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9776647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一.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1. 学会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学会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2. 掌握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掌握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二二.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1. 透镜简介:透镜简介:a. 薄透镜是指其厚度远远小于两球面曲率半镜薄透镜是指其厚度远远小于两球面曲率半镜 的的 透镜。透镜。b. 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 , 对光线起会对光线起会 聚作用聚作用; 焦距越短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大。凸透镜的焦会聚本领越大。凸透镜的焦 距为距为 正正 f 0 。用它观察物体,起放大作用。用它观察物体,起放大作用。 2c. 凹透镜也称为负透镜或发散透镜

2、凹透镜也称为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散作用;焦距越短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大。凹透镜的焦距发散本领越大。凹透镜的焦距为负,为负,f 0 。用它观察物体,起缩小作用。用它观察物体,起缩小作用。 d. 透镜的光轴透镜的光轴: 通过透镜光心的直线叫透镜的光轴。通过透镜光心的直线叫透镜的光轴。通过透镜光心通过透镜光心, 且垂直两球面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且垂直两球面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其它通过透镜光心的直线皆为透镜的附光轴。轴。其它通过透镜光心的直线皆为透镜的附光轴。主光轴主光轴附光轴附光轴32. 透镜成像公式透镜成像公式: 为物距为物距, 为像距为像距, 为焦距。为焦距。在近轴光束的

3、条件下在近轴光束的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公式为薄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它们的正它们的正.负规定为负规定为:实物实物.实像时实像时, 为正为正;透镜焦距为负。透镜焦距为负。 虚物虚物.虚像时虚像时 为负。凸透镜焦距为正;凹为负。凸透镜焦距为正;凹3. 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4LOABBAM 由透镜成像公式由透镜成像公式, 当像距当像距 时时, , 即当物体即当物体即为焦距即为焦距;也就是说物体正好处于透镜的焦平面上。也就是说物体正好处于透镜的焦平面上。上各点发出的光经透镜后上各点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变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变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物距物距(1) 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用自准

4、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光路图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光路图u = f5(2)用位移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用位移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当物体当物体 与像屏与像屏 的间距的间距 时,透镜在时,透镜在 区间移区间移动动,可在屏上两次成像,一次成清晰放大的实像可在屏上两次成像,一次成清晰放大的实像 ,另一另一次成清晰缩小的实像次成清晰缩小的实像 。d 为透镜的位移。为透镜的位移。用位移法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光路图用位移法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光路图6由上图中几何关系可得:由上图中几何关系可得:7( (3) ) 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实物经凹透镜不能在屏上

5、生成实像,可借助凸透实物经凹透镜不能在屏上生成实像,可借助凸透镜给凹镜给凹 透镜生成一个虚物,最后再由凹透镜生成一个实像。透镜生成一个虚物,最后再由凹透镜生成一个实像。 如图如图,在没有凹透镜时在没有凹透镜时,物体物体AB 经凸经凸透镜透镜 L1 后生成缩小倒后生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立的实像 。当。当 和和 间插入凹透镜间插入凹透镜 后后, 则则 便成为便成为凹透镜凹透镜 的虚物;的虚物; 对对 而言,物而言,物 距距 。该虚物经凹透镜再成实像该虚物经凹透镜再成实像 ,像距,像距 。 8由透镜成像公式得由透镜成像公式得: 由于由于: , , ; 故故:三三.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

6、节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调节光学系统共轴调节光学系统共轴,是减小误差是减小误差.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步骤。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步骤。 所谓所谓“共轴共轴”,是指各光学元件(如光源,是指各光学元件(如光源.物物.透镜透镜)的主光轴重的主光轴重 合。具体分两步进行:合。具体分两步进行:a. 粗调粗调:将放置在光具座上的各光学元件靠拢在一起将放置在光具座上的各光学元件靠拢在一起,用眼观用眼观 察察,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且连线且连线(光轴光轴)平行于导轨。平行于导轨。9b.细调细调:移动各光学元件移动各光学元件,利用透镜成像规律利用透镜成像规律,大小不同的像生在大小不同的像生

7、在 不同位置不同位置,调节透镜的高底或左右位置调节透镜的高底或左右位置,使这些大小不同的像使这些大小不同的像 的中心在屏上的位置重合的中心在屏上的位置重合, 则说明光学系统已经共轴。则说明光学系统已经共轴。 2. 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在物在物(屏屏)与平面镜之间缓慢移动凸透镜直到在屏上生成清与平面镜之间缓慢移动凸透镜直到在屏上生成清 晰晰.明亮的与物等大的倒立实像。每次左移透镜明亮的与物等大的倒立实像。每次左移透镜. 右移透镜右移透镜; 计录测量数据,求平均值。要求计录测量数据,求平均值。要求: 不改变物不改变物(屏屏)位置,测位置,测 量六次,结果以量六次,结

8、果以 表示。表示。103. 用位移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用位移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要求要求:在同一在同一D值的条件下测六次值的条件下测六次,计录测量数据,用公式分计录测量数据,用公式分 别计算出别计算出 f , 将将 结果以结果以 表示。表示。4. 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要求要求: 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变, 每次同时改变凹透镜每次同时改变凹透镜 和像屏的位置和像屏的位置,直到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直到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测量出物距测量出物距. 像距像距,计录测量数据。要求测量六次计录测量数据。要求测量六次; 分别用公式计算分别用公式计算 出出

9、f , 将结果以将结果以 表示。表示。11 2.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在物屏在物屏(“1”字屏)与平面镜之间缓慢移动凸透镜直到在屏上生成清晰、明亮且字屏)与平面镜之间缓慢移动凸透镜直到在屏上生成清晰、明亮且与物等大的倒像。与物等大的倒像。要求要求: :每次改变物每次改变物( (屏屏) )位置,位置,测量测量4 4次,次,结果以结果以 表示。表示。注:注:1. 测量时记录的是位置,而不是长度测量时记录的是位置,而不是长度 2. 读数时,统一标准:或从光具座左边或从右边读读数时,统一标准:或从光具座左边或从右边读 3.尽量把不动的物件如尽量把不动的物件如“1”字屏放在

10、导轨的整数部位,以便容字屏放在导轨的整数部位,以便容易算出或估计出易算出或估计出f 12测量次数透镜位置/cm“1”屏位置/cm焦距f/cm1 28.2510.0018.25234平均a,自准法测凸透镜的焦距,自准法测凸透镜的焦距13 3. 用位移法用位移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 要求要求: :在不同在不同D值的条件下值的条件下测测4次次,记录测量数据,用公式分记录测量数据,用公式分 别计算出别计算出 f , 将将 结果以结果以 表示。表示。注:注: 1. 测量测量 4次每次变换次每次变换D, 向大的方向变向大的方向变0.5或或1cm 14测量次数D(cm)d(cm)像屏- 物

11、屏 U2(小)-u1(大)1234平均b,位移法测凸透镜的焦距,位移法测凸透镜的焦距10.0090.0080.00 60.50 38.9021.6018.5415 注意:注意: a. 作为凹透镜的虚物作为凹透镜的虚物,凸凸透镜一定要生成缩小的实像透镜一定要生成缩小的实像,读数后不变。读数后不变。 b. 选择选择凹透镜的物距凹透镜的物距u 值,在能成像的前提下尽可能大。值,在能成像的前提下尽可能大。 原始数据要求每个表格至少算出两个原始数据要求每个表格至少算出两个 f, 签上自己名字,交老师批改签字,数签上自己名字,交老师批改签字,数据处理据处理f用平均用平均误差法差法计算算, 应考考虑仪器器误

12、差差=0.05cm4. 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 要求要求: : 凸透镜得到的虚物位置不变凸透镜得到的虚物位置不变, ,插入凹透镜后插入凹透镜后, ,移动像屏得到清晰放大的实移动像屏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像, ,测量出像距测量出像距, ,记录测量数据。要求测量记录测量数据。要求测量4 4次次, ,每次改变凹透镜的位置每次改变凹透镜的位置 分别用分别用公式计算出公式计算出 f。16测量次数物距u(cm)像距v(cm)凹镜-虚物像屏-凹镜1234平均c,物距,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焦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焦距62.0075.80-13.80105.8062.0043.80-20.1517思考题P28 (1)(2).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