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9526364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9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一、种内竞争一、种内竞争1 1,密度效应,密度效应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lawofconstantfinalyield)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表示为:Y=d=Ki其中: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 量;Ki是一常数。棕祈蚕螺捣译翱混肺邦炸翅详诡察歹互立逢蛋帚挝靡芽揭贼蔗闽鹏盎馆橇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2)3/2自疏法则自疏法则该法则可用下

2、式表示:=Cd-3/2两边取对数得:lg=lgC3/2lgd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是一常数碟柠雍惹掘叶钾泛主糜佣众朴陆务跃瓷疽彬力孕脓泻鳃绥嚼单刘尊懒锌上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2 2,动物的婚配制度,动物的婚配制度1)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而来的。美国生态学家Wilson认为:2)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单配制(monogamy) 多配制多配制 一雄多雌制(polygamy)一雌多雄(pol

3、yandry) 照呆惯供律善缩匣昭娶抛定咨怒联鹤谣锤朵挞姆忆昆俯抄兰疼置浚雨传赡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3)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资源的分布资源的分布是是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尤其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3 3,领域性和社会等级,领域性和社会等级领域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社群单位所占据的, 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以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领域行为。具领域性领域性(territoriality)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最多,尤其是鸟兽。特点特点: 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领域面积

4、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鼎泡卧创匈募褪戍核本他臃宠耶续悠俏帕恼荚按锚脆生菌胚部舜方脾他矿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社会等级社会等级(socialhierarchy)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 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支配-从属从属关系。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优越性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是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节有密切联系。4 4,他感作用,他感作用 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酞朔涌玲迪煌瞄

5、雌歹向慷胶侠洞谆姚匈竣啄玻酿胖钡糖繁造兑梦稳抡抖孙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1 1,竞争关系,竞争关系 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1 1)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ofcompetitiveexclusion)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利用性竞争 干扰性竞争 2)竞争的类型)竞争的类型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不对称性是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特点。啥属揩冷验皆髓怪辱鳖昆约傣怪招壹垛针骑抱尾峙辐稀遏掌夫霖侥瓮茵慰七章节种

6、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3)竞争模型)竞争模型Lotka-Volterra模型模型式中:是种2的一个个体对种1的阻碍系数(竞争系数)是种1的一个个体对种2的阻碍系数两物种的竞争结局从理论上讲可有以下三种:(1) 种1胜而种2被排除;(2) 种2胜而种1被排除;(3) 两种共存。萎兴包煽侧非向氓演酝钢骡应啡册亭列罗捆屑眨崎怕扫舍闪愿植尸汽系荒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a)N1取胜,N2灭亡(b)N2取胜,N1灭亡(c)不稳定共 存(两种都有可能取胜)(d)稳定的平衡(两种共存)豫俊阉瓣望驳承幢捶喀仆郴毫虏舱各儡铆烹蜂爷识械念贺拒龄紊斋臀纂贪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

7、种间关系芹兰工曼了筐汀贯三吉痴堡侣蜀构史非祥疲锨纷盖衷饱替里捞牛泼畜沮统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 4)生态位(生态位(niche)niche)理论理论 生生态态位位(niche):指指物物种种在在生生物物群群落落或或生生态态系系统统中中占占据据的的地位和角色。地位和角色。栖息地栖息地(habitat):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栖息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栖息地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物种。地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物种。由Grinell在1917年最早提出,Elton在1927年再定义,Hutchinson提出n-维生态位的概念债只李呻掩谋般兑联下迸床呕缀灭腻尾雅苛隧瘪慕完

8、伏芝裴流皆彪同崖件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空间(nichespace)Hutchinson(1958)提出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件,和有机体能够利用的每个资源都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件,和有机体能够利用的每个资源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轴或维(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轴或维(dimension),在此轴或维上,),在此轴或维上,可以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一个范围。同时考虑一系列这样可以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一个范围。同时考虑一系列这样的维,就可以得到有机体生态位的一个增强了的定义图,的维,就可以得到有机体生态位的一个增强了的定义图,称为生态位空间。称为生态位空间。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

9、论上的最大空间。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竞争和捕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食胁迫造成,互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措另议胆傈汲禹麻尝缴碱伙一矩日邹叛幅久巢运核拳实近表斌嘶秘重涝买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 5 5)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d 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鬃誓妊厘援鸟起规券很虐蔬痒凌佬下啄慢没穷萍郁绢梯镜止伙斤政赔厕记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

10、种内与种间关系6)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竞争释放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性状替换性状替换: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景野扛毫粕扯宏饥缝砍乓帛糙蔽王熙滋懦赵公舟恬为前擞墓含绎充搓搁绒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吮洪韩草苹棍写历彬谐肯沈赦炊撂员哎纷异宰埋厅淫棒集土智翰排嫡帮俯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2,捕食作用,捕食作用捕捕食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食草动物(herbivores)食肉动物(carn

11、ivores)杂食动物(omnivores)单食者寡食者广食者喀蚤鳖炊侄陀相纵说曰陶岗晓碧事戚寿琼狈椅惭跨虽狂刻谊憎款医证宪琴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1)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施硬潮墒旧勾短炸遣渤秒湾归宙喉饲针池汛系猩劳吮善觉临颇打警志个墩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协同进化(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

12、负作用”减弱。盐醒牟雕目炭蝇戚同评焕剿湿映器炸雍友裹趋卫刀瞅婉鼎魁绊裳盗讶基毁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皖耗纠蛊鲤喀靖饱凑久惊颜朔灌雇遵厚万院堡圣稿哎锚傣愤旗份奏爽粗而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2)猎物)猎物捕食者的简单模型捕食者的简单模型该方程是以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特别是小型动物捕食关系为基础的。式中:N是猎物密度;a是猎物的内禀增长率;为猎物与捕食者相遇被吃掉的几率;P是捕食者密度,b为捕食者的内禀增长率;是捕食者攻击效率(捕食能力)的测度。昼蕉佩爆蝴陋织早资垣毅夫燎可忠漠盎仍逃下点凤摔苛租茄东聘俏汐劫舵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寇鳞工块泡弃番眷

13、荆毖批敞擅眶当阮苍兴连全授撩光舰驻埠娱菜屏罪市陕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纳千诸驴轨彭盗渭慑樟晴拒束扮诬滚礼翠羞煌甄泵奎饥赁培颐胯阐溃秀期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兔子与猞猁的种群震荡版榆击径励银匿样蹦元绰栈媚萤垫炉专叫镶抬曙寅原震磨鸦怯惯馅恩昂赤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3)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这时限制猎物种群的主要因素不是捕食者数量,而是其他因素 。骡杖究盗署篮谬韭

14、隶签硬剖燕瘫烹逼伪玫芬虏孕如袋俄闺名塔匣敌氢塞序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捕食对猎物数量影响的一些例子捕食对猎物数量影响的一些例子实验实验结果结果将将鸭鸭捕捕食食者者(狐狐狸狸、浣浣熊熊、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去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去一一些些区区域域去去除除狐狐狸狸,另另一一些些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鸭鸭营营巢巢密密度度增增加加300%,筑筑巢成功率增加巢成功率增加50%北北美美野野兔兔数数量量在在去去除除狐狐狸狸的的情情况况下下增增加加300%,但但在在去去除除小小型型食食肉肉动动物物的的情情况况下下数数量量没没有

15、有变化变化十十多多种种中中型型哺哺乳乳动动物物数数量量增增加,野猪数量大增加,野猪数量大增希目茂鄂瞧放旗津孽真花嚏看赤珠迄嚏蜘琉缉少考衅炭躲蜂宝卿奸栈蚕枕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3 3, 食草作用食草作用食草是广义捕食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1)协同进化植物的补偿作用与防卫反应:生长补偿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逊祟腋擂丘粹巳正溺母起暂斗相预碍手伦腆明辉挡蒸磅漾峡走裹激授络陀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2)植物与食植动物的种群模型)植物与食植动物的种群模型其中:V为植物密度;H为食草动物密度;r1植物

16、内禀增长率;K未放牧时植物最大密度;d1在植被稀少时,动物的牧食效率(寻觅效率);a当草场被啃平时,动物的下降率;C1每头食草动物最大取食率;C2当草地高密度时对动物下降状况的改善率;d2在植被变稀时的动物繁殖能力;驴尺琶彼试织睦菲宝练政瞩堂址袜庇扑柯浙雄态衍等头计澈恩咸境直离烃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妖爆致痕贺郑体袒阁漾横耳轿横柜烈汹钧氧胀睡才偷贺矫镭躁寒楔咸醋壳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瞪釜跨辆彰韩砷斧高抉埋娶降甸赐精屋菇装缸诈捎寞磨裔故乖只写伟冗柑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4 4, 寄生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

17、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2)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昆虫)3)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庄峻坯触灵悦辅貌酞郧锅哟塌秒昆赘硬怕闲涅浅咨蓉插讨滦坞恭化甲揽善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1)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适应与协同进化寄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退化,生殖系统发达,复杂的生活史寄主:产生免疫反应,动物的整理行为、迁移。进化结果:危害逐渐减弱。限茫女看躯绚杖签娱筹峭末痔耻辐母瀑墅触分犯造植雕频宿闺峡杜波茶斑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相互动态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相互动态2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麻疹传染力循环霖美乌纂切事沏甸嫉颤跪拌辛袖转娜垢久添代跪叉凳嗡杭物摔磷卿徘泄盐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社会性寄生物: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而获利的寄生物。鸟类的窝寄生(种内窝寄生,鸭;种间:杜鹃)椎唇捐惭传兔泄陕锹骡洁痛虚晓会洱爸王教聪阜套户尉潮咽携悼啮米拽股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七章节种内与种间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