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699876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疑难点解析 42个疑难问题n今天就42个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疑难问题作一简要讲解,不明之处请参见新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后面的综合问答题。1 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有何关系? 为什么中医学有整体思维而西方医学没有?n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是中医学整体观构建的思想基础。2 阴阳是指具体事物还是事物的属性? 若是指具体事物,还属哲学思想吗? 若是指事物的属性,那么阴虚、阳虚中的阴与阳各是什么的属性?n阴虚是阴气不足,阳虚是阳气不足。n属性是没有量的变化的。3 阴阳与矛盾范畴有何区别? 阴阳的对立互根与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何不同?n阴阳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n阴阳的内涵大而外延小;n矛

2、盾的内涵小而外延大。 4 既然承认阴阳与矛盾有区别,阴阳是指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n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5 有形者属阴而无形者属阳的说法合理吗?以往教科书中说因血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若这是对的,内经中将五神脏属阴而将六形脏属阳当怎样解释?n在道家思想中,隐藏的属阴的事物是重要的,显露的属阳的事物是由隐藏的属阴的事物来决定的,所谓有生于无。因而内经将藏精藏神的五脏属阴,而将传化水谷的六腑属阳,六腑的生理机能受五脏的调控。对于气属阳而血属阴,则是由于气主动而血主静。n建议不再以有形与无形来分阴阳。6 阴阳互根互用与互藏有无区别?n阴阳互根

3、是指阴阳相互依存;n阴阳互用是指阴阳相互资助;n阴阳互藏是说阴阳相互寓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机制。7 五行是指构成事物的五种元素还是归纳事物的五种属性?n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归纳事物并说明其关系的五种属性。8 五行之间是平等的还是有主次的?n若是以五行生克模式来讲,五行之间是平等关系;n若是以河图五行模式来看,居中的土是控制或支撑四方的。故中医有脾胃属土、居中、主四时、称孤藏、长养四脏、调控脏气升降运动而为脏气升降之枢,或心属土居中而为太极的说法。河图五行模式脾主四时四藏土土5,10脾胃至阴中木木3,8肝胆少阳东春火火2,7心小肠太阳南夏水水1,6肾膀胱太阴北冬金金4,

4、9肺大肠少阴西秋 9 李杲补土派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有何临床意义?n其思想渊源就是上面说的“河图五行模式”。n时时注意保护脾胃,脾旺四时不受邪。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应怎样正确理解?是见了肝病就要健脾吗?n应该在治肝的基础上理脾。 11 人体之精与古代哲学中作为宇宙万物之源的精有无区别?人体之精能生成星星月亮吗?n人体之精只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n古代哲学的精或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 宇宙本原之精(=气)自然环境之精(=气)人体之精(气)先天之精(元精)水谷之精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12 人体之气与古代哲学范畴中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气

5、(即所谓气一元论的气)在概念上有何不同?人体之气能生成宇宙万物吗? n人体之气只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维系。n古代哲学的宇宙本原之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气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 宇宙本原之气(元气,qi)自然环境之气(air)人体之气(vital energy )元气 宗气营气 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13 人体生命的生成本原究竟是什么?是古代哲学中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精或气?还是人体之精或人体之气?n关于人体生命的生成本原,内经有二说: 一是人体之精:“夫精者,身之本也。” 医学的生命本原说。 二是天地之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n人体之气不是人体生命的生成本原,但是人体生命的

6、维系。14 人体中的精与气是同一的还是有区别的?若是同一的,为什么精虚与气虚是不同的病机和证候?若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还精气混称?精气是指精还是气?n内经有40处精气二字连读者,有的指代精,有的指代气,有的是精与气的合称。n建议除表示“精气”外,不用精气二字连读单表精或气。15 水谷之精气是指精还是指气? n内经中水谷之精气有两个涵义:一是指营气,二是指神。因此,水谷之精气并非是水谷之精或水谷之气的代称。n水谷之精属于精的范畴,水谷之气属于气的范畴。16 人体之精的概念中包含血液、津液否?若不包括,那它是广义的精还是狭义的精?若是狭义的精概念,其与生殖之精怎样区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脏腑之精应

7、归属为广义之精还是狭义之精的范畴?n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般意义的精概念,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等,但不包括血和津液。17 若气的功能中只讲温煦、推动、兴奋等属于阳气的作用,不说寒凉、宁静、抑制等属于阴气的作用,心动过速、代谢增快、精神亢奋等应怎样解释?n气有阴气与阳气两部分: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阴气,具有温煦、兴奋特性的部分是阳气。阴阳二气的协调则为冲和之气。n阴气虚,阳气相对亢盛,可解释心动过速、代谢增快。n五版教材中为说明气的温煦作用而引用的素问刺志“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是断章取义。18 气化,是气的功能还是新陈代谢过程?n气化是指物质能量的转化过程,

8、也就是新陈代谢过程,不是气的功能。19 针灸推拿治病的机制应怎样解释?n以气的中介作用来解释。气能感知和传导人体内的各种信息,是各种信息的载体。n人体之气运行于经络之中,称为经气。经气具有感知和传导各种治疗信息的功能。n针灸推拿的治疗信息由经气感知并沿着经络传导,因而发挥治疗作用。20 若气是功能,气的功能则是“功能的功能”,“功能的功能”又是什么?n实际上,任何气都是流动的物质和能量,都有其结构和功能。如元气与宗气的先后天构成成分不同,因而具有相对特异的功能。21 物质与功能是不同层面的两个命题,怎能规定其物质为阴而功能为阳?n功能只对结构而言,不可对物质而言。因任何物质都有结构和功能,并且

9、由结构决定功能,当然功能对结构也有反作用。n任何物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完全统一的,不可能是相反的,因而不可以阴阳来解说。物质为阴而功能为阳的说法是悖论。n与物质相对的是精神。22 脏气升降的理论渊源在哪里?为何说肝气升而肺气降,心气降而肾气升,脾胃为脏气升降之枢?n当源于内经的河图五行模式(参见Q8后的图)。23 人体之元气、真气是一身之气还是先天之气?n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是将真气与谷气并列。n元是儒家术语,真是道家术语,中医学借用之,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述。n真气、元气应属先天之气,其中的属阴的部分称为真阴或元阴;属阳的部分称为真阳或元阳。24 肾气与元气、真气是何关系?

10、肾阴肾阳与元阴元阳、真阴真阳是何关系?n肾气与元气、真气都由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化生,涵义大致相同,都归属于先天之气。n肾气中有凉润、抑制等作用的部分是肾阴,有温煦、兴奋等作用的部分是肾阳。n肾阴是脏腑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义同元阴、真阴;肾阳是脏腑阳气之根,“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义同元阳、真阳。25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是何关系?金匮肾气丸是用以补肾气还是补肾阳?n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与肾阳两部分,肾阴与肾阳又合化为肾气。n金匮肾气丸是补肾阴的六味地黄加温肾阳的附子、肉桂,故应是补肾气的方子,不能说成是补肾阳的方子。n真武汤是补肾阳而利水的方子。26 营卫相

11、偕而行还是各行其道?若卫气昼行于体表,夜行于内脏,营气循十二经脉运行,营卫怎样相偕而行?n营卫相偕而行是内经的主体理论,也是临床有用的理论。昼则营气随卫气行于体表,且营行脉中,卫气脉外;夜则卫气随营气行于内脏,也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n这符合临床应用,如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太阳中风、昼不精夜不瞑。27 与阳气相对待的是阴气,还是阴血、阴精、阴津?n与阳气相对待的应是阴气,与阴血相对待的应是阳血。若阳气与阴血相对待是成立的,那么阴气与阳血相对待也是成立的。n气与血的关系不用阴阳概括也很明白。气与血的关系不要说成是阳气与阴血的关系。n建议以后不要以阳气与阴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而为阳气、血属

12、阴而称阴血的说法违背逻辑原则。28 阴气的概念内经中有否?为什么现在教科书中不讲?n内经中阴气二字连读者98处,与阳气在同条中前后相对而言者58处。n我们对阴气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学通阴阳之道。29 某些脏腑的生理机能与其形态结构的不统一应该怎样认识? 中医学是怎样解说该脏腑的生理机能的? 是从形态结构入手,还是运用精气阴阳理论体系?n是运用精气阴阳理论来阐释脏腑机能。n在中医学中不存在机能与结构的不统一。五脏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精气阴气阳气心精肺精肾精脾精肝精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心阴心阳肺阳肺阴肝阴肝阳脾阴脾阳肾阴肾阳化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化化化化化30 即便是某些脏腑机能与其形态结构是统一

13、的,中医是以形态结构来说明其生理机能的吗?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中医藏象理论是怎样解说的?临床又是怎样应用的?n中医学基本不用形态结构来说明其生理机能,而是运用精气阴阳理论来阐释脏腑机能。31 怎样理解肝“体阴而用阳”? 若我们仍然解释为:肝藏血,血属阴,故曰体阴;肝气疏泄,升发属阳,故曰用阳。那么肾藏精,精属阴,也可称为体阴;肾寄相火,为一身阳气之根,也可称为用阳。如此五脏都可称为体阴而用阳。肝体阴而用阳的说法还能成立吗?n可从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得到解释:肝旺于春,属少阳,而源于冬之太阴肾。(参见Q8图)n与肝相对,肺应是“体阳而用阴”。32 三焦是六腑之一,还是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分?抑或是温

14、热病的辨证纲领?抑或是膜原?n这些概念在中医学中都存在,不能以其中一概念来包含其他概念。33 膀胱是贮尿器官还是津液之府? 若是贮尿器官,太阳蓄水证应怎样理解? 以导赤散泻心火的道理又应怎样解说?n应该坚持中医的传统说法:膀胱是津液之府。n导赤散通过排尿泻心火:心火小肠(火水)三焦膀胱,随尿而排泄。34 以气血论阴阳能解释寒热性病证和动静失常病证吗?阴胜则寒能否说成血盛则寒?阳胜则热能否说成气盛则热?阴虚则热能否说成血虚则热,精虚则热,津亏则热?阳虚则寒能否说成气虚则寒?n寒热性病证和动静失常的病证只能用阴气与阳气的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解释。内经就是这样解说的。35 阴虚是否是指血虚、精虚、津液

15、不足?阳虚是否是指气虚?若是,阴虚与阳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以血虚、精虚、津液不足与气虚替代即可。 从临床上看,阴虚之低热和虚性亢奋为什么血虚、精虚、津液不足没有?阳虚之畏寒、迟滞为何气虚不见?阴虚与阳虚到底是什么虚了?n是阴气与阳气不足了。36 肺燥与肺阴虚有无区别?肺燥的病机是因外感或内伤导致肺中津液的不足,所谓津伤化燥,那么导致肺阴虚的病机为何?也是肺中津液不足吗?若是,肺燥与肺阴虚还有区别吗? 同样道理,胃燥证与胃阴虚证有无区别?其病机各是什么?n肺燥、胃燥是津液不足;肺阴虚、胃阴虚是阴气不足。37 尿毒症中阴虚水肿者并不少见,中医怎样认识其病机的?若将阴虚解释为津液不足,那么此类水肿病

16、人体内的水液是多了还是少了?n阴虚是阴气少了,可由阳气虚发展而来。38 对营养不良,中医学怎样解释?是气血不足?是脾气虚?还是脾精不足?脾精的概念源于何处?为何现在不用了?n脾精的概念源于内经,现在以气血替代,有些临床问题不好解释。39 长期乳糜尿、蛋白尿,中医学应怎样解释?是肾精虚,肾气不固?还是脾精虚,脾气不摄?n乳糜尿、蛋白尿是脾精(水谷之精)大量丢失,不是肾精大量丢失;病机一般属于脾气不摄。40 正气是具有抗病免疫修复调节等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还是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 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的“气”与“正气”又是指的什么?n气,正气,

17、是指一身之气。41 如果湿邪以类水而为阴邪是成立的,那么燥邪因类火当属阳邪。但为何只承认湿邪属阴而不能确定燥邪属阳?甚至还有的书上说燥邪属阴?n水流湿,火就燥。水火为阴阳之兆,湿燥也当有阴阳之别。42 治病求本是属于治疗原则还是治疗方法?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n治病求本属于治病的指导思想,高于治则。 治病求本指导思想治 则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 法治疗八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逻辑思维的培养n教师学点逻辑学知识并用于教学中,可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应当鼓励。n青年教师的中医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以及逻辑思维的建立,一般都有一个明白糊涂明白的过程。n即学会了中医的基本知识,

18、能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处理常见病,这是初级阶段的明白;随着读书的增多,学习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发现有些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产生了冲突,提出了挑战,自己变得有点迷惘,有点糊涂;经过学习、研究,或请教,解决了这些问题,建立了新的符合逻辑的认识,又变得明白了。n学生逻辑思维的建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其已经学到并熟练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用来分析中医学理论中的某些理论概念。n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论和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有关。n若教师都没有理解透的问题,或对该问题没有建立逻辑思维,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实在是难为学生了。n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比较容易建立的

19、。n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逻辑思维来阐释、解释中医的某些理论和概念,教科书上的表述又是比较规范的、符合逻辑的,学生也都能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你讲的理论和知识,也比较容易记得住。n如果教科书上出现了不符合逻辑的表述,教师也应该与学生一起讨论和纠正。n若等到学生提出来你又不知怎样解释的时候,你要虚心与学生一起讨论,切忌固执己见,或说“教材上就是这样讲的”或武断“我讲的就是对的”。这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医理论有百害而无一益。n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多讨论,放下老师的架子,不耻下问,与学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n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n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中医学的某些理论问题,不要认为教科书上写的或老师讲的都是完美无缺的,要鼓励学生建立质疑的勇气,更要鼓励学生多学习勤思考以充实自己能提出质疑的底气。n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和联系的方法发现中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中的逻辑问题。如水谷之精气是指精还是指气?古代哲学范畴的宇宙本原之气与人体之气有何区别?哲学范畴的元气与人体之元气有无区别?n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阐释知识点的源流或因果关系,如经脉概念的产生,肝火犯肺病机与平木佐金的治法等。n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流程图的方法表述逻辑关系,如食物消化过程中各脏腑的作用、水谷之精运行的通道等。n在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思维的同时,鼓励

21、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开发自己的发散思维,解决以求同思维建立的某些理论问题,如三焦的概念等,并能运用发散思维提出某些新的思路和想法,如精的质量、血的质量等问题的提出。n下面以“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为题,谈谈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概念的规范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请各位提出意见。n说明:此段讲课录像已经挂在我校的精品课程网上,讲课内容以“六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为题发表在中国医药学报2005年第8期上。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

22、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孙广仁 n 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等“六虚六虚”,是中医学临床常见的病机和证候。我们已经学过。n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1. 怎样区别此六虚?六虚的特色症状各是什么? 2. 此六虚之间有什么关系?n回答这两个问题,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比较和逻辑推理逻辑推理。n下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并将其进行比较。 一、六虚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n精虚,是指先后天之精亏虚及其繁衍、濡养等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n精虚主要有肾精不足和脾精不足。 n肾精不足,主要有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过多,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n脾精不足,即水谷

23、之精亏虚,可见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营养不良的征象。大量蛋白尿、乳糜尿可致脾精丢失而不足。n血虚,是指血液不足及其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n常见面色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神疲眩晕、心悸不宁、经少或经闭、脉细等临床表现。n主症为面色萎黄无华及月经量少等。n血虚在脏腑主要有心血虚和肝血虚。 n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及其滋润等功能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即所谓津伤化燥。n常见于吐、泻、发热之后,可出现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n主症是皮肤、口鼻干燥及大便干燥等。 n津液不足主要见于肺、胃和大肠。n气虚

24、,是指机体的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n临床表现为推动和调控能力低下、固摄能力减退、防御能力低下的征象,如少气乏力、精神委顿、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等。n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n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n气虚见于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肝气虚、肾气虚和胃气虚。 n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状态。n临床出现虚热及虚性亢奋的症状,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或低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n阴虚见于肺阴虚、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和胃阴虚

25、。 n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阳不制阴,导致阴气相对偏盛,机能减退、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n临床出现虚寒及迟滞的症状,如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n阳虚见于肺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肝阳虚、肾阳虚和胃阳虚。 二、六虚之间的关系 n精、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存在着精气两虚、精血两虚、精津两亏、气血两虚、气津两亏、津亏血燥等关系。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液血气精精化气气生精同源互化同源互化气生津津化气气生血血生气n以精血津液与气分阴阳,则精血津液属阴而气属阳。n但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和阳虚,

26、实际上不再是精血津液不足和气虚,而是内涵相对具体的阴气虚和阳气虚。 先解决: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与气虚的关系 n这在以往的教科书上一般不讲,或刻意回避,这 也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问题。n下面我们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n我们先要解决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中,到底是“什么”不足了?是精虚了,血虚了,津液不足了,还是气虚了?n若以精血津液不足为“阴虚”而气不足为“阳虚”,自然与已有的精虚、血虚、津液不足与气虚等中医学固有概念相重复,因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n再说,精血津液与气之间的阴阳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资助的互根互用方面,一般并不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n因而精虚、血虚、津液不足等

27、,对气只会出现精不化气、血不养气、津不化气等病变,而不可能出现阴虚所表现的“制约不及”的“虚热”病变。 n同理,气虚对精虚、血虚、津液不足等,也不可能出现阳虚所表现的“制约不及”的“虚寒”病变。n因此,虽然精血津液属阴而气属阳,但阴虚决不是指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也决不是指气虚。n同样道理,阴阳两虚也不应是指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亏等。 精虚、血虚津液不足阴虚气 虚阳虚n若阴虚与阳虚分别指“阴气虚”与“阳气虚”,将阴虚与阳虚都归属于气虚的范畴,则较科学地表述了气虚与阴虚和阳虚的关系,更能指导临床病证的辨证治疗。气阴气阳气分n人体之气以其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分为阴气与阳气两部分:n阴气具有凉

28、润、抑制、宁静、沉降等作用和运动趋向;n阳气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升发等作用和运动趋向。n阴气与阳气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阴阳二气协调,则为冲和之气。 n阴气虚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偏亢,可出现阴虚内热、阴虚阳亢、阴虚火旺等虚热性病证;n阳气虚不能制约阴气,阴气相对偏胜,则出现阳虚内寒、阳虚阴盛等虚寒性病证。n虚热性与虚寒性病证的出现是阴虚与阳虚病机的初始阶段。 n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道理:n阴虚日久,“无阴则阳无以化”,可出现“阴损及阳”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n阳虚日久,“无阳则阴无以生”,可出现“阳损及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n此时的阴阳两虚都兼有气虚的表现,只是有偏于阴虚或阳虚

29、的不同,故都可在滋阴或补阳的基础上兼以补气,如生脉散或参附汤之类。 n若阴气虚与阳气虚正好出现低水平的平衡,临床上既无热性征象,也无寒性表现,只有少气乏力倦怠等症状,此时的阴阳两虚即是“气虚”。n治疗时既可阴阳双补,如金匮肾气丸,又可直接补气,如参芪及四君子之类。 阴虚、阴阳两虚、气虚演化过程图 阴虚阳亢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对等的阴阳两虚(气虚)n由上分析可见:n阴虚是气中属阴的部分不足的病机和证候;n阳虚是气中属阳的部分亏虚的病机和证候;n阴阳两虚是气中属阴和属阳的两部分都不足的病机和证候。n阴阳对等的两虚且无寒热征象者就是气虚(狭义)。n以上都是气虚病机的不同表现形式。 n既然阴虚、阳虚、

30、阴阳两虚都属气虚范畴,那么“气阴两虚”和“阳气两虚”则是悖论。n道理很简单,“气”不可能与它的一部分“阴”或“阳”构成“两虚”或“同病”,这违背一般的逻辑原则。 n就临床应用来看,所谓“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的代表方生脉散与参附汤,实际上分别适用于阴虚与阳虚日久而出现以阴虚为主或以阳虚为主的兼有明显气虚表现阴阳两虚证,或即将出现阴脱(亡阴)或阳脱(亡阳)之时,因而没有必要用违背逻辑原则的“气阴两虚”或“阳气两虚”来阐释生脉散和参附汤的作用机制。n结论n虽然精血津液属阴而气属阳,但阴虚决不是指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也决不是指气虚。n同样道理,阴阳两虚也不应是指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亏。

31、n阴虚实指阴气亏虚,阳虚是指阳气不足。阴虚与阳虚都属气虚的范畴。n阴虚证有虚热和亢奋的征象,而精虚、血虚和津液不足没有。阳虚证有畏寒及迟滞等表现,而气虚无有。n“气阴两虚”或“阳气两虚”是悖论。其次,讨论阴虚、阳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的关系。n阴气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可构成阴精两虚、阴血两虚、阴津两虚。n阳气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可构成阳精两虚、阳血两虚、阳津两虚。n这些病机和病证临床上都是常见的。n我写的几本书可作参考n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二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n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

32、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待出版。n研究生教学用书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待出版。n我写的已发表的相关论文1.试论阴阳互藏.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20(5):305-3072.中医学精气学说与哲学精气学说的源流.中国医药学报,1997,(3):12-163.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14-164.精气的概念、源流及结构浅识.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5):342-3465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56简论五脏精气阴阳.中医研究,1998,11(1):1-47. 关于中医学气概念中的几个问题.中医研究,19

33、98,11(5):1-48.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5):329-3319.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8-1010.关于中医气学理论结构中的几个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4):20-2111.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19-22 12.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22-32513.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5):15-1614.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

34、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15.素问脉要精微论“精明”涵义辨析.中医文献杂志,2000,(4):28-2916.内经中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2-417.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42-24418.正气辨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1,20(5):20-2219.论“气分阴阳”对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1):11-13 20.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影响.福建中医药,2001,32(2):9-1021.阴阳相对待概念

35、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22.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5):1-423.中医学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中医药信息,2001,18(5):2-424.试论古代崇阴尊阳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4):3-525.周易阴阳气论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2):75-77 26.试论“六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57-45927.内经的阴气概念及相关几个问题的辨析.中医药学刊,2005,23(1):11-1328.内经的

36、阴虚、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医药学刊,2005,23(2):215-21629.内经的阴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1):41-4330.内经中阳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40-14231.内经中阴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3):221-22332.内经中阳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4):300-30133.内经中的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80-38234.内经中的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

37、大学学报,2005,29(5):380-38235.中医学的阴气、阳气概念辨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645-64736.内经中的营气、卫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65-6637.内经中精气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472-47538.内经中有关精气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的辨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4):224-22539. 道家的崇阴思想对中医藏象和养生理论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7(4):198-20040.内经的河图五行模式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解析.中医药学刊,2009,27(11)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