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9530808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9.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一、大气环境污染一、大气环境污染1.1.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 :自然源、人为源自然源、人为源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定源/移动源,点源/面源/线源/体源l点源:点源:通过某种装置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筒、集气筒等;通过某种装置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筒、集气筒等;l面源: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

2、场等排放源。排放源。l线源: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道路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的机动车排放源等。l体源: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污染物排放量与源强:污染物排放量与源强:l点源源强:点源源强: g/sg/s 、kg/hkg/h、 t/at/a;l面源:面源:g/mg/m2 2.s;.s;l线源源强:线源源强:g/m.sg/m.s;二、大气扩散过程二、大

3、气扩散过程1.1.大气湍流大气湍流l大气湍流是大气的流动特性:湍流大气湍流是大气的流动特性: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由于受各种大气尺度的影响,导致三维空间的风向、风速发生连续的随机涨落。l可分为:因机械或动力学原因引起的可分为:因机械或动力学原因引起的动力湍流动力湍流和因热力和因热力因子诱生的因子诱生的热力湍流热力湍流。v大气湍流扩散的强弱取决于大气湍流扩散的强弱取决于热力热力和和动力动力两因子。两因子。v在气温垂直分布呈强递减时,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在气温垂直分布呈强递减时,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v在中性层结情况下,动力因子起主要作用在中性层结情况下,

4、动力因子起主要作用l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d两者有两者有关。关。气温递减率:气温递减率:在大气环境中,气温随高度而变化的规律我们称其为气在大气环境中,气温随高度而变化的规律我们称其为气温递减率,用温递减率,用表示,表示,=-=-dT/dzdT/dz, , 值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值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情况而有所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干绝热干绝热递减率:递减率:一个干空气团或未饱和的湿空

5、气团绝热上升或绝热下一个干空气团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时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取降时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取100m100m)值,叫做)值,叫做干绝热干绝热递减率,定义递减率,定义d d= - = - dTdTi i/dz/dz d d;通常,;通常,d=0.98K/100m1K/100m。l和和d 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dd表示表示空气团空气团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每升降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每升降100100m m,自身温度升降,自身温度升降1K1K,则表示在实际则表示在实际大气大气中因受热而传递的不同高中因受热而传递的不同高度处温度的变化,它可正、可负、可大、可小。度

6、处温度的变化,它可正、可负、可大、可小。2.2.大气稳定度和污染大气稳定度和污染判断气团抬升的原理图判断气团抬升的原理图不同温度下的稳定度不同温度下的稳定度稳定0.8/100m d中性1/100m= d不稳定=1.2/100m dl大气的垂直稳定度(简称大气稳定度)通常用其判断大气大气的垂直稳定度(简称大气稳定度)通常用其判断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的强弱。大气稳定度分为:(边界层)中的湍流的强弱。大气稳定度分为:A A、B B、C C、D D、E E、F F六类(六类(B B为不稳定,为不稳定,A A、C C分别为强、弱不稳定;分别为强、弱不稳定;D D为中性;为中性;E E、F F分别为稳定

7、和强稳定)。分别为稳定和强稳定)。l动力湍流和热湍流的能源都是来自太阳的净辐射;特别是热动力湍流和热湍流的能源都是来自太阳的净辐射;特别是热湍流,它直接决定于净辐射通量中的显热通量。因此,在工湍流,它直接决定于净辐射通量中的显热通量。因此,在工程性质的应用中,常利用能反映显热通量的常规气象参数和程性质的应用中,常利用能反映显热通量的常规气象参数和其它一些容易确定的有关参数,来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强弱;其它一些容易确定的有关参数,来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强弱;如:云量、地面风速、太阳高度角、地面反射率和粗造度以如:云量、地面风速、太阳高度角、地面反射率和粗造度以及表面湿度有效因子等。及表面湿度有效因子等。

8、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以下四类情况: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以下四类情况: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较快,每升高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较快,每升高100100m m,下降温度大于,下降温度大于1K1K,即,即dd,成为温度递降或超绝,成为温度递降或超绝热降温。热降温。温度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温度在每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温度在每100100m m下降下降1K1K左右,即左右,即= =dd,称为中性。,称为中性。气温不气温不随高度而变,称为等温。随高度而变,称为等温。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简称为逆温。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简称为逆温。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曲线一般用低空探空仪测得。大气

9、中的温度层结曲线一般用低空探空仪测得。典型的烟羽形状典型的烟羽形状l扇型扇型( d,发生在稳定的,发生在稳定的大气条件下,典型的下部大气条件下,典型的下部逆温,逆温,晴天傍晚)晴天傍晚)l锥型锥型(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中(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中性性oror弱稳,烟云在水平和垂直方弱稳,烟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匀地向均匀地弥弥弥弥散,形成一个锥形的散,形成一个锥形的主体,多出现在阴天或大风条件)主体,多出现在阴天或大风条件)l波浪型波浪型(又称链条型,大气为(又称链条型,大气为不稳定,出现在太阳辐射强的晴不稳定,出现在太阳辐射强的晴天,小风,天,小风,d d)l漫烟型漫烟型(熏烟型,日出后23小时内,

10、上层逆温或夜间逆温日出后逐渐消散抬升至一定高度、下层不稳定)l爬升型爬升型(阁楼形、城堡形、屋脊形,在晴天的傍晚,逆温层在地面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当逆温低于烟囱高度而上层仍保持不稳定或中性时,就出现这种烟型。3.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风风l水水平平方方向向的的空空气气运运动动叫叫做做风风(垂垂直直方方向向升升降气流)降气流)l风风向向: 风风的的来来向向叫叫风风向向(1616个个方方位位圆圆周周等等分)分)l污染系数风向频率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平均风速l风风向向玫玫瑰瑰图图:统统计计所所收收集集的的长长期期地地面面气气象象资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

11、统计。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l某某地地区区1979-20081979-2008年年的的风风玫玫瑰瑰图图。同同心心圆圆表表示示风风的频率。的频率。l主主导导风风向向指指风风频频最最大大的的风风向向角角的的范范围围。主主导导地地位位风风向向角角风风频频之之和和30%,则则主导风有明显的优势。主导风有明显的优势。(2)辐射和云辐射l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以紫外线、可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v近地层

12、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v在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首先加热了地面,近地层的空在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首先加热了地面,近地层的空气温度升高,使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夜间地面辐射气温度升高,使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夜间地面辐射失去热量,近地层的空气温度下降,形成逆温,大气稳失去热量,近地层的空气温度下降,形成逆温,大气稳定。定。云云l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叫做云(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叫做云(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l云量云量: :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10分,国外分,国外8 8分)分)l云高云高: :云底距地面底高度云底距地面底

13、高度低云(低云(2500m2500m以下)以下)中云(中云(250025005000m5000m)高云(高云(5000m5000m以上)以上)l云状云状: :卷云(线)卷云(线), ,积云(块)积云(块), ,层云(面层云(面),),雨层云雨层云( (无定形)无定形) 云低低云云( 2500米米以以下下)中云(中云(2500-5000m)高云(高云(5000m以上)以上)(3 3)天气形势)天气形势(4 4)下垫面条件:)下垫面条件:山区、城市、水陆界面(如山谷风、山区、城市、水陆界面(如山谷风、热岛效应、建筑物下洗、海陆风等)热岛效应、建筑物下洗、海陆风等) (5 5)逆温)逆温l逆温不利于

14、扩散逆温不利于扩散辐射逆温、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锋面逆温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133p133p133p133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评价等级、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评价等级、评价范围1.1.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l基本内容:涵盖了报告书的所有内容;基本内容:涵盖了报告书的所有内容;l工作程序:工作程序: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

15、评价标准确定、气相特征调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相特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地形数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地形数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主要工作包括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

16、评价文件的编写等。响评价文件的编写等。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2.2.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l简单地形: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距污染源中心点5km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筑物) )低于排气筒高度时,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定义为简单地形。l复杂地形: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距污染源中心点5km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筑物) )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2.2.2.2.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评价工作等

17、级的划分评价因子的筛选:评价因子的筛选: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l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第

18、i个污染物),及第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制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制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其中Pi定义定义为:为:2.2.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式中:式中:lP Pi i第第i 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lC Ci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lC Coioi第第i 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mg/m3 3。 CoiCoi一般选用一般选用GB3095GB309

19、5中中1 1小时平均采样时间小时平均采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对该该标标准准中中未未包包含含的的污污染染物物,可可参参照照TJ36TJ36中中居居住住区区大大气气中中有有害害物物质质的的最最高高容许浓度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对某某些些上上述述标标准准中中未未包包含含的的污污染染物物,可可参参照照国国外外有有关关标标准准选选用用,但但应应作作出出说明,报

20、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及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及评价范围的确定:按表按表1 1的分级判据进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行划分。l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Pi按公式计算,如污染物数按公式计算,如污染物数i i大大于于1 1,取取P P值中最大者(值中最大者(P Pmaxmax),),和其对应的和其对应的D10%。 表表1 1 评价工作等级表评价工作等级表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一级 Pmax80%Pmax80%,且且D D10%10% 5km 5km 二级二级 其他其他 三级三级 Pmax

21、Pmax10% 10% 或或 D D1010% %污染物距厂界最近距离污染物距厂界最近距离 2.2.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l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l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l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

22、评价等级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可低于一级。l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不低于二级。l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

23、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不低于二级。l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3.3.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范围的确定l根据

24、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等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l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少于不应少于5km5km。l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200m的范围的范围。 4.4.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l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

25、、方位、以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5.5.评价标准(略)评价标准(略)例例1 1 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Pi为为50%50%, 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Pi为为70%70%, 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为几级?例2 甲甲PiPi为为50%50%, D10%为5km, 乙PiPi为为82%82%, D10%为4km,评价等级为几级?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作业1.某企业15米高排气筒

26、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kg/h,受条件所限排气筒高度仅达7.5米,则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多少?2.2.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 A污染物的最大地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面浓度占标率PiPi为为15%15%, 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浓度占标率PiPi为为10%10%, 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2km,则该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为几级?评价范围是多少? 排放源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烟气出口流量(Nm3/s)烟囱参数H(m)直径(m)烟气出口温度()窑尾烟尘0.95

27、8118.056251.6130SO20.912218.056251.6130NOX2.942218.056251.6130渣洗炉粉尘0.308618.056251.0130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g/m3质量标准mg/m3最大占标率%D10%m评价等级评价范围SO20.5最大占标率为,因此评价范围为以项目为中心,半径为 m圆形范围内NOX0.24PM100.15TSP0.3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1 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对于改、对于

28、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未建项目等污染等污染源。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2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类比调查类比调查 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 设计资料确定法

29、设计资料确定法l污染源调查一般需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它在建项目、已批复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范围的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l是否需要调查评价范围内现有已建成,并正常运行的污染源?是否需要调查评价范围内现有已建成,并正常运行的污染源? l现状监测值中能反映评价范围内除评价项目外的现状污染源的贡献值的,可以不做调查。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等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

30、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3 3、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1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对改扩建项目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31、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对毒性较大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算其非正常排放量;的污染物还应估算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对于周期性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放系数取值0 01 1,一般取季、月、星期、日、小时等。,一般取季、月、星期、日、小时等。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续)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续)(2 2)点源调查内容)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m) ;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几何高度(m 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及排气筒出口

32、内径(m)(m);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K););烟气出口速度(烟气出口速度(m/s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g/s),排放工矿,年排放小时数),排放工矿,年排放小时数(h 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 g/sg/s ),排放工矿,年排放小时),排放工矿,年排放小时数(数(h h););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见。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见。3 3、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内容(续)(续)(3 3)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

33、位置的海拔高度(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g/(s.m2 2) ), ,排放工矿,年排排放工矿,年排放小时数(放小时数(h h););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 m),面源的高度),面源的高度(m m),以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以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近圆形面源:近圆形面源:3 3、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内容(续)(续)3 3、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内容(续)(续)(4 4)体源

34、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5 5)线源调查内容:)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 m),道路宽度),道路宽度(m m),街道街谷高度(),街道街谷高度(m m);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g/km.s););平均车速(平均车速(km/hkm/h),各时段车流量(辆),各时段车流量(辆/h/h)、车型比列。)、车型比列。线源参数调查清单线源参数调查清单3 3、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内容(续)(续)(6 6)其它需调查内容:)其它需调查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粒径分布建筑物下洗

35、参数、颗粒物粒径分布等等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实。l美国环保署(EPA)对建筑物下洗的规定为:“在对新建或已建的烟囱,如在对新建或已建的烟囱,如果发现其高度小于果发现其高度小于GEP(最佳工程方案)高度,则计算其对空气质量的(最佳工程方案)高度,则

36、计算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周围建设物引起的背风涡及伴流尾迹的影响影响时必须考虑周围建设物引起的背风涡及伴流尾迹的影响。”lEPA 计算GEP高度的修正公式为:lGEP 烟囱高度=H+1.5L l式中:H建筑/层高度(从地面到最高点);lL建筑物高度(BH)或建筑物投影宽度(PBW)的较小者;lGEP最佳工程方案。v对GEP 的5L 影响区域内的点源,应考虑建筑物下洗影响。 lGEP的5L影响区域:每个建筑物在下风向会产生一个尾迹影响区,下风向影响最大距离为距建筑物5L处,迎风向影响最大距离为距建筑物2L处,侧风向影响最大距离为距建筑物0.5L处,即图2虚线范围内为建筑物影响区域。l不同风

37、向下的影响区是不同的,所有风向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影响区域,即图3的虚线范围,称为GEP的5L影响区域,即建筑物下洗的最大影响范围。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2.2.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

38、数以及超标原因。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3.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 1)监测因子)监测因子l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l凡项目排放的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测因子;l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毒性较大的,应按的,应按照

39、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续)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续)(2 2)监测制度)监测制度一级评价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可取一期不利季节一级评价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二期监测;三级评价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二期监测;三级评价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有季节代表性的7 7天有效数据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

40、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2,0808,1414,2020时4个小时浓度值。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3 3)监测布点要求)监测布点要求l一级评价:一级评价:点位不少于10个(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l二级评价:二级评价:点位不少于6个(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

41、护目标)l三级评价:三级评价:应设置24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l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设置数目同上。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4 4)监测布点原则:)监测布点

42、原则:监测点位首先应依据监测点位首先应依据均匀布点,兼顾主导风向的原则均匀布点,兼顾主导风向的原则,同,同时结合敏感点的分布,尽量把监测点设置在临近的敏感点上,而不要刻意强求布设在不同方位时结合敏感点的分布,尽量把监测点设置在临近的敏感点上,而不要刻意强求布设在不同方位的轴线上,也不一定非要以正北为起始角度。的轴线上,也不一定非要以正北为起始角度。一级评价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点数监测点数10624布点方法布点方法极坐标法(极坐标法(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0)布点方位布点方位至少在约至少在约00、45

43、45、9090、135135、180180、225225、270270、315315方方向上各设置向上各设置1 1个监测点,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同距离,加密布设1 13 3个个监测点。监测点。至少在约至少在约00、9090、180180、270270方向上各设置方向上各设置1 1个监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密布点。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

44、做适当调整。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至少在约至少在约00、180180方向上各方向上各设置设置1 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当调整。布点要求布点要求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45、。大气评价范围大气评价范围2km2kmQ3Q3Q5Q5Q2Q2Q4Q4Q6Q6Q7Q7Q1Q14-2大气监测布点图大气监测布点图(5 5)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l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

46、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料。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

47、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4 4、气象观测、气象观测 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l一级评价: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 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l地面气象观测

48、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l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观测内容: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预测内容与步骤预测内容与步骤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49、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l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范围:确定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确定计算点确定计算点: :环境空气敏感点、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确定气象条件:确定气象条件:小时平均浓度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日平均浓度进行逐日平均计算 确定地形数据:确定地形数据: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选择预测模

50、式。选择预测模式。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续)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续)2 2、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3 3、预测范围、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 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4 4、计算点(预测受体)、计算点(预测受体) 计算点可分三类:预测关

51、心点(环境空气敏感点)、预测网格点、最大落地浓度点。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质量敏感区作为计算点。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 点源参数调查清单点源参数调查清单点源编号点源名称X坐标Y坐标排气筒底部海拔排气筒高度排气筒内径烟气出口速度烟气出口温度年排放小时数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烟尘 SO2NOx单位mmmmmm/sKhg/sg/sg/s数据矩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矩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5 5、污染源计算清单、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参见导则附录C四、

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续)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续)6 6、气象条件、气象条件 l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典型小时气象条件。l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7 7、地形数据、地形数据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

53、、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 8 8、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日均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年平均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非正常

54、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A A中的中的a a、b b、c c、d d项内容。项内容。 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9 9、预测模式、预测模式 估算模式SCREEN:单源预测模式。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测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没有此不利气象条件。所以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是某一污染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最大影响

55、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保守计算结果。 通常,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结果。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进一步预测模式( AERMOD模式、ADMS 模式、CALPUFF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SCREEN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1010、模式中的相关参数、模式中的相关参数估算模式的基本参数:点源参数:点源排放速率(g/s);排气筒几何高度/内径;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放

56、速度/烟气温度;面源参数:面源排放速率(g/sm2);排放高度;长度/宽度;体源参数: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高度;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如评价范围属复杂地形,需提供地形参数;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如周围建筑物可能导致建筑物下洗,需提供建筑物参数(高度/宽度/长度)如项目污染源位于海岸或宽阔水体岸边可能导致岸边熏烟,需提供排放源到岸边的最近距离。其他参数:计算点的高地高度,风速计的测风高度l污染源排放参数、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三大类。任何一类的基础数据缺失,都将导致结果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l在计算1h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

57、O2的转化;l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尤其是在城市,应考虑化学转化。SO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h。l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NO2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9;l在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75;l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NOx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l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参数参数类型型ADMS-EIAADMS-EIAAERMODAERMODCALPUFFCALPUFF地表参数地表参数地表粗糙度,最小地表粗糙度,最小M-M-O O长度度地表反照率、地表反照率、BOWENBOWEN率、率、地表粗糙度地表粗糙度

58、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类型、植被代型、植被代码干沉降参数干沉降参数沉降率沉降率干沉降参数干沉降参数干沉降参数干沉降参数湿沉降参数湿沉降参数清洗率清洗率湿沉降参数湿沉降参数湿沉降参数湿沉降参数化学反化学反应参数参数化学反化学反应选项半衰期、半衰期、NOxNOx转化系数、化系数、臭氧臭氧浓度等度等化学反化学反应计算算选项其他参数其他参数模模拟建筑物建筑物/ /山区山区时区区时区、地形影响半径、气象台站影响半径、区、地形影响半径、气象台站影响半径、风速速幂指数、静指数、静风域域值、混合、混合层域域值1111111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

59、主要内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气象条件敏感点上莞镇江田村卢宇澄希望小学新南村上蓝村黄龙岩最大落地浓度距离本项目3

60、800700240018009004000小时浓度增值0.00340.00400.00350.00370.00460.00400.2533 mg/m3,出现在项目SSE方向约0.67km处现状(最大值)0.0300.0720.0370.0310.0310.029叠加现状后0.03340.07600.04050.03470.03560.0330日浓度增值0.00040.00090.00060.00070.00080.00050.0233 mg/m3,出现在项目SSE方向约0.67km处现状(最大值)0.0300.0720.0370.0310.0310.029叠加现状后0.03040.07290.

61、03760.03170.03180.0295年浓度增值0.00000.00010.00000.00010.00020.00010.0051 mg/m3,出现在项目SSE方向约0.67km处现状(最大值)0.0300.0720.0370.0310.0310.029叠加现状后0.03000.07210.03700.03110.03120.02911111111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续)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

62、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

63、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121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采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采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境防护区域。在大气环境防

64、护距离内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现行国家标准中尚有效的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首先现行国家标准中尚有效的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首先应执行该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在环评中可参考环境防护距应执行该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在环评中可参考环境防护距离计

65、算出一个结果,但只作为参考。离计算出一个结果,但只作为参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源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如计算无组织排放源超标距离大于2000m,则应建议削减源强后重新计算大气防护距离。13.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