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9727335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9.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20

2、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

3、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1.背景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 。(2)国内: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 经济形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社会主义2.内容内

4、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_工业普遍实行 ,将大中企业收归 ,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国有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3.评价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军事斗争图解识记知识点拨思维点拨1.背景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 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目的:

5、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 。3.开始时间: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二、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治危机4.内容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关系国家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经营。恢复。(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粮食税经济命脉资本家私人小企业自由贸易5.意义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 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 得到恢复和发展,

6、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图解识记易混易错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确立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 ,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表现(1)实行单一的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 。(3)实行排斥市场的 。(4)主要以 管理经济。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手段3.评价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 、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欧洲第一位(2)消

7、极影响片面发展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 ”。概念阐释知识点拨重工业斯大林模式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材料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王斯德史料解读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思考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

8、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提示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提示2.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材材料料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9、,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史料解读材料中划线句子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提示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含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史论总结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

10、济政策(1)不同点 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1)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单一公有制(1)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2)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相同点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主题二“斯大林模式”1.特点特点材材

11、料料“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史料解读注意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问题思考材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提示2.影响影响材料一材料一下图为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增长示意图材材料料二二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

12、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解读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问题思考材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提示示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提示史论总结“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

13、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深化提升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

14、.特点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二、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二、

15、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过渡渡方方式式的的区区别别:在列宁的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过渡渡思思想想的的对对比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

16、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11223344答案解析5566解解析析依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2.(2017德阳期末)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

17、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征集制的决定解解析析“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112233445566答案解析3.(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1122334455664.(2017山西

18、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答案解析1122334455665.(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答案解析112233445566解解析析根据材料信息“每

19、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计划就是法令”可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D项正确。6.(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材材料料一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112233445566材料二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112233445566年份钢(万吨)

20、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1928年425.13 55118.217 3301940年1 831.716 592.327.159 564增幅(%)330.08367.2549.0930.48材材料料三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材材料料四四(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

21、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12233445566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答案答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112233445566解析解析根据材料一信息分析即可;答案解析(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答案答案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积极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112233445566解解析析根据材料二、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积极作用”从促进经济发展和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等方面回答;答案解析(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答答案案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112233445566解解析析“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认识”在回答时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解析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