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9748051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思想(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现当代教育思想现当代教育思想一、蔡元培教育思想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一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担任过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民国元年的教改,北大面貌的换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材料有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蔡元培选集和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蔡元培教育文选。 蔡元培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国民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他提出了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内容:一是军国民教育。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2、而在军人革命之后,难免军人执政局面的出现,因此,“非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不可。所以,“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二是实利主义教育。发展从事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富民富国。三是公民道德教育。因兵强可“为私斗,为侵略”,国富可“知欺愚、强欺弱”,造成贫富悬殊,引发社会冲突,故须以此教育为“中坚”。而“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同上)四是世界观教育。其任务是培养超轶乎政治、超轶乎现世之观念,“泯营求而忘人我”,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五是美感教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以陶养感情为

3、目的者也。”(美育)其作用在“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恩念,以渐消沮者也。”(以美育代宗教说) 为贯彻五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其一,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一反数千年学术专制之积习,主张大学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他任北大校长时,“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二是提倡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

4、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三是主张教育独立。蔡元培于1922年3月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教育与宗教的性质也不同。“教育是进步的,教会是保守的。”“教育是公同的,教会是差别的。”因而教育必须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之外。 四是提倡劳动教育。他主张工学并进,使受教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作工的人,体力是逐渐衰退了;不求学的人,心力又逐渐委靡了;一代传一代,更衰退,更委靡,岂不全是退化么

5、?”他率先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打破劳力和劳心的成见”,认为“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劳工神圣) 二、黄炎培教育思想二、黄炎培教育思想黄炎培(1878一1965),号楚南、韧之、任之等,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晚清举人,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7年在上海创办中华教育社,是一位以推行职业教育闻名于世的教育家。其主要教育著述现已收入黄炎培教育文选一书中。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1918年年会词)。后又提出其“终极之目标,是使无业者有

6、业,便有业者乐业”(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河车记)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社会化和科学化。所谓社会化,就是“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河车记)并以之为“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 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他分职教工作为两类:一是物质方面,如课程设置,教材编选,实习设施的配置等。二是人事方面,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7、“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这显然是合乎职业教育的规律的。 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是“敬业乐群”。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潘文安最近之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敬告青年:“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职业教育之礁)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三、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周恩来称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

8、育家”。著有陶行知文集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生活教育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即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之下,学校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第250页)三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第185页)。“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

9、(第408页)。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视此为改造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唯一出路。不过生活教育在教育理论的普遍意义、一般规律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生活教育把“生活”混同于“教育”,把“社会”混同于“学校”,这就否认了教育的特殊性,忽视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教学做合一”将教学过程混同于认识过程,从而否认了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以致妨碍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 当然,生活教育理论在反对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教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旧教法的改革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陶行知毕生关注的中心工作是普及教育,是“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文集第442页)。陶行知非常重视

10、儿童教育,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五大解放的主张: 一是“解放小孩的头脑”,撕下用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组成的一层又一层的“裹头布”。二是“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手脑双挥”。三是“解放小孩的嘴”,鼓励他们“每事问”。四是“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反对过多的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的作业和考试。 陶行知也很重视师范教育。他认为“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活力的师范训练的”(文集第141页)。因而主张建立一种广义的师范教育。其目标,一是“不以培养教员为限”,凡是教育界

11、需要的人才都应培养。二是兴办师范补习教育,安排教师进修。三是创办乡村师范,培养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第142页)。 四、晏阳初教育思想四、晏阳初教育思想晏阳初(18931989),本名兴复,字阳初,四川巴中人。191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23年与陶行知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抗战时在重庆创立乡村建设学院.1949年迁居美国,1967年在菲律宾创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是一位终生从事平教工作的闻名中外的教育家。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创的一种教育体系,它既不复古,又不崇洋,而是培养国民元气,改造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为全民而有的一种新型教育。晏阳初以“

12、除文盲,作新民”为平民教育之宗旨。他说:“我们内受固有文化的陶育,外受世界共同新潮的教训,自觉欲尽修齐治平的责任,舍抱定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从事于平民教育的工作而外,别无根本良谋。”(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使命)晏阳初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愚、穷、弱、私四大通病,并提出相应的四大教育以疗救:一是以文艺教育救愚,开发脑矿中的“知识力”。其内容主要是通过文字教育来扫盲,再辅之以艺术教育。二是以生计教育救穷,开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其内容以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传播为主,并注意到乡村工副业的培植与推广。 三是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健康力”,使农民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健康。其内容不仅是宣传、普及

13、医药卫生知识,而且还创建了一套乡村医药卫生保健系统。四是以公民教育救私,“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 四大教育的实施方式有三种:一是学校式教育,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公民服务训练班等。二是社会式教育,这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的一种教育,它以平校毕业生同学会为其中心组织。三是家庭式教育,采用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幼童会等组织形式。 晏阳初倡导的平教运动,是使中国农村汇入现代文明洪流的一次值得称赞的尝试,连毛泽东都对他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

14、深致敬佩”(晏阳初文集第400页)。五、梁漱溟教育思想五、梁漱溟教育思想梁漱溟(1893一1988),字寿民,现代新儒家最早的代表人物,也是东西三大文化系统最早的提出者和阐发者。他于1929年筹创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乡村建设研究院,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著述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等。 梁漱溟极为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的根本,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但近百年西洋势力的侵入,造成中国文化的严重失调,造成乡下人精神的破产。要拯救中国,非从乡村的文化改造与建设入手不可。而要完成此项任务,就要以

15、“教育包办社会进步”,辟造正常形态的文明;以教育“从农业引发工业”,“完成大社会的自给自足,建立社会化的新经济构造”;让知识分子和学术人才作“众人之师,负着领导教化之责”,成为“社会的明智力”或“社会的脑力”,进而“左右政治”,“领导政府”(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也很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发展作用。认为“教育是人类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贯串”(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教育是生活的向上发展”(乡村建设理论),教育能促使“个人心理日造乎开大通透深细敏活”(村学乡学释义)。梁漱溟心目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明人生而敦伦理”,“自爱爱人、自新新民”,具有“深心大愿”,能担起文化改造、民族复兴重任的仁人志士

16、。 梁漱溟还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他在山东邹平实验的基础上创建了由学董会、学长、教员、学众组成的村学乡学;在菏泽试验时创建了由校董会、校长、教员、乡民组成的乡农学校,并推行于山东各县。村学乡学或乡农学校包括了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教育、政治、经济、自卫四者合一的综合体。梁漱溟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中提出一个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方案。其要点:一是主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流,注重成人教育、终生教育。二是主张各种教育“都须造端于乡村而成长,成为中国的一整套”。三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学府政府同等并列”,以“新教育运动”之系统为“主力”,政府之系统为“副力”或“助力”。梁漱溟教育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密切相关,因而只有结合他关于传统文化及人类心理发展的论述,才能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