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9721525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六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总纲目录总纲目录提分攻略一 “四看法”快速读懂诗歌提分攻略二 诗歌选择题全面突破提分攻略三 熟记四类答题模板,突破诗歌鉴赏瓶颈提分攻略四 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四题型提分攻略一“四看法”快速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要读懂诗歌有“四看”:一、看题目初判题材。二、看作者、诗(词)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三、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四、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情明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刘铭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落落

2、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何忍脆裘折枝远,冻酒愁肠。注刘铭,宋河阳嘉州人。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宋败退江南后,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步骤解说一、看题目初判题材。“之”,动词,意为“到、往”;苏庭绰,是词人刘铭的老乡;“送”意为“送别”。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词。二、看作者、诗(词)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庭绰过余”:“过”意为“拜访”,表明同乡好友拜访自己。“数日,又复别去”:暗示这首词的内容涉及送别之情。“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表明两人志同道合,感情之深。“力主抗金不得”:表

3、明词人怀有一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被迫归隐”:表明词人凄伤、无奈的归隐生活。三、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回忆当年在河阳战场击鼓山岗的情景。虽用“谁复”一词,但实际上指自己。关乡残梦马铿锵:“关乡”指家乡;“残梦”指零乱不全之梦;“马铿锵”则指当年自己驰骋沙场的情景。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芦花”“流水”“斜阳”这三个意象都具有凄凉无情的特征,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冷与感伤之情。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镇日”指整天,从早到晚;“菊黄”“枯草”表明季节为深秋,再加上“颓墙”,更显得环境萧瑟荒凉。词人整天观看这样的景物,内心不免生出凄凉与哀伤之情。萧山无语鬓

4、飞霜:“萧山无语”说明词人的孤寂无聊;“鬓飞霜”说明词人头发花白,年老体衰,而一“飞”字更体现了时光流逝之快,更添词人年老感伤之情。何忍脆裘折枝远:“脆裘”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年老体弱不敌寒风的年迈状况;“折枝远”表明送别老友的悲伤。冻酒愁肠:“冻酒”不仅说明天气寒冷,同时也体现了词人与同乡饯行时借酒消愁的愿望;“愁肠”二字收束全词,“愁”字蕴含了词中的多种情感,也成了这首词的词眼。四、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情明旨。从词序“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看,这首词有送别友人的伤感之情;从“鬓飞霜”“何忍脆裘折枝远”可以看出,词人对年华易逝、年老无成的悲伤感慨之情;从“宋败退江南”“作者

5、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可以看出,词人心怀国家、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之感。综合这些情感,才能真正理解词末“愁”的全部内涵。体悟到这一步,才算真正读懂了诗歌。原味诗译谁还记得当年在河阳战场击鼓山岗的情景?现在在家乡,能零乱不全地梦到当年驰骋沙场的情景。我伫立在斜阳下,看芦花飘落在江外,江水空流,心生感叹。整天观看“野菊”“枯草”“颓墙”这样的景物,内心不免生出凄凉与哀伤。萧山不说话而自己头发花白。自己年老体弱怎么能忍受送别老友的悲伤?只能用冻酒消愁。阅读“典题印证”中的宋词,回答问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是回忆当年在河阳战场击鼓山岗的情景。“马铿锵

6、”则指当年自己驰骋沙场的情景。B.“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直接写出作者的满心凄冷与感伤。C.“鬓飞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词人头发花白,年老体衰,而一“飞”字更体现了时光流逝之快,更添词人年老感伤之情。D.“冻酒”不仅说明天气寒冷,同时也体现了词人与同乡饯行时借酒消愁的愿望;“愁肠”二字收束全词,“愁”字蕴含了词中的多种情感,也成了这首词的词眼。2.本词上下阕作者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1.答案答案B“直接”错误,作者的凄冷与感伤是通过描绘秋天落寞萧瑟的环境烘托出来的。2.答案答案上阕描绘自己当年

7、在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刻画了两鬓飞霜、冻酒送别、怨恨孤苦的老者形象。前后形象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解析解析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词中抓住概述词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上阕“忆”回忆自己当年在河阳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鬓飞霜”描写了已两鬓斑白的老者形象,“枯草颓墙”写隐居的萧条之景,“冻酒愁肠”写送别好友,只能以冻酒相待,心中愁肠百结。上下阕通过对比手法写出自己昔日英雄气概而今日英雄末路的形象,联系注释可知该词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提分攻略二诗歌选择题全面突破一、掌握诗歌选择题

8、选项四大设误点一、掌握诗歌选择题选项四大设误点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释义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典例(2018课标全国,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

9、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答案D1.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念奴娇朱晞颜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

10、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隐约一水中分,金鳌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注金鳌:传说中大海里的神龟。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凭危阑极目”一句中“危”是高的意思,写作者登高远望。B.“寒江斜注”中“注”字写出了江水的迅猛之势,词人居高临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颇为传神。C.“胜游如扫”中“扫”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此刻“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愉快心情;同时,也与词首“倦怀无据”遥相呼应,全词浑然一体。D.“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

11、仙神遇”是说作者如当年苏东坡游长江时遇到孤鹤横江东来一样,也在清夜偶遇仙鹤。答案答案D“拟访”是“打算访求”的意思,作者还没有遇到苏东坡所遇。释义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错误点的排查。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ch):小舟。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C.第三联

12、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解析“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答案B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虞美人叶梦得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注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罥(jun):挂,缠绕。美人:陪酒的侍女或歌妓。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

13、次,意境凄清迷蒙。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D.全词既有“风雨落花”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答案答案A“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释义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等。典例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

14、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解析“打破了山水的宁静”错,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同时,“由低沉转入昂扬”错。答案C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花底杜甫紫萼扶千蕊,黄

15、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注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蕊”“万花”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暮色朦胧,光线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彩霞。C.颈联运用典故,描写花朵。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D.尾

16、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出花朵的特点美丽。“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答案答案B颔联运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写花。面对着可爱的花,诗人忽然怀疑是暮雨沁入花朵,不知为何又觉得像是那绚丽彩霞飞入其中。释义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情感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思想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情感基调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情感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情感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典例(2018课标全国,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

17、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作者并没有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而是对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一种同情。A项对全诗的情感理解有误。答案A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外家南寺元好问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眼中高

18、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注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母的娘家。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梧”“风露”“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B.诗的后两联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将年老时的哀伤与儿时的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C.“去国”即故国

19、,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D.作者的遭遇与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答案答案C“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理解错误。步骤解说步骤一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步骤二明白选项设误点。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释越容易出问题。常见设误点有词句理解有误、情境意境有误、表达技巧有误、情感基调有误。步骤三逐一审读、分析选项,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逐一分析比对。逐一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

20、鉴赏相关知识,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整体做出选择。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判断D项的时候,要联系其他几项去理解,判断。二、诗歌选择题答题二、诗歌选择题答题“三步骤三步骤”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动衬静,渲染欢乐的氛围。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

21、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步骤解说步骤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步骤二常见设误点有:词句理解有误、情境意境有误、表达技巧有误、情感基调有误。步骤三A选项中的景为“乐景”,选项中的情为“乐情”,“以乐景写乐情”,热闹快乐之景抒欢乐之情,切合诗歌内容和主题。但是“以动衬静”是表现手法中的反衬,写出景物之静,这样的画面与欢乐之情不搭,或者这个手法就是多此一举,因此该选项错误。错误点是表达技巧分析错误。B选项中的“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分析,一看标题和诗句就能判断出其正确。“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是主题的方向性分析,没有指出思考的结果,这样笼统的说法一般不会错。C“清歌”“绿酒”作为意

22、象构成了快乐之景,抒发了快乐之情。阐释与阅读结果符合,正确。D选项是对诗句的解释。该分析符合诗句的基本意思和整首诗的主题方向。因此正确。整体做出选择A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错在“以动衬静”,其余解说正确。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中吕朝天子薛昂夫卞和注,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注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去献,结果又被砍掉右足;文王时,他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下痛哭,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宝玉,就命名为和氏之璧。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23、项是()A.这首曲子运用了和氏璧的典故,讲述了卞和因献璞玉而身遭不幸的故事。B.“传国争符”是说秦王将和氏璧刻为传国玉玺,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C.“行货”,真的东西;“伤身行货”,是说此璧虽是真的,但使卞和伤身,是不祥之物。D.“切磋敲破”是作者的愤慨之词:与其献给国王让他们争来战去,还不如偷偷地将它敲碎。答案答案C“行货”可理解为行贿,“真的东西”错。“伤身行货”,是说卞和献玉目的不纯,结果使自己遭祸。提分攻略三熟记四类答题模板,突破诗歌鉴赏瓶颈一、一、“形象类形象类”答题模板答题模板(一一)人、事物形象人、事物形象答题模板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的形象。(步骤)诗歌中()句写

24、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诗人通过塑造(),抒发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步骤)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模板演示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因丈夫久出未归,而百无聊赖、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地减弱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渡黄河注范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

25、可陵。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注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占领整个黄河流域。此诗作于公元492年,诗人以南朝使者的身份出使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须渡河北上。(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B.桧和松都是坚硬的木材,以桧为楫无法渡河,以松为舟才能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C.“空庭”以下四句是诗人于岸畔所见,庭户空空,旧木横躺,田地荒芜,不睹人迹,极写村庄破败荒凉却不失静谧安适。D.诗人

26、最后以问句抒发情感,由于前面有了对渡河情况和社会凋残情况的描写,这两句诗不仅不显生硬而且更具感情和力量。(2)本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答案(1)C(2)诗歌刻画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诗人以渡河的危险与艰难喻国家之动荡与世事的艰难,以环境的荒凉萧条喻国家民族的衰落,以一句询问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忧虑。解析解析(1)C项,“不失静谧安适”错,从全诗格调来看,诗人所要表现的只是“破败荒凉”,没有“静谧安适”。(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以及渡河的危险、困难。第五至八句写岸畔所见,庭户空落,

27、旧木倒塌,田地荒芜,了无行人,村庄完全破败,这是诗人眼中所见异族政权统治下的情形,从这些描写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实际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的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灵涂炭的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二)意境意境(景象景象)型型答题模板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步骤)这首诗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步骤)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步骤)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28、度破讷沙二首(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模板演示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步骤)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渭上秋夕闲望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

29、,谁似太公贤?注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水,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太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尽”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表

30、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答案(1)C(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初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解析解析(1)“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2)第一问找颔联中诗人选用的意象。意象是名词,答题时要适当转换,“初过雨”要换为“初雨”。

31、第二问从景物形象的角度设题,解题时须注意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另外,概述画面时要运用规范的表述语。答题模板某字在诗中的意思/诗眼是(),(步骤)这里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步骤)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步骤)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步骤)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模板演示全诗以“惊

32、”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步骤)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时心为之“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猎猎军旗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步骤)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步骤)二、二、“语言类语言类”答题模板答题模板(一一)炼字、诗眼型炼字、诗眼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江南柳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

33、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B.第三句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概括性极强,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包罗在内。C.上片末句“何况”二字巧设疑问,突出“自关情”即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质疑之中,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同时引出下片所写离后相思之情景。D.此词表现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没有刻意作苦语,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自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2)请赏析下片中“重”“亭亭”表达的具体的内心感受及其表达效果。答:答案答案(1)C(

34、2)“重”:用在“倚望”前,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此时是送者抬头望新月,表现了送者依依惜别的内心情感,一个“重”字从动作频率方面增强了对送者内心情感的表现力。“亭亭”:因“重倚望”而生成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这里“亭亭”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尽现出委婉含蓄、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解析解析(1)C项,“何况”二字构成递进,没有质疑与双关。(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先对赏析的词语进行解释,如果涉及手法要指出来,如“亭亭”把月的意象女性化,所以为拟人手法;然后对词语所在句子进行分析,最后指

35、出表达效果。答题模板本句是写()景/事/情/物/人的()特点,(步骤)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感情)。(步骤)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成都草堂附近。赊:远。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模板演示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字,写鱼儿的欢

36、欣;“斜”字,写燕子的轻盈。(步骤)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步骤)(二二)炼句型炼句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该诗约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40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北阙:宫殿北面的门楼,汉代上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用作朝廷的别称。青阳:春日。(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北阙休上书”的意思是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是诗人的自艾之言,诗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

37、自己不为世用、对现实失望的忧愤之情。B.颔联上句“不才明主弃”中的“不才”,既是诗人的自谦之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C.颈联中的“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D.尾联中“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看似写景,实是抒情,反衬怨愤的难解。(2)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本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答案答案(1)D(2)寒冷的夜晚,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涉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的客观描写,也

38、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解析解析(1)“反衬怨愤的难解”错,“松月夜窗虚”以迷蒙空寂的夜景写仕途的空虚、心境的落寞惆怅,是正衬。(2)解答此题,须结合题干中的评价“结句意境深妙”,联系诗歌原文,进行分析。回答时,须先写出诗歌结句所营造的意境,再分析是否运用了某种手法,以及创设这种意境的作用。本诗结句写了“松”“月”“窗”三个意象,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答题模板本诗在语言运用上

39、具有()的特色。(步骤)诗中某句写出了()。(步骤)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的情感。(步骤)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越女词五首(其三)李白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模板演示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刻画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涩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三三)分析语言特色型分析语言特色型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

40、风斜照低。竹箨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注箨(tu):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时明丽、清新的氛围。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

41、之情。(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答:答案答案(1)C(2)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情感轻松。雨余小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解析解析(1)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也没有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2)本题主要从语言的风格、景物的特点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作答。通过题目“雨余小步”,可以判断出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雨后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展现了作者闲适、悠闲的状态。尾联“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点明本诗情感,清新自然。

42、答题模板这首诗运用了()的表达技巧,(步骤)如(),从而突出/强调/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模板演示比拟、排比。(步骤)“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步骤)“诗豪与风雪争

43、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步骤)三、三、“技巧类技巧类”答题模板答题模板6.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题目。临江仙牛希济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注下,有路暗相连。注罗浮山: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飐”是风吹浪动之意,写出湖面广阔,风吹浪动,似外与天接,表现了湖面之广。B.“一点”是词人在湖面遥望君山的直观感觉,以此强烈对比,意在表现君山的娇小。C.上片的后三句描写君

44、山的神秘朦胧,并展开想象,使得景色奇丽而富有情致。D.下片写秋夜增寒,着一“冷”字,天地之低温,词人体肤心理之寒冷都融于此字中。(2)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答:答案答案(1)B(2)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眼前所见之洞庭湖与君山,后由君山展开想象,“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对仙境的想象。下片先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后由洞庭湖联想到罗浮山,表达了夜游洞庭湖的舒畅闲适,也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解析解析(1)“意在表现君山的娇小”错,应是反衬出湖面之广。(2)此词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充分地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神韵。洞庭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波浪连天,湖

45、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是实写;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是虚写。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实写;说洞庭湖与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是虚写。实写,歌颂了山河的壮阔;虚写,又为这壮阔着上了奇丽色彩。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意境,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答题模板 模板1(一种情感)描写了()内容(情调),运用()技巧,(步骤)抒发某人()的情感。(步骤)模板2(多种情感)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情感+分析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

46、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模板演示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步骤)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步骤)作者自比任公子,(步骤)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步骤)四、四、“情感类情感类”答题模板答题模板7.阅读

47、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送湖南部曲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部曲:部属。这位部曲立有战功,本来将要受赏,而辛弃疾恰好去职,未能行赏,故写此诗以示激励。急急符:紧急命令。明珠成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后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诬谤的人。於菟:“虎”的别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曲的勇猛形象。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48、。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答案(1)C(2)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先公后私的情怀。只要部曲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解析解析(1)诗的第五、六句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2)从诗歌的标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君去”可以看出诗人对部曲的惜别之情。从“万里云霄”可以看出诗人对部曲的祝愿。而“不妨”一句又可

49、以看出诗人的无私,只要部曲有光明的前景,自己宁愿忍受“风雨破吾庐”的生活。提分攻略四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四题型一、答题模版一、答题模版二、题型突破二、题型突破(一一)比较形象比较形象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蝴蝶儿五代张泌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蝴蝶(节选)北宋谢逸桃红李白一番新,对舞花前亦可人。才过东来又西去,片时游遍满园春。注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此处借指少女。伊:词中指蝴蝶。两个作品都刻画了“蝴蝶”的形象,两个形象有何不同?步骤演示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两首诗词中“蝴蝶”的外在形象。(1)第

50、一首词中蝴蝶的特点:花间成双成对飞舞。(2)第二首诗中蝴蝶的特点:花前自由自在飞舞。2.从形象的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蝴蝶”的不同作用。(1)第一首词中“双双对对飞”反衬少女孤单无聊的形象;“惹教双翅垂”表现蝴蝶对怀春少女的同情。(2)第二首诗中“游遍满园春”烘托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答案印证张词的蝴蝶,是概括的形象,强调了其“双双对对飞”的特点;同时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感,它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而双翼下垂。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它在桃李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在,活泼灵动,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51、。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子月:农历十一月。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张本。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图景,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D.“不知”一句,藏词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

52、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2)渔夫(渔人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人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进行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答:答案答案(1)B(2)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而本词中的渔人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知足的。解析解析(1)“志不在鱼”错,渔人靠撒网为生,不同于志不在鱼的隐士。(2)江雪中的渔翁“独钓寒江雪”,结合诗歌的作者柳宗元可知,这里的渔翁是一个隐士,他之所以隐居,是因为他不愿向世

53、俗妥协,洁身自好。而本词中的“长欢悦”则体现了渔人的喜悦,而他之所以喜悦,原因就是没有“人世多离别”,虽然“妻子一船衣百结”,可见他是快乐与知足的。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登崖州城作注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此诗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步骤演示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明确两首诗中“望”字所望的对象。(1)第一首中“望”的对象为天涯,即友人远去的地方。(2)第二首中“望”的对象为

54、帝京,即皇帝所在的京城。2.分析“望”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1)第一首诗,送友远行望“天涯”,抒发的情感:离别之苦。(2)第二首诗,贬官海南“望帝京”,抒发的情感:对国君的眷念及望不到的失落感伤。答案印证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所在的方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二二)比较语言比较语言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

55、,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B.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C.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切。D.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答:答案答案(1)

56、A(2)“割”的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形象地写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绕”的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困境。解析解析(1)“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不太妥当,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2)答题时先解释“割”和“绕”的意思;然后指出运用这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三三)比较表达技巧比较表达技巧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適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

57、,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步骤演示1.理解诗歌的含意,明确重点写作对象。(1)第一首“风吹一夜满关山”,含意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布满关山;写作重点是自然环境。(2)第二首:“一夜征人尽望乡”,含意是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写作重点是人物活动。2.从思想情感的角度,分析诗歌抒情方式的不同。(1)第一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抒情方式:寓情于景。(2)第二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答案印证高诗寓情于景,由听到

58、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布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之情。李诗直接抒情,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的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或李诗叙事抒情,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达思乡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题目。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

59、”的壮丽美景。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居所的今昔变化,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D.尾联写诗人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泰山共鸣,表现出作者乐观的情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答案(1)C(2)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杜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中的“到天关”表明作者登上了泰山。解析解析(1)C项,“居所的今昔变化”不正确,应是“对人生的感悟”。(2)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

60、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了。4.(2018课标全国改编,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志,处境艰难,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本诗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不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

61、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答案答案C本诗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四四)比较思想情感比较思想情感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别宋常侍隋尹式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临行前留别之作。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步骤演示1.从诗歌题目、注释上分析

62、,发掘有价值的信息。(1)题目“别宋常侍”中“别”:送别。(2)题目“留别王维”中“留”:以诗文做纪念赠给分别的人。注释有价值的信息:年纪大,科举失败。2.抓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诗歌情感的重点。(1)第一首诗中的关键词语:“飘蓬”“秋鬓”“衰颜”等。情感重点:漂泊的孤寂、人生迟暮的无奈。(2)第二首诗中的关键词语:“寂寂”“空自”“知音”“稀”“故园”等。情感重点:科举失意、知音少、归隐田园。从“求异”的角度,分析出每首诗的思想情感即可。答案印证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续表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夜游宫记梦寄师伯

63、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实虚对比,反差巨大,表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B.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D.“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

64、比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答:答案答案(1)A(2)相同点:这两处都表现了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自许”三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塞上”两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解析解析(1)“实虚对比”应为“虚实对比”。(2)解答该题,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的都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志向均无法实现了。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