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9528264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DF 页数:185 大小:3.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3000 (3000 字字)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 4 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

2、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为什么要

3、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 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全章共 4 节,每节计划用2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0 课时。1.1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

4、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一、新课引入: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 1 与活动 2 的实验。演示 1: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 2:利用感

5、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 :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 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 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 100 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 2005 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

6、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 合作。 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

7、入电气时代(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三)物理学的召唤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 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质的一门科学。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8、技术的重大成果。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2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引导

9、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1测量的标准问题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1)活动:让学生“以手代尺” ,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让

10、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这里的教学最好, 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 1mm 、1cm 、1dm 、1m 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 1mm 、1cm 、1dm 在黑板上画一画 1m 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3 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

11、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 1cm 和 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精确。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二)测量时间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跑表的使用。 2时间单位规定(1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换算方法: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

12、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 6080 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四、小结: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 2.27_,某同学的身高为 165_ 姚明比这位同学高出了_cm。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 _、_和_。测量结果既要有_,又要有_,还要有_。 3下列物品的尺度,最

13、接近 15cm 的是()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 1s 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 (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 2 ) 木 板 的 起 点 对 准 _ , 终 点 对 准_,木板的长度应为_。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教

14、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1. 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活动 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 用 刻 度 尺 测 量 课 本 ( 不 包 括 封 面 ) 的 厚 度 为mm

15、;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mm。1 活动 B:(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对照仪器阅读自学。 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 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心中“尺” :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 1cm;拳头宽约 1dm; 教室高约

16、3m。2身上的“表”脉搏数等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 MN 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2 请你用一把量程为 30cm 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 的办法。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

17、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转动

18、,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 运 动猜 想 : 摆 动 的 快 慢 , 可 能 跟 摆 锤 的有关? 依据是: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 依据是: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 依据是: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

19、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 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6评估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 7交流(二)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 7 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20、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1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2牛顿说过,没有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和_为基础做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4 科 学 探 究 的 过 程 是 由 提 出 问 题 、 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素组成,其中 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

21、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 ,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 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

22、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全章共 4 节,每节计划用2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0 课时。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23、条件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一、引入新课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鼓或者锣、碎纸屑等。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

24、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 (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提出问题: 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 你能听

25、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1声音叫做声速。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有关,在 150 C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五)耳怎样听见声音实验:拿一张

26、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121234 传来的。51.5s678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点滴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 ) 、话筒等一、新课引入媒体播放高山流水 (古筝)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

27、低音调1音调的初步概念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反复聆听, 从而建立 “音调” 的初步概念。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 ,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进行实验: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

28、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3频率:物体在 1s 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例:物体1s 内振动20 次,它的振动就是20。(二)用波形比较频率用示波器比较波形。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 Y 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

29、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四)阅读“信息游览” ,并思考下列问题: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 5、6 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1.音调及决

30、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 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研究。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1、 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 A 处比按在 B 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手指按在 C 处比按在 B 处发音的音调高,这是由于。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C.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归来?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点滴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2.知道

32、响度与振幅、 距离的关系, 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鼓、示波器等一、新课引入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轻敲:重敲:观察后思考: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实验二: 张开嘴,

33、小声喊 “啊?” , 再大声喊 “啊? 。实验 记 录 : 小 声 喊 : 声 带 振动 幅 度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有关。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请 猜 一 猜 :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 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清晨鸟鸣 dB;人轻声对话是 dB;原子弹爆炸是 dB 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 3040

34、dB 的安静环境里C.喜欢在 8090dB 的热闹环境里 D.就是 100dB 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二)声音的品质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不同声音的。思考题: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来判断说话者。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 C 调“do” ,你能听到它们 的相同,但却不同。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

35、.响度 D.音色和音调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 _叫响度 ,响度与 _和_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_,女高音歌唱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5如图 a 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

36、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 b、 c 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学点滴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示波器等一、声音与音乐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 、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 、舒缓柔和的月光曲 、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二、声音与建筑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 设置不同方向的反

37、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 思考: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三、听不见的声音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 (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 2什么是噪声?3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途径:噪声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即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1

38、.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3. 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C在空中低飞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 (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 )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 械 闹 钟 、 鞋 盒 。在 本 实 验 中 适 合 作 声 源 的是;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 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

39、,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L。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第三章光和眼睛一、课标要求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40、的规律、 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

41、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三、课时安排本章共 8 节,第一节 2 课时,第二、三节 3 课时、第四至六节 5 课时,第七、八节 3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5 课时。3.1光世界巡行教学点滴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2.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

42、光屏、蜡烛、火柴等一、引导构建(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 闭上眼睛,体会黑暗;2. 光的作用:(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2)太阳光能使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 (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才能生长; (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4.光是什么?(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二)观察实验思考1光源:阅读图 36a、b、c,可知:能的物体叫做光例源。列举几:。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 2探究光的传播(1

43、)提出问题:观察课本图 3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你 还 知 道 哪 些 现 象 也 能 说 明 这 一 点 , 请 举 例 说明。(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来。写下:(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 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光在水中是沿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和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的传播的应用(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2)

44、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影子的形成是因为。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源,为什么?能谈谈“无影灯”的为什么就没有影子吗?(3)练一练: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四)光的传播速度1从课本中查阅:(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常用小写字母“c(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

45、约是在空气中的。2 你知道吗?(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 1 光年,1 光年大约为多少km 呢?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 8min,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 km?4.练一练:(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时,光在中传播的快。(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是、不是)时间单位。(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的规律。(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

46、实验步骤:A、 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的变化。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 )成像;像比物体(填“大”或“小” ) ;像是(填“正立”或“倒立” ) ;当蜡烛离小孔 的距离变大, 像离小孔的距 离,像变(填“变大”或“变小” )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1.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

47、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 2 个场景:;。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阳的“像” ;你可以拿一只点燃的蜡烛做光源,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 (直径约 3mm) ,设法把它立在桌子

48、上(如图所示) , 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小孔所成的蜡烛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你能不能尝试解释?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点滴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一、引导构建设疑:你知道吗:滑雪运动员为什

49、么要带眼镜? (一) 研究光的反射现象1什么是光的反射观察课本图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光入射到两种物质交界面时,会改变,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 (2)学习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名词,完成下面的填空:AO 是光线;OB 是光线;ON 是线;AON 是角;NOB 是角。思考:入射光线与界面成 30时,入射角是多少?反射角是多少?(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实验步骤: 让激光笔的入射光沿着光屏左侧射到镜面的 O 点; 转动光屏 F 板,找到反射光线; 观察和测量入射角分别为 30、45、60时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中;当 E、F 在同一平面时,F 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当

50、E、F不在同一 平面时,F 面上收到反射光线。 (填“能”或“不能” ) 3.实验结论: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分析一下:三线(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和法线) 、二角(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并完成下面填空:(1)、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平面上; (2)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入射角。4.实验讨论:a、量角器的作用是什么?b、白色光屏为什么要做成可折叠的 E、F 两块?c、该实验用激光器(或激光笔)作光源,如果用手电筒作光源行不行? d、你认为入射角的角度可不可以任意选取?练一练:1以同样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的某点的入射光线有条,而对应于 某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有条。2入射光线与

51、镜面的夹角是 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时,反射角为 40。3 当 光 线 垂 直 射 到 镜 面 上 时 , 入 射 角 是()A、90 B、180 C、0 D、360(三)光路的可逆性(1)做一做:大家都在亮处,当你从平面镜看见别人的眼睛时,别人能不能看见你的眼睛?交流并回答:(2)想一想: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是不是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3)上面的事实说明:光路是的。(四)镜面反射与漫反射(1)观察图 314 与图 315 的实验,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2)反射有哪两种?(3)什么是镜面反射?你能例举生活中有哪些镜面反射的现象?

52、(4)什么是漫反射?你能例举生活中有哪些漫反射的现象?(5)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练一练:1、教室里的黑板有没有“反光”的现象,学生在哪些位置因“反光”的影响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图文?请说出一种解决的方法?2、电影的影幕都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为什么?1.光的反射现象与光的反射定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你是如何发现“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的? 2 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20,则入射角是,反射角是。如果使入射光线逐渐靠拢法线,反射光线将。3下列哪种材料适合做放电影的银幕()A.光滑的白布 B.粗糙的白布

53、 C.平面镜 D.玻璃板4如图所示,一束光照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是 30。请在图中画出法线和反射光线。5有人设想在高空放置一面巨大的反光镜,在夜间把太阳光反射到地面,为城市和野外活动提供照明。1993 年 2 月 4日,俄罗斯曾利用“进步 M15”号货运飞船做过试验,用直径为 20m 的反射镜,将宽 4km、亮 度相当于 23 倍满月的光带扫过欧洲好几个国家。如图所示,要使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照亮地球背面的B 点, 应如何放置平面镜?在图中 A 处画出平面镜。请你对这种做法作出评价。A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点滴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

54、单的现象。3.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平面镜、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白纸等一、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平面镜观察课本图 322,思考: a 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b 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想一想:除了穿衣镜,还有哪些物体也可当作平面镜使用面?请写在下:。我们把反射面呈的镜子叫做平面镜。面对平面镜我们 能够看到自己的。(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仔细照镜子,将镜中的像与你自己相比有什么特点?猜想: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到镜面

55、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一致还是相反?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实验器材: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纸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注意保持镜面与直尺垂直;B、用另一只蜡烛从镜后向像靠拢,使二者重合,测量物的大小和像的大小。C、测像距,物距。D、观察物和像的左右有什么关系?E 实验记录:(4)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请将你依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的空中。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的左 右,平面镜所成的像(填“能”或“不能” )呈 现在光屏上。(5)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测量像的大小是采

56、用了什么方法?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相同点:不同点:现在你能准确无误地找出图 323(a)的像吗?请说明理由。 练一练:1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MN2你听说过“小猴捞月亮”的故事吗?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3下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此时的实际时刻是()A、10:45B、1:45C、10:45、:4小丽同学身高 1.60 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高度是,她离镜面 3 米,则她的像离她米。 她走 近镜子, 她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大?(三)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57、(1)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生活中:;体育中:军 事 中 :;玩 具中:; (2)联系生活实际,相互交流。(3)你能再列举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吗?(四)各种面镜(1)除了平面镜能成像,表面是凸面或凹面的镜子能成像吗?请举例。 (2)做一做 :分别将一把不锈钢勺子的凸面或凹面对着自己,观察自己的像,说出两次看到的像的差别?(3)阅读课本,找出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区别和联系。练一练: 哈哈镜是用什么镜子做的? 汽车的观后镜是用什么镜子?为什么不用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你是怎样确定

58、像的位置的?你是如何比较像与物大小的?2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湖面映现出小鸟的(选填“实” 或“虚”)像,当小鸟距水面3m 时,该像距小鸟 m。3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 5m。小明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 (如图所示) ,则他应坐在镜前 m处。图中小明正在用手示意他 所看到的“E”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选填“相同”或“相反” ) 。4张颖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 上面,如图所示,再取两段等大的蜡烛A和 B 一前一后竖放在刻度尺上 ?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取两段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

59、光屏,则光屏上呈现出蜡烛 A 的像 (选填 “能” 或 “不能” ) , 这表明。5如图所示,AB 是物体,AB是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根据平面镜成 像的特点画出平面镜。6如图所示,医生检查病人的耳道时,所戴的面镜是凹面镜、还是凸面镜? 为什么?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点滴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激光光学仪器一、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二)探究光

60、的折射规律(用激光器做实验).如图所示的是用一束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了描述 和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名词:QQ是界面, NN是法线, AO 是入射光线, OB 是折射光线, AOB 是入射角, BON是折射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填“大于” 、 “等于”或“小于” ) 2.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3.请你想一想: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并说明理由,画出光路图。4.光线垂直射向界面,入射角度,折射角是度。课本中图所示的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也是入射角;光线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折射角。光线垂直射到水面(玻璃面

61、)上,光线不改变传播。 5.思考题。(1)一束光线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它们的光路如右图所示,其中:是界面;侧是玻璃;入射光线是;反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2光斑 P 向哪边移动?(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站在鱼缸边看水缸底部中的雨花石,雨花石看起来似乎升高些(如图所 示) ,在游泳池边看池水的尝试,总是比实际水深浅,好像池底上升了,其道理和上面的实验相仿。.实验。在碗底放一个壹元硬币,将碗放在桌面上,人坐在桌前,人先看到 硬币,然后视线逐渐远离碗,直到看不见碗底的硬币为止。然后在碗中 加水,水加到一定深度,人又看见硬币了,做做这个实验,并对实验现 象进行解释。 (作图说明).

62、思考。(1)在水中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如电线杆) ,电线杆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2)渔民用鱼叉叉水中的鱼,鱼叉放在什么位置好?1.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当时的心情如何? 2如图所示,一束光沿 AO 方向由空气射向 水面,经折射后可能照亮水中的点。 (选填图中的字母)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 总小于入射角D.和光的反射现象一样,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中,请大致

63、画出入射光线经水面或三棱镜折射后,进入空气的光路图。玻璃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的折射规律。3.5奇妙的透镜教学点滴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三棱镜、各种透镜、激光光学仪器一、引导构建 (一)复习前节知识1.什么是光的折射规律? 2.作出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二)认识透镜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透镜,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它们分类。是 一 类 透 镜 , 叫

64、凸 透 镜 , 其 特 征 是是一类透镜,叫凹透镜,其特征是(三)透镜对光的作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完成下列填空。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1.如图所示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 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2.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 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较四周亮, 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3.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 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 了塑

65、料瓶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四)焦点、焦距和主光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搞清楚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主光轴。叫凸透镜的焦点;叫凸透镜的焦距;叫凸透镜的主光轴。 (五)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取两块不同的玻璃凸透镜, 先后置于光具座上, 在太阳光下,将凸 透镜正对太阳光,再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最小最亮的点(焦点) ,读出焦距 的数值,并记录在下表中。比较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

66、因素是。思考题:光线斜射入水中和光线斜射入玻璃中,如果入射角相等,那么它们的 折射是否相等?由此想一想:凸透镜的焦距还与什么因素有关?1.凸透镜和凹透镜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焦点和焦距1 如图所示是一些透镜的截面图,在这些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从外部特征上看,它们的特点是属于凹透镜的是,从外部特征上看,它们的特点是2如图 (a)所示,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经过凹透镜后变为 发散光线。小红说透镜的光路也是可逆的,小明不清楚什么是“可逆光 路” 。请你在(b)图中画出(a)图的可逆光路。(a)(b)在图示的虚线框内填上适当的透镜。 根据图中已知的光线, 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

67、线。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点滴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像的特点,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具座一套一、引入新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周围的物体(例如:窗户、其 他同学等) ,并互相交流观察到的结果 ,把各种成像情况写在黑板上。通过 放大镜来观看物体,看到的像会怎样变化呢?现在分别请两位同学通过凸透镜看点燃的蜡烛,把看到各种像的结果 讲给大家听。等上台的同学看到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时,让他 保持不动,下面的同学看上面的同学,惊奇地发现了什么?同学的脸上有 倒立的蜡烛像。在人眼处放一

68、张白纸或光屏,看到了清晰的倒立的像,引入实像的 概念,与平面镜成虚像的区别。 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还有哪些想法和问题?1什么情况下放大?什么情况下缩小?有没有什么规律?2所成的像都能呈现在光屏上吗? 3成像与物、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吗?等等。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板书。提炼学生提出问 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课探究的题目:像的大小、正倒跟物距、像距 间的关系。提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物距(u) :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像距(v) :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指出优点和缺点,统一思路。最后教师展示实验数据表一:f= cm针对上面的表格如何设计实验?明确

69、物、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何找到清晰的像? 指导学生对实验器具摆放,将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一直线, 应注意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等高、共线”等问题。不断变化物距,记录像距,多做几次才能找出规律。分析与论证:通过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关系,适当提示 f和 2f。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像虚像: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进行适当解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放大镜的工作原理。1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发现烛焰的实像没有呈在光屏中央,如图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如果需要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调动。2在探究凸透

70、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 原因可能有哪些。3有一个焦距为 15cm 的凸透镜,要想用它成缩小的实像,物距应 cm; 若用它作放大镜察看地图,该凸透镜与地图的距离应 cm。 4如图所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 此时烛焰的像是像;如果把蜡烛向右移动 10cm,仍要在光屏上 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向移动(选填“左”或“右” ) 。4 找一副老花镜,把镜片正对着发光的电灯,变化镜片到灯泡的距离,用白纸作光屏观察灯丝所成的像。通过实验,你认为老花镜的镜片是 凸透镜还是凹透镜?3.7眼睛与光学

71、仪器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 2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3知道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4初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教学重点:眼睛和照相机。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眼睛模型、照相机一、新课引入:完成光路图:二、新课教学:(一)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进行新课: 1、眼睛:(1) 、眼睛的结构:晶 状 体 :睫 状 体 :视网膜: (2) 、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 P63 示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教学点滴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1

72、)近视眼: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眼球前后方向太长结果: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2)远视眼: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结果: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探究:如何调整?3、眼镜:(1) 、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2) 、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二)影像的保存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原理:被拍摄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 2 倍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使用方法:照相机对准被拍摄的景物后,旋转相机前面的“调焦环”移动镜头,即调节镜头到

73、胶片的距离,使胶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按下“快门”,镜头打开,使光线进入并射向胶片。快门速度是快门开合的时间,或称曝光时间。“光圈”通过改变光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照相机的光线数量,这与眼睛的虹膜通过改变瞳孔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相似。照相胶片上涂有化学物质,在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所成的像固定在胶片上,变成底片。将底片冲洗后,就能将像印在相纸上。(三)眼睛的好帮手显微镜和普通望远镜都是由物镜和目镜两组透镜组成的。课下登录互联网,分别搜索“显微镜”和“望远镜”,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并与同学交流。1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照相机原理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眼球中

74、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像。 在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物体时的光路,在 A、B、C、D 四个光路中,描述了正常眼睛的成像情况;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是透镜(选填“凸”或“凹”);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矫正远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 是_透镜(选填“凸”或“凹” ) 。普通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一架普通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 40cm,当被拍照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大于 cm 时,底片上会得到一个像。如图所示,是在一些交通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两种电子监控器。它们的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光电转换系统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中心,实现间接监控的目的。其光学

75、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A.照相机B.放大镜C.显微镜D.望远镜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的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 、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图所示。在此实验装置中,水凸透镜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要在视网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晶状体会变得更凸、还是较扁?请你说出近视眼的成因;并用此实验装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过程。3.8揭开色彩的奥秘教学点滴1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2知道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呈现各种颜

76、色的原因。3知道什么是光的三基色。了解颜料的三原色与光的三基色是不同的。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三棱镜等一、通过棱镜的光线1棱镜(1)定义:各平面相交的透明体叫做棱镜。通常所作的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镜叫三棱镜。(2)作用:A、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分光。2通过棱镜的光线:(1)棱镜对光线的偏折规律:如图所示:A、通过棱镜的光线要向棱镜底面偏折;B、棱镜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改变光束的性质。a、平行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平行光束;b、发散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发散光束;c、会聚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会聚光束。C 、 出 射 光 线 和 入 射 光 线 之 间

77、的 夹 角 称 为 偏 向 角 。图(2)棱镜成像隔着棱镜看物体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的位置向棱镜顶角方向偏移。二、全反射棱镜1定义: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2反射棱镜对光路的控制如图所示。3全反射棱镜的优点: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在改变光路方面,效果是相同的,相比之下,全反射棱镜成像更清析,光能损失更少。三、光的色散1单色光:不能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注意:A、单色光的频率是一个范围,不是单一频率的光。B、不能被棱镜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不一定都是单色光。2复色光:由若干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3光的色散: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结论: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

78、为红、橙、黄、绿、蓝、靛和紫七种颜色的光。如图所示。四、物体的颜色:1三基色:红(R) 、绿(G) 、蓝(B)2相加混色:A、红绿 黄; B、红蓝紫;C、绿蓝 靛; D、红绿蓝白。3物体的颜色:A、无色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光的颜色决定;B、白色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它的光的颜色决定;C、有色体的颜色由其本身颜色和光源颜色共同决定。1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2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3光的三基色。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一、课标要求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4.

79、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5.能用水汇合和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的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引导学生认识与物态变化有关的常见热现象,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测量、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以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温度和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有关知识可以解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现象,也是理解地理课中一些气象现象的基础;而“全球变暖” 、 “水资源危机”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从全球变暖谈起,以学生们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 引入温度, 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

80、学习温度的测量。当温度变化时,会引起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二至第四节:介绍 6 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更为常见,教材先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认识蒸发,再通过探究认识沸腾,通过观察活动学习液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关于升华和凝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注意到,教材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认识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从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以及物态变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并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本章教学内容得以融合与升华。教学重点:

81、温度概念的建立、温度计的使用,以及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教学的难点:作“温度时间”图像。三、课时安排本章共 5 节,第一节 2 课时;第二节 3 课时,第三节 3 课时,第四节 2 课时,第五节 1 课时,复习总结 2 课时,共约 13课时。4.1从全球变暖谈起教学点滴1. 体会物体有冷、热的区别,建立温度的概念。2. 知道摄氏温标,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 3. 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重点: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难点: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烧杯、水、自制的温度计、温度计、体温表等一、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 温室效应资料

82、,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录像,引发 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并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出:温室效应会引起哪些后果?如何治理?进一步讨论:温度与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对“温 度”发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温度和温度计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总结出温度的的概念。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活动 1 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1)在课桌上放三只装有水的烧杯(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水),将手分别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感知水的冷热程度。(2)现在请你先把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两手同时插进温水中,感知温水的冷热程度。

83、通过这次活动你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交流。发现: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准确的 测量仪器来测量。 3温度计让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 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1)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讨论:有什么办法让液柱变化更明显一些。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 4观察温度计(1)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结合实物投影,让学生说说出 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

84、3)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课件展示 0C、100C 及 1C 的规定。 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观察课本插图可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不能测量超过的温度。 (2)温度计下端不能与 接触;也就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与被测物体接触。(3)(稳定的含义:温度计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 。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相平。 练习使用温度计:将自来水、温开水分别放在 烧杯中,用手试试,并估计一下它们的温度,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 度,培养自己估测温度的能力。(三)体温表1 观察体温表,比较它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1)测温液 (2)量程(3)分度值:(4)构造: “缩口”

85、、截面形状2 用体温表测一测自己的体温,并记下来 。思考:为什么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3仔细观察家中体温表,看看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将它画下来, 谈谈这样设计的好处。1. 温度的概念2. 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 3. 温度计正确使用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8.3,读作()A负88.3 度 B摄氏负88.3 度 C负88.3 摄氏度 D88.3摄氏度 2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 16 度,其错误是 3如图所示是一只正放的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A16 B4C-4 D-164小明将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差不多相等的温度计, 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他观察到

86、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计示数 分别是()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一样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5某同学测量一杯水的温度,选好一只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 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指出该同学操作的两项 错误之处。(1)_;(2)_。6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但没有刻度。请你想出两种方法给温度计标 上刻度。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点滴1. 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2. 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 知道沸腾现象和特点,知道沸点,会查沸

87、点表; 5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教学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火柴、钟表等一、新课引入提问: (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二、新课教学(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实验: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过一会酒精“消失”了。置疑:酒精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

88、: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你能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吗? 提问: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蒸发(1)思考: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干?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 (3)实验探究: 表格 1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4)蒸发特点:思考: (1)蒸发在什么温度

89、下发生?(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讨论: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1)萝卜用实验:启发学生思考: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2)媒体展示土地干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土地为什么干裂?(水分蒸发) 在哪儿干裂?(表面)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表面)蒸发的定义: 在任何温度下,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思考:分析地下管道输水 优点。 (二)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根据学生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重点观察: (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

90、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水温升到 9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 1 分钟记一次,一直记到水沸腾 1提出问题后 3 分钟左右停止。(2)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变化。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 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交流、讨论: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

91、,水的温度变化吗?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3)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 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液态氢的沸点是 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三)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四)液化 1观察液化目的: (1)

92、通过观察,认识液化现象;(2)探究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条件。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的条件:降温、加压。 3练习:(1)夏天吃冰棍时 ,冰棍周围冒的“白汽” ,实际上是_, 是由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成的. (2)冬天,空调房间的玻璃上会有一些水雾,这些水雾是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3 (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1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解释:(1)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2)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要严重。 (3)分析电冰箱的致冷原理。1物态与物态变化 2汽化和液化3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沸

93、腾现象和特点1 以 下 所 述 生 活 实 例 中 , 属 于 汽 化 现 象 的 是()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汽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冬天,戴眼镜的人刚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 2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 是因为(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 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聚3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大量白汽。关于这些白汽的形成,涉及到的物 态变化过程是()A液化过程 B 汽化过程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4. 在敞开锅盖的情况下,对锅底加热把水烧开,然后把火烧得更旺,则(

94、) A.水温不断升高 B.水温保持不变 C.水的沸点升高 D.水停止沸腾 5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对此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只能暂时止沸 B都能彻底止沸C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D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6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给两杯水加热,观察其中温度计示数不变的那 一个,它的读数是 _,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_。7.夏天,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湿布 ,并将湿布的另 一端放入水中,如图所示.可以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 :_。8.夏天,医生

95、用酒精擦身给发烧的病人降温 ,请说出这样做的道理.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点滴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知道熔化、凝固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教学难点:根据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学生实验,二人一组。每组铁架台、温度计、烧杯和冰块一、新课引入做蜡烛熔化与凝固实验:1观察蜡烛的状态(,将其点燃,观察蜡烛变化?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有蜡烛油() 2让流下的蜡烛油滴到玻璃板上,观察蜡烛的变化。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蜡烛油先变软,再变

96、硬,分析状态变化。说明物质能够由固态变成液态;也说明能由液态变成固态。3 列 举 一 些 你 见 过 物 质 由 固 态 变 成 液 态 的 现 象 ?再列举一些你见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引入课题:熔化与凝固。二、新课教学(一)熔化与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二)探究蜡烛熔化和凝固的特征(演示)1 提出问题:蜡在熔化过程中,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它温度会不会变化?演示:小烧杯装碎的蜡烛,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介绍观察到的现象。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_。 绘出蜡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2 提出问题;蜡在凝固过程中,都具有什么样的

97、特征呢?将上述实验中小烧杯(装有烛油),放入装有少量酒精中的大烧杯 中。 (可用温度计测出大烧杯中酒精的温度)蜡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且温度_。(三)探究冰的熔化和凝固的特征(分组)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将装适量的碎冰小烧杯放到大烧杯中,观察温 度计示数和冰的状态变化。课本图那样用水给冰加热的方法叫“水浴法”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课本要求,将相关数据记在下面的表格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作出冰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分为 AB、BC 和 CD 三段。对图像进行分析思考:(1)AB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3)在 BC 段

98、对应的时间内,物质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加热?(4)在 CD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分析和论证: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1)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 0;(2)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升高。(四)晶体和非晶体冰和松香都是固体,它们在熔化时表现出的现象不同,这是怎么回 事呢?请阅读课本。1. 晶体:分子整齐规则排列。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_)。冰是晶体。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_。如冰的熔点是 0, 水的凝固点也是_。常见的晶体有:_。 2非晶体:分子杂乱无章排列,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99、3查查表:表中熔点最高,冰的熔点是: ;固态酒精的熔点是;固态水银熔点是:。思考: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气温有时会达到 -40以下,在这里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温度吗?简述理由。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2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 0C从 t1 到 t2 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 t1 到 t2 冰的质量保持不变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C固体、液体共存 D 上述三种

100、情况都有可能4利用等质量的 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 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 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填写序号)。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a._b._ 分析图像 B 可获得的信息有:c._( 填一条即可)。 6(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3)水银温度计在-40 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 时,氢气是固态。7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 15 40 范围内熔化和凝固, 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室温, 其道理是什么?4.4升华和凝华教

101、学点滴1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的吸热、凝华放热;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难点:根据现象分析、推断,确认升华和凝华现象碘升华管、烧杯、开水、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一、复习旧知,发现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物态变化?请按箭头所指方向填写出物态变化的 名称,并在小括号内注明吸、放热。2在上图填写过程中,你会不会产生什么联想?请提出来!二、新课课教学(一)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 1提出问题寒冷的冬天,洗完的衣服刚挂起来就会被冻结,过一段时间发现 衣服变干了,但并未发现冰变为水,是不是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呢?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

102、色的霜,用手摸一摸就变成 了水,霜会不会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呢? 2.进行猜想猜想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猜想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3.设计实验方案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 (1)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过程都进行得相当缓慢,水蒸气是我 们无法看到的,所以本次实验我们用材料碘来进行实验。(2)观察记录什么实验现象?(3)为了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 4.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1)在实验室中取一碘升华管,如图所示,在无色透明的圆筒形玻璃容器中密封有少量的碘晶粒。(2 (3) 室温时, 可

103、看到管中有少量的深紫色的碘晶粒 ()(填物态),但并未发现有液态碘出现。(4)将碘升华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加热。发现:。 (5)再让碘升华管自然冷却后,在管壁上可看到固态的碘屑,但整个过程中并未发现的碘(填物态)。 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上面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1)碘由固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2)碘由气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 6.交流: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思考:升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结合探究过程作出回答: 升华过程要。 (填写“吸热”或“放热” ) 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态,这种现象叫做。 思考:凝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凝华过程要。 (

104、填写“吸热”或“放热” )(三)现象解释: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1)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为何越来越小,最后“消失” :(2)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3)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2.电灯泡用久了,玻璃泡内会发黑,仔细观察其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3.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冰花是怎样形成的 ?是空气凝华形成的,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4思考:课本图 6-38 展示的是舞台上“烟雾缭绕”的场景,为了 造成营造这一景象,工作人员通常向舞台上喷撒一些干冰(固态 的二氧化碳)即可。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开舞台的“烟雾”之谜吗?阅读 回答:(1)干冰是

105、态的。它是一种剂。 (2)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先后经历了哪几个物态变化?1升华与凝华;2升华的吸热、凝华放热。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B冬天的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C冰冻的衣服变干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2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指出是吸热还是放热?A卫生球时间放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 B擦玻璃时,往玻璃上呵气,使玻璃表面变潮 C严冬,窗玻璃的内侧有冰花 D初春时,松树枝上挂满雾凇3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窗户玻璃上往往会出现冰花。关 于 “ 冰 花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A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B出现

106、在窗玻璃内侧,由水凝华而成C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D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水凝华而成4据报载,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了一项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态。5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要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6小东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他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进行观察。他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只冰棒,小东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棒在向下“冒白汽”(如图示)他把这支冰棒放进空茶杯里

107、,不一会,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试一试,并对上述三种现象的成因做出解释。7.是怎么形成的吗?8.据报载 2001 年 5 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 5cm 至 10cm 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二十分钟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家瞠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解释你提出的看法。9.宇宙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涂有一层特殊物质,当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温度高达两千多摄氏度时,这些物质会发生汽化和升华。请问这有什么好处?4.5教学点滴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23知道水是珍贵

108、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的成因。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一、新课引入情境 1 会说什么呢?。情境 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一)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回到陆地和海洋。2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上的不断的得到补充。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1)云、雨、雹、雪、雾、露、霜(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

109、现象。练习:据报载 2001 年 5 月 10 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 厚的积雪。阴天,气温约为15。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家惊讶不已。这些雪为什么不见了?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释。(二)水资源:1水是珍贵的资源:水资源指的是思考:(1)水覆盖着地球约 71%的表面,但我们却说水 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这是为什么?(2)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3)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2合理利用水资源:思考:(1)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水资源?(2)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3)右图的徽标表达的思想意义是: “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

110、,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从形状上看:徽标右上方弧线像:;下方的像 :; 能 想 像 出 它 所 表 达 寓 意吗?。(三)话外音:日本公益广告词:人体的 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今天你不珍惜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1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2水是珍贵的资源,要节约用水并珍惜水资源。1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A雨 B露 C霜 D冰2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现已干涸无水,附近曾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早已被茫茫沙漠所吞没。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不可能是下列哪一种?()A自然蒸

111、发 B无节制的引流灌溉C土地沙化 D过度放牧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到处都是水,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上水的 0.03%,C保护水资源,只要减少污染就行了D只要节约用水,就能保护好水资源4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白态的云。5春秋季节,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较冷的地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6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a请根据水循环示意图,简单描述水循环过程。b我国是严重缺水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请你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要求写出

112、两条) 。7下列是我国部分地区人均水量图和水资源紧缺指标表。水资源紧缺指标:(a,年的符号)根据图及表的分析,以及你对水资源的认识,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图中极度缺水的地区是(2)广东省水资源紧缺性属于。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一、课标要求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通过实验建立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4.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5.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

113、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6.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二、本章教材分析“物质”是课标中科学内容三大一级主题之一,主要包括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等。质量和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也是常用的物理量, 又是以后学习压强、 浮力等力学知识的基础;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章涉及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性很强。第一节从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出发,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同的,引出质量的概念,学习质量的单位及其测量;第二、 三节通过实验,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的关系,发现

114、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为了反映物质的这一属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应用。第四节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其他一些物理属性,了解这些属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节在从应用的层面介绍了一些新材料,让学生简单了解它们的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教学难点:密度概念三、课时安排本章共 5 节,第一节 2 课时,第二、三节 3 课时,第四节 1课时,第五节 1 课时,复习总结 2 课时。计划用 9 课时。5.1物体的质量教学点滴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

115、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托盘天平、砝码等一、新课引入: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

116、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至少 3 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 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比较:(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2)再将 3 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质量的单位: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 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 3千克原器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

117、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 。 (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如: 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 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加减砝码用手拿取; 超过量程; 物体放在

118、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活动 1:测固体的质量活动 2:测液体的质量(4)交流,了解学生对托盘天平的掌握程度。使用托盘天平时,关键的步骤有哪些?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如果指针偏右呢?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怎样快速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呢? 你 是 怎 样 安 排 测 量 一 杯 水 的 质 量 的 操 作 程 序 的 ?你是怎样读取待测物体质量的?(四)其它一些测量质量工具:课后调查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互联网或产品说明书获取相关信息。 五、信息浏览: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的。1.

119、质量的概念。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质量单位。4.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1调查各种球类的标准质量,填写在下表中。 2填上合适的单位:(1)你同学的质量大约为 60。(2)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200。 (3)体育课上,我们投掷的铅球的质量约为4000。 (4)一桶标有“5L”字样的花生油的质量约为 4.2。3称某物体的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移动游码使秤杆平衡,所加 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若把该物体带到太空,它的质量将(选择“变大” 、 “变小”或“不变”)。4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 质量时,通过增、减砝

120、码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5一架托盘天平,由于更换了其中一个托盘,称量前无法把天平调节平衡, 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指针最终也只能指着分度盘中央左边一个分度的地方。现要使用这架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请你设计两种应急的 使用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6学习了“质量”后,小明有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 下表中。(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

121、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2 ) 由 小 明 的 实 验 , 你 得 出 的 结 论是。 (3)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能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A类比法 B综合法 C归纳法 D等效法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点滴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天平、量筒、烧杯、水、铁块、木块等一、新课引入: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1如果你是设计

122、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2有同学说, “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 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在

123、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把同种物质的物块增加至 3 块,部分小组测量水和 酒精等液体。 4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 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

124、同点?(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1(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思考比较: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6评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 措施。(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讨论: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怎样由密

125、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1)密度公式:?(2)密度单位: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m V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 kg/m3 和 g/cm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103g10-3kg?3331kg/m?1?63?10g/cm, 1g/cm?1?-63?103kg/m310cm10m31. 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 密度单位的换算 3. 实验过程反思1一定量的水结 成冰,它的质 量_,它 的体积_,它的密 度_。 (填“变大、变小、不变)2体积是 0.5dm 的蜡块,质量是 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 kg/m, 如

126、果将蜡块切去 3/4 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g/cm.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了下列表中:333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A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同的 D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同的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比较 1、 2 (或 3、 4) 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比较 1、3 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比较2、4 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 ,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A黄金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B黄金

127、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 C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小 D黄金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C铜的密度是 8.9103kg/m3 ,表示 lm3 铜的质量为 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6如图所示是 A、B、C 三种物质的质量 m 与体积 V 的关系图线。由图 可知,A、B、C 三种物质的密度A、B、C之间的大小关系是(A?A?B?C B?A?B?CC?A?B?C D?A?B?C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 松木块做实验,得到如下实

128、验数据:(1)请你在图提供的方格纸上,用图像形象地把两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5.3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点滴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运用密度公式?m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V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天平、量筒、硬币、烧杯、水等一、新课引入 出示

129、实物,问: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学查密度表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阅读密度表并思考:(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二)测物质的密度活动 2测硬币的密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

130、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1)根据密度公式?m,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V(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三)课题讨论1如何测液体(水)的密度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2)根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 (3)根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有:_、_,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_(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2请你使用小刀、天

131、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3.如何测铅球的密度。4漂浮体、易吸水的物体等(四)课本例题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课前几个问题处理。1测定固体、液体的密度 2运用密度鉴别物质3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1一块冰化成水后( )A密度不变,质量变小 B密度变大,质量不变 C密度变小,质量不变 D密度变小,质量变大 2 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 铁球和铜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是实心的 C铜球可能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可能是空心的,铁球和铝球是实心的3一边长为 2cm 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 2

132、1.6g, 。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的某一金属物质组成,请你判断,组成该金属块的物质是() A金 B银C铝 D铁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 1cm2 的钢筋 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 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体积是_cm3,密度是_g/cm3。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待测液体的密度表达式为:。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

133、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 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g。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 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cm3。矿石的密度是_kg/m3,从图 A 到图 B 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值比 真实值_(选填偏大 、偏小、不变),其原因。5.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教学点滴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属性。 2根据物质的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物质物理属性的多样性。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知道物质属性的广泛应用,体会其重要性。磁性钢条、软木

134、条、铁钉、小灯泡、电池、开关、导线等一、新课引入出示用纸包好相同形状的“磁性钢条”和“软木条”,让学生在不拆 开包装纸的前提下鉴别出哪个是磁性钢条,哪个是软木条。学生分析,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一)物质的磁性根据学生判断,引入什么是磁性和磁体。 1磁性与磁体2磁体的指向性:演示:将“磁性钢条”和“软木条”悬吊起来,静止时,“磁性钢条”始终指向南北,由此引入磁体的南极和北极。3磁极:4指南针,就是利用磁体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讨论: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呢? 5举例分析磁性的应用: (二)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1比较物质的导电性能:分别把铁勺、木筷、玻璃棒、塑料尺、铅笔芯接入电路中,比

135、较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引入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举例:金属、人体、大地?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举例:干燥的木材、塑料、橡胶? (3)探究液体的导电性。演示:探究盐水、纯净水、糖水、硫酸铜溶液等的导电性。(4)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分析。2比较物质的导热性能:实验探究木块、铁勺、玻璃等物质的导热性,建立热的良 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1)热的良导体 (2)热的不良导体(3)说一说你知道的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说出它们通常应用在哪些方面。(三)物质的硬度出示前面 “磁性钢条” 和 “软木条” , 讨论它们的硬度大小 及其比较其硬度的方法; 比较硬度的方法:刻划

136、。1物质的物理属性2根据物质的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3物质物理属性是多样性1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很多应用。请你写出下面物质属性应用的实例:铝合金的密度小,其应用有; 铜的导电性强,其应用有。2寒冬,自来水管往往因管内水结冰膨胀而破裂。在自来水管外捆 扎发泡塑料,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这是因为发泡塑料的() A硬度较小B没有磁性C导热性差D导电性好 3如图示为家庭和工厂中常用的钳子, 观察它的构造,它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别利用了这些材料的什么物理属性?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若可以,请列出替代品。4有两根长短、粗细相同的铁条和铝条,请你至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说明区分的依据和具体方法。5.5

137、点击新材料教学点滴1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隐性材料的一些特点、应用及发展前景。2学习通过网络方式收集资料,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 发展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调动学生通过上网方式,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让学生体会材料在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应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校园网吧、收集的相关资料。一、纳米材料1纳米与纳米材料;纳米: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材料: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的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2上网搜集有关纳米材料内容,了解纳米材料奇异特性。二、半导体材料1实验研究:认识半导体的单向导电性。2上网搜集关于半导体

138、材料的资料,了解半导体的广泛应用。三、超导材料 1超导含义:2介绍我国在超导研究方面重大成果 3上网搜集关于超导体研究与方面的资料四、隐形材料:介绍隐形材料的作用。网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1 关 于 纳 米 技 术 , 下 列 说 法 错 误 的 是()A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 nmB人们在纳米尺度内发现很多新的现象,给技术带来很多新进展C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之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D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与纳米技术有关2 关 于 超 导 材 料 , 下 列 说 法 中 不 正 确 的 是()A. 超导材料的电阻为零B. 超导材料就是最先进的半导体材料C. 用超导材料

139、输电,在线路上没有电能损耗D. 超导材料的应用目前还在试验中3智能材料,指的是能感知环境条件,做出相应行动的材料。智能 材料的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有点类似,例如,太阳镜片中所含 的智能材料,能感知周围的光强,当周围的光很强时,就自行变暗;当光较弱时,就变得透明起来。智能材料赋予材料崭新的性能,使无生命的材料变得有感觉和知觉。请你构思一种智能材料,并说明你想把它用在哪些方面?4如果我们找到了在常温下具有超导特性的导体, 设想:我们现在的生 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荐 初 二 物 理 浮 力 教 学 案 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教理案教学案物态例变字 )化123荐 初 中 物 理 教 学 设 计 和 反 思(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