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9524220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中医外科范围1学习中医外科的目的学习中医外科,首先要掌握本学科的范围,也就是知道哪些疾病是属外科医生治疗的对象。同时也可了解中医外科与西医外科之间的治疗对象有不同之处,还可以熟悉外科与其他各科之间的关系。2古代医事分科情况古代医事分科情况中医外科历史悠久,医事制度上分科变革较多,外科专著里的治疗范围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外科的范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历代医事制度上的分科,最早在周礼天官篇设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制度,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如说“未溃为肿疡,已溃为溃疡”,是指痈、疽、疖、流注等病。金疡是被刀、釜剑、矢等物所伤;折疡是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均归在疡医的范围。3伤

2、科隶属于外科学科。直到元朝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专辟正骨兼金镞科,才逐渐分立外科与伤科。唐宋时,外科称疮肿科。明清时,一般称为疮疡科。4外科命名是在明代汪机著的外科理例前序中才明确肯定外科的含义,其说“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说明外科的名称是从痈疽、疮疡生于人体外部这个特点而来,也与内科相对而称为外科。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载有痈、疽、疖、疔、痔疾、眼病等。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载有皮肤病和化脓性疾病。疮疡经验全书载有痈、疽、疔毒、皮肤病、痔漏、咽喉、牙舌诸症等。5是包括疾病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可以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的,如痈、疽、疖、疔、发、流注、流痰、瘰疬、乳房病、瘿瘤、

3、岩、皮肤病、肛肠病、虫兽咬伤、水火烫伤、眼、耳、鼻、咽喉(包括舌、唇、齿)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现在临床上的跌打扭挫损伤的内伤和骨折、脱臼等外伤,归伤科处理;眼病,耳鼻咽喉,口腔均各有专科。尽管这样,中医外科所包括的疾病还是相当广泛的。6第二节疾病命名外科疾病名目繁多,但从它的命名含义上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是依据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7以部位命名:如颈痈、背疽、手发背。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以脏腑命名:如肠痈、肺痈。以病因命名: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漆疮。以症状命名:如红丝疔、麻风、乳头破碎。8以

4、形态命名:如岩、蛇头疔、鹅掌风。以颜色命名:如白癜风、丹毒。以疾病特性命名:如烂疔、流注。以范围大小命名:如小的为疖,大的为痈,更大的为发。以传染性命名:如疫疔。9第三节分类释义第三节分类释义一、总纲类疡:有时也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所以古代也将外科称为疡科,外科医生称为疡医。疮疡:广义的说,是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的说,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10二、疮疡类痈:有外痈、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局部皮色不变),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

5、痈。内痈是生于脏腑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米状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破之后,状如蜂窝,范围常超过9cm以上,甚至大逾30cm者称有头疽。11发:其病变范围较痈为大。特征是在皮下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35天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色黑腐溃,或中软不溃。疖: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局部有红肿热痛,但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脓、易溃,出脓即愈。疔:疔字初见于内经:“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疔同,是泛指一切体表疮疡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者。目前临床上所称疔的含义是,凡发病在颜面、手等部位,病

6、势急剧,易迅速蔓散,可造成损筋伤骨,或引起走黄危险的就称为疔12无头疽:发于骨骼及关节间,患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骨,是一种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如附骨疽、环跳疽。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说明流注是由他处病灶的毒邪,随血流扩散到肌肉深部,停住了而发生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具有初起漫肿微痛,结块不甚显著,皮色如常,发生无固定部位,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容易走窜的特点。13丹毒:是皮肤突然变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起病突然,局部皮肤焮红肿胀,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或间有大小不等水疱,有时一面消退,一面发展。因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头面部的称抱头火

7、丹;发于腰胯部的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的俗称流火等。走黄:是由于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一般以颜面部疔疮合并走黄者最为多见。14内陷: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称为内陷。除疔疮毒邪走散入血称为“走黄”外,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脏腑者大多称为内陷。临床上因有头疽并发本症者较为多见,故又称“疽毒内陷”,并因其发生在有头疽的不同阶段,故又分为“火陷”、“干陷”、“虚陷”。15瘰疬瘰疬:因其结核累累如串珠状,故称瘰疬。医林集要说:“又有结核在项腋,或两乳房,或两胯软肉处属冷证也。”外科心法要诀说“小者为瘰,大者为疬”,“

8、项前颈后侧旁生成痨日久不收功。”由此可见,本病发生在颈侧、腋下、乳房、腹股沟等部位,病变表现为结成核状,性质是冷证(阴证),并与痨症有关。目前一致认为瘰疬是阴证,属淋巴结结核。16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的疾病。起病缓慢,化脓亦迟,溃后流脓清稀,或夹有败絮样(干酪样)物质,且不易愈合,每多损筋伤骨而形成残疾,即西医所称的骨关节结核。如发于膝关节部的称“鹤膝流痰”;发于髋关节部的称“环跳流痰”等。疫疔:其疮形呈中黑凹陷,形如脐状,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故与一般疔疮不同,多见于畜牧业或皮毛制革的工作者等。疫疔好发于头面,其次是颈项、手臂等部,即西医所称的皮肤炭疽。有关疫疔之名,古代外科专著并无此名,古称“

9、鱼脐疔”,于1964年在全国教材会议通过用“疫疔”一名,沿用至今。17烂疔:因最易腐烂,其势更急,可危及生命,故也与一般疔疮不同,本病好发于小腿、足背的皮肉间,而臂、臑、手背等处则偶或有之。即西医所称的气性坏疽。臁疮: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生于小腿下1/3踝骨上10cm的内外臁外。溃疡日久难敛,或虽经收口,每因破伤而复发。即西医所称的下肢慢性溃疡。18谢谢谢谢光光临临19结核:是泛指一切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此证多发于四肢或胸腹部。因此,除急性化脓性疾病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称臖核、慢性淋巴结炎称痰核外,尚包括皮下囊肿及小的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此外,明清以前把乳房部的各种肿块也统称“乳房结核”,

10、尔后以病的性质逐渐加以区分。总之,古代所说的结核,均指发生皮肉间性质不同或不明的肿块,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病名,更不是指结核杆菌所致的结核性疾病。20三、皮肤病三、皮肤病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腐烂的疾病统称为疮。如黄水疮、疥疮等。疳:凡粘膜部发生的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的称为疳。如发于口腔的称口疳;发于牙龈部的称牙疳;发于龟头粘膜部的称下疳。斑:丹溪心法说:“斑乃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指出了斑的特点。因此,皮肤的色素改变称为斑,如雀斑、汗斑、黧黑斑等。疹:丹溪心法说:“疹为浮小而有头粒者”,指出了疹的特点。凡皮肤间起发丘疹,如痱子、痤疮等皆为丘疹性疾患。21 痘:皮肤上起小水疱

11、,内含浆液性的疾病称为痘,如水痘。 癣:凡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有渗液的皮肤病,统称为癣。包括多种急慢性皮肤病,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癣(湿疹)、干癣(慢性湿疹)、圆癣(体癣、股癣)等。疥:包括2个含义,一是指有传染性,皮损为丘疹的皮肤病称疥,如疥疮;二是指全身性剧痒的皮肤病,如干疥(皮肤瘙痒症)。对此诸病源候论说:“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呐虫”,又说:“干疥但痒,搔之皮起作乾痂”。说明了两种疥的不同含义。22疣:皮肤上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也不同。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

12、、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中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相当于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等。23四、肛门病类痔:凡肛门和耳、鼻孔窍等处,有小肉突起者,都可称痔。医学纲目说:“如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痔。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生于肛门边。”如生于鼻腔内的称鼻痔(鼻息肉);生于耳道内的称耳痔(耳道息肉);生于肛门齿线上的称内痔。以病变形态命名的,如葡萄痔(属血栓性外痔)、珊瑚痔、樱桃痔(直肠息肉类),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较多,故归属在肛门病类。24漏:凡溃疡疮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像滴漏一样,故

13、称为漏,是以症状命名。漏的含义有两种病理改变。一称瘘管,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一为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一个外口。两者在外口部均有脓水经久淋漓不止。如肛漏是属瘘管;象瘰疬溃破后所成的漏,以及乳痈合并的乳漏等均为窦道。25肛裂:指肛管内深及全层皮肤的棱形裂口。在外科心法要诀痔疮中有:“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对其症状和病因做了概括。肛门周围脓肿:是指肛门周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它包括肛门周围多种疾病,如生于肛门内外的肛门痈;生于会阴部的悬痈;生于尾骨略上的坐马痈;生于尾膂穴高骨上的鹳口疽等。这些痈疽溃后久不收口,大多形成肛瘘,故统

14、称为肛门周围痈疽。26脱肛:指大肠的下截脱出者谓之脱肛。如证治要诀说:“肛门者,大肠之下截也”,以解剖部位来讲,是指直肠粘膜或直肠壁的全层脱出。27五、肿瘤类瘿:因其如缨络之状而得名,病变多发于颈部结喉正中之处。古代分五瘿,凡局部皮色不变,漫肿不痛,皮宽不急,按之软绵者称“气瘿”(单纯性甲状腺肿);或有结块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始终不溃者称“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结块坚硬按之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随吞咽动作的移动性减少或推之不移者称“石瘿”;另象“筋骨(脉)呈露曰筋瘿”、“赤脉交结曰血瘿”,此两瘿皆为气瘿与石瘿的合并症。28瘤:凡瘀血、浊气、痰滞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因其聚而成形结成块物者

15、称为瘤。本病随处均可发生。分类:气瘤神经纤维瘤、肉瘤脂肪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管瘤、骨瘤骨瘤、骨肉瘤,脂瘤皮脂腺囊肿。29岩:凡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似岩突,破溃后疮口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故名岩。生于乳房的称也岩;生于阴茎部的称肾岩(阴茎癌);生于唇部的称为唇岩。失荣:为颈部的恶性肿瘤,常发于颈部两侧或耳的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病的后期,患者面容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枝枯皮焦而命名。即现代所说的颈部淋巴结继发或原发恶性肿瘤。30翻花疮:为皮肤肿瘤,以其病损部位溃破后,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疮口外翻,好似花蕊一般,头大根小,一旦碰伤,流血水止。相当于鳞状上皮癌、基底细

16、胞癌及良性乳头状瘤等。锁肛痔:为肛门部的恶性肿瘤,凡直肠内赘生物堵塞肛道,引起肛门狭窄,犹如块物锁住肛门者,称为锁肛痔。31六、其他类风: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故外科以风来取名的疾病很多,病种也很广泛,包括疮疡、皮肤、口腔、肛门等疾病。如破伤风、骨槽风(下颌骨骨髓炎)、麻风、白癜风、鹅掌风(手癣)、喉风(喉头水肿)、唇风(剥脱性唇炎)、肠风(便血、肛旁脓肿)等。这些疾病都与风邪有关,多数起病较急,发展较快。32毒:外科以毒来取名的疾病很多,且病种庞杂,不能代表某一种性质的疾病。如委中毒(腘窝部急性淋巴结炎)、时毒(流行性腮腺炎)、便毒(腹股沟淋巴结炎)、阴毒(恶性肿瘤)、丹毒、眼胞菌毒等。另外还有一些疾病,一时不能确定病名时,也常用毒命名,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但现在已少用。33痰:以痰命名的外科疾病大多发于皮里膜外,肿硬似馒,皮色不变,按之有囊性感,将溃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或出粘液,或脓中夹有败絮样物质等。这些疾病归纳起来大致相当于西医的两大类疾病,一类是结核性疾病,如流痰(骨关节结核)、肾俞虚痰(腰部冷脓肿)、穿拐痰(踝关节结核)、乳痰(乳房部结核);一类是腺体性的囊肿性疾病,如痰包(舌下腺囊肿)、痰瘤(颌下腺囊肿)等。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