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立德树人关注发展关键能力引领提升--2024年高考地理学科新课标卷评析

g****z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18.78KB
约9页
文档ID:569555238
立德树人关注发展关键能力引领提升--2024年高考地理学科新课标卷评析_第1页
1/9

立德树人关注发展,关键能力引领提升--2024年高考地理学科新课标卷评析2024年高考地理科试卷共有三种类型,即全国甲卷、新课标卷和地方卷使用情况如下:结合收集的试卷信息,下面仅以新课标卷为例分析一、2024年新课标卷总体评析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命题设计遵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一核四层四翼”的基本要求及其实施路径,体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突出试题情境创设与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贯彻落实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素材话题和考查任务的设计较为合理,积极探索降低试题难度和发挥导向作用的平衡,服务“双减”政策落地;通过对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稳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有利于高考育人功能的发挥2024年的新课标卷地理科高考命题继续坚持“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理念,选材源于教材、超越教材,联系实际,引入新的真实案例,创设不同的情境,将理论与现实中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背景下,发挥不同水平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

二、2024年新课标卷试题多维细目表从试题考查课标内容要求可以看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并重自然地理在必修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选择性必修一比如第6~8题,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传统上被认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区为何能发育出雨林”“被普遍认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贫瘠的喀斯特地区为何能长出参天大树”,实现对喀斯特地区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地理系统的综合考查第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循环与水安全试题着重区域认知,以区域为背景的试题,能够较好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比如,第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功能疏解与再集聚的矛盾,考查学生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理解,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第37题,将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凝练成五个典型的地理问题,将自然地理主要内容融入一个情境,涵盖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深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试题情境和任务高度统一,科学问题和分层设问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考查的深度,又适度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三、2024年新课标卷试题解析下面仅以第1-3题为例分析,后面各题基本雷同试题】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有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图2是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1-3题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传统村落是特定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第1~3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四、2024年新课标卷试题启示1.熟悉新课标要求:了解并熟悉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包括知识点、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等。

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对接2.系统复习与巩固:将高三学年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复习与巩固重点复习新课标的核心知识点和难点,注重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和现象的深入理解3.考点解析与讲解:学生在日常地理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基础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会在试题中有详细说明比如第6~8题,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传统上被认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区为何能发育出雨林”“被普遍认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贫瘠的喀斯特地区为何能长出参天大树”,实现对喀斯特地区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地理系统的综合考查根据日常所学可以知道该地区对应的自然环境这些都是隐藏在试题中的基础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合理利用是解题的关键之一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避免进入盲目刷题和崇拜难题的误区掌握基础是学习进步的坚实后盾因而对于每个考点,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4.模拟考试与实战演练:组织模拟考试和实战演练,让学生熟悉考试的形式和要求,提高应试能力和答题技巧及时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并改进。

5.引导学生思维拓展:在地理学习中,不仅要看到单个的地理现象,还要梳理该现象涉及因素,用综合思维方式去分析地理事物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图表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思维如第4~5题,以工业园区规划的各功能分区容积率差异为背景,通过文字信息与示意图的呈现,考查学生迁移所学内容,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6.关注实际应用与跨学科融合:高中阶段地理知识是一张明确且逻辑性强的知识网络新课标卷中,分析不同时代下相同的地理现象,使地理知识脱离模板,知识运用更加基础且更加灵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知识网络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结合更加紧密而学生应该总结汇总所掌握的知识,脱离死记硬背环节,成为学生自己掌握的科学体系无论是在考试做题还是在生活中,都能熟练运用使知识进入现实世界,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再解决如第37题,将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凝练成五个典型的地理问题,将自然地理主要内容融入一个情境,涵盖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深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试题情境和任务高度统一,科学问题和分层设问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考查的深度,又适度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五、2025届备考建议(一)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评价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平时注重研究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加强高考试题和平时试题与课程标准的联系,用教材的知识点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来诠释课程标准,使其教学化复习中将具体知识逐一对准课标加以落实借用《金考案》、《新亮剑》等资料,通过平时单元检测与模块检测对题目加以补充所做题目尽力全批全改对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特别指导二)以问题为核心,优化教学方法强化问题目标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对教材内容归纳处理,结合各种资料,总结后争取整理成学习卡的方式下发,并对学生严格要求,落实好基本知识课堂上要及时加以检查提问巩固,然后引领学生注重运用对于所做的主观题目必须落实到纸面上,并加大检查力度,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的坏习惯每次训练都要以笔答的要求为训练标准,要求语言精炼、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做到回答问题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坚决杜绝念书回答和死背书回答,答题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保证课堂提问按高考实战的要求,把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落实在课堂中。

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指导,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要求和解题技巧,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尤其是对探究性和研究性题目的解题指导三)精选题目,限时训练,优化训练过程,出题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并重点详略得当的讲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疑难题笔记本,以备后来检索使用,杜绝错过的题照旧错的现象发生讲评一要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四)加强备课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集体备课要突出重点:一是围绕课标、评价、真题、基础的巩固、结构的构建、难点的突破、能力的提升、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优化、重点问题的选取、题目的编选、学法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二是备课组长做好分工和检查,按阶段、分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按照要求先周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集体讨论后分头执行三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坚持“课后反思”的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加强与外地信息的交流五)复习要稳扎稳打,注重反思复习要稳扎稳打,不要盲目的去做题,每次练习后都必须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注意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应试的技巧和心理的训练要从高三的第一节课开始,要贯穿于整个高三的复习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老师在讲课时尤其是考试中主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教育学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