3、遵循国际惯例,注重资产负债比例、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监管等;4、加强和拓展了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 221 221(一)中央银行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模式 1、双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又称双线多头金融管理体制,是中央和地方都对银行有监督权,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行使监督职能。双

104、元多头金融监管模式的利弊,其优点:能较好地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防止金融权力过分集中,因地制宜地选择监管部门;有利于金融监管专业化,提高对金融业务服务的能力。其缺点: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易造成重复检查和监督,影响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开展;金融法规不统一,使不法的金融机构易钻监管的空子,加剧金融领域的矛盾和混乱;降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效率。 2、单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又称单线多头金融管理体制,是指全国的银行监管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独立的权利,在中央一级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机构共同负责的监管模式。单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利弊,优点: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集中统一和监管效率的提高。但是,这种单元多头金融监管模式运

105、行效率的关键在于各金融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不多。这种体制也面临着同双元多头管理体制类似的机构重叠、重复监管等问题。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3、集中单一金融监管体制 223是指由一家金融机构集中进行监管。这一机构通常是各国的中央银行。高度集中的单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利弊,其优点:金融管理集中,金融法规统一,金融机构不容易钻监管的空子;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效率,克服其他模式的相互扯皮、推卸责任弊端,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但是,这种体制易于使金融管理部门养成官僚化作风,易滋生腐败现象。 4、跨国金融监管体制 是指在经济合作区域内,对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的监督和管理的体制

106、。跨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利弊,优点是,跨国中央银行有利于有关国家的地区性联合,有助于经济、金融稳定。缺点是,跨国金融监管模式运行成功的关键在于成员国的合作。一旦成员国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就会给金融业带来混乱。此外,有关国家的金融管理政策也可能会失去独立性。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形成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原因 224 1、对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金融状况、生产力分布和经济部门结构、城镇分布的密度等情况差别很大,实行分权制,防范少数银行家集中金融权力,加上国人崇尚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就会选择双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以便在管理上形成竞争格局,使金融机构有选择金融管理机构。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07、2、不同发展层次的市场经济和议会政治结构,导致了较为分散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各种机构和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以及分散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形成单元多头金融管理体制。 3、对经济金融发展较少人为干预、崇尚自由竞争、喜欢按传统习惯办事、成文法较少、国土和人口相对有限的中央集权制英国,以及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人为自觉地规划、设计、发展起高度集中的单一金融管理体制。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中央银行是世界各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为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开展多种形式经济金融协作的成果,与区域性货币联盟联系在一起的。1998年6月2日开始运行的欧洲中央银行是“富人”联合,顺应世界经济全

108、球化、国际金融一体化形势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建立欧盟国家。1999年1月欧元启动以来,进一步加剧了欧盟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这就要求具有高度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来加强金融监管。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体制 226中国金融业已经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足鼎立”的金融监管格局:它们分别负责对银行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进行监管。这种分业监管有利于管理机关集中精力对各自负责的对象进行监管,强化监管力度。但同时也使各监管机关之间自成系统,事权被条块分割,监管工作的缺乏配合、留下监管真空,使被监管对象有机可

109、乘,从而出现分业监管与跨业违规的矛盾。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国外的双元多头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不具备建立双元监管体系的基础;双元多头的模式的监管机构重叠设置,中央和地方矛盾大大降低了监管的效率。中国的监管体系应采取单元多头与集中单一模式进行综合,即作为金融监管全局的制度体系应采用单元多头模式,而对于个别金融部门的监管则采用集中单一的模式,如在银行部门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体制:目前实行的是集中单一的银行监管模式。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和管理,维护

110、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这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模式。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和方法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和方法 227 227(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是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来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具体来讲,金融监管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保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安全;二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金融业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三是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金融监管的原则:228 1、 依法监管2、适度竞争3、不干涉金融业内部管理4、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结合5、安全稳健

111、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6、综合性监管的原则7、坚持一致性。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1、巴塞尔协议 的主要目的:1987年7月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全称是: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是国际银行监管方面的代表性文件。其目的在于:(1)通过银行的资本与其资产间的比例,订出计算方法和标准,以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2)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确定资本的组成。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档:第一档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准备金,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

112、50%,第二档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或者呆帐准备金。 第二,确定风险加权的计算。协议订出对资产负债表上各种资产和各项表外科目的风险度量标准,并将资本与加权计算出的风险挂钩,以评估银行资本应具有的适当规模。 第三,确定标准比率的目标。协议要求银行经过5年过渡期逐步建立和调整所需的资本基础。到1992年年底,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标准比率目标为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2、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主要内容: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规范银行监管提出国际统一的准则。概括而言有:必须具备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法

113、规;监管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目标、自主权等。必须明确界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严格银行审批程序;对银行股权转让、重大收购及投资等,监管者有权审查、拒绝及订立相关标准。重申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强调监管者应建立起对银行各种风险进行独立评估、监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并必须要求银行建立起风险防范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程序,以及要求银行规范内部控制等。必须建立和完善持续监管手段,监管者有权在银行未能满足审慎要求或当存款人安全受到威胁时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直至撤销银行执照。对跨国银行业的监管,母国监管当局与东道国监管当局必须建立联系,交换信息,密切配合;东道国监管应确保外国银行按其国内机构所

114、同样遵循的高标准从事当地业务。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达到核心原则的各项要求将是改善一国及国际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各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会不尽相同。另外,核心原则只是最低要求,各国需针对其金融体系的具体情况与风险加以强化或补充。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方法 2291、事先检查筛选法。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建立之前的严格审查和注册登记。 2、银行定期报告分析法。世界各国金融管理当局通常都依法规定金融机构实行定期报告制度。通过趋势分析和比较分析查找出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现场检查法。由中央银行派出检查小组,到各银行实地检查。主要检查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管理质量、

115、收入和盈利状况、清偿能力等。 4、自我监督管理法。强调金融机构根据法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自觉基础上实现自我监管。这种方法是外部监管的补充,提高外部监管的效果。但单独使用会使金融监管流于形式。 5、内、外部稽核相结合法。 6、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法。当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违反金融法规规定,中央银行要督促金融机构纠正偏差,改变现状。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四)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法230 也称监管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可有许多种类,归纳起来有: 1、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预防性监督管理手段; 2、为解决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3、为保证广大存款人利益而采取的存款保险制度。 (五)

116、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和方法 234中国中央银行除了遵循以上所述一般原则外,还应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1、不干涉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则。 2、公正、独立的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方法:1、稽核。稽核就是运用检查的办法,对被稽核的金融机构在业务和内部管理工作中执行金融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2、行政管理。这主要为对金融机构管理和非金融单位违反金融法规的管理。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四、中央银行金融稽核四、中央银行金融稽核 (一)中央银行金融稽核 中央银行金融稽核概念:严格地讲,审计和稽核是有区别的,但金融内部通常把审计称为稽核,这里把审计和稽核通用“稽核”一词来表示。金融稽核是国家审计

117、机关和金融内部稽核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和经济效益所进行的检查和监督。金融稽核既是现代各国稽核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现代稽核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推动力。它和一般工商业内部、外部稽核及国家稽核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金融稽核的特征:1、独立性;2、权威性;3、综合性;4、公正性。 金融稽核的对象:金融稽核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与金融监管的对象和内容一致。只是在具体金融稽核时,其组织形式与金融审计人员的具体职责有些不同。金融稽核的对象包括一切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包括本国的外国金融机构和在外国的本国金融机构。可以限制在各金融机构的总行或总部;也可以扩展至金融机构的分支行。 金融稽核的内容:主要是金融

118、机构业务经营和财务情况,即对银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稽核分析,也即通过对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偿付能力、盈利状况的稽核分析,判断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达到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目的。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金融稽核的组织形式:从具体从事稽核人员隶属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金融监管当局不设立单独的专门稽核人员,而是利用自己的金融监管人员进行金融稽核。2、金融监管的最高当局任命自己的专门稽核人员进行金融稽核。3、金融管理当局设立自己的银行检查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金融稽核。4、由各银行确定稽核员,但有相当独立性,对金融管理当局负责。 金融稽核的体制:金融

119、稽核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此两种体制基本一致。概括起来有:1、金融稽核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同一模式。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如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是“双元多头”。2、金融稽核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协调合作模式。英国是典型代表。3、中央银行双弱型金融稽核模式。双弱型金融稽核是中央银行具有金融稽核与企业稽核双重职能,但均不充分。主要是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实行这种体制。4、中央银行和社会簿记局共同执行金融监督稽核权模式。如南斯拉夫的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资产负债、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等情况进行监管。国家社会簿记局是具有广泛权力的稽核机构,不只是凭借权力从外部进行专门的稽核,而是通过自己掌握全

120、社会转账支付活动与中央银行的金融稽核结合统一起来。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银行评级制度 银行评级制度是金融监管当局在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综合的稽核之后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稽核区别于其他各种业务监管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银行评级制度基本上都来自于美国的“骆驼银行评级体系”。 “骆驼银行评级体系”的含义:美国三大联邦监管部门都使用同一标准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1978年以后,美国联邦储备制定出统一鉴别法,统一了对商业银行的检查标准,并进一步使自有资本是否充足、资产质量的好坏、经营管理能力、盈利数量和质量、资产流动性等五项指标数量化,逐

121、渐形成了一套统一的、规范化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综合等级评级体系,这就是现在很多国家都参照使用的银行评级制度棗“骆驼银行评级体系”。这一制度正式名称是“联邦监督管理机构内部统一银行评级体系”,俗称为“骆驼评级体系”(CAMEL Rating System)。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三)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与评级 1、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相关内容 中国金融稽核的产生和发展:中国金融稽核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而且经历了从“小稽核”到“大稽核”的发展变化过程。最初,稽核是会计分支,作为一种查错防弊的手段,简称“小稽核”。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金融稽核逐步从会计中独立出来,自成体系

122、,其监督检查的职能逐步得以明确和强化。金融稽核不仅用来检查账务处理和财务收支,而且扩展到作为检查业务经营是否真实、合法、安全和具有效益的监督手段。简称为“大稽核”。 中国金融稽核的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外部稽核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各自所管辖的金融机构的稽核;二是内部稽核,即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对各自身内部及其分支机构的稽核;三是系统内部稽核,即各类金融机构对自身内部及其分支机构的稽核;四是委托稽核,即三大监管部门委托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进行的稽核。总之,我国金融稽核体系是以三大监管部门的稽核为核心,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体,以委托稽核为补充,共

123、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金融稽核体系。三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卷监督管理法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的概念。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监督职能,对各类银行和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及相关的财务活动,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以国家的金融政策法规为标准,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检查,以促进中国金融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这个概念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层揭示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的本质和特征,即以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综合运用所进行的经济监督形式;第二层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的主客体,即主体是处于超脱地位的中国人民银行、客体是各类银行和部分非银行金

124、融机构,并包括这些机构所经营的各项业务活动及相关的财务活动;第三层阐明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会计核算资料所反映资金活动的载体作为依据,以国家现行的金融政策、法规、制度作为标准来稽核;第四层指出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的目的,即为了维护金融活动的正常秩序,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的内容: 2356(1)经营合法性。 (2)资本充足性。 (3)资产安全性。 (4)管理科学性。 (5)清偿保证性。 (6)利润效益性。 从1998年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对贷款规模的稽核已不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稽核的主要内容。 中央银行理论

125、与实务2、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评级 中央银行金融稽核评级是通过稽核检查对被稽核单位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和经营效益作出客观、公正、全面及科学评价的行为。就评级范围而言,中央银行金融稽核评级可分为全面评级和单项评级;就形式而言,分为一般评级和特定评级。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评级的方式、方法都必须遵循下列的原则:遵循依法操作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内外有别的原则。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五、五、WTOWTO与中央银行监管与中央银行监管 2367(一)WTO关于银行监管原则 WTO就要求中国开放银行的批发和零售业务。这里,一方面是市场准入问题,另一方面是国民待遇问题,两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而且

126、在银行监管上也要与国际接轨。国际银行监管的共同标准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标准即BIS标准。按照BIS在1998年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及随之提出的新资本充足率框架和核心原则评价方法,构成了世界银行业监管的一整套原则和标准。BIS标准首先要求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要求“参与银行组织监管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且享受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适当的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是必要的,其各项条件应包括对银行组织的审批及持续监管,要求其遵守法律及法规及安全稳健性的权力对监管者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者之间分享信息有为信息保密的各项安排。”并具体提出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一是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

127、经济政策;二是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三是有效的市场约束;四是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五是提供适当的系统性维护(或公共安全网)的机制。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二)我国银行监管规则于共同监管规则的距离 2378按BIS核心原则和评价标准,对照我国现行银行监管内容,至少在以下若干问题上作出调整的准备。 1、银行监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实施审批和相应的监督管理,但讲了权利,承担什么义务还有待明确,并经国家颁布实施。 2、资本充足率: 按BIS新资本充足率框架及其附属规定,国际性银行,即国外义务与一定比重的银行的资本金必须达到规定要求,而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

128、资本比率尚不达要求。 3、资产分类和呆帐准备金:目前我国正逐步推行资产五级分类,要求商业银行按不同风险资产提取呆帐准备金。但仅仅是开始,尚未全部实现。 4、市场风险控制体系:银行监管者要根据市场风险的暴露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限额和资本金要求,以建立起完备的市场风险控制体系,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此尚准备不足。加入WTO后,本外币资金相互融通加大,市场风险会很快上升。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5、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估 238按公平监管要求,对中外金融监管的资信应由同一机构按同一标准进行评估,这一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分歧。 6、分业经营与混合经营问题2389 中国目前选择了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和分别监管。而美国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93年以来推行了66年的1933年银行法。这也是全球银行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分业经营将面临混合经营的外国金融机构的冲击。 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说明,中国加入WTO后,必须对金融临管原则、方法和内容重新进行研究,并作出必要的调整。但是,在原有监管规则到新的与国际接轨的监管原则的过渡时间内,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现行的办法,并且,学习研究现有的金融管理理论与规则仍然非常必要。 (三)世界银行监管的趋势 239401、银行监管国际化; 2、银行监管市场化; 3、银行监管社会化; 4、银行监管不断创新。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