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974381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浪乞讨者流浪乞讨者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城市中的特殊群体行管行管0501 金嘉平金嘉平一、流浪乞讨群体的分类流浪乞讨群体原生型乞讨职业型乞讨好逸恶劳乐观型幕后操纵型二、流浪乞讨群体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对城市市容市貌造成严重影响削弱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影响社会治安和秩序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演变1.196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决定在大中城市设立“ 收容遣送站” ,以民政部门为主,负责将“ 盲流”收容起来并遣送回原籍,与此同时也提出公安机关要对收容对象进行审查鉴别。这是我国收容制度的发端,主要针对的是因三年自然灾害而进城的农民。2.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文革”期间

2、,因户籍制度强化对城市人口的严格控制,盲流人口不多,主要是少量的乞讨者,这期间的公检法加强了对这部分人员的执法力度,盲流人口变成被管制对象。3.70年代末因改革开放,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为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保障城市安全,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 收容遣送” 的正式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收容制度全面启动。 4.1991年因为“ 民工潮”泛滥,致使各大城市不堪重负,国务院于是发出了第48号文件,将收容对象扩大到“ 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经济来源”“ 三无”人员。但在执行过程中,“ 三无”往往变成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 三证”缺一不可。其后几年,民政部、公安

3、部经常联合发文,进一步强化收容遣送工作,收容遣送成为公安、民政、街道办等部门的重要工作。5.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该办法自8月1日起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收容制度就此寿终正寝。案例:案例:“孙志刚孙志刚”事件事件四、政策的变化在立法目的上,由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变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对象明确限定为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不得向受助人员及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不得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遣送改为劝导返回,不得限制受助人员人身自由五、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流浪乞讨群体经济领域的排斥政治领域的排斥观念的排斥六、解决流

4、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的对策1.适当扩大救助范围,实行针对性救助服务,合理利用救助资源。 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可适当放宽救助条件,只要确实遇到应急性困难,自身无力解决的,在查证属实的情况下,救助站应予以救助。对暂时处于困难的人给予救助,既符合救助中的积极救助原则和临时急救原则,也能及时防范因急困沦为流浪人员和不法之徒,更体现了政府的救助意义。2.实施分类管理,着力救助职业乞讨人员。启动民间力量救助职业乞讨者。加强对职业乞讨群体的管理和规范,构建乞讨信用机制。坚决取缔非法乞讨活动。3.丰富救助形式与内容,提高救助实效。把握受助对象的需要是保证救助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首先要保障其生

5、存需求,以生活救助为基础,为受助者提供必要、完备的救助设施和物质条件,让其渡过难关。另外,救助要从应急的、看护式的救助向实质性救助转变。要根据求助者的实际,进行就业培训,重视救助的长期效果。最后,注重对求助者的身心健康护理,关注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受助者予以适应性心理救助,帮助他们重新燃起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决心。4.尽快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完整且连贯性强的救助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及运用政府调剂手段,建立基本统一的全国性生活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养老保障等制度,扩大贫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使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保,痛有所医,幼有所学,为救助提供连续性的制度链条。参考资料1.汤秀娟,王霞.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2007,6(8).2.王波. 多源流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政策转型研究J. 前沿,2008,1.3.陈燕林. 浅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J. 社科纵横,2007,22(6).4.景晓芬.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 甘肃理论学刊,2004,2.5.周晓桂. 消除社会排斥 构建和谐社会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6.周林刚. 论社会排斥J. 社会,20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