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9559111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课件精气血津液经络(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精、气、血、津、液是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津、液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精、气、血、津、液的生成、物质基础,故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脏腑经络功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运行,与脏腑经络功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概 述精气学说精气学说 精: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

2、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又称精气,泛指称精气,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基本物质。狭义之精即生殖之精。狭义之精即生殖之精。 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又是维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又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血:血:是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态物质。是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态物质。 津液: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性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性质清稀,分布表浅者为津;性质稠厚,灌注质清稀,分布表浅者为津;性质稠厚,灌注内脏、骨节者为液。内脏、骨节者为液。 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

3、分阴阳,则气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于阳属于阳;血、津液血、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故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故属于阴属于阴。 一、精的概念一、精的概念 精,又称精,又称精气精气。精的概念源于古代的。精的概念源于古代的“水水地说地说”。在古代哲学中,精是充斥宇宙,无形而。在古代哲学中,精是充斥宇宙,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专指气中精粹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专指气中精粹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 广义的精广义的精,泛指一切与

4、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泛指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以及后天获得的对人体有用的精粹物质,包括以及后天获得的对人体有用的精粹物质,包括气、气、血、津液、髓以及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血、津液、髓以及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等等一切精微物质一切精微物质。 狭义的精狭义的精,专指肾精中,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的一种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生殖之精藏于肾中,种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生殖之精藏于肾中,男女皆有之。男女皆有之。灵枢灵枢决气决气说:说:“两神相搏,合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此此“精精”即指生即指生殖之精而言。殖之精而言。 二、精的生成二、

5、精的生成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一方面禀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在,一方面禀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在胚胎形成至胎儿发育成熟而出生过程中又必须依胚胎形成至胎儿发育成熟而出生过程中又必须依赖于从母体吸取来的水谷之精以养育之。主要藏赖于从母体吸取来的水谷之精以养育之。主要藏于肾。于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由水谷所化生的,来源于水谷,是由水谷所化生的,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最后归藏于肾中的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最后归藏于肾中的精。精。 三、精的主要功能三、精的主要功能1 1、生殖繁衍、生殖繁衍2 2、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生长发育3 3、生髓充脑

6、、养骨、化血、生髓充脑、养骨、化血 精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水谷之精通过心肺的气化精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水谷之精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为血液,肾精通过肝或化生骨髓后生成血液。作用化生为血液,肾精通过肝或化生骨髓后生成血液。4 4、滋养濡润、滋养濡润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以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之中,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以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精不足,会呈现虚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精不足,会呈现虚弱状态;精耗竭,则能导致死亡。弱状态;精耗竭,则能导致死亡。5 5、防御卫外、防御卫外 保护机体,防御外邪入侵。精足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保护机体,防御外邪入侵

7、。精足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 古代的一种自然观古代的一种自然观: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 医学中的气医学中的气: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最基本物质(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素问素问天元纪大论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指出自然界万物是由气聚合而指出自然界万物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而气聚合的结构不同和性质差异,表现出

8、了复杂成的,而气聚合的结构不同和性质差异,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万事万物。人也是天地之交的产物,是宇宙万物多变的万事万物。人也是天地之交的产物,是宇宙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个组成部分,素问素问宝命全形论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的人的形体形体构成构成,也是以气为最基本物质的。,也是以气为最基本物质的。 气 气是气是维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生于自然界之中,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生于自然界之中,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与周围环

9、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素问素问六节藏象论六节藏象论说: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需要从人需要从“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活动。 二、气的生成二、气的生成1 1、生成

10、来源、生成来源 一是一是自然界的清气(天气)自然界的清气(天气),二是由饮食,二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水谷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精微之气,三是,三是肾所藏的先天肾所藏的先天精气精气。 肾精所化生的精气又称为肾精所化生的精气又称为先天之气先天之气,而饮,而饮食水谷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所吸入的自然界食水谷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则为的清气相结合,则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2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生成、,气的生成、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脏腑功能活动密

11、切相关. . 先天之精气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是胚胎先天之精气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生成之后藏于肾中;水谷精微发育的原始物质,生成之后藏于肾中;水谷精微之气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自然界中的清之气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吸入。故气的生成与气则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吸入。故气的生成与肾、肾、脾胃和肺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气的生成条件气的生成条件:来源丰富、脏腑功能正常:来源丰富、脏腑功能正常1 1、推动作用、推动作用 指指气是具有活力的物质,对于人体生命活动气是具有活力的物质,对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具

12、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促促进进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以及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发育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甚则血流迟缓导致血瘀,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甚则血流迟缓导致血瘀,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内停,或痰饮等病证的发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内停,或痰饮等病证的发生。生。三、气的主要功能三、气的主要功能 心气不足,则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减退,出现心心气不足,则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减退,出现心悸

13、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肺气不足,则主气司呼吸功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肺气不足,则主气司呼吸功能减退,出现气短息微,呼吸无力,甚则喘促等现象。能减退,出现气短息微,呼吸无力,甚则喘促等现象。 若气虚不能生血,影响到血液的生成,就会引起血若气虚不能生血,影响到血液的生成,就会引起血虚,出现气血两虚;若气虚无力行血,影响到血液的运虚,出现气血两虚;若气虚无力行血,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则会引起血行迟缓,出现气虚血瘀。若气机失调,行,则会引起血行迟缓,出现气虚血瘀。若气机失调,气的运动失常,影响到血液运行,便会引起血液运行失气的运动失常,影响到血液运行,便会引起血液运行失常,如血随气逆等。常,如血随气逆

14、等。 津液在体内的转输布散,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代谢津液在体内的转输布散,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代谢后的水液化为汗、尿向体外排泄,依赖着气的推动。气后的水液化为汗、尿向体外排泄,依赖着气的推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2 2、温煦作用、温煦作用 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 可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可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体温。人体的体温,是。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的。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的。 有助于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的功能活动功能活动。 血液和津液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在气的温煦作

15、用下正等液态物质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正常运行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常运行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难经难经二十二难二十二难说:说:“气主煦之气主煦之”。气的温煦作。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如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如质疑录质疑录论阳常有论阳常有余余说:说:“人身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人身通体之温者,阳气也”。医碥医碥气气也也指出:指出:“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者,温暖之气也。” 气的温煦作用失常,表现在两个方面。气的温煦作用失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气虚温煦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气虚温煦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寒象寒象,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

16、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 气机郁结阻滞,气聚而不散,郁而化热,气机郁结阻滞,气聚而不散,郁而化热,出现出现发热发热等现象。等现象。 素问素问刺志论刺志论说:说:“气实者,热也;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者,寒也。”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气虚强调的是功能的减退,而阳虚则是在功能减气虚强调的是功能的减退,而阳虚则是在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又见寒象。退的基础上又见寒象。 3 3、防御作用、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功能。气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功能。 护卫全身肌表,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防御外邪入侵 肌表皮毛是身体之藩篱,也是外邪侵犯人体的途径。

17、肌表皮毛是身体之藩篱,也是外邪侵犯人体的途径。肺宣发卫气于肌表皮毛,卫气充盛,则外邪难以入侵。肺宣发卫气于肌表皮毛,卫气充盛,则外邪难以入侵。素问素问刺法论刺法论说: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素问评热病论评热病论说: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与邪相争,与邪相争,驱邪外出驱邪外出 邪气侵犯人体,与正气交争,若正气旺盛,自可战邪气侵犯人体,与正气交争,若正气旺盛,自可战胜邪气,并驱邪外出,使疾病痊愈。若正气不足,无力胜邪气,并驱邪外出,使疾病痊愈。若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则邪气留连不解,病难速愈。驱邪,则邪气留连不解,病难速愈。 病后病后脏腑组织的脏腑

18、组织的自我修复自我修复4 4、固摄作用、固摄作用 气对血液、津液和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气对血液、津液和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 固摄血液固摄血液: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摄才: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摄才不会逸出脉外。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不会逸出脉外。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 固摄津液固摄津液: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的分泌和排泄,要受气的调节,防止过多流失。分泌和排泄,要受气的调节,防止过多流失。 固摄精液固摄精液:精液依靠气的固摄作用藏于体内而不:精液

19、依靠气的固摄作用藏于体内而不妄泄。妄泄。 固摄冲任固摄冲任 5 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 气化气化是指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即气具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有促进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间的转化。间的转化。 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

20、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异常,即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异常,即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化的过程。的过程。6 6、营养作用、营养作用 源于饮食物所化生的源于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水谷精气,尤其是营气尤其是营气的作的作用,即机体摄

21、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饮食物,产生水谷用,即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饮食物,产生水谷精微,进而化生营气,营气与津液结合成为血液,并运精微,进而化生营气,营气与津液结合成为血液,并运往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往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肺吸入的肺吸入的自然界新鲜空气自然界新鲜空气。 此外,气具有此外,气具有感应、传导信息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整以维系机体整体联系的中介作用,实现人体各脏腑组织间的密体联系的中介作用,实现人体各脏腑组织间的密切联系。切联系。四、气的运动四、气的运动1 1、气机的涵义、气机的涵义 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作称作气机气机。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运动是运动是气的根

22、本属性气的根本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体现气的存在,发挥。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体现气的存在,发挥其效能。其效能。 气流行分布于全身,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气流行分布于全身,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气机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功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气机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若气机失调,则会引起生命活动异常。常,若气机失调,则会引起生命活动异常。 2 2、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 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 人体的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脏腑气脏腑气

23、机升降运动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正是由于气的机升降运动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正是由于气的运动,才产生了人体的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运动,才产生了人体的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生命活动也就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生命活动也就终止而死亡。终止而死亡。 素问素问六微旨大论六微旨大论说: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

24、入,无器不有”。气的升降与出入是相。气的升降与出入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读医随笔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升降出入论说:说:“无升降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气的运动正常,升降出入和谐平衡,称作气的运动正常,升降出入和谐平衡,称作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失常,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平衡,即会引起气的运动失常,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平衡,即会引起气气机失调机失调。“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有多种有多种表现:表现: 气的运动受阻,停留阻滞于局部,称气的运动受阻,停留阻滞于局部,称“气滞气滞”;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横行逆乱,称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25、或横行逆乱,称“气逆气逆”;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气陷气陷”; 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称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称“气脱气脱”; 气出入受阻,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称气出入受阻,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称“气闭气闭”。 五、气的分类五、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由人体之气,由自然界之清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精微之水谷精微之气气、肾中精气肾中精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运动不息,分布全身。由于其组成部下而生成,运动不息,分布全身。由于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名称

26、。名称。1 1、元气、元气 概念概念: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生成与分布生成与分布:由:由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精化生而来,故称原气,出而来,故称原气,出生之后生之后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滋养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滋养、补充。元气生成后,、补充。元气生成后,通通过三焦分布全身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内至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的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激发和推动推动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各个

27、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生理活动。2 2、宗气、宗气 概念概念: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称作“气海气海”,又称,又称“膻中膻中”。 生成生成:由:由自然界清气自然界清气和和水谷精气水谷精气在肺的气化作用在肺的气化作用下生成。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下生成。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分布分布:聚集于:聚集于胸中胸中,贯注于,贯注于心肺心肺。一方面分布于。一方面分布于肺、息道和鼻,一方面贯注于心,进入脉内,肺、息道和鼻,一方面贯注于心,进入脉内,下注丹田下注丹田,注足

28、阳明之气街,复下行于足。注足阳明之气街,复下行于足。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走息道以司呼吸走息道以司呼吸: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密切: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密切联系。音声出于喉咙,喉为气出入之门户,为声音之枢,联系。音声出于喉咙,喉为气出入之门户,为声音之枢,所以语言、声音的强弱,也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所以语言、声音的强弱,也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贯心脉以行气血:宗气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脉,助:宗气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脉,助心行气血。气血的运行,心搏强弱、节律、心率等,均心行气血。气血的运行,心搏强弱、节律、心率等,均与宗气盛衰有关。与宗气盛衰有关。虚里虚里为心尖搏动处,临床常以诊察虚为

29、心尖搏动处,临床常以诊察虚里处的变化来测知宗气的盛衰。里处的变化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主司视、听、言、动等功能活动主司视、听、言、动等功能活动:宗气主司着气血:宗气主司着气血的运行和呼吸的运动,因而对人体的运动、感觉等多种的运行和呼吸的运动,因而对人体的运动、感觉等多种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3 3、营气、营气 概念概念:又称:又称荣气荣气,是行于脉中具有,是行于脉中具有丰富营养丰富营养作作用之气。营行脉内,化生血液,与血关系极为密切,用之气。营行脉内,化生血液,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

30、属于阴,故又称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营阴”。 生成:生成:源于脾胃运化的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精微之气,由水谷,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 分布:分布:营气分布营气分布血脉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并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分并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生理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生理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水谷精微中。水谷精微中的的精专部分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4 4、卫气、卫气 概念

31、概念: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之气。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之气。卫气与营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卫阳”。 生成:生成: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是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是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的部分。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的部分。 分布分布:卫气行于:卫气行于脉外脉外,通过,通过肺肺的宣发作用,分布的宣发作用,分布于全身。于全身。白昼白昼布散于布散于阳分、肌表阳分、肌表,夜间夜间入于入于阴分、内脏阴分、内脏. .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卫气充足,腠理固密,邪气卫气充

32、足,腠理固密,邪气难以侵犯。难以侵犯。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源。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开合汗孔,调节体温:汗液排泄,体温。汗液排泄,体温。 影响睡眠:影响睡眠:行于内脏入睡,出于体表醒寤。行于内脏入睡,出于体表醒寤。 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在脉外”;营营主内守主内守而属于而属于阴阴,卫主外卫卫主外卫而属于而属于阳阳。 营卫协调营卫协调,不失其常,才能维持正常的腠,不失其常,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以及正常

33、的防御外邪的能理开合、正常的体温,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反之,若力;反之,若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即可出现恶寒发热、无,即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抗御外邪能力低下等多种病变。汗或多汗、抗御外邪能力低下等多种病变。 一、概念一、概念 血是行于血是行于脉内脉内、循环、循环流注全身流注全身的富有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营养和滋润作用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有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有“血府血府”之称。之称。脉的功能脉的功能为为约束血液运行约束血液运行,防止血液逸出脉外。,防止血液逸出

34、脉外。 血液必须在脉中循环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效应。血液必须在脉中循环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效应。如因某些原因而逸出于脉外,即为出血,又称为如因某些原因而逸出于脉外,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离经之血之血”。 血血二、血的生成二、血的生成1 1、物质基础、物质基础营气营气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灵枢灵枢邪客邪客说: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内注五脏六腑。”读医随笔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气血精神论说:说:“夫生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

35、。”津液津液 津液经孙络渗入脉中,是血液的一个组成部分。津液经孙络渗入脉中,是血液的一个组成部分。灵枢灵枢痈疽痈疽说: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肾精肾精 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故肾精是化生血液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故肾精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的物质基础之一。侣山堂类辨侣山堂类辨辨血辨血说:说:“肾为水脏,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主藏精而化血。” 肺吸入的清气肺吸入的清气 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而肾中,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而肾中所藏之先天之精,也要依赖后天水

36、谷精微的不断培育,所藏之先天之精,也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培育,故故血液的化生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血液的化生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源。 灵枢灵枢决气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说明脾胃(中焦)的腐熟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过说明脾胃(中焦)的腐熟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过程中的作用。程中的作用。 饮食营养饮食营养的状况,也影响着血液的化生,的状况,也影响着血液的化生,医门法医门法律律虚劳论虚劳论说: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2 2、相关脏腑、相关脏腑 血液的生成主要与血液的生成主要

37、与脾胃脾胃、心肺、肝肾、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等脏腑有关。 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的运化功能。 心心主血脉,使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以促进血液主血脉,使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以促进血液的生成。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必须上注于的生成。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必须上注于肺肺,由肺换,由肺换气后,注之于心脉,经心气后,注之于心脉,经心“奉心化赤而为血奉心化赤而为血”。 肾肾藏精,肾精归于肝,由藏精,肾精归于肝,由肝肝之气化而成血。即所谓之气化而成血。即所谓“精血互化精血互化”。三、血的功能三、血的功能1 1、濡养作用、濡养作用

38、血具有营养和濡润全身的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濡润全身的作用。难经难经二十二难二十二难说:说:“血主濡之。血主濡之。” 血行经脉之中,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营血行经脉之中,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素问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而能摄” 。 血濡养作用体现在血濡养作用体现在面色面色的红润、的红润、肌肉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如的灵活自如等。如血的生成不

39、足或持久过度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过度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可致减弱,可致血虚血虚,出现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出现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表现。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表现。2 2、运载作用、运载作用 运载运载清气和水谷精微清气和水谷精微 运载运载浊气浊物浊气浊物 传递体内各种传递体内各种信息信息3 3、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能养神,是血能养神,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素问八正神明八正神明论论说: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的精神充人

40、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灵枢灵枢平人绝谷平人绝谷说说“血脉和利,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精神乃居”。如果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均可引起健忘、。如果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均可引起健忘、多梦、失眠、神衰、烦躁,甚则可见神志恍惚、惊悸不安,多梦、失眠、神衰、烦躁,甚则可见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临床表现。以及谵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临床表现。四、血的运行四、血的运行 血的正常运行是多个脏腑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维血的正常运行是多个脏腑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维持血液

41、正常循行的持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是是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平衡。 血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血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条件条件: 血液充盈,寒温适度血液充盈,寒温适度 脉管系统通畅完好脉管系统通畅完好 心、肺、肝、脾等脏功能正常,尤其是心的作用心、肺、肝、脾等脏功能正常,尤其是心的作用 心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行,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血脉,推动血液循行,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肺肺主主一身之气而朝百脉,能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一身之气而朝百脉,能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脾脾统血,统血,可统摄血液运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可统摄血液运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肝肝藏血,可调节血藏

42、血,可调节血量,又主疏泄,则气行而血行。故血液循行是量,又主疏泄,则气行而血行。故血液循行是心、肺、脾、心、肺、脾、肝肝等脏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等脏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 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血液的循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血液的循行失常,致使出血,或血运迟缓,或运行不畅而形成血瘀。行失常,致使出血,或血运迟缓,或运行不畅而形成血瘀。此外,血的此外,血的或寒或热或寒或热等,更是直接影响着血液运行的或迟等,更是直接影响着血液运行的或迟或速。或速。 一、概念一、概念 津液是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

43、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唾、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唾、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汗、尿、泪等。括汗、尿、泪等。 读医随笔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气血精神论说:说:“汗与小便,皆可谓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之津液,其实皆水也。” 津液津液 津与液的区别:津与液的区别: 津和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津和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等方面不同。等方面不同。 性质性质清稀清稀,流动性大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主要布散于

44、体表皮肤体表皮肤、肌肉肌肉和和孔窍孔窍,并能,并能渗注于血脉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津。 性质性质稠厚稠厚,流动性小流动性小,灌注于,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液。 津和液之间虽有区别,但因其本属一体,在生理活津和液之间虽有区别,但因其本属一体,在生理活动中,互相补充,相互转化,故动中,互相补充,相互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津和液常同时并称。但在。但在病理上,却有病理上,却有“伤津伤津”和和“脱液脱液”之别(津伤易补脱液难之别(津伤易补脱液难复),须加以区分。复),须加以区分。 二、津液的代谢(生

45、成、输布和排泄)二、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又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又称津(水)液代谢津(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生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理功能。1 1、生成、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是饮食物经过胃的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是饮食物经过胃的“游溢精游溢精气气”、小肠的、小肠的“分清别浊分清别浊”、“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和和“上输于上输于脾脾”而生成。故津液充盛与否,和而生成。故津液充盛与否,和脾、胃、小肠、大肠脾、胃、小肠、大肠的生理活动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关。2 2、津液的输布、津液的输布 脾脾

46、:脾通过运化,:脾通过运化,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一方面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一方面灌溉于全身。这两方面统属于脾之灌溉于全身。这两方面统属于脾之“散精散精”功能。功能。 肺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外达: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外达皮毛,并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向下布散,以发挥津液皮毛,并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向下布散,以发挥津液的滋润和濡养作用。的滋润和濡养作用。 肾肾:肾对津液的蒸腾气化,是津液代谢的主宰和原:肾对津液的蒸腾气化,是津液代谢的主宰和原动力。全身的津液,最后都要通过肾的蒸化,升清降浊,动力。全身的津液,最后都要通过肾的蒸化,升清降浊,而向全身布散。而向全

47、身布散。 三焦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布散的通道,津液通过三:是津液在体内流注布散的通道,津液通过三焦之道路,随着气的升降出入输布于全身。焦之道路,随着气的升降出入输布于全身。 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的输布。: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的输布。3 3、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 主要是通过排汗、呼气,排尿,排便等代谢过程来完主要是通过排汗、呼气,排尿,排便等代谢过程来完成的,与成的,与肺、肾、膀胱、大肠肺、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 肺肺:被宣发到体表的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排出体:被宣发到体表的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被肃降下行至肾与膀胱的津液则化

48、为尿液排出体外。外;被肃降下行至肾与膀胱的津液则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肾肾: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促进胃、脾、肺、小: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促进胃、脾、肺、小肠、三焦等脏腑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活动,另一方面则控肠、三焦等脏腑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活动,另一方面则控制着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与平衡。制着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与平衡。 膀胱膀胱:具有贮尿、排尿作用,参与水液代谢过程。:具有贮尿、排尿作用,参与水液代谢过程。 总之,津液的代谢过程,依赖于多个脏腑一系列生理总之,津液的代谢过程,依赖于多个脏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其中尤与活动的协调平衡,其中尤与肺、脾、

49、肾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关三脏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系密切。三、津液的功能三、津液的功能1 1、滋润濡养、滋润濡养:津液布于全身,以水为主体,有滋润作用;:津液布于全身,以水为主体,有滋润作用;富含营养物质,有濡养作用。布散于肌表的津液,能滋润皮富含营养物质,有濡养作用。布散于肌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肤;流注于孔窍的津液,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毛肌肤;流注于孔窍的津液,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作用。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

50、髓和脑髓作用。2 2、化生血液、化生血液:津液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具有化生:津液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津液通过孙络渗入于血脉,与营气相合,经心血液的作用。津液通过孙络渗入于血脉,与营气相合,经心肺气化,化赤为血。肺气化,化赤为血。3 3、运载、运载:是气的载体之一。:是气的载体之一。一、精与气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 1、精能化气、精能化气:肾精可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可化:肾精可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可化生营气。精滋养脏腑促进气的生成。生营气。精滋养脏腑促进气的生成。2 2、气能生精、气能生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可固精。气可固精

51、。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二、精与血的关系二、精与血的关系1 1、精能化血、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包括: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包括水谷之精与肾精。水谷之精与肾精。2 2、血能生精、血能生精:精主要贮藏于肾,来源于水谷,:精主要贮藏于肾,来源于水谷,在精生成与转输过程中,血液是重要环节。在精生成与转输过程中,血液是重要环节。三、精与津液的关系三、精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指主要指水谷之精与津液水谷之精与津液,两者都,两者都源于水谷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生成于脾胃。 气无形主动属阳,血有形主静属阴,气与气无形主动属阳,血有形主静属阴,气与血之间关系是相互依存、相

52、互促进的血之间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阴阳互根互阴阳互根互用用关系。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 四、气与血的关系四、气与血的关系1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 血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血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其生成和化生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其生成和化生血液均需气的推动和气化。肾精化生血液也依赖气的气血液均需气的推动和气化。肾精化生血液也依赖气的气化。血的生成离不开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参与。化。血的生成离不开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参与。 气旺,则化生

53、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致血虚,出现气血两虚。临床治疗血虚能亦弱,甚则可致血虚,出现气血两虚。临床治疗血虚时,常时,常配伍补气配伍补气药物,这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药物,这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2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 血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血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气可:气可:直接推动血行直接推动血行(宗气),(宗气),通过脏腑之气推动通过脏腑之气推动血行血行(心气、肺气、肝气)。(心气、肺气、肝气)。 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其运行必须有赖于气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其运行必须有赖于气的推

54、动,气行则血行。的推动,气行则血行。 若气虚行血无力,引起血液运行迟缓,称为气虚血若气虚行血无力,引起血液运行迟缓,称为气虚血瘀;气滞不能行血,血液停留在局部,引起气滞血瘀;气瘀;气滞不能行血,血液停留在局部,引起气滞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亦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如血随气逆、机逆乱,血行亦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如血随气逆、血随气陷等。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血随气陷等。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这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气、行气、降气等药物,这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 3、气能摄血、气能摄血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血液的

55、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若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固摄作用。若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即出血的病症,即气不摄血气不摄血。 临床治疗气虚引起的出血时,必须配伍补气的药物,临床治疗气虚引起的出血时,必须配伍补气的药物,补气摄血,达到止血的目的。补气摄血,达到止血的目的。 4 4、血能化气、血能化气 机体对气的需求增加时,血中清气和水谷精气(营机体对气的需求增加时,血中清气和水谷精气(营气)从中释放,以供机体之所需。气)从中释放,以供机体之所需。 血营养着与气

56、生成相关的脏腑(肺、脾胃、肾)血营养着与气生成相关的脏腑(肺、脾胃、肾)5 5、血能载气、血能载气 血液具有运载水谷精气、自然清气的功能血液具有运载水谷精气、自然清气的功能。 气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气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 如气失去依附,则会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血虚者,如气失去依附,则会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亦易脱。在大出血时,随着血液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亦易脱。在大出血时,随着血液的大量丢失,气也会脱失,称为的大量丢失,气也会脱失,称为气随血脱气随血脱。在治疗大出。在治疗大出血

57、时,因血时,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就在于此。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就在于此。 气与津液的关系与气血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气与津液的关系与气血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气无形属阳,津液有形为阴,气与津液之间的关气无形属阳,津液有形为阴,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根互用互根互用关系。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气能生津、气能行( (化化) )津、气能摄津、津津、气能摄津、津能化气、津能载气。能化气、津能载气。五、气与津液的关系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关系是血与津液的关系是津血同

58、源津血同源。津血同源是。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互化生,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互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六、血与津液的关系 病理病理上,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上,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津液大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量渗注于脉内,则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59、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之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渗入脉内之津液之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 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伤寒论寒论有有“衄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和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之诫;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血之峻剂,故灵枢灵枢营卫生会营卫生会又有又有“夺血者无汗,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60、汗者无血”之说。这是之说。这是“津血同源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理论的实际应用。 经络概述组成 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及应用 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个特殊网络系统。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个特殊网络系统。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主干,多,多深深而不见,以而不见,以纵行为主纵行为主,有固定循行路线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脉络脉是经脉的是经脉的分支分支,行于较,行于较浅表浅表部位,部位,纵横交错纵横交错,网络,网络全身,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无固定循行路线。 经络学说

61、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内容、循行分布、生理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内容、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 述一、经络和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一、经络和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二、经络学说的形成1 1、来源、来源:内经内经以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以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对对“脉脉”、“血气血气”及血气流行有了认识。及血气流行有了认识。提出提出“阳脉、阴脉、经、维、络阳脉、阴脉、经、维、络”的概念。的概念。马王堆汉墓帛书:十一条脉的名称

62、循行走向、所主疾病马王堆汉墓帛书:十一条脉的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及灸法。2 2、标志:、标志:内经内经总结了以前有关总结了以前有关“脉脉”的知识,构筑了的知识,构筑了 经络体系的整体框架,完成了经络理论。经络体系的整体框架,完成了经络理论。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对循经病理现象的感悟与总结对循经病理现象的感悟与总结对穴位主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治功用的归纳古代的解剖、生理知识古代的解剖、生理知识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3 3、形成基础:、形成基础: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针灸、推拿、气功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针灸、推拿、气功4 4、发展:、发展

63、:内经内经以后,代有发挥,日趋成熟以后,代有发挥,日趋成熟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十五别络络脉络脉 浮络浮络 孙络孙络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外连外连 连属部分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 内属内属五脏六腑五脏六腑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经脉络脉络脉含含 义义路径路径经络系统的主干经络系统的主干网络网络经脉的细小分支经脉的细小分支循行部位循行部位人体深部人体深部人体浅表人体浅表循行路径循行路径固定,多为纵行固定,多为纵行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经脉 络脉络脉 络脉络脉 络脉络脉 络脉络脉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一、十

64、二经脉(十二正经)(一)名称(一)名称 上为手,下为足上为手,下为足 内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腑为阳 经络的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名称由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手足、阴阳阴阳、脏腑脏腑三部分构成。凡三部分构成。凡属于五脏属于五脏及循行于肢及循行于肢体体内侧内侧的经脉为的经脉为阴经阴经,属,属六腑六腑及循行及循行于肢体于肢体外侧外侧的为的为阳经阳经;行于;行于上肢上肢者为者为手经手经,行于,行于下肢下肢者为者为足经。足经。 前前手手太太阴肺经阴肺经 内侧内侧 手手三阴三阴经经 中中手手厥厥阴心包经阴心包经 后后手手少少阴心经阴心经 上肢上肢手手 前前手手阳阳明大肠经明大肠经

65、外侧外侧 手手三阳三阳经经 中中手手少少阳三焦经阳三焦经 后后手手太太阳小肠经阳小肠经 前前足足太太阴阴脾经脾经 内侧内侧足足三阴三阴经经 中中足足厥厥阴阴肝经肝经 后后足足少少阴肾经阴肾经下肢下肢足足 前前足足阳阳明胃经明胃经 外侧外侧足足三阳三阳经经 中中足足少少阳胆经阳胆经 后后足足太太阳膀胱经阳膀胱经 (二)循行分布规律(二)循行分布规律 头(面)头(面) 手三阳手三阳经经 手三阴经手三阴经 胸胸 手手 足三阳经足三阳经 腹腹 足三阴经足三阴经 足足 1 1、走向规律、走向规律 灵枢灵枢 逆顺肥瘦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手之三阳,从手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头;足

66、之三阳,从头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腹。 2 2、交接规律、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末端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足大趾后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

67、面部(“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 鼻翼旁鼻翼旁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心中心中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胸中胸中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肺中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3 3、表里关系、表里关系 表里关系表里关系: : 手足三阴手足三阴经、三阳、三阳经通通过经别和和别络 互相沟通互相沟通组成六成六对“表里相合表里相合” (六(六

68、合)关系合)关系 表表手阳明手阳明经经手少阳手少阳经经手太阳手太阳经经足阳明足阳明经经足少阳足少阳经经足太阳足太阳经经里里手太阴手太阴经经手厥阴手厥阴经经手少阴手少阴经经足太阴足太阴经经足厥阴足厥阴经经足少阴足少阴经经4 4、流注次序、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循行十二经脉循行: :中焦受气取汁中焦受气取汁, ,上注于肺上注于肺, ,自手太阴肺自手太阴肺开始开始, ,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 ,再复注入手太阴肺经,首尾、再复注入手太阴肺经,首尾、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5 5、体表分布、体表分布头面部的分布头面部的分布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 :手三阳经止于头部手

69、三阳经止于头部, ,足三阳经起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 ,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厥阴肝经止于头顶部足厥阴肝经止于头顶部。面面部部 手阳明手阳明 额额部部 足阳明足阳明 少阳经少阳经 头侧头侧部(耳颞部)部(耳颞部) 少阳在侧少阳在侧面颊面颊部部 手太阳手太阳 头顶、枕项头顶、枕项部部 足太阳足太阳阳明在前阳明在前太阳经太阳经太阳在后太阳在后阳明经阳明经四肢部的分布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内侧前、中、后,太太阴、阴、厥厥阴、阴、少少阴阴” 但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

70、 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外侧前、中、后,阳阳明、明、少少阳、阳、太太阳阳”内侧(里)内侧(里)外侧(表)外侧(表)内侧内侧( (里里) )外侧外侧( (表表) )手手前前太阴经太阴经( (肺肺) )阳明经阳明经( (大肠大肠) )足足前前 太阴经太阴经( (脾脾) )阳明经阳明经( (胃胃) )中中厥阴经厥阴经( (心包心包) )少阳经少阳经( (三焦三焦) )中中 厥阴经厥阴经( (肝肝) )少阳经少阳经( (胆胆) )后后少阴经少阴经( (心心) )太阳经太阳经( (小肠

71、小肠) )后后 少阴经少阴经( (肾肾) )太阳经太阳经( (膀胱膀胱) ) 躯干部的分布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胸腹部(前);(前); 足三阳经足三阳经: : 阳明经在前(阳明经在前(胸腹面胸腹面) 太阳经在后(背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分布于胸腹面胸腹面经脉,从胸腹经脉,从胸腹正中线正中线(任脉)(任脉) 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6 6、体内关系(络属关系)、体内关系(

72、络属关系) 十十二二经经脉脉在在体体内内直直接接与与本本脏脏腑腑相相连连,称称之之为为“属属”;十十二二经经脉脉又又各各与与其其相相为为表表里里的的脏脏腑腑相相联联系系,称称之之为为“络络”。 阳经属腑络脏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阴经属脏络腑。相为表里的两经,。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分别别络络属属于于相相为为表表里里的的脏脏腑腑,从从而而在在脏脏腑腑、阴阴阳阳经经脉脉之之间形成了六对表里属络关系。间形成了六对表里属络关系。 (三)循行分布部位(见教材)(三)循行分布部位(见教材)1 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2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3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4 4、足太阴脾经、足太

73、阴脾经5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6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7 7、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8 8、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9 9、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10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111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12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一)名称(一)名称 奇经八脉,是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不同。 它们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与十二正经

74、的区别是:是: 1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二)循行分布规律(二)循行分布规律 1 1、督脉、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带脉带脉环行腰腹部环行腰腹部 阳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阳维脉行于下肢外

75、侧、肩和头项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2 2、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分布。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生理特点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生理特点生理特点生理特点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循循行行分分布布分布区域分布区域遍布全身遍布全身上肢无奇经上肢无奇经循行规律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规律有规律与与正正经经比比,较较不不规规律律,除带脉外,皆上下走行除带脉外,皆上下走行络属脏腑络属脏腑直接络属直接络属无特定络属无特定络属表里关系表里关系阴阳表里配合阴阳表里配合无表

76、里配合无表里配合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调节十二经气血调节十二经气血(三)循行分布部位(三)循行分布部位督脉督脉任脉任脉冲脉冲脉带脉带脉阴跷脉阴跷脉阳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阴维脉阳维脉阳维脉v “一源三歧一源三歧” 1、督脉、督脉 起起于于胞胞中中,下下出出会会阴阴,沿沿脊脊柱柱里里面面上上行行,至至项项后后风风府府穴穴处处进进入入颅颅内内,络络脑脑,并并由由项项沿沿头头部部正正中中线线,以以头头顶顶、额额部部、鼻鼻部部、上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分支支1 1:从从脊脊柱柱里里面面分分出出,络肾。络肾。 分分支支2 2:从从小小腹腹内

77、内分分出出,直直上上贯贯脐脐中中央央,上上贯贯心心,到到喉喉部部,向向上上到到下下颌颌部部,环环绕绕口口唇唇,再再向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上至两眼下部中央。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督,总督、督管、统率。督,总督、督管、统率。 (1)(1)与与六六阳阳经经交交会会于于大大椎椎,调调节节阳阳经经气气血血,为为“阳阳脉脉之之海海”。 (2)(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2、任脉、任脉w 起起于于胞胞中中,下下出出会会阴阴,经腹腹部部和和胸胸部部正正中中线上上行行,至至咽咽喉喉,上上行行至至下下颌部部,环绕口口唇唇,沿沿面面颊,分分行行至至目目眶下。眶下。 w 分分支支:从从胞胞中中出出

78、,向向后后与冲脉偕行于脊柱前。与冲脉偕行于脊柱前。 w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w 调调节节阴阴经经气气血血:任任脉脉行行于于腹腹面面正正中中,多多次次与与足足三三阴阴经经及及阴阴维维脉脉交交会会,总总任任阴阴脉脉之之间间的的相相互互联联系系,调调节节阴阴经经的气血,为的气血,为“阴脉之海阴脉之海”。 w “任任主主胞胞胎胎”:起起于于胞胞中中,任任,含含妊妊养养之之义。任任脉脉能能调节月月经,促促进女女子子生生殖殖功功能能,与与女女子子妊妊娠娠有有关关,为生生养养之之本本,故故“任任主主胞胞胎胎”。 3、冲脉、冲脉w 起起于于胞胞中中,下下出出会会阴阴,从从气气街街起起与与足足少少阴阴经经相相并并

79、,挟挟脐脐上上行行,散散布布于于胸胸中中,再再向向上上行行,经经喉喉,环环绕绕口唇,到目眶下。口唇,到目眶下。 w 分分支支1 1:从从少少腹腹输输注注于于肾肾下下,浅浅出出气气街街,沿沿大大腿腿内内侧侧进进入入腘腘窝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w 分分支支2 2:从从内内踝踝后后分分出出,向向前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w 分分支支3 3:从从胞胞中中分分出出,向向后后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w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w 冲,有冲,有“要冲要冲”的含义。的含义。 w (1)(1)调调节节十十二二经经气气血血:有有“十十

80、二经脉之海二经脉之海” 之称。之称。 w (2)(2)与与女女子子月月经经及及孕孕育育功功能能有有关:有关:有“血海血海”之称。之称。4、带脉、带脉w 起起于于季季胁胁,斜斜向向下下行行到到带带脉脉穴穴,环环绕绕一一周周。在在腹腹面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w w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w 带带脉脉围围腰腰部部一一周周,状状如如束束带带,以以约约束束纵纵形形诸诸脉脉,调调节节脉脉气气,使使纵纵行行诸诸脉脉之之脉脉气气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5、阴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阳跷脉 阴阴跷脉脉起于足跟内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足少阴经的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照海穴,沿内

81、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的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阳跷脉会合。脉会合。 阳阳跷脉脉起于足跟外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足太阳经的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下肢外侧后后缘上行至腹部,上行至腹部,经腹部,沿胸部后腹部,沿胸部后外外侧,经肩部、肩部、颈外外侧,上挟口角,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阴跷脉脉会合,再上行会合,再上行进入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会于项后。后。 基

82、本功能基本功能 (1 1)主司下肢运主司下肢运动 (2 2)主司眼主司眼睑开合开合6、阴维脉、阴维脉 阳维脉阳维脉 阴维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

83、部,分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一)经别(一)经别 即即别行的正经(大分支)别行的正经(大分支)。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重要支脉。其循。其循行分布特点:行分布特点:离、入、出、合离、入、出、合。 阴经经别阴经阳经阳经经别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

84、肘、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膝以上)别出(称为“离离”),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为“入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出”)而上头面,)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相为表里的阳经经别阴经的经别合入相为表里的阳经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脉(称为“合合”)。)。故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故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离、合、出、入”来概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合”,十二经别共,十二经别共组成组成“六合六合”。(二)别络(二)别络 从经脉别出

85、的小分支从经脉别出的小分支,大多,大多分布于体表。分布于体表。“斜行左斜行左右右”。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十六别络”。 别络别络以其别出的穴位命名,以其别出的穴位命名,如:手太阴经别络为列如:手太阴经别络为列缺,手厥阴经别络为内关,手少阴别络为通里。缺,手厥阴经别络为内关,手少阴别络为通里。 十二经脉别络主要分布在四肢部,从肘膝以下分出,十二经脉别络主要分布在四肢部,从肘膝以下分出,阴经的别络走向与它相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的别络走向阴

86、经的别络走向与它相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的别络走向与其相为表里的阴经。与其相为表里的阴经。 (三)经筋(三)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分为十二部分,称分为十二部分,称“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四)皮部(四)皮部 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全身皮肤划分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称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所在。气散布所在。 经别 十二经别 体内 别络 十五别络 体表 经筋 皮部经脉分出 的支脉加强了表里 两经之间

87、的 十二经脉的 连属部分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主要生理功能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主要生理功能 连 于 筋 肉约束骨骼, 利于关节 分布于体表皮肤抗御外邪, 传导病变 构成经络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气血阴阳,但与构成经络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气血阴阳,但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为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为经络之气经络之气,或经气,络,或经气,络气。经络之气来源于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气。经络之气来源于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经络的生理功能与应用1 1、联络脏腑与体表联络脏腑与体表(五体)(五体) 2 2、联络脏腑与官窍联络脏

88、腑与官窍 3 3、联络脏腑与脏腑联络脏腑与脏腑 (1 1)表里两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表里两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 (2 2)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 4 4、经脉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 (1 1)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2 2)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一)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下上(一)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下上一、经络的基本功能一、经络的基本功能(二)通行气血阴阳(二)通行气血阴阳(三)感应与传递信息(三)感应与传递信息 体表体表脏腑,脏腑脏腑,脏腑体表体表(四)调节机能活动(四)调节

89、机能活动 维持机体的平衡协调维持机体的平衡协调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 督脉督脉“总督诸阳总督诸阳” 任脉任脉“阴脉之海阴脉之海” 冲脉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 带脉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维阴维维络诸阴经维络诸阴经 阳维阳维维络诸阳经维络诸阳经 阴跷、阳跷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分主一身左右阴阳2、调节十二经脉的的气血与阴阳、调节十二经脉的的气血与阴阳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它奇经还具有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它奇经

90、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经、带、胎、产经、带、胎、产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密切联系,加强了某些脏腑间的沟通。腑以及肾脏有密切联系,加强了某些脏腑间的沟通。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2、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一)阐释病理变化(

91、一)阐释病理变化 传递病邪、反映病变传递病邪、反映病变 1 1、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肝火可犯胃、犯肺。抵小腹、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肝火可犯胃、犯肺。抵小腹 、布两胁,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布两胁,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 2 2、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 3 3、心火可下移小肠。、心火可下移小肠。 4 4、大肠腑气不通,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大肠腑气不通,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 5 5、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故真心痛常放射至上、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故真心痛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肢内侧尺侧缘。

92、6 6、胃火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心火上炎可、胃火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生疮。见口舌生疮。五、经络学说的应用五、经络学说的应用(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经经络络有有一一定定的的循循行行部部位位和和络络属属脏脏腑腑,可可反反映映所所属属脏脏腑腑的的病病证证,临临床床可可根根据据疾疾病病症症状状出出现现的的部部位位,结结合合经经络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如如两两胁胁疼疼痛痛,多多为为肝肝胆胆疾疾病病;缺缺盆盆中中痛痛,常常是是肺肺脏脏的的病病变变。头头痛痛,痛痛在在前前额额者

93、者,多多与与阳阳明明经经有有关关;痛痛在在两两侧侧者者,多多与与少少阳阳经经有有关关;痛痛在在后后头头部部及及项项部部者者,多多与与太太阳阳经经有有关关;痛痛在在巅巅顶顶者者,多多与与厥厥阴阴经经有有关关。伤伤寒寒论论的的六六经经分分证证,即即是是在在经经络络学学说说基基础础上上发发展展起起来来的的辨辨证证体体系。系。 经经络络循循行行的的部部位位,或或在在经经气气聚聚集集的的某某些些穴穴位位,可可有有明明显显的的压压痛痛或或有有结结节节状状、条条索索状状的的反反应应物物,或或局局部部皮皮肤肤出出现现某某些些形形态态变变化化,也也常常有有助助于于疾疾病病的的诊诊断断。如如肺肺脏脏有有病病时时可可在在肺肺俞俞穴穴出出现现结结节节或或中中府府穴穴有有压压痛痛;肠肠痈痈可可在在阑阑尾尾穴穴有有压压痛痛;长长期期消消化化不不良良的的病病人人可可在在脾脾俞俞穴穴见见到到异异常常变化等。变化等。(三)指导疾病的治疗(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 1、指导针灸推拿指导针灸推拿 (1)指导循经取穴)指导循经取穴 (2)指导推拿按摩)指导推拿按摩 2 2、指导药物治疗指导药物治疗(药物归经药物归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