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PPT文档资料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9825375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论PPT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课程论PPT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课程论PPT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课程论PPT文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课程论PPT文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论PPT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论PPT文档资料(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题型:单项选择题(关键词信息)单项选择题(关键词信息)简答题(完整)简答题(完整)案例分析题(结构和内容完整)案例分析题(结构和内容完整)1.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一、什么是课程一、什么是课程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重点重点)(一)学科中心课程论(一)学科中心课程论(二)活动中心课程论(二)活动中心课程论(三)社会中心课程论(三)社会中心课程论三、课程开发(三、课程开发(重点重点)2.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类型及其特征(重点重点)一、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一、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二、综合课程、分科课

2、程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3.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三、课程评价三、课程评价4.第四节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5.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课程课程是知识:斯宾塞课程是知识: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什么

3、知识最有价值值”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课程是活动6.“课程课程”一词始见于一词始见于唐朝唐朝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7.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第一,课程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第一,课程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第二,课程

4、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编制和学周的安排。8.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9.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乐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夸美纽斯、赫乐巴特、斯宾塞、布鲁纳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代表性理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代表性理论观点观点: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教学内容应

5、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准备也较少关注。巴格莱:要素主义巴格莱:要素主义 赫钦斯:永恒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10.简答: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简答: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答:答:(1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 2

6、)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用。11.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杜威、克伯屈杜威、克伯屈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特征特征:(1):(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主张学习必须和个

7、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 3)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打破严格的学)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4 4)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强)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调在活动中学习。12.1 1、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逻辑顺序。2 2、课程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课程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杜威: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取代学科杜威: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

8、心的课程取代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以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为中心的课程;以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的规律,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奈勒的存在主义:课程最终要取决于学生的需奈勒的存在主义:课程最终要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应把教材看作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要,应把教材看作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人文学科应该成为段,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课程的重点。13.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提倡“

9、做中学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的课程理论是( )A A、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B B、活动课程论、活动课程论C C、社会课程论、社会课程论 D D、要素课程论、要素课程论14.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19世纪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是在教师的指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

10、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进行学习。题,通过探究进行学习。问题: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问题: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示?15.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迪厄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迪厄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发展。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认为课程重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认为课程重点应当

11、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点应当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特点是社会是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特点是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主张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主张学生尽可能参与到社会中去,以广泛的学生尽可能参与到社会中去,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16.制约课程的影响因素制约课程的影响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社会、知识和儿童1 1、一定社会发展水平与需求、一定社会发展水平与需求2 2、科学知识的进步、科学知识的进步3 3、课程理论、课程理论4 4、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2、17. 语文语文健健 康康 与与体育体育社会社会艺艺 术术 与与人文人文自自 然然 与与科技科技数学数学综综 合合 活活动动一本国语文健康与体育 生活数学综合活动二本国语文健康与体育 生活数学综合活动三本国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四本国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五本国语文英语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六本国语文英语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七本国语文英(外)语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八本国语文英(外)语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九本国语文英(外)语健康与体育社会艺

13、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18.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类型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依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划分依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划分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指以文化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是学校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基本形式。19.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课程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

14、课程类型。类型。六艺:礼六艺:礼 、乐、乐、 射、射、 御御 、 书、书、 数数七艺:方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七艺:方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何、天文、音乐学科课程特点: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学科课程特点: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性、简约性。优点: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优点: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性。缺点: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科分缺点: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科分离;重结果不重过程。离;重结果不重过程。20.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 A、学科课程、学科

15、课程 B B、综合课程、综合课程C C、活动课程、活动课程 D D、隐性课程、隐性课程21.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解析:(解析:(1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用。2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经验课程”或或“生活课生活课程程”。指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指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

16、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课程。代表人物杜威。2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区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区别:1 1、教学目的上、教学目的上2 2、编排方式上、编排方式上3 3、教学方式上、教学方式上4 4、评价方面、评价方面24.( A A )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种基本的课程类型。A.A.分科课程分科课程 B.B.综合课程综合课程 C.C.校本课程校本课程 D.D.国家课程国家课程25.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教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教育要以人为本,育要以人为

17、本,“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备”。而活动课程正是以儿童为中心,课程活动。而活动课程正是以儿童为中心,课程活动贴近儿童当前的生活。分科课程具有分科过细的贴近儿童当前的生活。分科课程具有分科过细的特点,只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割裂了学科之间特点,只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容易脱离生活实际。我国以往实的内在联系,很容易脱离生活实际。我国以往实行的分科课程培养的人才,大多行的分科课程培养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大力提倡活动课程,减少分科课程,以培养学当大

18、力提倡活动课程,减少分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对于以上说法你是否同意?请根据分科课问题:对于以上说法你是否同意?请根据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理论加以分析。程和活动课程理论加以分析。26.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依据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划分依据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划分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知识领域,组合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知识领域,组合两种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两种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分类: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分类: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或问题中心课程、核心课程或问题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综

19、合水平最高)。经验课程(综合水平最高)。27.相关课程也称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联络课程”,是指两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形态。立形态。融合课程也称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合科课程”,是指将有,是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合并后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广域课程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广域课程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的课程整体。28.1 1、中学的理综、文综属于(、中学的理综、文综属于( )课

20、程。)课程。A.A.广域课程广域课程 B.B.融合课程融合课程 C.C.相关课程相关课程 D.D.活动课程活动课程2 2、在中学阶段开始的语文、数学、物、在中学阶段开始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A A、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B B、综合课程、综合课程C C、活动课程、活动课程 D D、社会课程、社会课程29.3 3、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施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属于(属于( )A.A.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B.B.拓展性学科课程拓展性学科课程 C.C.辅助辅助性学科课程性学科课程 D.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

21、程4 4、(、( )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域的课程整体。A.A.广域课程广域课程 B.B.融合课程融合课程 C.C.相关课程相关课程 D.D.活动课程活动课程30.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解析:(解析:(1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2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 3)劳动和技术教育)劳动和技术教育 (4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31.根据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A.分科课程分

22、科课程 B.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合 C.C.综合课程综合课程 D.D.活动课程与和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与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相结合32.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是(是( )A.A.分科课程分科课程 B.B.综合课程综合课程 C.C.活动课程活动课程 D.D.探究课程探究课程小学是综合,初中是分科和综合结合,小学是综合,初中是分科和综合结合,高中是分科为主高中是分科为主33.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教学教学做合一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现为( )A.A.学

23、科课程学科课程 B.B.综合课程综合课程 C.C.活动课程活动课程 D.D.隐性课程隐性课程34.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依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依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隐性课程:潜在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隐性课程:潜在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特征:潜在性、非预期性特征:潜在性、非预期性分类: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分类: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35.显性课程:公开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显性课程:公开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特征:计

24、划性(显性与隐性区分的主要特征:计划性(显性与隐性区分的主要标志)标志)36.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1 1)隐性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隐性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而显性课程是以直接的、明方式呈现的课程。而显性课程是以直接的、明显的、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的、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 2)隐性课程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隐性课程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显性课程是学生以有意识的方式获得的学验。显性课程是学生以有意识的方式获得的学术性经验。术性经验。(3 3)隐性课程的实施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隐性课程的实施表现出非

25、计划性、非预期性、随机性特点。而显性课程的实施具有鲜明性、随机性特点。而显性课程的实施具有鲜明的计划性、组织性、可预期性特点。的计划性、组织性、可预期性特点。37.1 1、最早提出、最早提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学者是( )A A、杜威、杜威 B B、杰克逊、杰克逊 C C、博比特、博比特 D D、苏、苏格拉底格拉底2 2、班风、校风属于(、班风、校风属于( )A A、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 B B、制度方面、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的隐性课程 C C、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课程 D D、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38.四、必修课与选

26、修课四、必修课与选修课依据课程的自主程度(课程设置的要求)依据课程的自主程度(课程设置的要求)必修课: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必修课: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分类:国家必修课、地方必修课、学校必分类:国家必修课、地方必修课、学校必修课修课特征:强制性特征:强制性39.选修课: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选修课: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学生个人按照一定规则自由方向,允许学生个人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修习的课程。地选择自己需要修习的课程。分类:限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分类:限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40.简述必修课程及其特征。

27、简述必修课程及其特征。答:分类答:分类定义定义内容内容价值价值特点特点依据课程的自主程度,可将课程分为必依据课程的自主程度,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是指。在基础教育中,必修课程可是指。在基础教育中,必修课程可分为国家、地方、学校必修课程。其主分为国家、地方、学校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特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特点是强制性,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点是强制性,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41.辨析:选修课程是指大学里的公共课程。辨析:选修课程是指大学里的公共课

28、程。错,新课改后,选修课程走进了中学。错,新课改后,选修课程走进了中学。42.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依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依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是专门为公民所要达到的基统一课程,是专门为公民所要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发和设计的课程。本素质要求而开发和设计的课程。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公共性、基础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公共性、基础性性43.地方课程: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地方课程: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特点:地

29、域性、民族性、针对性、适切特点:地域性、民族性、针对性、适切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44.校本课程: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课程: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而开发的多样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范围:选修课、兴趣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范围:选修课、兴趣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中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中开发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

30、化原则、自主性开发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自主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补充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原则、适宜性原则、补充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特色性原则和特色性原则45.辨析:长期以来,全国中小学一直实行国辨析:长期以来,全国中小学一直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错。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错。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19991999年提出要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年提出要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级课程,200120

31、01年正式实施。年正式实施。46.校本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属于( A A )A.A.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B.B.必修课程必修课程 C.C.选修课程选修课程 D.D.隐性课程隐性课程47.1 1、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基本的课程类型. .2 2、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是必修课程的主、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是必修课程的主要特征。要特征。3 3、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发、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展。4 4、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斯宾

32、塞。5 5、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48.1 1、错,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两种基、错,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两种基本课程类型。本课程类型。2 2、错,这三者是国家课程的特征。、错,这三者是国家课程的特征。3 3、错,促进学生的发展。、错,促进学生的发展。4 4、错,杜威、错,杜威5 5、对、对49.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目标、内容、评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价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本

33、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确定课程内容、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50.分类: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分类: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展开性)目标取向生成性(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51.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性

34、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特点: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表现: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表现: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52.行为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结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确立:美国确立:美国 博比特博比特课程课程最早将行为最早将行为目标作为课程编制的目标。目标作为课程编制的目标。泰勒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行为行为”“”“内容内容”

35、布鲁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53.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指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指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关注的不是外部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师生根据课程的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师生根据课程的实际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目标。实际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目标。杜威、斯腾豪斯杜威、斯腾豪斯54.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指学生基于教育情境的个性化的创造性指学生基于教育情境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注重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表现。表现,注重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表现。

36、美国学者艾斯纳提出。美国学者艾斯纳提出。55.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56.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重点)(重点)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书57.(一)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一)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学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校的统一要求,是组

37、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重要依据。内容:内容:1 1、课程设置,列入课程计划的各门学、课程设置,列入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总称为课程科,总称为课程(首要内容)(首要内容)2 2、课程开设顺序、课程开设顺序 3 3、课时分配、课时分配4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5 5、相关教学活动的安排、相关教学活动的安排58.制订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制订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A.学科设置学科设置 B.B.学年编制学年编制 C.C.课时分配课时分配 D.D.学生兴趣学生兴趣59.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特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特征强制性强制性普遍性普遍性基础性基础性60.(二)

38、课程标准(二)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有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结构: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结构: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施建议61.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1 1、教学大纲着眼于、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科学科”,课程标,课程标准着眼于准着眼于“课程课程”。2 2、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是“以教为本以教为本”,课程标,课程标准是准是“

39、以学为本以学为本”。3 3、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是“刚性约束刚性约束”,课程标,课程标准是准是“弹性空间弹性空间”。62.“以学为本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的表现:的设计思想的表现:1 1、课程目标设计上,、课程目标设计上,2 2、内容标准设计上、内容标准设计上3 3、课程实施建议上、课程实施建议上63.(三)教科书(三)教科书又称又称“课本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系统地表达学科具体内容的教学用用于系统地表达学科具体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64.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教科书的编写原则:1 1、要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要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40、。2 2、要强调基础性、要强调基础性3 3、要注意实用性、要注意实用性4 4、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统一求统一5 5、要表达确切、要表达确切6 6、要强化联系性、要强化联系性65.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 A、课程计划、课程计划 B B、课程目标、课程目标C C、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D D、课程说明、课程说明6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答: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或教科书。答: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或教科书。(需答上每一个形式的概念及作用)(需答上每一个形式的概念及作

41、用)67.三、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三、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连续性连续性顺序性顺序性整合性整合性68.四、课程内容结构四、课程内容结构(一)纵向与横向(一)纵向与横向纵向结构:也称序列结构,是指将课程纵向结构:也称序列结构,是指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横向结构: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横向结构: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识体系,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更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好地

42、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69.(二)逻辑与心理(二)逻辑与心理逻辑结构: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逻辑结构: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强调的联系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强调学科本向的逻辑性。学科本向的逻辑性。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依据学习者认知规组织课程内容,强调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课律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课程内容。程内容。更多人倾向二者的统一。更多人倾向二者的统一。70.(三)直线与螺旋(三)直线与螺旋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与螺旋式基本结构方式基本结构方式直线式是

43、指把一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直线式是指把一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编排,环环相扣,组织成一条在逻辑形式进行编排,环环相扣,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结构,或称圆周式结构,就是按照学习螺旋式结构,或称圆周式结构,就是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的巩固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的程度,使课门类中,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的程度,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注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程内容重复出现,注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逐渐扩大内容范围并提高其深度,使之呈现逐渐扩大内

44、容范围并提高其深度,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的状态。71.美国美国 布鲁纳布鲁纳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美国美国 凯勒凯勒“逐步深入的课程逐步深入的课程”直线式优点直线式优点高年级高年级螺旋式优点螺旋式优点低年级低年级二者最大区别二者最大区别重复性重复性72.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扩展和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编排方式是(深化,这种编排方式是( )A A、直线式、直线式 B B、螺旋式、螺旋式 C C、分科式、分科式 D D、综合式、综合式73.五、课程开发五、课程开发(重点)(重点)(一

45、)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即条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即条件性课程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件性课程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等)。时间、地点等)。狭义: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狭义: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74.(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

46、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1 1)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2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 3)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75.2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1 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2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 3)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4 4)优先性原则)优先性原则76.3 3、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1 1)社区)社区(2 2)生活)生活(3 3)科技)科技(4 4)校内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77

47、.(三)校本课程开发(三)校本课程开发(重点重点)是学校为了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是学校为了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条件,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78.1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1 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 2)立足于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的充分)立足于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利用(3 3)开发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而)开发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而不是专家不是专家(4 4)是对国家

48、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5 5)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育哲学。79.2 2、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1 1)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终极追求终极追求(2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然要求必然要求(3 3)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促进学校特色形成自然追求自然追求80.3 3、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1 1)课程选择)课程选择(2 2)课程改编)课程改编(3 3)课程整合)课程整合(4 4)课程补充)课程补充(5 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6 6)课程新编)课程新编81.4 4、

49、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1 1)建立组织)建立组织(2 2)现状分析)现状分析(3 3)制定目标)制定目标(4 4)课程编制)课程编制(5 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6 6)课程评价与修订)课程评价与修订82.5 5、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 1)合作开发)合作开发(2 2)课题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与实验(3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趣小组83.6 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 1)“学生为本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的课程理念(2 2)“决策分享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的民主理念(3 3)“全员参与全员参与”

50、的合作精神的合作精神(4 4)教师主体的开发程式)教师主体的开发程式(5 5)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个性化的价值追求84.7 7、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1 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2 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 3)具有钻石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具有钻石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队伍(4 4)具有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具有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机制(5 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育设施与设备85.8 8、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51、(1 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4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提升86.(四)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四)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1 1、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2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3 3、情境模式、情境模式87.目标模式(目标模式(重点重点)“现代课程之父现代课程之父”泰勒泰勒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52、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施、评价而进行课课程目标的确定、实施、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程开发的模式。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经验、评价结果88.1949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理论,提出了课程编制的理论,形成了著名的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A A、实践模式、实践模式 B B、过程模式、过程模式C C、环境模式、环境

53、模式 D D、目标模式、目标模式89.过程模式过程模式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主张:主张:1 1、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2 2、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3 3、主张按学生的需要,相对灵活地选、主张按学生的需要,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内容择和组织内容 90.情境模式情境模式斯基尔贝克和劳顿斯基尔贝克和劳顿五个组成部分:分析情境;拟定目标;五个组成部分:分析情境;拟定目标;设计教

54、与学的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设计教与学的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估、反馈和重新建构评估、反馈和重新建构91.六、课程实施六、课程实施(一)概念:将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一)概念:将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学行动的实践历程。三种取向:三种取向:1 1、忠实取向、忠实取向2 2、相互调适取向、相互调适取向3 3、创生取向、创生取向92.(二)过程结构(二)过程结构 1 1、安排课程表、安排课程表 2 2、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 3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 6

55、、组织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 7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93.(三)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三)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重点重点)1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2 2、教师、教师3 3、学校、学校4 4、校外环境、校外环境94.七、课程评价七、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一)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实施、结果等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途径的一种活动。现代课程评价提倡现代课程

56、评价提倡发展性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理念。95.(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 1、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泰勒特征:注重目标;注重目标分类和用行特征:注重目标;注重目标分类和用行为术语表述目标;判断目标达成度的评为术语表述目标;判断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标准简洁明了;评价是为了改进课程。价标准简洁明了;评价是为了改进课程。96.2 2、目标游离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斯克里文斯克里文重点的改变:重点的改变:从预期结果转向实际结果从预期结果转向实际结果97.3 3、CIPPCIPP评价模式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斯塔弗尔比姆“决策导向决策导向”或或“改良导向改良导向”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四步

57、骤:四步骤:背景评价(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输入评价 (Input Evaluation)(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Product Evaluation)98.评价的主要类型评价的主要类型1 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2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3 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99.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二节第二节

58、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第三节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100.第一节 背景历程:八次课改历程:八次课改成就:成就:1、初步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初步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2、初步改变了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初步改变了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式3、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策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101.二、存在的问题二、存在的问题1、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社会性、价、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值观、创造性。2、内容、内容“繁、难、偏、旧繁、难、偏、旧”3、强调学科本位

59、,忽视学科间联系、强调学科本位,忽视学科间联系4、学生接受式学习、学生接受式学习5、教育评价:重甄别和选拔,轻发展、教育评价:重甄别和选拔,轻发展和提高和提高6、过于集中管理、过于集中管理102.三、改革趋势三、改革趋势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全面、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发展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学习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革3、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4、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多样化、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多样化103.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重点)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

60、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基本含义包括六个方面:基本含义包括六个方面:1、育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的学生观2、开放的大课程观、开放的大课程观3、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4、三维教学目标观、三维教学目标观5、自主学习观、自主学习观6、发展性评价观、发展性评价观104.目标: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本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根本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础教育课程体系。105.具体目标(重点):具体目标

61、(重点):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习的学习方式 5、确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发展、确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性评价理念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06.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新课程结构的特点(重点重点):):综合性综合性选择性选择性均衡性均衡性10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重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重

62、点)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对课程类型的调整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小学小学综合综合 初中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分科与综合结合合 高中高中综合综合综合实践类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综合实践类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农村课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农村课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 108.2、对科目课时比重的调整、对科目课时比重的调整语文:语文:24%20%-22%数学:数学:16%13%-15%其他科目比重适当下调其他科目比重适当下调调后的课时调后的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6%-8%)和地方与校本课程()和地方与校本课程(10%-12

63、%)109.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结构性课程的突破结构性课程的突破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自主性内容选择原则:内容选择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课题或问题110.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2、进行必要的方法

64、指导、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5、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过程情况6、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7、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111.学生观: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完整的

65、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112.教学观教学观1、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教学行为、教学行为(1)师生关系:尊重、赞赏)师生关系:尊重、赞赏(2)教学关系:帮助、引导)教学关系: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反思)对待自我:反思(4)与其他教育者:合作)与其他教育者:合作113.教师观教师观(1)对学生: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教学与研究: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研究者(3)教学与课程:执行者、设计者、开发)教学与课程:执行者、设计者、开发者与建设者者与建设者(4)学校与社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学校与社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114.课程管理课程管理集中集中权力下放权力下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1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学生:质性评价方法学生:质性评价方法教师:发展性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课程实施:促进课程发展课程实施:促进课程发展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