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9919122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新人教版.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纲展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一考点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社

2、会发展的规律考点二社会发展的主体考点二社会发展的主体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思考:“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什么?提示:大人“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在这种耳濡目染下,小孩子“也傍桑阴学种瓜”,由此可见,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点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一社会发展的规律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

3、而变化、发展。(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判断: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提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4、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判断: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看,只有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变革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

5、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判断: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提示: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措施a.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b.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解决。判断: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

6、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区别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等,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最主要的内容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各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存在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随

7、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知识拓展知识拓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区别 研究对象人类社会整个世界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对

8、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特别提醒特别提醒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只能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不能让生产

9、力适应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消极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特别提醒特别提醒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等,

10、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2)这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3)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3.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总趋

11、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3.改革的哲学依据改革的哲学依据(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

12、过程。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4)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

13、完善加以解决。典例典例1(2017课标,21,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A.B.C.D.C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述错误,认为社会意识会自主变化的观点否定了社

14、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表述错误,社会意识的变化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能滞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燃放烟花爆竹虽是千百年的习俗,但是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说明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我国空气质量的不断变化引起人们环保意识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正确。故选C。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区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则强调社会意识引起了社会存在的某种变化,或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或是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典例典例

15、2(2017课标,20,4分)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A.B.C.D.C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表述错误,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表述错误,衡量

16、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是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反映社会存在,是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变化要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因为该思维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符合题意。故选C。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本题是哲学归因类试题,在分析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时,既要分析做这件事的必要性(从哲学角度看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要分析做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从哲学角度看,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例如本题,分析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既要分析其必要性又要分析其重要性。是从互联网思维自身属性角度分析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体现。是从反作用角度分析的,这在材料信

17、息中也有支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下题。典例3(2015课标,16,4分)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A.B.C.D.A答案答案A我国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已经到了自觉的阶段,排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18、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要不断地调整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且全面依法治国不能成为其标志,所以说法错误,应排除。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为A。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本题题肢出现两个“标志”,标志一般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或认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意义重大,但它不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不是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今后遇到“标志”一类的试题,一定要看其是否夸大了某一事件的

19、作用。一般来说,如果是标志性事件,或教材上有明确表述,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有明确表述。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判断: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考点二社会发展的主体考点二社会发展的主体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判断: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示: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内涵: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

21、分外延: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特别提醒特别提醒关于动力的知识总结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推动人

22、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不是某一孤立的力量,而是多种力量综合而成的动力系统,它包括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两个方面。从历史客体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从历史主体看,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社会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首先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动力系统中,不同力量的地位和作用不同。2.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错误说法有:人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人创造历史;把“创造者”混同于“参与者”;人

23、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等等。3.哲学中关于“动力”的说法正确的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想、信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材纵横教材纵横从不同角度分析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1)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4、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2)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顺序。(3)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4)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2.全面把握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全面把握唯物史观与唯

25、心史观的区别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典例典例1(2016课标,22,4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

26、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B.C.D.C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错误。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颠倒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排除。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

27、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正确;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实现的,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本题属于因果关系类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运用排除法:第一,排错,题肢本身错误,不能作为原因,排除;第二,排异,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第三,排倒,因果倒置,排除。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完

28、成下题。典例2(2016课标,22,4分)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B.C.D.B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因果类选择题。讴歌劳动者,是强调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本身正确,但不是讴歌劳动者的原因。故选B。易错警示易错警示本题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讴歌劳动者,答案应为劳动者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而非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影响,也非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不注意把握题干指向易错选A。典例典例32017

29、课标,40(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

30、,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答案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

31、答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然后具体分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方法技巧方法技巧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因此,探究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质是要分析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需要考生结合材料信息,对知识进行合理转换,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抽象理论。答题时要依据“理论依据+演绎分析”的形式,先回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构成分析的理论依据;再分别从树立人民群众主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等方面展开,这既忠实于材料信息,又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演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