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9762407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下有道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丘不与易也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论语的主要思想。2.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论语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的一本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南宋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1.奔走呼号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

2、),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并被尊称为“圣人”。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2.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推行“仁政”多次碰壁后,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却遭到了

3、许多隐士(有识之士)的反对,如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长沮、桀溺(匿迹山林的隐士),荷蓧丈人(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认为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1.结合课文说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具体内容。 自我核对自我核对 孔子周游列国回到曲阜石门,“晨门”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要根据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分析理解。“知其不可”照应“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即孔子的治国之道行不通,自己早已知道。“而为之”,照应“不仕不义”“君子之仕,行其义也”,孔子明知“道之不行”但仍然不怕挫折、困苦,努力推行、宣传自己的治国之道。2.选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

4、现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自我核对自我核对 本文写了五个故事片段,分别是仪封人请见、子路问津、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子路从而后、子路宿于石门。本文主要反映了社会动荡,诸侯纷争,有志之士皆避世隐居的社会现实。本文表现了孔子立志宣扬大道,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3.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自我核对自我核对 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4.按提示默写课文中的相关语句。(1)往者不可谏,。 (论语微子)(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3)言明孔子积极入世,努力改变社会现状原因的句子是。(4

5、)表现孔子不言放弃的执着精神的句子是?来者犹可追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木铎()长沮()怃然() 荷蓧()执舆() 耦而耕()耰而不辍() 杀鸡为黍而食之()1.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dujwdioyuyus(1)仪封人请见(2)是鲁孔丘与(3)桀溺(4)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6)植其杖而芸(7)使子路反见之2.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并解释。并解释。“见”通“现”,引见。“与”通“欤”,吗。“桀”通“杰”,形容高大。“而”通“尔”,你,“以”通“与”。 “ 而 ” 通 “ 尔 ” , 你 ;“辟”

6、通“避”,躲避。“芸”通“耘”,除草。“反”通“返”,返回去。(1)遇丈人(2)子见夫子乎(3)子路从而后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古义,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变革交换容易(1)津使子路问津焉令人望梅生津(2)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易子而食事有难易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渡口唾液,口水 语气词,通“欤” 动词,参与介词,同、跟 动词,给予(3)奚

7、奚自子奚哭之悲也(4)与是鲁孔丘与丘不与易也欲与之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疑问代词,何,什么地方 为什么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下(车)。名词用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使动用法,使清白,使混乱,违背。(1)孔子下(2)耰而不辍(3)子路从而后(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5.5.结合语境结合语境, ,解释下列词语的用法。解释下列词语的用法。(1)子路宿于石门(2)奚自(3)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结构后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省略句。丘不与(之)易也。6.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下列句子的

8、句式。 7.7.查字典查字典, ,解释下列词语。解释下列词语。(1)无人问津(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4)知其不可而为之: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以往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变。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1.孔子与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有何异同?【与你交流】【与你交流】(1)同:他们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2)异:孔子力图改变混乱污浊的现状,并且不屈不挠;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孔子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

9、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所以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2.第4段选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精神?【与你交流】【与你交流】(1)形象: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2)不合适之处: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这个老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

10、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原则。(3)精神:“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3.论语中的名句富含哲理,体现人生的大智慧。掌握这些名句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请结合孔子的生平,谈一谈对下列名句的理解。(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你交流】【与你交流】(1)这句话出自有“楚国狂人”之称的接舆讽劝孔子的凤歌,意思是说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改变。接舆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已经过去的就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了。后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格言,

11、但含义与原来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的意思是说人不能一味追悔既往,而应奋发努力,争取今后有所作为。(2)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二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4.文章为了表现孔子的思想,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与你交流】【与你交流】(1)语言描写:在文中,孔子虽然没有

12、和长沮、桀溺等人进行直接的辩论,但是子路却充当了他的代言人,即他思想的表达者。所以文中或孔子直接发表看法,或子路说后他来评价,或由子路代言。例如子路在和长沮、桀溺交谈后,“行以告”,孔子听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路作为代言人的:子路对荷蓧丈人的评价,其实就是孔子对他的评价。(2)侧面烘托:烘托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如第一则内容没有记述孔子所告之言和仪封人的问对之言,直接写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他对孔子的佩服之至以及孔子在当时社会中

13、的影响之深。在第二、三、四则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对孔子行为的奚落,从侧面反映了孔子那种勇于承担社会大任而义无反顾的精神。最后一则从看门人的话中,可看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5.(1)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正相反,他说:“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知道不行,就不做了,把它看作是命运认了。”)(庄子人间世)你怎样评价他们的观点?(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与你交流与你交流】(1)观点一:孔子正确,庄子错误。理由一:孔子是积极的态度,即使理想、目标不能实现,也要勇于担当道义,挑战困难,奋斗不息。理由二:庄子是消极的态度,一看有困难,目的难以实现,就退缩,而且

14、心安理得,归咎于天命。观点二:庄子正确,孔子错误。理由一:庄子比较理智,尊重实际,不盲目蛮干。理由二:孔子勇于担当责任,但不顾实际情况。观点三:二者都正确、伟大。理由一:孔子显示出人类坚持道义、积极探索、勇敢创造的伟大精神。理由二:庄子显示了人类尊重实际、冷静思考、注重方法的伟大智慧。(可以有其他见解,符合孔、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即可)(2)我们认为“其不可”只是说“它不能实现”,不等于“违背规律”,也不应该理解为“永远不能实现”。它是高度自觉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以正义事业为己任,勇于担当,无论成败,无论毁誉都奋斗不息。它是勇于捍卫真理的献身精神。真理已探明,道路已看清,但由于种

15、种原因,目标不一定立即(甚至一生)可以实现,这种情况在科学研究、社会变革中不胜枚举。捍卫真理,才能使真理变成现实。它是勇于探索的精神。面对未知世界,目标“可能不能实现”或“目前不能实现”,这种情况不胜枚举。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怎么能创造成功?(还可以有其他见解和表述,合情合理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完成后面的题目。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

16、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B.是鲁孔丘之徒与徒:学生C.耰而不辍辍:停止D.丘不与易也易:交换D D2.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下列对原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B.“是知津矣”体现了长沮对孔子的嘲讽态度。C.桀溺劝子路不要跟随孔子,而要跟随“辟世之士”。D.孔子认为长沮、桀溺不过像飞禽走兽一样,所以不想与之为伍。D D3.3.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 C4.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执舆者为谁?(2)问于桀溺。(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子路)又向桀溺询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