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13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9738385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3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13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教育传播学13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教育传播学13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教育传播学13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教育传播学13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13(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传播学E-mail:二00六年九月1第一章绪论n第一节传播n一、传播的含义与系统构成n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含有:通讯、交通、沟通、交流、传意、会话、参与等.n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2传播的含义:n美国学者皮尔士在1919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n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

2、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社会学的传统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3一、传播的涵义与系统构成(一)n关于传播的概念定义有多种:n“传播是借助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送或交换观念与知识”。(英国牛津大字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n“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SA西奥多森)n“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共享信息,建立共同意识以及协调行动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大词典)4一、传播的涵义与系统构成(二)n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n是什么引起的社会互动?究竟是意义引起的还

3、是符号引起的?n是两者的统一:信息。5传播是人们通过信息的传递、接收与反馈,达到信息共享的互动活动。正确理解传播概念需把握以下几点: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传播是一种互动行为。3.传受双方拥有共同的符号系统。或者叫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是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4.传播是一个系统。传播者、受传者、信息、通道(媒体)是构成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一、传播的含义与系统构成(三)6二、传播的类型(一)7二、传播的类型(二)n(一)人对人的传播1。人际传播n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的目的是:1。相互沟通;2。认识自己。8(一)人对人的传播n.组织传播n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

4、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n目的:n()外部沟通;()内部协调;(3)指挥管理;(4)形成共识。9、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社会上一般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n特点(1)传播者:专业化媒介组织;(2)内容:专业人员设计的,非常丰富;(3)媒体:多样化;(4)受众:一般人;(5)反馈:比较慢;(6)大众传播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n大众传播的目的,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向。104.教育传播n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n它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11(二)人的内在传播

5、n人的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n1.从生理学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内在传播由以下环节构成:神经传导感受刺激大脑活动机体反应12人的内在传播n2.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人的内在传播过程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n3.从社会心理学讲从社会心理学讲,人的内在传播是主我(I)与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13人的内在传播14人的内在传播n从哲学上看,人的内在传播就是人的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n注意:n1。人的内在传播虽然是人体内信息处理过程,但它与外界环境有联系。n2。它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

6、性。n3。人的内在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的基础。15三、传播的功能n(一)拉斯威尔(H.Lasswell)的三功能说n1.监视环境n2.应付环境(社会协调)n3.传递遗产(文化传承)n(二)赖特的“四功能说”n环境监视n解释与规定n社会化功能n提供娱乐16(三)施拉姆(宣韦伯)的三功能说17(四)对传播功能的概括n1。沟通n2。协调n3。教育n4。娱乐n5。经济18第二节教育传播n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与特点n教育传播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19教育传播的特点n

7、以培养人才为目的n内容有严格的规定性n传者与受者的特定性n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n对传播的效果要及时反馈与评价20二、教育传播的演进n(一)口语传播阶段n口语传播阶段是传播的初级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传播媒体原始简单;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使用的感官主要是听觉。n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n(二)文字传播阶段(5000年前)n首先,克服了声音语言转瞬即逝的局限性n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n(三)印刷传播阶段n施拉姆指出:“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

8、解政治和参与政府。”n局限性:难于直接传达声音和形象21(四)电子传播阶段n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n它的优越性:表达能力强;传输效率高;适应面广。22(五)网络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海量,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交互性;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23教育传播的演进24Internet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n20世纪90年代后期,Internet进入教育领域,引发了教育传播的巨大变革。n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

9、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n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信息的新鲜性与趣味性有所提升而其真实性与可信度则有所降低;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n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25第三节教育传播学n一、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n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n形成原因:首先,从社会需要来说,战争的需要促成了传播学的发展。其次,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三,相关学科(心理学、新闻学等)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n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

10、和拉扎斯菲尔德。n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宣伟伯)26一、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二)n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n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n考察了传播过程,将其分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5w模式:nWho(谁),Sayswhat(说什么)n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nTowhom(对谁说),Withwhateffects(产生了什么效果)。n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27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三)n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n卢因(KurtLewin,18901947)是德国犹太人

11、。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为传播的控制理论奠定了基础。n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n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28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四)n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n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和经验性传播学研究.n5.施拉姆与传播科学的创立n他主编了最早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1949年出版)、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年出版)。29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五)n6.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n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

12、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pattern)”n香农的信息理论对传播学的直接贡献就是揭示了传播的普遍性:所谓传播,无非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普遍的,传播必然也是普遍的。香农的信息论还解决了信息的度量问题,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30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六)n7.维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n任何系统都具有从有序到无序、从确定到不确定状态的变化倾向,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信息反馈就是控制的重要方法。现代传播学中的制度与规范、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乎都渗透着控制论的观点。控制论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反馈

13、概念引进了传播过程,这对于认识人类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深刻的意义。31二、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n(一)教育传播学的性质n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五种科学/学科:自然、社会、思维、工程技术、人文)n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社会科学。32(二)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n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与教育传播问题。主要包括: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

14、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8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9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33三、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n教育传播学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技术学是探讨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教育绩效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n教育传播学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前者较宏观后者较具体。一个是解决“为什么”,一个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教育技术以媒体的研究与应用为中心。n在目的上,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总体目标都在于为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服务。媒体是二者共同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与技术”n(学科、专业、课程、教材)34四、 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n(一)

15、重媒体阶段(20世纪2030年代)n理论基础主要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与强化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也是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据。n(二)重过程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n研究方法重视采用系统方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n理论基础主要为系统论和传播学。n(三)重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n研究方法为重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结合,强调深入的个案研究,注重评估。n理论基础主要为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35四、 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二)n(四)重学习环境的建构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20世纪90年代以后)n研究方法为重视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及研究对

16、象的参与n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心理学与发现教学理论n(五)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阶段(混合学习理论,进入21世纪后)36思考?:n教育技术要由“媒体中心”向“系统方法”转变或者说“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转变”?37五、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n为了促进教育科学的现代化n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n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n为了更深入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38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n第一节教育传播系统n一、系统的概念n(一)系统的定义与特征n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以下特征:n集合性与整体性、层次性与关联性、目的性、开放性与动态性。39(二)系统的类型

17、n第一种分类法是把系统分成“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两大类。n另一个分类法是把系统分成实体和意识系统两大类。n教育系统是一种实体与意识混合的人造系统。40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n(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n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n1.教育传播系统是“人机人”系统。n2.教育性。3.控制信息的模糊性与多义性。n4.对信息接收与理解的选择性。5.人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41(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类型n教育传播系统按所实现的任务来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种:教学传播系统、思想品德传播系统、教育管理传播系统。n

18、教育传播系统按所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学校教育传播系统、社会教育传播系统、家庭教育传播系统。42第二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n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n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受教育者四个要素。n教育者:(1)提供信息;2)控制传播过程。n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的内容.n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n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43二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 育媒体环境效果教育传播系统六种关系44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的关系n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师生关系):主导主体关系n2。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人是主体,媒体是我们

19、应用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n3。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45第三节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n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n1。教师中心结构n2。学生中心结构n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结构46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基本功能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基本功能n(一)对教育者的发展功能n(二)对受教育者的促进功能n(三)对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创新功能n(四)对教育媒体的改进功能n(五)对教育事业和人类社会的促进功能47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n第一节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与基本阶段n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n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它是传播过程的一种

20、特殊情况。n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受传者、噪声、反馈与效果等。n传播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传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并经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48(一)编码与译码n传播过程中,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我们称这一过程为“编码”。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则称为“译码”。编码过程49译码50反馈、噪声、传播效果n(二)反馈n反馈,指受传者(受教育者)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反作用。n(三)噪声n传播过程中噪声,是指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干扰和歪曲,噪声可以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n(四)传

21、播效果n传播所引起的变化称为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受传者知识信息的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51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n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n2.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n3.通道传送阶段n4.接收与解释阶段n5.评价与反馈阶段n6.调整再传送阶段5253第二节教育传播模式n一、模式的概念n(一)模式的含义n说文解字上写到:“模,法也。”“模”是指“方法”。n辞源上解释“模”的意义有三:模型、规范;模范、楷式;模仿、效法。此时,“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分化:既指“方法”,又指事物的“模型”、“样式”与“结构”。54(一)模式的含义n现代汉语词典:“

22、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样式。”-含有“结构”与“方法”两层意思。n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模式是“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系统阐述”结构n从内涵上讲,模式不仅包括构成事物或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构),还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方法和程序”(提供给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样式”),同时模式内还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或理念。即模式是思想、结构、程序和方法的复合体。n从形式上讲,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55从形式上看:模式是n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n第一,模式是现实的再现。n第二,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n第三,模式是简化的形式。56(二)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n教育

23、传播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与方法的综合体。n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n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n1。科学性;2。现实性;3。简明性;n4。操作性;5。创见性。57二、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n(一)亚里斯多德模式n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58(二)Lasswell模式(5W)n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nTowhom;Withwhateffect59(三)S

24、hannon-Weaver模式60(四)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6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的特点:n1.传播是双向的,带有反馈环节。n2.强调传者与受者之间要有共同的经验范围才能真正进行传播。n3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受传者,也是传播者。n4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n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较好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不适合大众传播。62(五)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模式63(六)贝罗(D.Berlo)的S-M-C-R模式64贝罗模式的特点该模式是贝罗于1960年在传播过程一书中提出的。n将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25、。n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接受者。注重传播者和受播者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掌握的程度、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但缺少反馈。n用此模式来解释教育传播现象,说明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育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复杂的,而且是相互制约的,应综合考虑。65三、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n1.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66优点:n基本上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动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672.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基本上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扩大教育规模,但难以及时反馈。683.个人利用媒体自学的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知识传授的效率较低。69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70第三节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71(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学习模式72(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学习模式73(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模式74(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学习模式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