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9780986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40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第一课时.ppt(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五年级语文上册文上册第一单第一单元元新世纪学校成功教学案新世纪学校成功教学案窃 读 记林海音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

2、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有评论认为,林海音的去世,是台湾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 林海音(19182001)林海音作品冬青树(1955)绿藻与咸蛋(1957)晓云(1959)城南旧事(1960) 婚姻的故事(1963)烛芯(1965)做客美国(1966)两地(1966)薇薇的周记(1968)窗(1972)林海音自选集(1975)剪影话文坛(1984) 家住书坊边(1987)林海音童话集(1987)一家之主(1988)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

3、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以上为林海音部分作品名录,不包括其编选的作品集,出版年代为首次出版时间)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 解文章脉络。解文章脉络。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生字:生字:“窃、炒、锅、踮窃、炒、锅、踮”,词语:词语:“贪婪、惧怕、窃读、支撑、依贪婪、惧怕、窃读、支撑、依依不舍依不舍”。2、理解文章内

4、容,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3、认真读课文,从中找出作者在什么地、认真读课文,从中找出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请反复朗读。请反复朗读。1、理解:、理解:“贪婪、惧怕、窃读、贪婪、惧怕、窃读、 依依不舍依依不舍”等词的意思。等词的意思。2、认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认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 落。落。3、反复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反复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 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 有什么不便之处。有什么不便之处。1、自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提、自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提 出质疑。出质疑。2、

5、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 句。句。1、拼拼写写我能行 din( )脚 zhu( )纹 支chng( ) cho( )菜盗qi( ) j( )怕屋yn( ) 饥(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目的地(d d de) 暂时(zn zhn) 隐藏(cng zng) 贪婪(ln lun) 转角(zhun zhun)1、给下面词语写近义词、给下面词语写近义词 担忧担忧( ) 贪婪贪婪( ) 惧怕惧怕( ) 适宜适宜( ) 光顾光顾( ) 急切急切( ) 隐藏隐藏( ) 支撑支撑( ) 鼓励鼓励( )依依不舍依依不舍( )2、修饰语积累、修饰语积累例:(形形色色)的书例:(形形色色)的书(花花绿绿)的书(花花绿绿)的书( )的面条)的面条( )的面条)的面条( )的寻找)的寻找( )的寻找)的寻找( )的读着)的读着( )的读着)的读着( )的理由)的理由( )的理由)的理由( )地赶到)地赶到( )地赶到)地赶到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