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9536057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DF 页数:105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

2、边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 8 课时。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课时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 课时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1 课时第四节 测平均速度 1 课时复习和总结 4 课时11 11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

3、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 、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

4、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 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时间的单位:秒(s) 、分(min) 、时(h)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

5、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五)教学后记21 12 2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

6、以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 1.2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

7、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 同时绕太阳公转, 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 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 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 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

8、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 1.24 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 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图 11.14 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 22 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9、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五)教学后记:(五)教学后记:1 13 3 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 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 5000 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二)讲

10、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4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单位:m/s 或者是 km/h例题:书本

11、 23 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例题:书本 20 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 1.33。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 22 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

12、后记(五)教学后记5第二章第二章声现象声现象第一节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

13、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 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 ,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 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最后以选

14、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 课堂交流, 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 、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教学过程】(一) 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6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课堂交流:由学

15、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3作业:(1)思考与练习2。(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二) 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

16、播需要通过介质。(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 和 2(其中 2 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阅读课文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空气速度(米/秒)3407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10 倍水木材(松树)铁、玻璃15003300500044 倍97 倍147 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

17、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 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 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思考与练习1、3、4、5。(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 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教学反思】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

18、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 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

19、声音的道理;骨传声。8难点:骨传声。【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 经过哪条途径, 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

20、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教材第 18-19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立体声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2.0) ,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

21、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 (左,右)(左,右) 。利用人。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 ,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 MP3,MP4MP3,MP

22、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2.0)的立体声,)的立体声, (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 。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7.1) ,我,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9第二节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重、难点重点:表

23、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3教学模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器材】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 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 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 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 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

24、通过探究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 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

25、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 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1 0同 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 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 讨论得

26、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敲 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换个声源, 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 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投影:活动 2:探究决

27、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 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 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 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 引起猜想。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 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 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 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

28、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段文字。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投影: 例 如, 合唱时有人说 “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 或 “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 ,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 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 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 描述响度。)练习:一个男低音

29、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3音色(投影:活动 3:辨别声音)(听一听)、 (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阅读课本 “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阅读课本 “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 1三、小节四、课

30、堂练习1听力题:2填空题: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A响度 B音调 C音色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 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A响度 B音调 C音色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A响度 B音调 C音色五、课后作业1课本 1、2、3、42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ABCD【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

31、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节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

32、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 2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 P26 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

33、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 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

34、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 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 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第四节第四节声的利用声的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

35、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 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 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 B 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教学后记】本节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STS 教育。1 4第三章物态变化

36、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第一节温度计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实验器材】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每一组学生实验桌上使用的器材)【演示器材】焦耳定律演示仪演示温度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将事先制作好的“冰糖”发给学生,在吃了无数次的冷饮之后

37、,用心去体验“冷”的感觉。(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师:有什么感觉?生:冷,热。师: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多媒体显示)3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学生进行“冷” “热”的体验: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师: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感觉呢?生:看来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物, 然而这种经验和感觉今天遭遇到了挑战,怎么办?用科学武装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让我们拿

38、起武器,迎接挑战!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师: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 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 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 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生:液面上升了。师:停止加热,继续观察。1 5生:液面下降。师: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生: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师:很好!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

39、热胀冷缩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多媒体显示)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师: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 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B0 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的)。C100 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D

40、1 摄氏度:0和 100之间等分 100 份,每个等份代表 1。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7,读作:37 摄氏度。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负 15 摄氏度或零下 15 摄氏度。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 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 100 度, 1600 度。 你认为妥当吗?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28 摄氏度”怎么写?“零下 8 摄氏度”怎么写?3、尝试探索,学会使用1 6师: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生 A:一支测普通的温度,一支是测体温的。生 B:上面标的数字范围不同。生 C: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也不

41、同。生 D:体温计的下面是弯的。生 E: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生 F:体温计的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师:非常的棒哦!同学们都作了细致的观察。 这里包含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测量时必须遵守的两个要求观察量程和分度值。A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量程为:20110。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B分度值最小一个代表的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完成)师:两支温度计就在空气中,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应该就是空气的温度,请大家读出来。生 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示数为:(注意单位)。生 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

42、读不出来。师:为什么读不出来呢?生:现在的空气温度没有达到体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师:回答的很好!没有读出空气温度的同学可能有些气馁,没关系,请做下一个环节测体温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放在腋下,根据经验, 要等待一会,在等待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 P78“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A朗读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4.1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请大家拿出温度计,读出

43、自己的体温生 A: (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 (不断的下降)生 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师: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生 C: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在弯管处的水银断开了。师:这正是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读出温度的奥秘。 那么,如果另一个同学也想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能否马上就拿过来使用呢?生 D:我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测量体温之前要甩动体温计,所以我们也要甩一下再测量。师:对。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

44、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师: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请同学们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以正确的方法同时放入热水中。1 7(此时,手拿体温计的同学可能会犹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勇敢地尝试)生:哎呀!我的体温计坏了。师:坏了就好啊!从中大家能获得什么启示呢?生 B:温度的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的三、归纳小结,巩固知识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 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想呢?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生:(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作归纳)结

45、束语:同学们,了解了温度,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我们将踏上探究“物态变化”的征程,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大的收获!附练习: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沸水的温度是_。(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列举两种)。(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读作_。(4)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 它的下端是_, 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2该选哪一项?(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A体积大小 B运动快慢 C冷热程度 D振动快慢(2)

46、20的正确读法是()A零下 20 度 B零下摄氏 20 度 C负摄氏 20 度 D零下 20 摄氏度(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 C用酒精灯烘烤 D用医用酒精擦抹3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

47、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 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1 8(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 39, 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 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图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_。6图中有A、B、C、D 四种测量水温

48、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A:_B:_C:_D:_第二节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设计理念】【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 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区别物质的气

49、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1 9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

50、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仪器】【教学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一、新课引入教师讲述: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动画展示: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 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 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归纳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

51、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联系生活: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 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 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 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点明课题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动画展示: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 (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引出问题: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设计意图:设

52、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 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二、进行新课二、进行新课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 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进行实验:(1)四个同学为一

53、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2 0(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3)第1 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 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 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 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 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要求从 50开始计时, 实验员每隔 1 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

54、收集的数据。分析论证: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组评估: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 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 怎样解释?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 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 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

55、念。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2 1知识扩展: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 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 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 教师应通过

56、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 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 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 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 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 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

57、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前沿科技: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学以致用: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 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 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

58、学的世界观。(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基本规律:基本规律:(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基本技能:基本技能:(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熔化和

59、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 2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4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五)作业设计(五)作业设计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熔化过程用了_min,该晶体可能是_。2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海波第5 min 开始熔化,第 11min 熔化完毕;石蜡第 2min 开始变软,第 12m

60、in 全部熔化完毕。加热1时间/min海波的温度/石蜡的温度/23456789101112121440424446484848484848485356594041424446474849515254565963请你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下面各题:(1)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2)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参考答案:10;2 (1)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3冰。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 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 什

61、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 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2 3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 节“想想做做”3 个,科学探究活动1 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知道蒸发可以致冷。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3情感、态

62、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用具教学用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 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二、进行新课二、进行新课活动活动 1 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 塑料袋鼓了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清楚看 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 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 从热水

63、中拿出塑料袋, 过一会, 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 “酒精到哪里去了?” 、 “为什 么塑料袋会鼓起来?” 、“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活动活动 2 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 : 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 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 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 :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 让同学们相互讨论、 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

64、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 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 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 温度的变化, 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时间/min温度/气泡变2 4化情况 分析和论证 :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收集同学们填在表格的数据,

65、进行分析说明,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 知道了沸腾的条件。 评估 :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 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 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合作与交流 : 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 促使同学们之间要懂得相互合作, 在交流过程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活动活动 3 3:“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

66、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活动活动 4 4:课文里的“想想做做”,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2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并用扇子扇,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发吸热过程, 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有蒸发致冷的效果。活动活动 5 5:再一次重复活动,让学生观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气体液化,体会液化的一种途径温度“降到足够低”的含义,而利用压缩体积进行液化这种方式学生不熟悉, 可以举液化石油气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例子。活动活动 6 6:指导学生阅读“STS 电冰箱”的内容,让学生逐步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生活,解释实际

67、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新 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 化的内容分为 3 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 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 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 过程。2 5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 还可以体

68、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节约用水,注重环保,崇尚科学。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辨证主义观点。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 生产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 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

69、象的物理道理,且知道我们的生活环境才是我们最好的实验室。【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2、难点:(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热水)、冷水、碘、试管、试管夹、试管塞、火柴、等。【教学过程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具准备】一、课题引入一、课题引入1 1、【情景创设,设问激趣】、【情景创设,设问激趣】烈日

70、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 而现在, 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态物质, 顷刻间乌云密布, 下起了大雨,问: “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2 2、【复习基础,导入新课】、【复习基础,导入新课】(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二、新授二、新授 1 1、【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71、【实验探究,获取新知】探究一、碘的升华和凝华探究一、碘的升华和凝华(学生分组实验)2 6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固体和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变吗?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 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它能直接变成气体(碘蒸汽)吗?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固体可以直接变化成气体,碘可以直接变成碘蒸汽。实验设计:实验设计:(1)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2)碘变成碘蒸气后,再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进行实验:(说明碘蒸汽有毒,所以加热时瓶口要塞紧)(1)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2)碘变成碘蒸气后,再放入凉水中。现象观察: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72、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固体直接变为气体要吸热;气体直接变为固体要放热学生交流结果,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结论: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2 2、【交流评估,形成概念】、【交流评估,形成概念】(1 1)概念)概念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放热。(2 2)学生举例,交流)学生举例,交流让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

73、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 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 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 小、消失、有气味等)3 3、【知识迁移,学会运用】、【知识迁移,学会运用】(1 1)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课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图片: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说明樟脑丸不是卫生球, 卫生球实际是萘丸, 萘有一定毒性,不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 年国家工商局印发了“关于制止以萘丸冒充樟

74、脑丸坑害消费者行为的通知。”)白炽灯灯丝变细。(知识链接:灯丝发光正常温度是2000 摄氏度左右,钨丝熔点是3410 摄氏度。)(2 2)自然现象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课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图片:树上的“雾凇”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3 3)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升华和凝华的应用让 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 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 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 给食品降温

75、,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4 4)探究二:露、霜、雾、雨、云、雹和雪的成因)探究二:露、霜、雾、雨、云、雹和雪的成因2 7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答疑:教师答疑:如果要解决,就要弄清几个问题(雾、露现象学生能解释)第一: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 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微小的颗粒,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 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第二:云中的小水珠

76、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第三: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出现在地面上当露点低于0 时,则水蒸气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 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附着在离地面稍远的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的如果雨在落下时骤然遇到0 以下的冷空气,雨便凝固成冰块,冰块若遇地面向上的风暴把冰块向上吹入热空气层中, 这层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凝结在冰块四周, 下落时又遇有 0 以下的冷空气上升时,冰块外面又结一层冰,如此反复上下,到冰块很大时,形成雹落下, 这就是可怕的冰雹 在高空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成小冰晶, 这就是美丽的雪

77、花了三、课堂练习:三、课堂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五、课后作业:五、课后作业:收集生产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五升华和凝华一、定义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二、特点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三、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教学后记】【教学后记】1.1. 本节课内容贴紧生活,而且实验设计简单易行,要充分运用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时,强调注意安全。2 8第四章第四章光现象光现象第一节第一节光光

78、的的 传传 播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光现象(收

79、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二、进行新课1、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思考、讨论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 :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反馈练习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提出问题2、光的传播教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

80、径传播出去的?学生:观察、思考猜想假设2 9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 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小组实验分析实验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讨论、交流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A光手电、水B激光手电、汽水瓶C激光手电、玻璃砖D激光手电、白纸E激光手电、平面镜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81、:(板书: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巩固反馈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实际(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讨论应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观察生活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阅读比较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

82、些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反馈.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巩固练习三、本课小结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四、作业设计3 0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 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 “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

83、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 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他们在思考之后, 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 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第二节第二节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

84、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行新课1.光反射的规律3 1教师: 光传到两种

85、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 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实验一:1.按照课本图 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 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

86、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

87、逆。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画法:过入射点画法线;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3 2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演示四: 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

88、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 (图略)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教师分析实例: 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 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 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 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四、归纳总结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2.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五、课外作业【教学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应

89、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第三节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教材特点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 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 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

90、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 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 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 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 STS” (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3) 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 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 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

91、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 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 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3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对平面镜、 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

92、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分组:同样大的5 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演示: “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 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 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 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 问题性

93、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 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 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 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 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 引入课题: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

94、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 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 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 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 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3 4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投影课题:2

95、.3平面镜成像二、 进行新课1 、仔细观察 、激发问题(提出问题)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教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 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教师: (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

96、完毕, 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过渡: 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 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 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 )2、各抒己见 提出猜想过渡: 研究之前, 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

97、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有关。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过渡: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 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 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3、设计讨论 探究规律启发: 请大家拿出平面镜, 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 )因此,

98、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 ,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 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追问:假如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较清楚,有什么办法?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3 5探究 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学生先讨论 1 分钟,然后动手尝试。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强调:象这

99、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过渡:像的位置找到了, 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探究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讨论: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用到什么仪器?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交流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

100、。 (2 分钟)学生动手。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 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 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探究 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

101、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启发: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 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 当然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交流评估: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把镜子倾斜放置,发现像和物体大小依然相等,说明像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无关等等。 )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 “等大、等距、连线垂直”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来进行,针对刚刚接触物

102、理不久, 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二学生来说, 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 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式, 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看似热闹, 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3 6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 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 师生处理起来都很困难, 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 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4、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和

103、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三、联系实际 反馈应用 :1、 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那一张图?2、 某同学身高 1.6 米,平面镜高 2 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3、 该同学距离平面镜 1 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4、 当该同学后退 0.5 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 “魔箱”中有一块平面镜)过渡: 请大家想想, 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 日常生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平面镜会带来不利

104、的方面吗?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 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5、交流小结 回顾反思: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6、拓展与延伸:除了平面镜外,大家有没有见过表面弯曲的镜子呢?投影哈哈镜的图片:凸面镜和凹面镜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课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 (建议:如果找不到凸面镜和凹面镜, 大家可以用喝汤的不锈钢调羹的正面和反面来代替)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时常识性了解

105、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可以在课后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仪器做实验能力。3 7【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段,有力的降低了教学中的难点,突出了重点,教学效果很好第三节第三节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能叙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结论;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

10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 再次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教材分析】本节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 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 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 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 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 学生不能用准确的

107、物理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 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二、进行新课1、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分组实验 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 慢慢地向碗里倒水, 随着水面的升高, 观察者看到了硬币, 还会发现硬币

108、升高了。学生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3 8教师引导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 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 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 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 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 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 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 ,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 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 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讨论光的折射定义板书:光的折射:

109、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现象,教师做补充。2、 光的折射规律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 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 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下面我们首先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出现的光的折射现象。并用作图法作出光路图。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做出猜想: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实验探究:提示: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110、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分析与论证: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让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交流。想一想:1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砖表面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2当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入时,折射光线变化有什么规律?本问题小结:1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2光折射时光路可逆。学生活动3 9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1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三、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111、1、光斑为何向左移动?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提示学生可通过画图分析四、板书设计第四节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较多,琐碎一些, 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都是围绕教学目标主要展开教学, 以

112、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铺开教学。 教学中可 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对学习的内容稍作加深,如通过作图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归纳总结:无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或是光从水(或玻璃) 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1本节实验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 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硬币放入水中后,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2本节实验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

113、力,做每个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 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第五节第五节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4 0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

114、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档光板、白光屏。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 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115、2.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比较哪组表现的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进行新课1、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2、色光的混合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

116、混合而成的。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 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基色(课本图437) 。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3、物体的颜色。(1) 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

117、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 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2) 不透明体的颜色4 1演示实验: 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 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4、颜料的混合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学生分析总结出红、黄 蓝为三原色。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 观察混合后的颜

118、色。 学生分组做实验,体验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不同。【课堂小结】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 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 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板书设计】第四节光的色散一、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二、色光的混合三基色:红、绿、蓝三、物体的颜色四、颜料的混合三原色、红、黄、蓝【布置作业】做一做“水三棱镜”和“七彩陀螺”。第六节第六节看不见的光看不见的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

119、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教学难点】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教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4 2【教学用具】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生白光是复色光.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

120、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二、新课教学1、红外线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生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生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 人辐射的红外线比

121、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生 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生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1214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Hz510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

122、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 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补充后教师板书一、红外线1.特性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4 3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2.应

123、用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红外线遥感.红外线遥控.2、紫外线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生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生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生紫外线能杀菌.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生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生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

124、施.生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生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1416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 7.510Hz510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 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 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讲解完后板书二、紫外线1.特性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125、很强.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2.应用医用消毒.防伪措施.生理作用.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4 4四、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文.2.课本 P53.3.复习本章内容.【板书设计】1.红外线特性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应用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2.紫外线特性紫外线的化学作用.紫外线的生理作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应用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医用消毒、防伪.第五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第一节透镜透镜【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

126、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

127、论.【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4 5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 、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 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 上课时, 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 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

128、望远镜来观察, 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 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 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 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生什么叫透镜?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生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二、进行新课教学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

129、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中间厚、 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convexlens),中间薄, 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concavelens) .(板书)师凸透镜和凹

130、透镜生活中常用到, 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 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再看(课本所示) ,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4 6想想做做师 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 正对着太阳光, 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生有亮点.师亮点是怎么

131、形成的?生 “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生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生亮点是光会聚的.生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生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生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

132、实验.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 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 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 ,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 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 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

133、,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 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动手动脑学物理 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方法(2) :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

134、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 A、B 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 3cm 和 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图 A 偏折得厉害,图 B 偏折得不厉害.生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生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 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4 7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 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

135、?先猜测一下.生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生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生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师 学生们都猜想, 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 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 并说出理由.方法(1)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方法(2)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方法(3)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生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生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生 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

136、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三、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四、布置作业 P62 1、2、3、4、5【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要从透镜的外观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两个方面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第二节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

137、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 15cm 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4 8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板书:3.2 生活中

138、的透镜二,展示目标:(投影)三,课堂导学:导学“照相机”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 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 照相机。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的像。(2)胶卷上涂着一层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像距,像_物体

139、(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学生自学课本想想做做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做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 的凸透镜, 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2)看一看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 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导学“投影仪”1.学课本投影仪

140、一、二、三段(1)认真观察图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_镜。(2)投影仪的构造有:_(3)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2.示: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 投影片 F 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正倒、 大小, 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 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3.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并填表。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导学“放大镜”做一做,看一看4 9自演学1.把手中的凸透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

141、征,教师予以点拨)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看到的像的特征)3.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_镜,像比物_(大、小)像与物在透镜的_侧(同、异) ,所成的像是_的(倒立、正立) 。 (学生完成表格).当堂训练: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1、2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课标导练1、2、3、4、5、6、8、11、1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导学“实像和虚像”自学课本“实像和虚像”部分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1 ,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 ,能否用光屏承接; 3 ,能否用眼看到; 4 ,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

142、的同异侧。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 , 并对应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五课后练习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3、4【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透镜镜 头成像特点(大小、倒正、虚实) 像距与物距比较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实像、虚像的特征:【教学反思】本节课要安排好课前调查活动, 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有初步的认识; 课后要求学生制作水放大镜、 冰放大镜及自制模型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

143、做准备。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它是学生在学习第 1 节“透镜”, 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 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 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 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

144、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5 0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 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 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 第1 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 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 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

145、有猜想的理由, 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 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 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 测量什么、 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 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146、。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重点难点】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教学

147、过程】一、引入新课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 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 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二、新课导学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 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猜想: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 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 倒5 1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设计实

148、验: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明确实验观察什么、 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位置。根据猜想, 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

149、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见附表)分析与论证教师事先画好表格,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并进一步思考、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 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 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当 fu2f 是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 u”“”“=”)。8.38.3摩擦力摩擦力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

150、关(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 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 无论道路多么光滑, 总会慢慢停下, 为什么? (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 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二新课教学(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

151、时, 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7 0图甲图乙图丙(二)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可用公式:f=uF f 表示摩擦力( N) u 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 表示压力(N)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三)摩擦的

152、利与弊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四)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五)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三小结。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作业:课本 3、4。六教学后记:7 1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49.19.1压压 强强课时:2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

153、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

154、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用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沙漠之舟-骆驼、运动员穿的钉鞋等)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 、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如图 1 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图 1)(二)压强利用探

155、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7 2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 P 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压强的公式:如果用 P P 表示压强、表示压强、F F 表示压力、表示压力、S S 表示受力面积。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P-压强压强-帕斯卡(帕斯卡

156、(PaPa)F-F-压力压力-牛顿(牛顿(N N)S-S-受力面积受力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mm2 2)1Pa = 1N/m1Pa = 1N/m2 2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强的物理意义:以 P=20Pa 为例,P=20Pa=20N/ 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20N。练习:练习册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练习:练习册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 ,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 (1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157、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 (1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练习册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 2、3六教学后记:9.29.2液液 体体 压压 强强课时: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

158、部压强听方向。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7 3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用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 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 (潜水艇) 、 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

159、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 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 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

160、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 1)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2) 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 3)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 4) 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练习:练习册(二) 、连通器连通器1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2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161、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练习:练习册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六教学后记:7 49.39.3大大 气气 压压 强强课时:2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

162、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用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吸盘、 用吸管吸饮料、 吸墨水、 注射器吸药水等, 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

163、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想想做做”2通过演示(录像)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 、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把把 760mm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

164、准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7 5P P0 0 = 760mmHg =1.013 = 760mmHg =1.01310105 5P P。练习:练习册3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海拔在海拔 3000m3000m 以内,以内, 大约每升高大约每升高 10m10m, 大气压减小大气压减小 100Pa100Pa。练习:练习册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5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册五布置作业:

165、课本六教学后记:9.49.4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课时: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用具: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

166、课教学(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 上面空气的流速大, 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7 6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练习:课本(二)飞机的升力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 下方气流通过的

167、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升力。练习:练习册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六教学后记:7 710.110.1浮力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教学重

168、点】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具学具】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设

169、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 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 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二、探求新知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 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 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 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 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教师演示: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

170、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7 8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板书:一、什么是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

171、际的探究, 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 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 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

172、,评价、鼓励学生。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板书:2大小 F 浮GF)设计说明: 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 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 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快乐游戏: 造“船”比赛。 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 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

173、跟什么因素有关?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 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的重力、 物体的体积、 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 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学生分组探究:(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4)利用测

174、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 “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7 9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即:

175、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 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教师活动: 总结学生的结论: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即F 浮G 排)设计说明:探究浮

176、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经历知识建构过程, 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 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三、智力快车道: (投影展示)1小发明: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一个能直接测浮力的测力计。2智多星:完成课本上的例题。设计说明:通过小发明制作和智多星, 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从物理走向社会。四、收获平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

177、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 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 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板书设计:10.210.2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一、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 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8 0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二、教学

178、目标1通过边学边实验,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 引导学生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并用实验“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探索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和总结实验结论,以及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3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2)难点: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学过程】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阿基米德原理课时1 课时1通过边学边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 并用实验“发现”阿基米

179、德原理, 探索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和总结实验结论,以及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3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1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2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突破方法实验、猜想与推理难点教具教学盛水(盐水)烧杯,重物,乒乓球,弹簧测力计,溢杯,小烧杯、 (每 2 人一组)铁架台,有关投影片等。启发式教学8 1方法教师活动一、引入新课问:在操场上踢足球时一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河里,球就能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一)1举例说明

180、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物体受到浮力,2学生边学边实验,感受浮力的存在。问题 1:物体浸没在水或盐水中时是否受到浮力?方向如何?能否用测力计来测量其大小?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1)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为_N。(2)把重物浸没在水中或盐水中,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N。分析数据可得:浮力的概念: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测量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悬吊法F 浮GF问题 2: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是否受到浮力?能否测出大小?步骤 A: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 G步骤 B:把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弹簧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给足球做受力分析,判断受理情况。学生实验,把乒乓球放水中,并向下压,感

181、受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并对球进行受力分析,归纳浮力的方向。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有关结论。学生猜想答案,简述利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复习相关内容,同时引入新授课浮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自己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教学过程8 2测力计的示数为 F步骤 C:浮力的大小为 F 浮GF观察在物体缓慢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在物体逐渐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二)学生进行猜测: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 实验

182、2: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演示:石头与浮力;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不同时,物体受浮力大小的变化;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时,浮力大小的变化。分析并完善学生的实验表格物体进入液体中的体积V 浸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G排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3总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排液体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步骤和公式。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应用所

183、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8 3有关,与其浸没的深度无关。(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从以上实验初步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并且排开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读读议议有关“曹冲称象”的故事,再次说明上述现象。学生边学边实验验证这个观点。()设计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如何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实验所需的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盛有液体的烧杯,溢杯,空杯等。(2)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分析课本所给出的实验方法分析数据可得:物体全部浸没于液体中时F 浮G 排。问题 3:如果物体只是部分浸入液体中时,那么它所受的浮力是否还等

184、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呢?8 4学生根据前面所总结的内容自行设计实验,可分组讨论。进行实验,记录有关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有困难的学生可参考课本所给的方法。改进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归纳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分步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相关公式,既有利于学生记分析数据可得: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 F 浮G 排。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测量浮力的另一种方法:排液法:F 浮G

185、 排。(3)进一步讨论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m 排 g 液 V 排 g浮力的大小与 液,V 排有关,且成正比关系。讨论 V 排和 V 物的大小关系:物体全部浸没于液体中时V 排=V 物物体部分浸入于液体中时V 排F浮,则物体下沉。如 GL2,起子。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3等臂杠杆:L1L2,天平。练习:一课一练作业:P593、4五教学后记:12 .212 .2滑轮滑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86、(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 0 1直接引入新课。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 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练习:一课一练。作业:3四教学后记:12.312.3机械效率机械效

187、率【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 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加深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 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和媒体1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

188、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1 理解机构效率2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理解机械效率讨论,探究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 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 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1 0 2(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 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 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二、进行新课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生:

189、对沙子做的功。师: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师: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 ,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生: (计算回答)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生: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

190、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 有表示有用功;W 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生: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1 0 3生:计算回答。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生:讨论回答。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 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

191、什么问题?生:提出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生:做出猜想。(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 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 设计出实验的方案。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小组回答。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生:讨论回答。三、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思考回答。(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 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生:讨论回答。五、布置作业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板书设计】四机械效率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 1,常用百分数表示。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1 0 4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教学后记:1 0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