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9929365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 .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综合提升必修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n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纵横热考命题聚焦内容索引专题知识纵横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

2、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专题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3、存在诸多弊端。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

4、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理解深化理解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3)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1)单一公有制(2)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市场在国家

5、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专题三比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处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

6、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成

7、果也化为乌有。深深化化理理解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创新与失误借鉴创新失误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多快好省”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时期,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忽视民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

8、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热考命题聚焦考向考向1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018河南高考诊断A卷,31)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这种情况表明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C.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成效显著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答案解析答案解析考向考向2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曲

9、折(2017厦门二模,31)1959年到1961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全面优化经济结构B.提高企业劳动效率C.优先发展民生工业D.减少赤字稳定市场考向考向3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经济管理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经济管理模式(2017濮阳三模,31)1965年,中央直属企业增加到10533个,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2.2%,其中属于生产资料的产值占55.1%。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左右。这表明A.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B.政府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C.计划体制

10、弊端得到初步解决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答案解析考向考向4民俗歌谣中的历史民俗歌谣中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2017抚顺一模,31)“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A.最早传唱于20个世纪60年代B.反映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得到满足C.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表明集体化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答案解析考向考向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2017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31)1979年7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4月,国家

11、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这反映出A.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C.发展市场经济成为高层的共识D.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已拉开帷幕答案解析考向考向6历史理解历史理解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2017山西高三第一次联考,12)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答案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