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9766570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古代记叙散文学法提示1.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语感。由于这些文章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很多词汇、语法已经与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些文章的含意,反复诵读十分重要。在诵读中注重断句、节奏和语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2.要重视积累。学习文言文,重点是积累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积累的过程应该是思考的过程。要注意思考这个词有哪些义项,哪个义项我们现在还用。还要注意比较。通过积累、比较,就能逐渐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顺畅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打下基础。3.“提要钩玄”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唐朝韩愈在进学解中告诉学生,阅

2、读文章时,“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也就是说,阅读文章,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化繁为简,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提炼出文章的主旨。4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时发生的一场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国、楚国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想与晋结成友好同盟。但最终也没能感

3、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在城濮之战的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攻打郑国的战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秦国为什么此时也出兵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于是在郑国城郊出现了课

4、文讲述的故事。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左传:我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35卷。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编年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都是编年体史书。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识通假(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聪明)3

5、.解多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活用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5.分古今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6.明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是代词)(2)夫晋,何厌之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晋无礼”)(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君有益”)(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省略句,句首要补充主语“秦穆公”)(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应在“以”后补充“之”,指代亡郑这件事)(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为”中间应

6、补充“之”,把它作为)(8)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军”,动词“驻扎”,后应补介词“于”)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7.积名句(1)夫晋,何厌之有?(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目标一】一】 了解内容了解内容,把握情把握情节1.文章第一段寥寥25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作用重大。你认为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急的形势(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7、)。2.第二段用对话的方式写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都有怎样的行为?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听从劝谏,说动烛之武。烛之武婉辞拒绝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结尾为什么要写“晋文公撤军”?这是否恰当?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文章明写晋文公面对突变,清醒撤军;暗写烛之武达成所想,解除郑围。这都是“退秦师”的结果。4.全文共四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晋、秦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郑国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目标二】二】 分析人物分析人物,体会技巧体会技巧1.佚

8、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参考答案:郑伯准备派遣烛之武见秦君时,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导学号79380008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4

9、.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晋文公讲大道理,平息了一场虚惊。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文中是如何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提示:注意围郑的原因和两军的驻地,考虑烛之武退秦军的可能性。参考答案: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

10、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铺垫。晋、秦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晋、秦虎狼之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提示:烛之武可谓集志士、勇士、辩士于一身,在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

11、案: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及:到。此:代词,代晋文公回国继任君位。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依靠。敝:损害。所与:结交的人(或国家)。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聪明。以:介词,用。易:替代。武:指使用武

12、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去之:离开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注: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然明:郑国大夫。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皮:郑国的上卿。愿:老实谨慎,恭谨。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子西:郑国大臣,随郑伯往晋。封洫(x):护城河。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舆人:众人。11褚:通“贮”,储藏,这里有没收意。类文

13、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项,“鄙”,边远的地方。答案:D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

14、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解析:A项中“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说法有误,结合原文中“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可知,民众的批评指责只是作为调整政策的参考而并非施政的依据。答案:A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永远的烛之武刘明珠晋、秦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

15、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负责养马的一个小小的“圉正”。在他俯下衰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须发皆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过多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

16、再三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皆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松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他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他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17、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载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永远的烛之武。(摘自语文报)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这篇散文饱蘸深情,歌颂了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臣烛之武。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的情景,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如“衰老的身躯”“须发皆白的头颅”“步履蹒跚”等语句,使课文中只言片语描写的烛之武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类文悦读美文

18、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几乎一生不被郑国国君重用,可谓不得志之极;然而在晋、秦大举攻郑之际,抛弃个人恩怨,丢下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在强大的秦穆公面前,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后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存了郑国,赢得了外援。他这种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行为的动力是什么?是金钱、地位,还是郑国国君的一句褒奖?其实这些都不是,只是一个有良心的臣民的爱国情结。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

19、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与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运用方向爱国、责任、准备。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学一点左传的叙事语言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精彩篇章,刘知几在史通申左篇中说道:“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妙,造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具体体现在如下两点:1.叙事语言,言简意赅,文约意丰。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因为秦、晋围郑。本文的开头以极其简洁的文笔,交代了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

20、“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然而这两个原因均为晋国与郑国之间的矛盾,与秦国并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退秦师”埋下了伏笔,也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作者以精练的叙事语言,妙呈战争的前因,预示战争的结局,可谓言简而意赅,文约而意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人物语言,鲜活生动,个性鲜明。作为郑国大夫,佚之狐在危急时刻进言郑伯,让他起用老臣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句话将佚之狐既洞悉当前形势,又非常了解并推崇烛之武的雄才与胆略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一个有“识人之明”的佚之狐跃然纸上。烛之武用三寸不烂之舌,动摇了“秦、晋联盟”,使得郑国化险为夷。这段极具说服力与感

21、染力的文辞是本文语言艺术的最好体现。左传的语言魅力在于,它能以最俭省的文字,道出故事的曲折巧妙;也在于它能用个性化的言辞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它能触动人心,让人心服口服。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请结合前后文的内容,合理设想当时的情景,把“夜缒而出,见秦伯”七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写成一段曲折故事,注意恰当使用描写手法,做到详略得当。200字左右。写作示例:时二国围城甚急,烛武知秦东晋西,各不相照。是夜命壮士以绳索缒下东门,径奔秦寨。将士把持,不容入见。武从营外放声大哭,营吏擒来禀见穆公。穆公问:“是谁人?”武曰:“老臣乃郑之大夫烛武是也。”穆公曰:“所哭何事?”武曰:“哭郑之将亡耳!”穆公曰:“郑亡,汝安得在吾寨外号哭?”武曰:“老臣哭郑,兼亦哭秦。郑亡不足惜,独可惜者秦耳!”穆公大怒,叱曰:“吾国有何可惜?言不合理,即当斩首!”武面无惧色,叠着两个指头,指东画西,说出一段利害来。(摘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