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971696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ppt(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主讲教师:叶朝红导言导言v一、什么是文化一、什么是文化v二、文化创造二、文化创造v三、文化传统三、文化传统v一、什么是文化一、什么是文化v在中国的典籍中,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这就是说,文化是管理教育的基本手段和内容。v西方“文化”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有三种解释:(1)耕种;(2)耕种的作物;(3)转义为精神的表现,即文化。Cultura着重从人类的功能上来解释文化,这与我们今天所指的文化在涵义上已很相近。v按照今人的一般说法,文化的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v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

2、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切,主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换言之,历史过程中,人类所有的物质创造内容和不断发展着的思想意识都表现为人类文化。考古学上将所发现的早期人类遗址称作为“某某文化”,它方面明确地囊括存留下来的古代具体遗物,同时又通过具体遗物来追踪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v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这主要偏重于了解积淀在具体物质之中的,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的人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与其兼容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v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创造的,并随社会物质生产和知识水平、精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人类的历史的产物,一

3、方面,通过物化的形式表现出创造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反映于正在活动着的人的发展意识,诸如精神、思想、道德、风俗等内容中。v因此,文化既表现为已经积淀下来和正在积淀下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又表现为正在发展着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不断地附着于物态文化(具体可视可感的文化创造物,如建筑物、器皿、服饰、生产物等)和方式文化(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等)之上,并更进一步深化为精神文化(理论、观念、心理等,其中的外部形态就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的核心内容。v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就文化的定义,得出结论: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二、文化创造二、文化创造v文化是

4、人类的创造物,就人类的文化创造来说,它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v文化的地域性,指的是“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特征”。一种文化产生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或者说,早期人类的活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地理环境来进行,因此,人类的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地域印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个性的形成和成熟有不同的影响,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并非是仅仅接受自然的恩赐,成为自然条件的附庸,而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使之更有效地为文化创造服务。v般说来,早期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附性较强,后期的创造则愈来愈多地表现出人的能动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改造也更深刻。v文化的超地域

5、性,指的是“文化超出原有地界,带有一种普遍性质”。这句话包含两层意义:v第一层意义,是各地域文化虽然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文化在互相接触、吸收、同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共性,或者说,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为全人类共有;v第二层意义,是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它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v其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v这就是说,“文化是群体创造的,个人不能创造文化”。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在文化创造过程中必然地结合成一定的群体,建构成定的社会组织模式。因此,文化所要体现的是人的群体本质、群体现象以及类的本质和类的现象。v文化不是对个别人的描述,仅表现个别人特征

6、的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v当然,具体的文化作品可能由个人完成,但其中也体现了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群体意识的潜在诱导和熏陶。v群体意识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得到认可的,它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类的文化创造,还影响着人类群体和社会组织结构本身的变化。一定的人类群体和社会组织以相应的集体意识为纽结,同时也制约着个人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观念的流变。v再次,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最终必须落实在一定的文化物或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行为模式上。v人类在历史过程中都走过了大致相同的几个发展阶段,制造使用过大致相同的生产工具。这反映了客观条件对人类活

7、动的作用,以及人类在适应这种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特征。然而,大致相同的地理条件下的人类群体,在创造文化时,依然会表现出种种差异:喜欢这样而非那样的表现形式;成就这种造型排斥那种造型;偏重这种色彩、图案,否定另种色彩和纹饰;情趣迥异的建筑风格,好恶相异的价值观念,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则反映了人类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心理差异。v这种心理差异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的积淀,民族文化系统的建构及其稳态作用(如文化系统自体的保护机制),而得到保持甚至加大,使得文化个性愈益鲜明,内容也更加多样化。这是人类文化整体综合进化的必备条件。三、文化传统三、文化传统v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

8、征或个性。文化传统是在民族或群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并通过群体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v它既是历史的,现实的,又是将来的。之所以说它是历史的,是因为它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说它是现实的,是因为它通过社会生活的潜移默化而被人们所接受并身受支使;说它是将来的,是因为它是未来的基因,控制着未来文化的定向进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历史过程中或随机涨落,或保持稳定,在不断的变异中转化、扬弃、突变,使传统得以从过去走至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未来。v一般说来,能够成为传统的文化,必有其内在的凝聚力和保持性,这种力量使传统处于平衡状态中,通过内在的自省与非加合性组合(各组成要素不

9、是简单累加在起,而是共筑具有有机联系的结构),塑造民族文化独立的个性。v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要素群(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等)的有机整合。v既然不是只有一个孤立的要素,传统内部必然会出现控制局面,以此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均衡。v一旦某一要素在随机涨落的过程中得到放大或缩小,超越控制或失去控制,传统便处于非平衡状态,暂时失去原有的稳定,成为一个开放系统。v这时候,传统充满活力,在不失个性的前提下,广纳信息,与外部世界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与外部世界的碰撞有时是相当激烈甚至是残酷的。v但是,只要传统能够保留,仍然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个性,那么传统最终会出现扬弃,传统又

10、从无序跃迁(突变)至更高层次的组织状态。v传统正是在这种平衡与非平衡状态交替进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不断进化。v为此,我们试作两点结论:(1)能够称之为传统的文化体系,没有性格上的绝对的封闭与开放之分。v封闭与开放或者同时共处在某个文化传统中,或者只是交错发生在某个文化传统进化的历史过程中:v没有相对“封闭”(此即稳态阶段),传统不可能内聚成独立的性格;没有“开放”,传统不可能出现新质代替失势的旧质的过程,不可能进化至今。v换言之,纯封闭的文化,没有进化的可能,不能称为传统;纯开放的文化,没有独立的个性,同样不能称为传统。v(2)中国传统文化延绵数千年,仅其生命价值便足以证明其是进化着的文化,

11、是具有独立个性的文化。第一讲中国传统节日习俗v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而传统节日就是这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民族文化不应只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国人有必要保护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从历史引向未来,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加不能遗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因为我们都是国家的希望,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记住它,更重要的是向其他人宣扬,让我们的文化流传下去。v春节v元宵节v二月二v清明节v端午节v七夕节v中秋节v重阳节v

12、冬至节v腊八节v除夕v春节习俗春节习俗v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v童谣童谣v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v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v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v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炸羊肉;v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v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v大年初一去拜年。v您新禧,您多礼;白肉馍馍馋馋您。v祭灶神祭灶神v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

13、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v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

14、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v扫尘扫尘v“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v贴春联贴春联v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v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

15、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v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v贴年画贴年画v年画,和春联一

16、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v倒贴福字倒贴福字v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

17、“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v除夕守岁踩岁除夕守岁踩岁v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

18、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v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v年夜饭年夜饭v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

19、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v压岁钱压岁钱v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v放爆竹放爆竹v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20、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多年历史v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v拜年拜年v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

21、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v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v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

22、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vo大年初一拜个年,风调雨顺平安年,吉祥如意健康年,财源广进发财年,美梦成真成功年,五谷丰登丰收年,祝君美美满满幸福年!v声声爆竹震动思念的神经,绚丽烟花

23、照亮湿润的眼睛,团圆饺子饱含浓浓的温情,任何的祝福都显得太轻太轻,给您拜年了,新年好!v拜年送什么?送你红包,俗气!送你特产,老气!送你水果,土气!还是送你短信,有创意!用短信送关心,这是我的心意!新年好!v逛庙会逛庙会v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v观社火观社火v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

24、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vv中国结中国结v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

25、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v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v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

26、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v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v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

27、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v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v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

28、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v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

29、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v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v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

30、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v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v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

31、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v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v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v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

32、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v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v(1)春节与新年。v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

33、浓浓的喜庆气氛。v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v可见,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v(2)万圣节与中元节。v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

34、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v在中国,传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v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v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v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人

35、,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v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有发达的食品工业,v如罐头、快餐等,KFC,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v

36、四、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v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v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v西式宴席,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

37、谈,达到交谊的目的。v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v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v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v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v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红色源于太阳,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

38、女嫁时贴大红“喜”字。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毛泽东: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v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原是一个贬义的词,是“火”与“血”的联想,它象征残暴,流血。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禁忌词,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v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