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9745931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管理学课件:第9章 测量系统分析(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质量管理学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n n 9.1 9.1 9.1 9.1 测量系统概述测量系统概述测量系统概述测量系统概述n n 9.2 9.2 9.2 9.2 测量系统分析基础测量系统分析基础测量系统分析基础测量系统分析基础n n 9.3 9.3 9.3 9.3 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Third

2、 EditionThird Edition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学习与理解学习与理解学习与理解学习与理解王霄锋王霄锋王霄锋王霄锋 编著编著编著编著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培训讲稿培训讲稿培训讲稿培训讲稿9 9CHAPTER OUTLINECHAPTER OUTLINE* 2质量管理学9.1 9.1 测量系统概述测量系统概述测量系统概述测量系统概述被测对象被测对象被测对象被测对象(输入)(输入)(输入)(输入)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输出)(输出)(输出)(输出)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参照标准参照标

3、准参照标准参照标准测量者测量者测量者测量者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方法环境环境环境环境一、测量系统构成一、测量系统构成一、测量系统构成一、测量系统构成注:注:注: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人、机、料、法、环、测,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人、机、料、法、环、测,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人、机、料、法、环、测,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人、机、料、法、环、测,5M1E5M1E* 3质量管理学二、二、二、二、MSAMSA术语术语术语术语(1 1)分辨力()分辨力()分辨力()分辨力(DiscriminationDiscrimination) 分辨力是指测量系统识别并反映被测量对象

4、最微小变分辨力是指测量系统识别并反映被测量对象最微小变分辨力是指测量系统识别并反映被测量对象最微小变分辨力是指测量系统识别并反映被测量对象最微小变化的能力,又称最小可读单位、最小刻度极限。化的能力,又称最小可读单位、最小刻度极限。化的能力,又称最小可读单位、最小刻度极限。化的能力,又称最小可读单位、最小刻度极限。 一般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应满足一般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应满足一般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应满足一般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应满足1010:1 1的通用规则的通用规则的通用规则的通用规则,即分辨力应能分辨出过程总波动(即分辨力应能分辨出过程总波动(即分辨力应能分辨出过程总波动(即分辨力应能分辨出过程总波动(6

5、 6倍的过程标准差)的倍的过程标准差)的倍的过程标准差)的倍的过程标准差)的1/101/10以上,或容差(以上,或容差(以上,或容差(以上,或容差(USL-LSLUSL-LSL)的)的)的)的1/101/10,但,但,但,但通常用前者通常用前者通常用前者通常用前者. . 分辨力的要求:分辨力的要求:* 4质量管理学分辨力是否足够的评判方法分辨力是否足够的评判方法分辨力是否足够的评判方法分辨力是否足够的评判方法 对于计量型测量数据,常直接用测量结果的最小间对于计量型测量数据,常直接用测量结果的最小间对于计量型测量数据,常直接用测量结果的最小间对于计量型测量数据,常直接用测量结果的最小间距作为其分

6、辨力,用距作为其分辨力,用距作为其分辨力,用距作为其分辨力,用1010:1 1通则作为判定标准。通则作为判定标准。通则作为判定标准。通则作为判定标准。 经统计分析后由测量系统所得出的两个标准差而确经统计分析后由测量系统所得出的两个标准差而确经统计分析后由测量系统所得出的两个标准差而确经统计分析后由测量系统所得出的两个标准差而确定的定的定的定的区别分类数区别分类数区别分类数区别分类数(Number of Distinct Categories, ndcNumber of Distinct Categories, ndc),),),),来评判。来评判。来评判。来评判。 注:注:注:注:一般来说,一

7、般来说,一般来说,一般来说,ndcndc应该应该应该应该 5 5。 通过绘制测量数据的极差控制图进行评判。通过绘制测量数据的极差控制图进行评判。通过绘制测量数据的极差控制图进行评判。通过绘制测量数据的极差控制图进行评判。注:注:极差值数目少。极差值数目少。* 5质量管理学* 6质量管理学示例:示例:示例:示例:下面是同样的数据用不同分辨力的测量系统在绘制下面是同样的数据用不同分辨力的测量系统在绘制下面是同样的数据用不同分辨力的测量系统在绘制下面是同样的数据用不同分辨力的测量系统在绘制极差控制图时得出不同的结果,单位极差控制图时得出不同的结果,单位极差控制图时得出不同的结果,单位极差控制图时得出

8、不同的结果,单位cmcm。 * 7质量管理学不同分辨力的极差控制图不同分辨力的极差控制图不同分辨力的极差控制图不同分辨力的极差控制图 * 8质量管理学(2 2 2 2)真值)真值)真值)真值( ( ( (True ValueTrue Value) ) ) ) 被承认的一个被测体的数值,作为一致同意的、用被承认的一个被测体的数值,作为一致同意的、用被承认的一个被测体的数值,作为一致同意的、用被承认的一个被测体的数值,作为一致同意的、用于进行比较的基准或标准样本,常被用来代替真值使用。于进行比较的基准或标准样本,常被用来代替真值使用。于进行比较的基准或标准样本,常被用来代替真值使用。于进行比较的基

9、准或标准样本,常被用来代替真值使用。 被测对象客观存在的实际值。被测对象客观存在的实际值。被测对象客观存在的实际值。被测对象客观存在的实际值。(3 3)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Reference Value)(Reference Value)测量值模型:测量值模型:测量值模型:测量值模型:测量值测量值测量值测量值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测量误差(变差),测量误差(变差),测量误差(变差),测量误差(变差),* 9质量管理学美国测量标准等级体系美国测量标准等级体系美国测量标准等级体系美国测量标准等级体系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第一级标准第一级标准第一级标准第一级标准第二级标准第二

10、级标准第二级标准第二级标准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准准准准确确确确度度度度下下下下降降降降、成成成成本本本本降降降降低低低低、对对对对环环环环境境境境更更更更加加加加稳稳稳稳健健健健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校准程序NIST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公司标准(引用标准)公司标准

11、(引用标准)公司标准(引用标准)公司标准(引用标准)由公司的计量部门保持和使用由公司的计量部门保持和使用由公司的计量部门保持和使用由公司的计量部门保持和使用工作标准(生产标准)工作标准(生产标准)工作标准(生产标准)工作标准(生产标准)由生产人员保持和使用,用来校由生产人员保持和使用,用来校由生产人员保持和使用,用来校由生产人员保持和使用,用来校准在生产中使用的测量系统。准在生产中使用的测量系统。准在生产中使用的测量系统。准在生产中使用的测量系统。注:注:注:注:各级标准之间都利用适当的校准程序进行相互连接,以保证任何测量都各级标准之间都利用适当的校准程序进行相互连接,以保证任何测量都各级标准

12、之间都利用适当的校准程序进行相互连接,以保证任何测量都各级标准之间都利用适当的校准程序进行相互连接,以保证任何测量都 能返连到国家标准,至可溯性。能返连到国家标准,至可溯性。能返连到国家标准,至可溯性。能返连到国家标准,至可溯性。* 10质量管理学(4 4)偏倚)偏倚)偏倚)偏倚(bias)(bias) 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与基准值的差值。AVGAVG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biasbias偏倚偏倚偏倚偏倚* 11质量管理学(5 5)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Stab

13、ilityStability) 反映了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亦称漂移。反映了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亦称漂移。反映了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亦称漂移。反映了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亦称漂移。时间时间时间时间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注:注:注:注:B B的时间效应。的时间效应。的时间效应。的时间效应。 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应该处于统计受控状态。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应该处于统计受控状态。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应该处于统计受控状态。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应该处于统计受控状态。 * 12质量管理学(6 6)线性()线性()线性()线性(LinearityLinearity) 指测量系统在不同测量范围(或

14、量程)时测量误差呈指测量系统在不同测量范围(或量程)时测量误差呈指测量系统在不同测量范围(或量程)时测量误差呈指测量系统在不同测量范围(或量程)时测量误差呈线性变化。线性变化。线性变化。线性变化。 它反映了在操作范围内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它反映了在操作范围内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它反映了在操作范围内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它反映了在操作范围内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作量程内的相关性。作量程内的相关性。作量程内的相关性。作量程内的相关性。 均值均值均值均值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基准值低量程低量程低量程低量程高量程高量程高量程高量程偏倚偏倚偏倚偏倚注:注:注:注:B B的量程效应。的量程

15、效应。的量程效应。的量程效应。* 13质量管理学(7 7 7 7)重复性)重复性)重复性)重复性( ( ( (RepeatabilityRepeatability) ) ) )重复性重复性 同一个操作者采用同样的测量仪器对同样的样品进行同一个操作者采用同样的测量仪器对同样的样品进行同一个操作者采用同样的测量仪器对同样的样品进行同一个操作者采用同样的测量仪器对同样的样品进行测量分析时的差异程度。测量分析时的差异程度。测量分析时的差异程度。测量分析时的差异程度。 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来源于连续(短期内)多次测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来源于连续(短期内)多次测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来源于连续(短期内)多次

16、测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来源于连续(短期内)多次测量中的量中的量中的量中的普通原因随机变差普通原因随机变差普通原因随机变差普通原因随机变差。通常被称为设备变差。通常被称为设备变差。通常被称为设备变差。通常被称为设备变差(Equipment Variation, EVEquipment Variation, EV)。属于系统内变差。)。属于系统内变差。)。属于系统内变差。)。属于系统内变差。 * 14质量管理学(8 8 8 8)再现性)再现性)再现性)再现性( ( ( (ReproducibilityReproducibility) ) ) ) 测量系统测量系统A A测量系统测量系统B B测量系统

17、测量系统C C再现性再现性 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均值测量均值测量均值测量均值的变的变的变的变差,条件可以是环境、评价人(操作者)或方法等。差,条件可以是环境、评价人(操作者)或方法等。差,条件可以是环境、评价人(操作者)或方法等。差,条件可以是环境、评价人(操作者)或方法等。 属于属于属于属于系统间变差。系统间变差。系统间变差。系统间变差。 通常被称为评价人变差通常被称为评价人变差通常被称为评价人变差通常被称为评价人变差(Appraiser Variation, AVAppr

18、aiser Variation, AV)。 * 15质量管理学(9 9)GRRGRR或量具或量具或量具或量具GR&R GR&R (Gage Repeatability & ReproducibilityGage Repeatability & Reproducibility) 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误差估计值。即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误差估计值。即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误差估计值。即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误差估计值。即GRRGRR变差等于系统内和系统间变差之和。变差等于系统内和系统间变差之和。变差等于系统内和系统间变差之和。变差等于系统内和系统间

19、变差之和。(1010)位置变差()位置变差()位置变差()位置变差(Location VariationLocation Variation) 包括:偏倚、稳定性、线性。包括:偏倚、稳定性、线性。包括:偏倚、稳定性、线性。包括:偏倚、稳定性、线性。(1111)宽度变差()宽度变差()宽度变差()宽度变差(Width VariationWidth Variation) 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 * 16质量管理学三、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三、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三、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三、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1 1

20、)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第一类错误第一类错误第二类错误第二类错误* 17质量管理学测量判断的三个区间测量判断的三个区间测量判断的三个区间测量判断的三个区间 区:坏零件总是判为坏零件;区:坏零件总是判为坏零件;区:坏零件总是判为坏零件;区:坏零件总是判为坏零件;区:可能做出潜在错误的判断;区:可能做出潜在错误的判断;区:可能做出潜在错误的判断;区:可能做出潜在错误的判断;区:好零件总是判为好零件。区:好零件总是判为好零件。区:好零件总是判为好零件。区:好零件总是判为好零件。注:注:注:注:解决方法解决方法解决方法解决方法 改进生产过

21、程;改进测量系统。改进生产过程;改进测量系统。改进生产过程;改进测量系统。改进生产过程;改进测量系统。* 18质量管理学(2 2)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 将普通原因(偶因)识别为特殊原因(异因);将普通原因(偶因)识别为特殊原因(异因);将普通原因(偶因)识别为特殊原因(异因);将普通原因(偶因)识别为特殊原因(异因); 将特殊原因(异因)识别为普通原因(偶因);将特殊原因(异因)识别为普通原因(偶因);将特殊原因(异因)识别为普通原因(偶因);将特殊原因(异因)识别为普通原因(偶因); 过低估算过程能力指数。过低估算过程能力指数

22、。过低估算过程能力指数。过低估算过程能力指数。 问:问:问:问:如果测量系统的如果测量系统的如果测量系统的如果测量系统的C Cp p值为值为值为值为2 2,实际过程的,实际过程的,实际过程的,实际过程的C Cp p大于多少,大于多少,大于多少,大于多少,才能得到才能得到才能得到才能得到1.331.33的计算值。的计算值。的计算值。的计算值。* 19质量管理学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测量系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测量系统分析 在正常仪器维护条件下,测量仪器误差很大;在正常仪器维护条件下,测量仪器误差很大;在正常仪器维护条件下,测量仪器误差很大;在正常仪器维护条件下,测量仪器误差很大; 测量仪器进行了改

23、装,如更换了重要零部件;测量仪器进行了改装,如更换了重要零部件;测量仪器进行了改装,如更换了重要零部件;测量仪器进行了改装,如更换了重要零部件; 对测量仪器进行了大修;对测量仪器进行了大修;对测量仪器进行了大修;对测量仪器进行了大修; 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需要考虑测量仪器的测量能力;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需要考虑测量仪器的测量能力;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需要考虑测量仪器的测量能力;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需要考虑测量仪器的测量能力; 测量系统不稳定;测量系统不稳定;测量系统不稳定;测量系统不稳定; 测量结果波动大;测量结果波动大;测量结果波动大;测量结果波动大; 决定是否接受一台新仪器;决定是否接受一台新仪器

24、;决定是否接受一台新仪器;决定是否接受一台新仪器; 测量仪器之间进行比较。测量仪器之间进行比较。测量仪器之间进行比较。测量仪器之间进行比较。注:注:注:注:TS16949TS16949要求必须做的情况。要求必须做的情况。要求必须做的情况。要求必须做的情况。* 20质量管理学9.2 9.2 测量系统分析基础测量系统分析基础测量系统分析基础测量系统分析基础测量系统能力要求测量系统能力要求测量系统能力要求测量系统能力要求 (1 1)位置变差)位置变差)位置变差)位置变差 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系统首先首先首先首先应具有稳定性。应具有稳定性。应具有稳定性。应具有稳定性。 一个测量系统的偏倚或线性

25、的变差若是明显异于零或一个测量系统的偏倚或线性的变差若是明显异于零或一个测量系统的偏倚或线性的变差若是明显异于零或一个测量系统的偏倚或线性的变差若是明显异于零或超出量具校准程序确立的最大允许变差,那么它是不可超出量具校准程序确立的最大允许变差,那么它是不可超出量具校准程序确立的最大允许变差,那么它是不可超出量具校准程序确立的最大允许变差,那么它是不可接受的。接受的。接受的。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校准或偏差校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校准或偏差校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校准或偏差校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校准或偏差校正以尽可能地减少该变差。正以尽

26、可能地减少该变差。正以尽可能地减少该变差。正以尽可能地减少该变差。* 21质量管理学 常用表示测量系统能力的指标有常用表示测量系统能力的指标有常用表示测量系统能力的指标有常用表示测量系统能力的指标有P P/ /T T比率、比率、比率、比率、%GRRGRR。 注:注:上述公式基于三个假设。上述公式基于三个假设。 测量误差彼此独立;测量误差彼此独立;测量误差彼此独立;测量误差彼此独立; 测量误差与零件大小彼此独立;测量误差与零件大小彼此独立;测量误差与零件大小彼此独立;测量误差与零件大小彼此独立; 测量误差为正态分布。测量误差为正态分布。测量误差为正态分布。测量误差为正态分布。(2 2 2 2)宽

27、度变差)宽度变差)宽度变差)宽度变差* 22质量管理学测量系统能力的要求测量系统能力的要求测量系统能力的要求测量系统能力的要求n n P/T P/T比率和比率和比率和比率和%GRR 10%GRR 30%GRR 30% 测量系统能力过低。测量系统能力过低。测量系统能力过低。测量系统能力过低。 应查明原因,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异。应查明原因,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异。应查明原因,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异。应查明原因,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异。* 23质量管理学9.3 9.3 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一、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8、获得一个样本并确定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获得一个样本并确定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获得一个样本并确定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获得一个样本并确定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 (1 1 1 1)稳定性分析程序)稳定性分析程序)稳定性分析程序)稳定性分析程序定期(天、周)测量标准样本定期(天、周)测量标准样本定期(天、周)测量标准样本定期(天、周)测量标准样本3 35 5次;次;次;次; 绘制控制图,至少连续绘制控制图,至少连续绘制控制图,至少连续绘制控制图,至少连续2020个点。个点。个点。个点。分析评价测量系统的状态。分析评价测量系统的状态。分析评价测量系统的状态。分析评价测量系统的状态。

29、 * 24质量管理学示例示例示例示例1 1 1 1 应用同一把量具对应用同一把量具对应用同一把量具对应用同一把量具对同一个零件上的同一个同一个零件上的同一个同一个零件上的同一个同一个零件上的同一个特性进行测量,每天测特性进行测量,每天测特性进行测量,每天测特性进行测量,每天测量量量量3 3次,得到次,得到次,得到次,得到3 3个测量结个测量结个测量结个测量结果,以它们组成一个子果,以它们组成一个子果,以它们组成一个子果,以它们组成一个子组,其测量了组,其测量了组,其测量了组,其测量了5 5周,每周周,每周周,每周周,每周5 5天,共得到天,共得到天,共得到天,共得到2525个子组,个子组,个子

30、组,个子组,子组数据如右图子组数据如右图子组数据如右图子组数据如右图* 25质量管理学注:注:注:注:X-barX-bar与与与与R R图应都正常,说明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预测。图应都正常,说明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预测。图应都正常,说明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预测。图应都正常,说明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预测。* 26质量管理学(2 2 2 2)测量系统不稳定的可能原因)测量系统不稳定的可能原因)测量系统不稳定的可能原因)测量系统不稳定的可能原因n n 仪器没有按要求经常做校准;仪器没有按要求经常做校准;仪器没有按要求经常做校准;仪器没有按要求经常做校准;n n 对于气动仪器可能需气压调节或过滤器;对于气动仪

31、器可能需气压调节或过滤器;对于气动仪器可能需气压调节或过滤器;对于气动仪器可能需气压调节或过滤器;n n 某些电子仪器需要预热;某些电子仪器需要预热;某些电子仪器需要预热;某些电子仪器需要预热;n n 仪器维护不好等。仪器维护不好等。仪器维护不好等。仪器维护不好等。* 27质量管理学二、测量系统的偏倚分析二、测量系统的偏倚分析二、测量系统的偏倚分析二、测量系统的偏倚分析 测量系统的偏倚是指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测量的测量系统的偏倚是指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测量的测量系统的偏倚是指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测量的测量系统的偏倚是指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与该测量对象的基准值或标准值之差。平

32、均值与该测量对象的基准值或标准值之差。平均值与该测量对象的基准值或标准值之差。平均值与该测量对象的基准值或标准值之差。 即即即即B B的估计。的估计。的估计。的估计。 故:故:故:故:* 28质量管理学(1 1 1 1)偏倚分析的程序)偏倚分析的程序)偏倚分析的程序)偏倚分析的程序 获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获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获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获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 让一个评价人以正常方法测量样本让一个评价人以正常方法测量样本让一个评价人以正常方法测量样本让一个评价人以正常方法测量样本1010次以上;次

33、以上;次以上;次以上; 绘制这些测量数据相对于基准值的直方图;绘制这些测量数据相对于基准值的直方图;绘制这些测量数据相对于基准值的直方图;绘制这些测量数据相对于基准值的直方图; 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点。如不存在,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点。如不存在,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点。如不存在,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点。如不存在, 继续分析。继续分析。继续分析。继续分析。 计算计算计算计算n n个读数的均值;个读数的均值;个读数的均值;个读数的均值; 计算重复性标准差;计算重复性标准差;计算重复性标准差;计算重复性标准差; 注:注:注:注: 是一个与子组个数是一个与子组个

34、数是一个与子组个数是一个与子组个数g g及子组容量及子组容量及子组容量及子组容量n n有关的数值。有关的数值。有关的数值。有关的数值。* 29质量管理学确定偏倚的确定偏倚的确定偏倚的确定偏倚的 t t 统计量统计量统计量统计量; ; 偏倚偏倚偏倚偏倚= = = =观测测量平均值基准值观测测量平均值基准值观测测量平均值基准值观测测量平均值基准值 偏倚值偏倚值偏倚值偏倚值1-1- 的置信区间的置信区间的置信区间的置信区间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注:注:注:注:0 0落在围绕偏倚值落在围绕偏倚值落在围绕偏倚值落在围绕偏倚值1-1- 的置信区间内,则偏倚是可的置信区间内,则偏倚是可的

35、置信区间内,则偏倚是可的置信区间内,则偏倚是可 接受的。接受的。接受的。接受的。 * 30质量管理学示例:示例:示例:示例: 一个制造工程师在评价一个用来监视生产过程的新的测量系统。一个制造工程师在评价一个用来监视生产过程的新的测量系统。一个制造工程师在评价一个用来监视生产过程的新的测量系统。一个制造工程师在评价一个用来监视生产过程的新的测量系统。测量装置分析表明没有线性问题,所以工程师只评价了测量系统偏倚。测量装置分析表明没有线性问题,所以工程师只评价了测量系统偏倚。测量装置分析表明没有线性问题,所以工程师只评价了测量系统偏倚。测量装置分析表明没有线性问题,所以工程师只评价了测量系统偏倚。在

36、已记录过程变差基础上从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选择一个零件。这个在已记录过程变差基础上从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选择一个零件。这个在已记录过程变差基础上从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选择一个零件。这个在已记录过程变差基础上从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选择一个零件。这个零件经全尺寸检验测量以确定其基准值。而后这个零件由领班测量零件经全尺寸检验测量以确定其基准值。而后这个零件由领班测量零件经全尺寸检验测量以确定其基准值。而后这个零件由领班测量零件经全尺寸检验测量以确定其基准值。而后这个零件由领班测量1515次,请进行偏倚分析。次,请进行偏倚分析。次,请进行偏倚分析。次,请进行偏倚分析。 * 31质量管理学结论结论结论结论:偏倚

37、可接受。:偏倚可接受。:偏倚可接受。:偏倚可接受。* 32质量管理学(2 2 2 2)产生偏倚的主要原因)产生偏倚的主要原因)产生偏倚的主要原因)产生偏倚的主要原因 基准件或参考值有误,检查确定基准件的程序。基准件或参考值有误,检查确定基准件的程序。基准件或参考值有误,检查确定基准件的程序。基准件或参考值有误,检查确定基准件的程序。 仪器磨损。这会在稳定性分析中呈现出来,建议仪器磨损。这会在稳定性分析中呈现出来,建议仪器磨损。这会在稳定性分析中呈现出来,建议仪器磨损。这会在稳定性分析中呈现出来,建议 进行维修或重新安排计划。进行维修或重新安排计划。进行维修或重新安排计划。进行维修或重新安排计划

38、。 仪器制造尺寸有误。仪器制造尺寸有误。仪器制造尺寸有误。仪器制造尺寸有误。 仪器所测量的特性有误。仪器所测量的特性有误。仪器所测量的特性有误。仪器所测量的特性有误。 仪器没有经过适当的校准。评审校准程序。仪器没有经过适当的校准。评审校准程序。仪器没有经过适当的校准。评审校准程序。仪器没有经过适当的校准。评审校准程序。 评价人使用仪器的方法不正确。评价人使用仪器的方法不正确。评价人使用仪器的方法不正确。评价人使用仪器的方法不正确。 评审测量指导书。评审测量指导书。评审测量指导书。评审测量指导书。 仪器纠正的指令错误。仪器纠正的指令错误。仪器纠正的指令错误。仪器纠正的指令错误。 * 33质量管理

39、学三、测量系统的线性分析三、测量系统的线性分析三、测量系统的线性分析三、测量系统的线性分析 (1 1)线性分析的程序)线性分析的程序)线性分析的程序)线性分析的程序 选择选择选择选择g g55个零件,考虑过程变差,这些零件测量值个零件,考虑过程变差,这些零件测量值个零件,考虑过程变差,这些零件测量值个零件,考虑过程变差,这些零件测量值 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 用全尺寸检验设备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用全尺寸检验设备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用全尺寸检验设备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用全尺寸检验设备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 让

40、操作者测量每个零件让操作者测量每个零件让操作者测量每个零件让操作者测量每个零件m10m10次(次(次(次(注意随机性注意随机性注意随机性注意随机性) ; 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及零件偏倚均值;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及零件偏倚均值;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及零件偏倚均值;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及零件偏倚均值; * 34质量管理学 画出每个偏倚和对应基准值的偏倚画出每个偏倚和对应基准值的偏倚画出每个偏倚和对应基准值的偏倚画出每个偏倚和对应基准值的偏倚基准值图的散基准值图的散基准值图的散基准值图的散 点图;点图;点图;点图; 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并画出最佳拟合线与置信带;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并画出最佳拟合

41、线与置信带;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并画出最佳拟合线与置信带;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并画出最佳拟合线与置信带;* 35质量管理学 画出画出画出画出“ “偏倚偏倚偏倚偏倚=0”=0”线,评审该图,指出特殊原因和线性线,评审该图,指出特殊原因和线性线,评审该图,指出特殊原因和线性线,评审该图,指出特殊原因和线性 的可接受性。的可接受性。的可接受性。的可接受性。 注:线性可被接受的条件,注:线性可被接受的条件,注:线性可被接受的条件,注:线性可被接受的条件,“ “偏倚偏倚偏倚偏倚=0”=0”线必须完全在线必须完全在线必须完全在线必须完全在 拟合线置信带以内。拟合线置信带以内。拟合线置信带以内。拟合线置信带以内

42、。* 36质量管理学示例:示例:示例:示例: 一名工厂主管希望对过程采用新测量系统。作为顾客的生产件批一名工厂主管希望对过程采用新测量系统。作为顾客的生产件批一名工厂主管希望对过程采用新测量系统。作为顾客的生产件批一名工厂主管希望对过程采用新测量系统。作为顾客的生产件批准程序的一部分,需要评价测量系统的线性。基于已证明的过程变差,准程序的一部分,需要评价测量系统的线性。基于已证明的过程变差,准程序的一部分,需要评价测量系统的线性。基于已证明的过程变差,准程序的一部分,需要评价测量系统的线性。基于已证明的过程变差,在测量系统操作量程内选择了在测量系统操作量程内选择了在测量系统操作量程内选择了在测

43、量系统操作量程内选择了5 5 5 5个零件。每个零件经过全尺寸检验测量个零件。每个零件经过全尺寸检验测量个零件。每个零件经过全尺寸检验测量个零件。每个零件经过全尺寸检验测量以确定其基准值。然后由领班分别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然后由领班分别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然后由领班分别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然后由领班分别测量每个零件12121212次。研究中零件是次。研究中零件是次。研究中零件是次。研究中零件是被随机选择的。测得的研究数据记录和处理的中间结果见下表。被随机选择的。测得的研究数据记录和处理的中间结果见下表。被随机选择的。测得的研究数据记录和处理的中间结果见下表。被随机选择的

44、。测得的研究数据记录和处理的中间结果见下表。 * 37质量管理学使用使用使用使用MINITABMINITAB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输入数据输入数据输入数据输入数据选择命令选择命令选择命令选择命令“ “统计统计统计统计” ”-“-“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 ”-“-“量具研量具研量具研量具研究究究究” ”-“-“量具线性和偏倚研究量具线性和偏倚研究量具线性和偏倚研究量具线性和偏倚研究” ”参数设置参数设置参数设置参数设置* 38质量管理学特殊原因:特殊原因:特殊原因:特殊原因:基准基准基准基准4 4问题。问题。问题。问题。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可接受性:不接受;不接受

45、;不接受;不接受;0 0线不线不线不线不在置信带内。在置信带内。在置信带内。在置信带内。* 39质量管理学(2 2 2 2)缺乏线性的主要原因)缺乏线性的主要原因)缺乏线性的主要原因)缺乏线性的主要原因n n 测量系统在高低量程上未做正确地校准;测量系统在高低量程上未做正确地校准;测量系统在高低量程上未做正确地校准;测量系统在高低量程上未做正确地校准;n n 最大和最小校验标准有误差;最大和最小校验标准有误差;最大和最小校验标准有误差;最大和最小校验标准有误差;n n 测量仪器磨损老化;测量仪器磨损老化;测量仪器磨损老化;测量仪器磨损老化;n n 测量系统的内部设计需重新评审。测量系统的内部设

46、计需重新评审。测量系统的内部设计需重新评审。测量系统的内部设计需重新评审。 * 40质量管理学四、测量系统四、测量系统四、测量系统四、测量系统GRRGRR分析分析分析分析(1 1 1 1)均值极差法)均值极差法)均值极差法)均值极差法 分析程序分析程序分析程序分析程序 获取一个样本零件数获取一个样本零件数获取一个样本零件数获取一个样本零件数n n55(通常(通常(通常(通常n n=10=10),应代表实),应代表实),应代表实),应代表实 际的或期望的过程变差范围;际的或期望的过程变差范围;际的或期望的过程变差范围;际的或期望的过程变差范围; 选择评价人为选择评价人为选择评价人为选择评价人为A

47、 A、B B、C C等。零件的号码从等。零件的号码从等。零件的号码从等。零件的号码从1 1到到到到n n,评,评,评,评 价人不能看到零件编号价人不能看到零件编号价人不能看到零件编号价人不能看到零件编号 ; 让评价人让评价人让评价人让评价人A A以随机顺序测量以随机顺序测量以随机顺序测量以随机顺序测量n n个零件,将测量结果个零件,将测量结果个零件,将测量结果个零件,将测量结果 输入记录表第输入记录表第输入记录表第输入记录表第1 1行;行;行;行; 让评价人让评价人让评价人让评价人B B和和和和C C测量同样的测量同样的测量同样的测量同样的n n个零件。输入数据到第个零件。输入数据到第个零件。

48、输入数据到第个零件。输入数据到第 6 6行和行和行和行和1111行行行行; ; 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该循环。输入数据到第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该循环。输入数据到第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该循环。输入数据到第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该循环。输入数据到第 2 2,7 7,1212行(及行(及行(及行(及3 3、8 8、1313行)。行)。行)。行)。 * 41质量管理学* 42质量管理学* 43质量管理学结果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分析: 计算并作均值极差控制图计算并作均值极差控制图计算并作均值极差控制图计算并作均值极差控制图说明:说明:说明:说明:n n 均值图看分辨力,测量均值图看

49、分辨力,测量均值图看分辨力,测量均值图看分辨力,测量系统越好,系统越好,系统越好,系统越好, 越小,一般越小,一般越小,一般越小,一般要求要求其中有一半以上要求要求其中有一半以上要求要求其中有一半以上要求要求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点子在界限以外;的点子在界限以外;的点子在界限以外;的点子在界限以外;注:注:注:注:本图满足要求。本图满足要求。本图满足要求。本图满足要求。n n 极差控制图用于观察过极差控制图用于观察过极差控制图用于观察过极差控制图用于观察过程是否受控;程是否受控;程是否受控;程是否受控;注:注:注:注:本图一点出了界限,本图一点出了界限,本图一点出了界限,本图一点出了界限,有问题,需

50、找原因。有问题,需找原因。有问题,需找原因。有问题,需找原因。评价人A评价人B评价人C评价人A评价人B评价人C* 44质量管理学结果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分析: GRRGRR计算计算计算计算* 45质量管理学续报告表:续报告表:续报告表:续报告表:* 46质量管理学(2 2)重复性较差的可能原因)重复性较差的可能原因)重复性较差的可能原因)重复性较差的可能原因n 测量仪器没有得到很好的测量仪器没有得到很好的测量仪器没有得到很好的测量仪器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维护维护维护;n 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精度精度精度精度达不到要求;达不到要求;达不到要求;达不到要求;n 测量仪器需重新测

51、量仪器需重新测量仪器需重新测量仪器需重新设计设计设计设计;n 零件的零件的零件的零件的装夹装夹装夹装夹方式需进一步改进;方式需进一步改进;方式需进一步改进;方式需进一步改进;n 存在松动连接,接地不良,干扰等。存在松动连接,接地不良,干扰等。存在松动连接,接地不良,干扰等。存在松动连接,接地不良,干扰等。* 47质量管理学(3 3)再现性较差的可能原因)再现性较差的可能原因)再现性较差的可能原因)再现性较差的可能原因n n 操作工未能得到正确使用仪器的培训;操作工未能得到正确使用仪器的培训;操作工未能得到正确使用仪器的培训;操作工未能得到正确使用仪器的培训;n n 仪表盘上面读数不清楚,或精度

52、差;仪表盘上面读数不清楚,或精度差;仪表盘上面读数不清楚,或精度差;仪表盘上面读数不清楚,或精度差;n n 仪器未校准;仪器未校准;仪器未校准;仪器未校准;n n 两个测量系统的设计不同,制造时间不同;两个测量系统的设计不同,制造时间不同;两个测量系统的设计不同,制造时间不同;两个测量系统的设计不同,制造时间不同;n n 两个测量系统的工作环境不同。两个测量系统的工作环境不同。两个测量系统的工作环境不同。两个测量系统的工作环境不同。* 48质量管理学使用使用使用使用MINITABMINITAB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进行分析创建创建创建创建R&RR&R研究工作表研究工作表研究工作表研究工作表“

53、 “统计统计统计统计” ”-“-“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 ”-“-“量具研量具研量具研量具研究究究究” ”-“-“创建创建创建创建R&RR&R研究工作表研究工作表研究工作表研究工作表” ”* 49质量管理学“ “统计统计统计统计” ”-“-“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 ”-“-“量具研究量具研究量具研究量具研究” ”-“-“量具运行图量具运行图量具运行图量具运行图” ”量具运行图量具运行图量具运行图量具运行图* 50质量管理学使用此图快速评估不同操作员和部件间测量值的差异。稳定过程使用此图快速评估不同操作员和部件间测量值的差异。稳定过程 使使点在水平方向随机分散;操作员或部

54、件效应在图中呈现某种模式。点在水平方向随机分散;操作员或部件效应在图中呈现某种模式。* 51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 “统计统计统计统计” ”-“-“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 ”-“-“量具研究量具研究量具研究量具研究” ”-“-“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 ”* 52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交叉)变异源研究(交叉)变异源研究(交叉)变异源研究(交叉)变异源* 53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

55、- -输出图形输出图形输出图形输出图形* 54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研究(交叉)- -输出数据输出数据输出数据输出数据* 55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研究研究研究(交叉)(交叉)(交叉)(交叉)- -输出输出输出输出数据数据数据数据* 56质量管理学补充一: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补充一: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补充一: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补充一: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GRRGRR分析分析分析分析* 57质量管理学(1 1)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人员人员A A人员人员B B人

56、员人员C C部件部件1 1部件部件2 2交叉结构交叉结构人员人员A A人员人员B B人员人员C C部件部件1 1部件部件2 2嵌套结构嵌套结构部件部件3 3部件部件4 4 部件部件5 5部件部件6 6为解决无重复性问题:为解决无重复性问题:在同一批次内部件间的差异可忽在同一批次内部件间的差异可忽略不计,采用同一批次中的多个部件作单个部件来用。略不计,采用同一批次中的多个部件作单个部件来用。该思想同样适用于不可重复性试验的该思想同样适用于不可重复性试验的MSA.* 58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嵌套)变异源研究(嵌套)变异源研究(嵌套)变异源研究(嵌套)变异源* 59质量管理学

57、(2 2)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 “统计统计统计统计” ”-“-“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质量工具” ”-“-“量具研究量具研究量具研究量具研究” ”-“-“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 ”示例:嵌套量具研究工作表。示例:嵌套量具研究工作表。示例:嵌套量具研究工作表。示例:嵌套量具研究工作表。* 60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 -输出图形输出图形输出图形输出图形* 61质量管理学量具量具量具量具R&RR&R研究(嵌套)研究

58、(嵌套)研究(嵌套)研究(嵌套)- -输出数据输出数据输出数据输出数据* 62质量管理学补充二: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补充二: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补充二: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补充二: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63质量管理学 计数型测量系统的最大特征是其测量值是一组有限的计数型测量系统的最大特征是其测量值是一组有限的分类数分类数,如合格、不合格,优、良、中、差、极差,等等。,如合格、不合格,优、良、中、差、极差,等等。 计数型测量系统一般可以从计数型测量系统一般可以从一致性比率(卡帕值)和一致性比率(卡帕值)和有效性有效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计数型测量系统概述一、计数型测量系统概述一、计数型

59、测量系统概述一、计数型测量系统概述* 64质量管理学步骤步骤1 1n 选取选取20205050个样本,样本数可个样本,样本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n 此样本要包括合格、不合格的此样本要包括合格、不合格的产品,临界附近的产品产品,临界附近的产品n 研究人员对每一样本取得基准研究人员对每一样本取得基准值,并正确判断是否合格值,并正确判断是否合格n 2 23 3名现场的测量人员名现场的测量人员* 65质量管理学步骤步骤2 2n 每个人重复测量每个人重复测量2 23 3次,根据次,根据规格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规格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66质量管理学步骤步骤3 3n 将测量人员的判定结果记录在

60、将测量人员的判定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表格中n 记记“1 1”为合格;记为合格;记“0 0”为不为不合格合格* 67质量管理学步骤步骤4 4n 利用交叉表方法来确定评价人利用交叉表方法来确定评价人之间和评价人与基准值之间的一致之间和评价人与基准值之间的一致性性n 计算每个评价人作出判定的有计算每个评价人作出判定的有效性效性* 68质量管理学步骤步骤5 5n 一致性一致性kappakappa值大于值大于0.90.9,良好,良好KappaKappa值值0.70.70.90.9,可接受,可接受KappaKappa值小于值小于0.70.7,则一致性差,则一致性差n 有效性有效性个人的重复性正确百分比个人的重

61、复性正确百分比90%90%。个人和标准值相比较的正确百分比个人和标准值相比较的正确百分比90%90%。全部测量人员一致的百分比全部测量人员一致的百分比90%90%。全部测量人员和标准一致的百分比全部测量人员和标准一致的百分比90%90%。万一小于此百分比,则代表此测量系统尚万一小于此百分比,则代表此测量系统尚不可以被接受,应做调整。不可以被接受,应做调整。* 69质量管理学步骤步骤6 6n 风险分析的记录要保存下来,风险分析的记录要保存下来,可以和可以和PPAPPPAP档案存放在一起,以有档案存放在一起,以有效证明公司的测量仪器其测量能力效证明公司的测量仪器其测量能力是足够的。是足够的。* 7

62、0质量管理学案例案例n某生产过程受控,但性能指某生产过程受控,但性能指数数Pp=Ppk=0.5Pp=Ppk=0.5,该过程该过程会产会产生较多生较多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因此,因此,需要一个可接受的需要一个可接受的计计数型测量系统将不合格数型测量系统将不合格产品产品从生产流中挑选出来从生产流中挑选出来。与计。与计量型量具不同的是,该量具量型量具不同的是,该量具不能指出产品的好坏,只能不能指出产品的好坏,只能指出产品可接受或拒绝。指出产品可接受或拒绝。LSLLSLUSLUSL0.550.550.450.45LSLLSLUSLUSL0.550.550.450.45* 71质量管理学案例案例n选择三

63、名评价人,每个人对每个产品评价了选择三名评价人,每个人对每个产品评价了三次,记录在计数型研究数据表中三次,记录在计数型研究数据表中* 72质量管理学一致性分析列联表(评价人之间)一致性分析列联表(评价人之间)B总计01A0 计算期望的计算4415.7634.35050.01 计算期望的计算331.39768.7100100.0总计计算期望的计算4747.0103103.0150150.0A A与与B B的列联表的列联表* 73质量管理学列联表(评价人之间)列联表(评价人之间)C总计01B0 计算期望的计算4216.0531.04747.01 计算期望的计算935.09468.0103103.0

64、总计计算期望的计算5151.09999.0150150.0B B与与C C的的列联列联表表* 74质量管理学列联表(评价人之间)列联表(评价人之间)C总计01A0 计算期望的计算4317.07335050.01 计算期望的计算834.09266.0100100.0总计计算期望的计算5151.09999.0150150.0A A与与C C的的列联列联表表* 75质量管理学一致性分析一致性分析KappaKappanKappaKappa是一个评价人之间一致性的测量值是一个评价人之间一致性的测量值nKappaKappa的计算:的计算:设设p p0 0列联表正对角线单元中观测值的总和列联表正对角线单元中

65、观测值的总和/ /观测观测 总次数总次数称为称为实际一致性比率实际一致性比率 p pe e列联表正对角线单元中期望值的总和列联表正对角线单元中期望值的总和/ /观测观测 总次数总次数称为称为偶然一致性比率偶然一致性比率KappaKappa(p p0 0p pe e)/ /(1 1p pe e)nKappaKappa的判定(通常的建议法则)的判定(通常的建议法则)* 76质量管理学KappaKappa评价人之间评价人之间n计算评价人之间的计算评价人之间的KappaKappa值值kappaABCA0.860.78B0.860.79C0.780.79* 77质量管理学列联表(评价人与基准值)列联表(

66、评价人与基准值)基准总计01A0 计算期望的计算4515.0534.05050.01 计算期望的计算333.09768.0100100.0总计计算期望的计算4848.0102102.0150150.0A A与基准判断与基准判断列联列联表表* 78质量管理学列联表(评价人与基准值)列联表(评价人与基准值)基准总计01B0 计算期望的计算4515.0232.04747.01 计算期望的计算333.010070.0103103.0总计计算期望的计算4848.0102102.0150150.0B B与基准判断与基准判断列联列联表表* 79质量管理学列联表(评价人与基准值)列联表(评价人与基准值)基准总

67、计01A0 计算期望的计算4216.3934.75151.01 计算期望的计算631.79367.39999.0总计计算期望的计算4848.0102102.0150150.0C C与基准判断与基准判断列联列联表表* 80质量管理学KappaKappa评价人与基准值评价人与基准值n评价人与基准值之间的一致性评价人与基准值之间的一致性ABCkappa0.880.920.77* 81质量管理学有效性有效性n有效性的计算有效性的计算有效性正确判断的数量有效性正确判断的数量/ /判断机会的总数判断机会的总数n案例的计算结果如下案例的计算结果如下来源%评价人评价人A评价人B评价人C总受检数505050符合

68、的424540不符合的851095% UCI93%97%90%计算得分84%90%80%95% LCI71%78%66%* 82质量管理学有效性有效性n测量系统的有效性计算结果测量系统的有效性计算结果SYSTEM % EFFECTIVE SCORETOTAL INSPECTED50#IN AGREEMENT3995% UCI64%计算得分78%95% LCI89%* 83质量管理学n“统计统计”“质量工具质量工具”“属性一致性分析属性一致性分析”。使用使用使用使用MINITABMINITAB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进行分析* 84质量管理学有效性的评价有效性的评价n以下表格提供了对测量系统评价

69、的指南以下表格提供了对测量系统评价的指南判断测断系统有效性漏发警报的比例误发警报的比例评价人可接受90%2%5%评价人可接受的边缘可能需改进80%5%10%评价人不可接受需改进5%10%* 85质量管理学有效性的评价有效性的评价n根据案例数据得到三个评价人的信息根据案例数据得到三个评价人的信息有效性漏发警报的比例误发警报的比例结论A84%2%3.33%边缘B90%2%1.33%可接受C80%4%6%不可接受 评价人评价人A处于可接受的边缘,可能需要改进处于可接受的边缘,可能需要改进 评价人评价人B可接受可接受 评价人评价人C不可接受,需要改进,建议重新进行培训,甚至弃用不可接受,需要改进,建议重新进行培训,甚至弃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