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9703295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7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ppt(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沙县第一小学白沙县第一小学 郑玲玲郑玲玲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课改十年来的变化课改十年来的变化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2.学习模式的变化。学习模式的变化。3.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学生的成长与变化。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面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20102020)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战略主题: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

2、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德育为先: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能力为先:能力为先: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2.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1)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2)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没有被

3、更多教师掌握。)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没有被更多教师掌握。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修订原则和重点修订原则和重点(一)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前言前言”: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好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新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前言前言”: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

4、,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2011版)课标:版)课标: 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综合课程课程。 (二)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做出更清(二)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做出更清晰、严谨的表述。晰、严谨的表述。品德与社会(实验稿)课标:品德与社会(实验稿)课标: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增加增加“爱亲敬长爱亲敬长”,提出,提出

5、“养成安全、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惯”。(三)调整、补充、完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调整、补充、完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1.坚持全面发展,强化养成教育。坚持全面发展,强化养成教育。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针对低年级将内针对低年级将内容具体化。如:容具体化。如:“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使用玩具、设备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提出提出“力所能及地

6、参与社会公益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活动”的能力目标。的能力目标。2.坚持能力为重,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提出提出“喜欢动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具有与同伴具有与同伴有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有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使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使用用”。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注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

7、学规律,注意内容层次的适切性。内容层次的适切性。4.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部分部分,明确提出明确提出“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和自豪感”。增加荣辱感与知耻心,。增加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爱护国家遗产等内容。懂得感恩,爱护国家遗产等内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部分部分,针对针对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问题,增加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问题,增加“了解当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急情况下的逃生或

8、求助方法。”(四)强化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四)强化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 对对“实施建议实施建议”部分做了详细的、部分做了详细的、实际的、可操作性的补充和完善。实际的、可操作性的补充和完善。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一回归生活:理解标准的基本线索。一回归生活:理解标准的基本线索。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脱离、背离生活的道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等教育。德规范、社会知识等教育。(一)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一)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

9、以生活为本。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也是按照儿童逐步扩大也是按照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圈(场域)来构建的,它们分别是:的生活圈(场域)来构建的,它们分别是:我们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们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家乡)、我是中国人以及我与社区(家乡)、我是中国人以及走近世界走近世界。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是按照儿童的几个方面的生活是按照儿童的几个方面的生活构建的,它们分别是:构建的,它们分别是: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的,负责、有爱心的以及动脑筋、有创意的的,负责、有爱心的以及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生活。(二)课程是为了生活(二)课程是为了生活 “品

10、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的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为儿童是为儿童过过有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 1.“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意义的意义 儿童要学习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儿童

11、要学习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环境中生活。互动、社会环境中生活。 “过过”的含义不仅是适应,而且包括超越;的含义不仅是适应,而且包括超越;不仅是生存(活下来),还包括发展创造。不仅是生存(活下来),还包括发展创造。 2.“过过”的意义的意义 儿童所要学习的不是任何一种价值儿童所要学习的不是任何一种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而是取向的社会生活,而是“有道德有道德”的,的,是以道德为其价值导向的。是以道德为其价值导向的。3.“有道德有道德”的意义的意义道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道德产生于生活)道德产生于生活2)道德内在于(社会)生活)道德内在于(社会)生活 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

12、德的学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的学习;道德学习的过程必定内在于社习;道德学习的过程必定内在于社会学习过程之中。会学习过程之中。 (三)通过生活学习生活。(三)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标准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标准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生、改造和推进的过程发生、改造和推进的过程。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2)通过儿童自身的观察、调查、了)通过儿童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进行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解等

13、进行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模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角色、)模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角色、编故事等,在这种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准生活”的模拟中的模拟中学习。学习。二、儿童的生活经验:课程的基础二、儿童的生活经验:课程的基础(一)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一)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起儿童的生命活动;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

14、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运动、自己的生活。 学习要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连接,它既符合儿童自身的需要,是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又是与儿童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的学习。(二)教育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二)教育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 儿童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的相互作用中建构了自己的教育与课程。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应该是这样的。 4.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儿童快乐的事。 儿童在课程中获得的快乐和喜悦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

15、感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2.从主动作业中获得了快乐和喜悦。 3.这种自我实现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他人(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许。三、综合课:本门课程的类型三、综合课:本门课程的类型课程综合化的依据:课程综合化的依据:第一,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第二,课程与学生发展的联系。第三,知识本身的综合性。 综合课程强调的是新的学习观综合课程强调的是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参与他们现在的生活,要活用知识,在参与中学习。 2.所有的社会过程都包括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是社会的参与过程。 3.学习是一个运用建构的过程,而不仅是 知识的或认知的建构。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教学建议教学建

16、议”修订重点修订重点 及实施中注意的问题及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班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而空。(一)关于教学目标(

17、一)关于教学目标(一)关于教学目标(一)关于教学目标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通过一个个中观、微观教学目标来实现。 课程目标具有指导性,决定教学目标的方向,辐射本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基于课程性质、体现基本理念、反映课程基本特点。2)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关于教学目标(一)关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以课程目标位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要以课程目标位标准。 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3)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意识与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中的目

18、标意识与目标达成(一)关于教学目标(一)关于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目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反思并改进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表现,特别是根据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调整目标。(二)关于教学活动(二)关于教学活动1.开展多样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开展多样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构建,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 2.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形式(二)关于教学活动(二)关于教学活动互动性活动:交流、讨论、辩论互动性活动:交流、讨论、辩论实践性

19、活动:参观、调查、访问、践行、体验实践性活动:参观、调查、访问、践行、体验模拟类活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模拟类活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查阅类活动:阅读、查找、搜集资料、查阅类活动:阅读、查找、搜集资料、操作类活动:小观察、小实验、小操作类活动: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画画、图表及撰写报告制作、画画、图表及撰写报告多媒体多媒体3.教学活动的适宜和有效性教学活动的适宜和有效性(二)关于教学活动(二)关于教学活动 适宜:适宜: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条件,选择活动方式。 与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现实基础相适宜,符合学生认知基础和现有能力。 与本地的实际条件相适宜,就地取

20、材、因地制宜。 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需求相适宜。活动有魅力:活动有魅力:学生喜闻乐见,活动过程中有较高的参与度(吸引力、长久的感染力和参与面)(二)关于教学活动(二)关于教学活动有有 效:效:强调活动的时效性,避免华而不实。活动有价值:活动有价值: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活动结果与教育教学目标的高度吻合。活动有效率:活动有效率: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好的效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效用,避免多而滥。4.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的问题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的问题(二)关于教学活动(二)关于教学活动4)重视活动环节的连续性和活动的延续性。 1)做好学情分析,关注个性差异,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1、 2)选择适宜的活动方式,整合多种活动形式,注重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5.教学活动中的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情境设计(二)关于教学活动(二)关于教学活动 2)学生的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出发点。 1)不同的生活环境致使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3)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也是丰富学习内容的重要资源。(二)关于教学活动(二)关于教学活动 情境设计要有助于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翻版。1)情境设计的典型性:)情境设计的典型性:有

22、助于激活和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情境设计的多样化:)情境设计的多样化:视角多元,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在观察、体验、感悟中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2)情境设计的思考价值:)情境设计的思考价值:通过情境生成问题,给学生探究、发现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反思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三)关于学生主体和教师角色(三)关于学生主体和教师角色 1)从学生个体看从学生个体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加工的对象。作为独立的个人,有着独特的生活感受。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看

23、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看 培养有主见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形成创新人格型人才的前提。 2)从学生发展看从学生发展看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发展性是在于社会的互动中自主构建,自我发展的。1.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三)关于学生主体和教师角色(三)关于学生主体和教师角色1)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2)教师是学习的教师是学习的发起者,邀请者发起者,邀请者。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设计者。 4)教师是学习过程的领导者和推进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领导者和推进者。 给学生以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引导。 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氛围。

24、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并通过恰当的评价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2.自主学习的两种形式自主学习的两种形式(三)关于学生主体和教师角色(三)关于学生主体和教师角色1)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2)与伙伴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与伙伴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四)关于拓展教学时空(四)关于拓展教学时空1.拓展教学时空的意义拓展教学时空的意义 2)学生成长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是在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中实现的。 1)课程性质)课程性质:“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必须与

25、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3)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的适应性:我国地区差异大,需要回到本地区的生活实际。2.拓展教学时空的概念拓展教学时空的概念(四)关于拓展教学时空(四)关于拓展教学时空 2)从学习模式的改变和场所的延伸看)从学习模式的改变和场所的延伸看 学生的学习活动已不局限与课堂,而是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的有机融合。 1)从学习内容的扩展看)从学习内容的扩展看 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不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3.多种教育途径的有机结合多种教育途径的有机结合(四)关于拓展教学时空(四)关于拓展教学时空与学校惯例性活动的结合(节日、校庆、建队日、开学、改选、常规性活动)与本校特色

26、活动和某一时期班队主题活动的结合。与各学科学习的贯通与配合。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的配合。善于利用即使教育契机。与校内外活动相配合的弹性化安排。第第 六六 部部 分分 如何应对新课程如何应对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一)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一)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4、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树立新的教师观,在思想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2、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树立新的课程观,努力实现师生共同创造与开发课程。 (二)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切实掌握新课标所阐述的教育

27、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标准和教育实施建议,深刻领会其要求、含义,做到心中有数。 (三)充分认识“品德与生活(社会)”这一综合课程的特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与教学业务的学习,提高文化与教学水平,做合格的教师。有个中国姑娘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有一天,小孩参加完学校的爱国活动回到家中,突然狠狠对母亲讲:我恨死中国人了,我要把他们全杀死!母亲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小孩讲,中国人很坏,杀了那么多日本人!母亲告诉他中国人没错,是日本人跑到中国去杀中国人的。小孩辨说:我们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他们一个人,但他们一颗原子弹要杀死我们几万人!母亲纠正说,原子弹不是中国人投的,而是美国人干的。小孩反驳道:那我还是恨中国人,他们很坏,都应该死! 母亲赶忙说:你不应该这么说,你妈妈是中国人,你的身上流着一半的中国血! 大家猜猜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回答? 他说:那我晚上睡觉时不要再挂蚊帐,我要让蚊子把我身上的中国血全喝光! 孩子的母亲后来对自己的妹妹讲,现在她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讲中国,因为她不知道从自己的孩子口中还会讲出什么话!她常常对未来怀有某种莫名的恐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