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950250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优秀课件(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湖北中医药大学 李家庚概要阳明病概说1.阳明生理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多气多血”之说。之说。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

2、手太阴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2.阳明病理概要阳明病概说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

3、,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阳明病的病理机制,仲景概括为阳明病的病理机制,仲景概括为“胃家实胃家实”。“胃家胃家”是整个胃肠的泛称;是整个胃肠的泛称;“实实”是指邪气盛实而言。是指邪气盛实而言。 3.阳明病成因概要阳明病概说 一为太阳病失治或误治,耗伤津液,胃中干燥而转属一为太阳病失治或误治,耗伤津液,胃中干燥而转属者,谓之者,谓之“太阳阳明太阳阳明”;一为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等;一为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等法,伤津化燥而成者,谓之法,伤津化燥而成者,谓之“少阳阳明少阳阳明”; 二为素体阳旺

4、,或有宿食,或因燥热所感,病证二为素体阳旺,或有宿食,或因燥热所感,病证直从阳明化燥成实者,谓之直从阳明化燥成实者,谓之“正阳阳明正阳阳明”; 另外,尚有阴寒证郁久化热,或少阴病热化证邪另外,尚有阴寒证郁久化热,或少阴病热化证邪传阳明而成者。其中尤以太阴转归阳明者较为多见,故有传阳明而成者。其中尤以太阴转归阳明者较为多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学者应该明辨阳明病中这之说。学者应该明辨阳明病中这种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种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 4.阳明病证候表现概要阳明病概说 一为燥热亢盛,肠胃无燥屎阻结,出现身大热、汗出、一为燥热亢盛,肠胃无燥屎阻结,出现身大热、汗出、

5、不恶寒、反恶热、烦渴不解、脉洪大等,称为阳明热证不恶寒、反恶热、烦渴不解、脉洪大等,称为阳明热证( (或称阳明经证或称阳明经证) )。 二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腑气不二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腹满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通,出现潮热、谵语、腹满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等,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等,称为阳明病实证称为阳明病实证( (或称阳明腑证或称阳明腑证) )。 5.阳明病证治分型概要阳明病概说 阳明热证(经证)阳明热证(经证) 热郁胸膈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栀子豉汤证 胃热炽

6、盛胃热炽盛白虎汤证白虎汤证 胃热炽盛,津气两伤胃热炽盛,津气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猪苓汤证猪苓汤证5.阳明病证治分型概要阳明病概说阳明实证(腑证)阳明实证(腑证) 阳明燥屎阻结,燥坚偏盛阳明燥屎阻结,燥坚偏盛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燥屎阻结,痞满偏盛阳明燥屎阻结,痞满偏盛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 阳明燥屎阻结,痞满燥坚俱盛阳明燥屎阻结,痞满燥坚俱盛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阳明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濡阳明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濡麻子仁麻子仁丸证丸证5.阳明病证治分型概要阳明病概说阳明病变证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湿热并重茵

7、陈蒿汤证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寒湿发黄证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于寒湿中求之 蓄血证蓄血证抵当汤证抵当汤证 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证6.阳明病治则治法概要阳明病概说 阳明热证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代表方。 7.阳明病治禁 禁发汗、利小便等法。(一)阳明病提纲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原文】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180)

8、 【提要】阳明病的提纲。【提要】阳明病的提纲。【解析】【解析】 1. 1.胃家实的含义胃家实的含义 “胃家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包括胃与大肠。说文:说文:“胃,谷府也胃,谷府也”。灵。灵 枢枢本输: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指实,指“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灵枢(灵枢通评虚实论)。盖病邪深入通评虚实论)。盖病邪深入阳明,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化,故阳明病以里热实证为主要特征。阳明,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化,故阳明病以里热实证为主要特征。(一)阳明病提纲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

9、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积之无形实邪。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3.3.作为提纲的意义。作为提纲的意义。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即“胃家实胃家实”。本篇中凡称本篇中凡称“阳明病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胃家实”者,则必者,则必属阳明病。属阳明病。(二)阳明病病因病

10、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原文】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179)(179) 【词解词解】脾约:胃肠燥热,损伤津液,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脾约:胃肠燥热,损伤津液,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结者,称做结者,称做“脾约脾约”。 【提要提要】阳明病的成因。阳明病的成因。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

11、明病纲要【解析】【解析】1.1.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太阳阳明:是由太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用吐、太阳阳明:是由太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用吐、下、利小便等法,损伤津液,外邪入里,化热化燥,胃肠燥热,约束下、利小便等法,损伤津液,外邪入里,化热化燥,胃肠燥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的,称为脾约。脾的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的,称为脾约。正阳阳明:是外邪入里,直犯阳明而形成。多因胃肠素有内热,或正阳阳明:是外邪入里,直犯阳明而形成。多因胃肠素有内热,或挟有宿食,邪气入里,化燥成实,腑气不通者,名胃家实。挟有宿食,邪气入里,化燥

12、成实,腑气不通者,名胃家实。 少阳阳明:由少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少阳病误用发汗、吐下、利小少阳阳明:由少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少阳病误用发汗、吐下、利小便等法,耗伤津液,以致邪归阳明,化燥成实,而大便坚涩难解者,便等法,耗伤津液,以致邪归阳明,化燥成实,而大便坚涩难解者,谓之大便难。谓之大便难。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本条所讲阳明病成因,并非太阳病误治只形成脾约,燥本条所讲阳明病成因,并非太阳病误治只形成脾约,燥热发自阳明只形成胃家实,少阳病误治只形成大便难。此热发自阳明只形成胃家实,少阳病误治只形成大便难。此条是互文见义文法,当与其他类似条文合参。条是互文见义文法,当与其他

13、类似条文合参。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問曰:何緣得陽明病【原文】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181)(181) 【词解词解】不更衣:即不解大便。成无己曰:不更衣:即不解大便。成无己曰:“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者,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者,通为不大便。通为不大便。” 【提要提要】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的证候。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的证候。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14、 阳明病纲要【解析】【解析】1.1.此条言太阳病,法当汗解,若汗不如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此条言太阳病,法当汗解,若汗不如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或妄利小便,致使津液耗伤,胃肠干燥,而形成阳明病。其病之始因,或妄利小便,致使津液耗伤,胃肠干燥,而形成阳明病。其病之始因,亦统括经腑两方面说。然由于病机有差异,程度有轻重,故可见不更亦统括经腑两方面说。然由于病机有差异,程度有轻重,故可见不更衣衣( (脾约证脾约证) )、内实、内实( (胃家实胃家实) )、大便难三种证候,均属阳明病可下之证、大便难三种证候,均属阳明病可下之证范畴。范畴。 2.2.第第179179条言脾约、胃家实、大便难,

15、分别来自太阳、阳明、少阳病之条言脾约、胃家实、大便难,分别来自太阳、阳明、少阳病之误治;本条言太阳病误治,可有不更衣、内实、大便难。两条互文见误治;本条言太阳病误治,可有不更衣、内实、大便难。两条互文见义,宜相互合参。义,宜相互合参。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原文】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者,是轉屬陽明也。屬陽明也。(185)(185) 【词解词解】彻:透也。彻:透也。汗出濈濈然:濈,音辑汗出濈濈然:濈,音辑(j

16、(j) )。是发热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是发热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提要提要】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里热亢盛均可转属阳明。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里热亢盛均可转属阳明。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解析】【解析】1.1.本条分两段理解本条分两段理解太阳病因发汗不彻而转属阳明。太阳病初起,当用汗法治疗,如发太阳病因发汗不彻而转属阳明。太阳病初起,当用汗法治疗,如发汗得当,则病邪可随之而去;若发汗不彻,病邪不能透达于外,而入汗得当,则病邪可随之而去;若发汗不彻,病邪不能透达于外,而入里化热伤津,因而转属阳明。里化热伤津,因而转属阳明。 太阳病未经误治亦可转属阳明。伤寒发热无汗,属于太阳表寒实

17、证,太阳病未经误治亦可转属阳明。伤寒发热无汗,属于太阳表寒实证,然若阳旺之体,胃阳偏盛,或素蕴内热,则表邪易入里化热,而转属然若阳旺之体,胃阳偏盛,或素蕴内热,则表邪易入里化热,而转属阳明。内热炽盛,胃气上逆,故呕不能食。燥热成实,迫津外泄,故阳明。内热炽盛,胃气上逆,故呕不能食。燥热成实,迫津外泄,故濈濈然汗出,其为转属阳明之典型外证。濈濈然汗出,其为转属阳明之典型外证。(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综合第综合第179179、第、第181181、第、第185185三条可以看出,太阳病转属阳明有以下几三条可以看出,太阳病转属阳明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妄利小便

18、,损伤津液而转属;种情况:一是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妄利小便,损伤津液而转属;二是发汗不彻,阳郁不伸,邪热入里而转属;三是不经发汗或误治,二是发汗不彻,阳郁不伸,邪热入里而转属;三是不经发汗或误治,因燥热亢盛,而形成阳明病。因燥热亢盛,而形成阳明病。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二陽併病【原文】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琵者,不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琵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者,

19、陽氣怫鬱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以脈濇故知也。(48)(48)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词解词解】二阳并病: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二阳并病: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面色缘缘正赤:缘缘

20、,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解之熏之:解之,指对病人发汗以解表。熏之,指对病人用药物熏解之熏之:解之,指对病人发汗以解表。熏之,指对病人用药物熏蒸发汗。蒸发汗。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意为发汗量之少,不值一提。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意为发汗量之少,不值一提。坐:此处可解为坐:此处可解为“责责”或或“归咎归咎”。 【提要提要】太阳病发汗不彻的三种转归及其证治。太阳病发汗不彻的三种转归及其证治。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解析】【解析】1.1.本条宜作三段理解:本条宜作三段理解: 第一段,从第一段,从“二阳并病二阳并病”至至“不恶寒不恶

21、寒”。说明太阳病发汗不彻底,。说明太阳病发汗不彻底,病邪渐入阳明,形成太阳与阳明病证并存之局面,谓之太阳阳明并病。病邪渐入阳明,形成太阳与阳明病证并存之局面,谓之太阳阳明并病。 第二段,从第二段,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至至“当解之熏之当解之熏之”。申明前段所。申明前段所言之二阳并病的治疗原则。尽管病邪逐渐深入阳明,但在太阳表证未言之二阳并病的治疗原则。尽管病邪逐渐深入阳明,但在太阳表证未完全消失之际,不可轻率运用清下里热之法,若误用清下,必然会导完全消失之际,不可轻率运用清下里热之法,若误用清下,必然会导致表邪尽陷于里,而变证蜂起。此时之满面通红,多责之于余邪郁表,致表邪尽陷于

22、里,而变证蜂起。此时之满面通红,多责之于余邪郁表,阳气闭遏,必伴发热恶寒脉浮等症,治当遵循先表后里之原则,予辛阳气闭遏,必伴发热恶寒脉浮等症,治当遵循先表后里之原则,予辛温发散之轻剂,小发其汗,解除在表之余邪。若汗后表解里未和者,温发散之轻剂,小发其汗,解除在表之余邪。若汗后表解里未和者,更以清下之剂,攻泻其里热可也。更以清下之剂,攻泻其里热可也。(二)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第三段,从第三段,从“若发汗不彻若发汗不彻”至至“以脉涩故知也以脉涩故知也”。承接第一段之。承接第一段之“汗先出不彻汗先出不彻”,论病情既未转属阳明、亦未形成并病之局。汗出不彻,论病情既未转属阳明、亦未形成并病之

23、局。汗出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之表郁轻证。今余邪郁表,发热恶寒自是必然之症,多见一日数发之之表郁轻证。今余邪郁表,发热恶寒自是必然之症,多见一日数发之象。邪闭阳郁,病者面色通红,脉来滞涩而有力,周身不适而心烦不象。邪闭阳郁,病者面色通红,脉来滞涩而有力,周身不适而心烦不知其由,知其由,“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即是对病人烦躁不,即是对病人烦躁不知所以的具体描绘。短气者,肺气因表闭而失宣故也。此表郁轻证的知所以的具体描绘。短气者,肺气因表闭而失宣故也。此

24、表郁轻证的形成原因,惟当归咎于发汗不彻,再与辛温发散之剂,小汗即安。形成原因,惟当归咎于发汗不彻,再与辛温发散之剂,小汗即安。 (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原文】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寒,反惡熱也。(182)(182) 【提要提要】阳明病的外证。阳明病的外证。 【解析解析】1.1.阳明的外部表现。阳明的外部表现。 病机:病机:胃肠燥热盛实(胃肠燥热盛实(“胃家实胃家实”) 身热身热燥热内炽,蒸腾于外燥热内炽,蒸腾于外 证证 汗自出汗自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候候 不恶寒不恶寒表证已

25、罢,外邪入里(无表证)表证已罢,外邪入里(无表证) 反恶热反恶热燥热炽盛的本质反映燥热炽盛的本质反映(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本条所述四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反映了阳本条所述四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反映了阳明病里热炽盛,化燥化热的本质。无论阳明热证,还是阳明实明病里热炽盛,化燥化热的本质。无论阳明热证,还是阳明实证,都必然具有此证候。证,都必然具有此证候。3.3.本条可作为阳明病提纲证的补充说明。本条可作为阳明病提纲证的补充说明。(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原文】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

26、何也?答曰: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能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能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183)(183) 【提要提要】阳明初感的见证与辨证要点。阳明初感的见证与辨证要点。 【解析解析】1.1.阳明病初起不发热而恶寒的原因。阳明病初起不发热而恶寒的原因。 表寒未罢,里热未发;表寒未罢,里热未发; 或阳郁不伸,燥热未著。或阳郁不伸,燥热未著。 虽则如此,但恶寒时间较为短暂,其程度也极其轻微,因随其邪热虽则如此,但恶寒时间较为短暂,其程度也极其轻微,因随其邪热深入,阳明燥热显现,其本象发露于外,则恶寒将很快自行解除,而自深入,阳明燥热显现,其本象发露于外,则恶寒将很快自行解除,

27、而自汗出、恶热等证,即接踵而来。汗出、恶热等证,即接踵而来。 (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与太阳病辨恶寒与太阳病辨恶寒 太阳病恶寒,一般程度较重,持续不能自罢,且伴有一系列太阳证;太阳病恶寒,一般程度较重,持续不能自罢,且伴有一系列太阳证; 阳明病恶寒,一般程度较轻,时间短暂,可以自罢,而继之身体灼阳明病恶寒,一般程度较轻,时间短暂,可以自罢,而继之身体灼热,汗出,目赤鼻于,口渴苔黄,脉大等里热实证。热,汗出,目赤鼻于,口渴苔黄,脉大等里热实证。 (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問曰:惡寒何故自罷【原文】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

28、萬物所歸,無所复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萬物所歸,無所复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184) (184) 【词解词解】阳明居中,主土:据五行学说,脾胃属土。土之方位属中央,而脾阳明居中,主土:据五行学说,脾胃属土。土之方位属中央,而脾胃居中焦,故曰阳明居中主土。胃居中焦,故曰阳明居中主土。 【提要提要】承上条说明恶寒自罢的原因。承上条说明恶寒自罢的原因。 (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1.1.本条以五行学说为依据来解释本条以五行学说为依据来解释“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的原因。的原因。 在生理状况下,胃家主燥,以阳气用事

29、,受纳水谷,并通过脾的作在生理状况下,胃家主燥,以阳气用事,受纳水谷,并通过脾的作用,游溢精气而灌溉四旁,使四肢百骸、经络脏腑皆受其滋养,犹万物用,游溢精气而灌溉四旁,使四肢百骸、经络脏腑皆受其滋养,犹万物生于土。病理条件下,如病在太阳或在少阳,或因邪热亢炽,或因亡津生于土。病理条件下,如病在太阳或在少阳,或因邪热亢炽,或因亡津致燥,可以转属阳明,即使三阴,当阴尽阳复之际,亦有转为阳明之可致燥,可以转属阳明,即使三阴,当阴尽阳复之际,亦有转为阳明之可能,犹万物归于土也。能,犹万物归于土也。 【解析解析】(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对于对于“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

30、说,应当灵活看待。之说,应当灵活看待。所谓所谓“万物所归万物所归”,是言阳明居中主土,以燥为本,一旦中土为病,是言阳明居中主土,以燥为本,一旦中土为病,主乎燥化,则表里寒热之邪,脏腑偏胜之气,皆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归阳主乎燥化,则表里寒热之邪,脏腑偏胜之气,皆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归阳明,而化燥则一。并非一切病证,不论何种条件,皆可转属阳明。明,而化燥则一。并非一切病证,不论何种条件,皆可转属阳明。 “无无所所复复传传”,是是说说病病入入阳阳明明,燥燥热热结结实实形形成成之之后后,腑腑气气不不通通,不不用用下法,则实邪不得解除的病理趋势,而非泛指阳明概不传变。下法,则实邪不得解除的病理趋势,而非泛指阳明

31、概不传变。 【解析解析】(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傷寒三日,陽明脉大。【原文】傷寒三日,陽明脉大。(186)(186) 【提要提要】阳明病的主脉。阳明病的主脉。 【解析解析】1.1.阳明病的主脉。阳明病的主脉。 伤寒三日伤寒三日伤寒,此处指广义伤寒。三日,为约略之数。伤寒,此处指广义伤寒。三日,为约略之数。“伤伤 寒三日寒三日”,指患外感病已数日。,指患外感病已数日。 阳明脉大阳明脉大脉体阔大有力,应指满溢,倍于寻常,其势如脉体阔大有力,应指满溢,倍于寻常,其势如波涛波涛 汹涌。病入阳明,正邪斗争有力汹涌。病入阳明,正邪斗争有力,正盛邪实,阳热,正盛邪实,阳热 亢盛,气血鼓动于

32、外,故脉应之亢盛,气血鼓动于外,故脉应之而大。而大。(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与虚证辨脉大。与虚证辨脉大。 此条脉大为燥热盛实。若脉大而无力,甚或浮大而无根,即仲景此条脉大为燥热盛实。若脉大而无力,甚或浮大而无根,即仲景所谓所谓“大为虚大为虚”( (第第3030条条) )之脉,不可不察。之脉,不可不察。3.3.三阳主脉辨三阳主脉辨 太阳太阳浮浮 阳明阳明大大 少阳少阳弦弦(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原文】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原文】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188)【提要提要】伤寒转属阳明的证候。伤寒转属阳明的证候。 【解析解析】1.1.

33、伤寒转属阳明的证候。伤寒转属阳明的证候。 伤寒伤寒当属广义而言,并非专指太阳伤寒,应看做是外感疾病当属广义而言,并非专指太阳伤寒,应看做是外感疾病 之总称。之总称。 其人濈然汗出其人濈然汗出 乃阳明里热蒸腾,汗液外泄使然。汗出虽乃阳明里热蒸腾,汗液外泄使然。汗出虽微,微, 却连续不断,是阳明病却连续不断,是阳明病的特征之一,故断为转的特征之一,故断为转 系阳明。系阳明。 (三)阳明病脉证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2.濈然汗出也有不属阳明热证实证。濈然汗出也有不属阳明热证实证。 如第如第191191条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出

34、”即是阳明中寒证即是阳明中寒证 。故审病问疾,须结合全部脉证加以辨析,通常。故审病问疾,须结合全部脉证加以辨析,通常达变,方能准确判断。达变,方能准确判断。 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原文】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

35、主之。(221)(221) 【词解词解】 愦愦:愦,音溃愦愦:愦,音溃(ku(ku ) )。愦愦,。愦愦,集韵集韵:“心乱也。心乱也。”即心中烦乱即心中烦乱不安之状。不安之状。怵惕:怵,音触怵惕:怵,音触(ch(ch ) )。惕,音替。惕,音替(t(t ) )。怵惕,。怵惕,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即恐惧的样子。即恐惧的样子。客气:指邪气。客气:指邪气。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之初始证候。阳明病热证之初始证候。 病机:阳明燥热炽盛,充斥全身。病机:阳明燥热炽盛,充斥全身。 脉浮而紧脉浮而紧

36、浮:里热浮盛于外;紧:邪气盛实,正邪激烈相浮:里热浮盛于外;紧:邪气盛实,正邪激烈相 搏。搏。证证 咽燥口苦咽燥口苦热炽津伤,里热上冲。热炽津伤,里热上冲。候候 腹满而喘腹满而喘里热炽盛,气机阻滞,肺气上逆。里热炽盛,气机阻滞,肺气上逆。 身重身重热盛伤气。热盛伤气。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燥热炽盛的外候。阳明燥热炽盛的外候。 治法:辛寒清热。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方药:白虎汤。【解析解析】1.1.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提要提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一、阳明

37、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证。阳明病热证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证。 病机:误用发汗,里热更甚,心神被扰。病机:误用发汗,里热更甚,心神被扰。 烦躁,心愦愦烦躁,心愦愦误用发汗,津液愈伤,里热愈盛,热扰神明误用发汗,津液愈伤,里热愈盛,热扰神明证证候候 反谵语反谵语阳明热结成实,浊热上扰,心神不安。阳明热结成实,浊热上扰,心神不安。 【解析解析】1.1.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提要提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误用温针后的变证。阳明病热证误用温针

38、后的变证。 病机:误用温针,里热更甚,心神被劫。病机:误用温针,里热更甚,心神被劫。 怵惕怵惕证证 误用温针,强发其汗,是以火疗热,心神受误用温针,强发其汗,是以火疗热,心神受 候候 扰,故怵惕烦躁不得眠扰,故怵惕烦躁不得眠 烦躁不得眠烦躁不得眠 【解析解析】1.1.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提要提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误用攻下后的变证。阳明病热证误用攻下后的变证。 病机:误用下法,胃中空虚,邪热乘虚留扰胸膈。病机:误用下法,胃中空虚,邪热乘虚留扰胸膈。 心中懊

39、憹心中懊憹误用下法,胃中空虚,邪热乘虚郁于胸膈。误用下法,胃中空虚,邪热乘虚郁于胸膈。 证证候候 舌上胎者舌上胎者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为无形邪热内扰所致。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为无形邪热内扰所致。 治法:清宣郁热。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方药:栀子豉汤。 【解析解析】1.1.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提要提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与太阳伤寒辨脉浮紧。与太阳伤寒辨脉浮紧。【提要提要】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

40、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伤寒脉浮紧伤寒脉浮紧是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故伴有恶寒是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故伴有恶寒 发热,无汗,身疼痛等证。发热,无汗,身疼痛等证。 阳明脉浮紧阳明脉浮紧属里热实证,伴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属里热实证,伴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恶热, 身重,咽燥口苦等里热证,身重,咽燥口苦等里热证,而无表证。而无表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原文】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汤主之。,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汤主之。(228)(2

41、28) 【词解词解】 饥不能食: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不能进食。饥不能食: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不能进食。 【提要提要】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病机:阳明病下后,燥实虽去,而邪热未尽,留扰胸膈。病机:阳明病下后,燥实虽去,而邪热未尽,留扰胸膈。 外有热,手足温外有热,手足温邪热未尽,热势散漫。邪热未尽,热势散漫。 证证 不结胸不结胸是下后邪热未与胸中水饮相结,故非结胸。是下后邪热未与胸中水饮相结,故非结胸。 候候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心中懊憹,饥不能

42、食无形邪热郁于胸膈,胃脘亦受其扰,故无形邪热郁于胸膈,胃脘亦受其扰,故 胃脘嘈杂,似饥非饥胃脘嘈杂,似饥非饥 。 但头汗出但头汗出邪热蒸腾于上。邪热蒸腾于上。 治法:清宣郁热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方药:栀子豉汤一、阳明病热证(二)白虎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傷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裏有寒,白虎汤主之。【原文】傷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裏有寒,白虎汤主之。(176)(176) 【提要提要】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校勘:校勘:“表有热,里有寒表有热,里有寒”,据,据168168条白虎加人参汤证

43、条白虎加人参汤证“表里俱热表里俱热”,350350条条“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当该做,当该做“表有热,里有热表有热,里有热”或或“表表里俱热里俱热”。2.2.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于内外。病因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于内外。 脉浮滑脉浮滑浮:热盛于外;滑:热盛于里。浮:热盛于外;滑:热盛于里。 证证 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热盛于外热盛于外 以方以方 候候 口大渴、心烦,舌红、苔黄燥口大渴、心烦,舌红、苔黄燥热盛于内热盛于内 测证测证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治法

44、:辛寒清热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方药:白虎汤2.方解方解 石膏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胃热辛甘大寒,清泻胃热 知母知母辛苦寒滑,助石膏清阳明独盛之邪热、辛苦寒滑,助石膏清阳明独盛之邪热、 甘草、粳米甘草、粳米益胃和中,防石膏、知母苦寒太过,损伤胃气。益胃和中,防石膏、知母苦寒太过,损伤胃气。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白虎汤是阳明经证的主方,具有辛寒清热之功效。临床上以白虎汤是阳明经证的主方,具有辛寒清热之功效。临床上以“大热、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大渴、大汗

45、出、脉洪大”等等“四大症四大症”为辨证要点。在伤寒论中其为辨证要点。在伤寒论中其除了主治阳明热证外,还可治疗太阳病表寒里热及热厥证。金匮要略除了主治阳明热证外,还可治疗太阳病表寒里热及热厥证。金匮要略中以本方加人参治太阳中暍证,加桂枝治温疟。中以本方加人参治太阳中暍证,加桂枝治温疟。本方为主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较大。现代临床本方为主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较大。现代临床上常用于多种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症。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上常用于多种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症。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细菌性/ /病毒性肺炎、钩端螺旋体病,流感、肠伤寒、败血症、中

46、暑、病毒性肺炎、钩端螺旋体病,流感、肠伤寒、败血症、中暑、过敏性紫癜热迫血行之衄血、神经性多食症之属中消者。过敏性紫癜热迫血行之衄血、神经性多食症之属中消者。一、阳明病热证(二)白虎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三陽合病【原文】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219)(219)【词解词解】 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口不仁:即口中麻

47、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面垢:面部如蒙油垢。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提要提要】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及禁例。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 读法及文法读法及文法本条有倒装文法。本条有倒装文法。“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应接在应接在“谵语遗尿谵语遗尿”下。下。“发汗则谵语发汗则谵语”:金匮玉函经金匮玉函经卷三下有卷三下有“甚甚”字,其义可从。字,其义可从。2. 2. 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 病因病机:阳明里热炽盛,热邪充斥于上下内外

48、。病因病机:阳明里热炽盛,热邪充斥于上下内外。 三阳合病三阳合病实则为阳明里热独盛之证。或为太阳、少阳转属阳实则为阳明里热独盛之证。或为太阳、少阳转属阳明。明。 腹满腹满邪热内盛,胃气不能通畅。邪热内盛,胃气不能通畅。证证 身重,难以转侧身重,难以转侧阳明热盛,伤津耗气。阳明热盛,伤津耗气。 口不仁口不仁胃之窍出于口,胃热炽盛,津液受灼。胃之窍出于口,胃热炽盛,津液受灼。候候 面诟面诟足阳明经脉绕于面部,热势上蒸,故面部如蒙油垢。足阳明经脉绕于面部,热势上蒸,故面部如蒙油垢。 谵语,遗尿谵语,遗尿热扰神明则谵语;热盛神昏,膀胱失约则遗尿。热扰神明则谵语;热盛神昏,膀胱失约则遗尿。一、阳明病热证

49、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治法:独清阳明之热。治法:独清阳明之热。方药:白虎汤。方药:白虎汤。3.3.邪热偏重于阳明的禁例。邪热偏重于阳明的禁例。禁汗禁汗 发汗则谵语(甚)发汗则谵语(甚)若因发热、身重为表证而误发其汗,则津液外若因发热、身重为表证而误发其汗,则津液外 泄,里热愈炽,谵语泄,里热愈炽,谵语更甚。更甚。禁下禁下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因腹满、谵语而误下,则阴液竭于若因腹满、谵语而误下,则阴液竭于 下,下,阳无阳无 依附而上越,故见额上生依附而上越,故见额上生 汗,汗,手足逆冷。手足逆冷。一、阳明病热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傷

50、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入參湯主之。(168)(168)【提要提要】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解析解析】1.1.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表里俱热表里俱热表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里热:表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里热:舌舌 上干燥上干燥而烦。而烦。证证 大渴,欲饮水数升大渴,欲饮水数升里

51、热炽盛,气津两伤。里热炽盛,气津两伤。候候 舌上干燥而烦舌上干燥而烦里热炽盛,气津两伤。里热炽盛,气津两伤。 时时恶风时时恶风热极汗多,汗出肌疏,津气两伤,卫表不固。热极汗多,汗出肌疏,津气两伤,卫表不固。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治法: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药: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2.2.方解。方解。 白虎汤白虎汤辛寒清热。辛寒清热。 人人 参参益气生津。益气生津。3.3.与太阳表证辨无风。与太阳表证辨无风。 太阳表证恶风太阳表证恶风发热恶风寒,其恶风程度较重,且有头痛项强,脉发热恶风寒,其恶风程度较重,且有头痛项强,脉 浮等表证。属风

52、寒袭表,营卫浮等表证。属风寒袭表,营卫不和。不和。 阳明病恶风阳明病恶风高热,时时恶风,但程度轻微,有口大渴,大汗出,高热,时时恶风,但程度轻微,有口大渴,大汗出, 脉洪大等证。属阳明里热炽盛,津脉洪大等证。属阳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气两伤。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4.4.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后世医家将其应用于临床各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后世医家将其应用于临床各科,以壮热、烦渴、大汗、舌红少津、脉洪大而芤为主要运用指征,甚科,以壮热、烦渴、大汗、舌红少津、脉洪大而芤为主要运用指征,甚则有少气懒言、精神疲惫等症。近年尤多用于糖尿病属

53、肺胃热盛、口渴则有少气懒言、精神疲惫等症。近年尤多用于糖尿病属肺胃热盛、口渴喜饮之病人。喜饮之病人。 一、阳明病热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原文】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參湯主之。(。(169169) 【提要提要】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解析解析】1.1.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阳明燥热炽盛,津气两伤。阳明燥热炽盛,津气两伤。 伤寒无大热伤寒无大热表无大热,而邪归阳明,里热炽盛,热极汗表无大热,而邪归阳

54、明,里热炽盛,热极汗多。多。证证 口燥渴口燥渴里热炽盛,津液耗伤。里热炽盛,津液耗伤。候候 心心 烦烦热扰心神。热扰心神。 背微恶寒背微恶寒汗出肌疏,气阴两伤,卫表不固。汗出肌疏,气阴两伤,卫表不固。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治法: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药: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2.2.与少阴病辨背恶寒。与少阴病辨背恶寒。 少阴病有恶寒少阴病有恶寒少阴病第少阴病第304304条有条有“其背恶寒者其背恶寒者”的证候。其背恶的证候。其背恶 寒程度重,伴有手足寒,口不寒程度重,伴有手足寒,口不渴、不燥,脉沉渴、不燥,脉沉 微,苔白等证,属少阴阳衰

55、,微,苔白等证,属少阴阳衰,阴寒内盛,故治以阴寒内盛,故治以 附子汤温经散寒祛湿。附子汤温经散寒祛湿。 阳明病背微恶寒阳明病背微恶寒其背微恶寒,有大热、大渴、心烦、大汗、脉其背微恶寒,有大热、大渴、心烦、大汗、脉 洪大、苔黄等证。属阳明洪大、苔黄等证。属阳明熱盛,津气两伤所致。熱盛,津气两伤所致。一、阳明病热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傷寒,脉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原文】傷寒,脉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70) 【提要提要】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阳明热盛津伤的证

56、治及禁例。 【解析解析】1.1.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 病因病机:邪热入病因病机:邪热入阳明,胃热炽盛,津气两伤。阳明,胃热炽盛,津气两伤。证证 渴欲饮水渴欲饮水阳明里热太盛,伤津耗气。阳明里热太盛,伤津耗气。候候 无表证无表证无太阳证,当有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等证。无太阳证,当有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等证。 治法: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白虎加人参汤的禁忌。白虎加人参汤的禁忌。 脉浮脉浮伤伤 发热发热 表证未解表证未解当发汗解表当发汗解表寒寒 无汗无汗

57、 兼有里热兼有里热当发表清里当发表清里 禁忌:不可与白虎汤。若误用寒凉,徒伤中阳,则外邪内陷,造禁忌:不可与白虎汤。若误用寒凉,徒伤中阳,则外邪内陷,造成成 变证。变证。一、阳明病热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原文】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22) (222) 【提要提要】承接第承接第221221条阐述热盛津伤的证治。条阐述热盛津伤的证治。 【解析解析】1.1.承接第承接第221221条阐述热盛津伤的证治。条阐述热盛津伤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病里热炽盛,误用攻下,津气两伤病因病机:阳明病里热炽盛,误用攻下,津

58、气两伤。证证 渴欲饮水渴欲饮水阳明里热太盛,伤津耗气。阳明里热太盛,伤津耗气。候候 口干舌燥口干舌燥熱盛伤津,津不上承。熱盛伤津,津不上承。 治法: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 一、阳明病热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原文】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223) (223) 【提要提要】承第承第221221条言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条言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 【解析解析】1.1.承第承第221221条言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条言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

59、治。 病因病机:阳明余热未清,水热互结伤阴病因病机:阳明余热未清,水热互结伤阴。证证脉浮、发热脉浮、发热阳明余热犹存阳明余热犹存。候候渴欲饮水渴欲饮水 下后伤津,余热未清下后伤津,余热未清。 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治法:育阴润燥,清热利水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方药:方药:猪苓汤猪苓汤。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方解。方解。 猪苓、茯苓、泽泻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淡渗利水。 阿胶阿胶甘平,育阴润燥。甘平,育阴润燥。 滑石滑石甘寒,清热祛湿,通利小便。甘寒,清热祛湿,通利小便。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猪苓汤

60、中之猪苓含麦角固醇、猪苓聚糖和粗蛋白,滑石含硅酸猪苓汤中之猪苓含麦角固醇、猪苓聚糖和粗蛋白,滑石含硅酸镁和氧化铝、氧化钙,泽泻含挥发油、生物碱等,阿胶由胶原组成,含镁和氧化铝、氧化钙,泽泻含挥发油、生物碱等,阿胶由胶原组成,含多种氨基酸,茯苓含茯苓酸、胆碱、组氨酸及钾盐等。具有利尿、降压、多种氨基酸,茯苓含茯苓酸、胆碱、组氨酸及钾盐等。具有利尿、降压、抗菌、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现代临床除用治外感病外,抗菌、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现代临床除用治外感病外,还用于内伤杂病,凡辨证属于水热互结,兼有阴伤者,可用本方治疗。还用于内伤杂病,凡辨证属于水热互结,兼有阴伤者,可用本方治疗

61、。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4.2214.221、222222、223223条宜互相联系加以理解,更能体现仲景辨证论治之精条宜互相联系加以理解,更能体现仲景辨证论治之精神。三条重点揭示了阳明清法三证的证治问题,对后世温病学发展有重神。三条重点揭示了阳明清法三证的证治问题,对后世温病学发展有重要贡献。要贡献。 热在上焦热在上焦清宣邪热清宣邪热 热在中焦热在中焦辛寒清气辛寒清气 热在下焦热在下焦养阴清热养阴清热一、阳明病热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猪苓汤,以汗多胃中【原文】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湯

62、復利其小便故也。燥,猪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224)(224) 【提要提要】猪苓汤的禁例。猪苓汤的禁例。 【解析解析】1.1.猪苓汤的禁例。猪苓汤的禁例。 证证 汗多而渴汗多而渴阳明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汗出多;热盛伤津阳明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汗出多;热盛伤津 则口渴则口渴。候候 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熱盛津伤,化源不足。熱盛津伤,化源不足。 治法:治法:宜清热生津宜清热生津。 禁例:不可与禁例:不可与猪苓汤猪苓汤。 一、阳明病热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原因原因 因为汗出过多,胃中干燥,而猪苓汤重在通利小便为主。若阳因为汗出过多,胃中干燥,而猪苓汤重在通利小便为主。若阳明热证,误用

63、猪苓汤,则必然促使津液更伤,邪热愈炽。故猪苓汤必须明热证,误用猪苓汤,则必然促使津液更伤,邪热愈炽。故猪苓汤必须禁用,其他利水之剂,亦不可滥用。禁用,其他利水之剂,亦不可滥用。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原文】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者,屬胃也,也,調胃承氣湯主之調胃承氣湯主之。(。(248248) 【词解词解】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外。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外。属胃:即转属阳明的意思。属胃:即转属阳明的意思。【提要提要】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形成腑实的证治。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形成腑实的证治。 1.1

64、.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形成腑实的证治。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形成腑实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燥屎内阻,腑气不通(燥实较甚)。病因病机:阳明燥屎内阻,腑气不通(燥实较甚)。 太阳病发汗不解太阳病发汗不解病转阳明。病转阳明。证证 蒸蒸发热蒸蒸发热里热炽盛,热自内发,当有全身濈然汗出。里热炽盛,热自内发,当有全身濈然汗出。候候 (心烦或谵语、腹胀、不大便)(心烦或谵语、腹胀、不大便)燥热结实。燥热结实。 (舌红、苔黄燥,脉沉实)(舌红、苔黄燥,脉沉实)里热炽盛。里热炽盛。 治法:泻热和胃,软坚润燥。治法: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

65、:调胃承气汤。方药:调胃承气汤。1.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方解。方解。 大黄大黄苦寒泄热,推陈致新。苦寒泄热,推陈致新。芒硝芒硝咸寒软坚,泻热通便。咸寒软坚,泻热通便。甘草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甘平和中,顾护胃气。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即大黄、甘草先煎,取药液后,芒硝冲服。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即大黄、甘草先煎,取药液后,芒硝冲服。温顿服之:取其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效。温顿服之:取其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效。1

66、.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3.3.调胃承气汤的服法。调胃承气汤的服法。 本条采取本条采取“温顿服之温顿服之”,取其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效。,取其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效。2929条调胃承气汤的另一种服法条调胃承气汤的另一种服法“少少温服之少少温服之”,取其和胃气而泄燥热之,取其和胃气而泄燥热之功。功。4.4.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调胃承气汤本治蒸蒸发热,腹满不大便,或心烦谵语等阳明腑实轻调胃承气汤本治蒸蒸发热,腹满不大便,或心烦谵语等阳明腑实轻证,其病机为燥热结实,胃气不和,故中医常用治于由此而引起的便秘、证,其病机为燥热结实,胃气不和,故中医常用

67、治于由此而引起的便秘、下利、呕吐、腹痛、腹满胀、蛔厥、热厥、消渴、咳嗽、黄疸、不寐等。下利、呕吐、腹痛、腹满胀、蛔厥、热厥、消渴、咳嗽、黄疸、不寐等。现代医学中,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现代医学中,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而辨属燥实内阻者获效。某些急性肺炎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而辨属燥实内阻者获效。某些急性肺炎见有大便秘结者,采用本方通腑泻热可以迅速退热。见有大便秘结者,采用本方通腑泻热可以迅速退热。 1.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68、與調胃承氣湯【原文】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49249) 【提要提要】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1.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1. 1.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燥屎内阻,腑气不通(燥实较甚)。病因病机:阳明燥屎内阻,腑气不通(燥实较甚)。 伤寒吐后伤寒吐后原在上焦实邪已去,但在中焦胃肠热结犹存。原在上焦实邪已去,但在中焦胃肠热结犹存。证证 腹胀满腹胀满中焦病邪,化燥成实,或吐后津伤,热聚于腑。中焦病邪,化燥成实,或吐后津伤,热聚于腑。候候 (心烦或谵语、不大便)(心烦或谵语、不大便

69、)燥热结实。燥热结实。 (舌红、苔黄燥,脉沉实)(舌红、苔黄燥,脉沉实)里热炽盛。里热炽盛。 治法:泻热和胃,软坚润燥。治法: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调胃承气汤。方药:调胃承气汤。1.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2. 2.若伤寒吐后,腹胀满,喜温喜按,时急时缓,苔白润,脉若伤寒吐后,腹胀满,喜温喜按,时急时缓,苔白润,脉缓弱者,属里虚寒证,则不可用调胃承气汤攻下,当予审辨。缓弱者,属里虚寒证,则不可用调胃承气汤攻下,当予审辨。 1.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

70、承气汤【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207) 【提要提要】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1.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1. 1.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燥屎内阻,腑气不通(燥实较甚)。病因病机:阳明燥屎内阻,腑气不通(燥实较甚)。 不吐不下不吐不下 阳明病,未曾使用吐下之法,而有心烦,此阳明病,未曾使用吐下之法,而有心烦,此证证 心心 烦烦 乃阳明热实,燥结于胃肠所致乃阳明热实,燥结于胃肠所致。候候 (或谵语、腹胀满、不大便)(或谵语、腹胀满、不大便)燥热结实

71、。燥热结实。 (舌红、苔黄燥,脉沉实)(舌红、苔黄燥,脉沉实)里热炽盛。里热炽盛。 治法:泻热和胃,软坚润燥。治法: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调胃承气汤。方药:调胃承气汤。1.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原文】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復服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復服。(213213) 【提要提要】阳明病汗多津伤便硬谵语的证治。阳明病汗多津伤便硬谵语的证治。 2. 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

72、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1. 1.阳明病汗多津伤便硬谵语的证治。阳明病汗多津伤便硬谵语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病汗出过多,津液外泄,胃肠干燥,燥热结实,腑病因病机:阳明病汗出过多,津液外泄,胃肠干燥,燥热结实,腑 气不通。(痞满较甚,燥坚次之)气不通。(痞满较甚,燥坚次之)证证 大便必硬大便必硬胃肠干燥,燥实内结。胃肠干燥,燥实内结。 候候 谵谵 语语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不安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不安。 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方药:小承气汤。方药:小承气汤。2.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方解。方解。 大

73、黄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厚朴厚朴辛温,行气除满。辛温,行气除满。枳实枳实苦微寒,理气消痞。苦微寒,理气消痞。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小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燥屎阻塞,痞满为主,而燥热次之之证。小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燥屎阻塞,痞满为主,而燥热次之之证。古时常用于治疗中热、伤食、便秘、下利、胃脘痛、心烦

74、等病症。现代古时常用于治疗中热、伤食、便秘、下利、胃脘痛、心烦等病症。现代多用于乙型脑炎、黄疸型肝炎、胆系感染、慢性胃炎、肠梗阻、急性肾多用于乙型脑炎、黄疸型肝炎、胆系感染、慢性胃炎、肠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哮喘、细菌性痢疾等而辨属胃肠里热结实者,其中尤功能衰竭、支气管哮喘、细菌性痢疾等而辨属胃肠里热结实者,其中尤以对外科腹部手术后的调治较为多见。但小承气汤毕竟为攻下之剂,年以对外科腹部手术后的调治较为多见。但小承气汤毕竟为攻下之剂,年老体衰,孕妇及小儿等应忌用或慎用。老体衰,孕妇及小儿等应忌用或慎用。 2.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

75、病,讝语,發潮熱,脉滑而疾【原文】陽明病,讝语,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濇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濇者,里虚也,為難治,者,里虚也,為難治,不可更与承氣湯也不可更与承氣湯也。(。(214214) 【词解词解】脉滑而疾: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谓之滑;脉跳快速,一息七脉滑而疾: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谓之滑;脉跳快速,一息七八至,则曰疾。八至,则曰疾。转气:又称转矢气,俗称放屁。转气:又称转矢气,俗称放屁。脉反微涩:脉微无力,往来艰涩

76、。因与滑脉相对而言,故曰脉反微涩:脉微无力,往来艰涩。因与滑脉相对而言,故曰“反反”。 2. 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1. 1.辨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辨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燥热结实,腑气不通。(痞满较甚,燥坚次之)病因病机:阳明燥热结实,腑气不通。(痞满较甚,燥坚次之)证证 谵谵 语语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不安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不安。 发潮热发潮热胃肠干燥,燥实内结。胃肠干燥,燥实内结。 候候 脉滑而疾脉滑而疾里热内盛,大便硬结,然未到燥坚程度。里热内盛,大便硬结,然未到燥坚程度。 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治法:泻热通便,

77、消滞除满。 方药:小承气汤。方药:小承气汤。2.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提要提要】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及禁例。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及禁例。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2. 2.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 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是肠中燥屎移动,浊气下趋之征,是肠中燥屎移动,浊气下趋之征,表明内有燥屎,可再服一升,以泻下燥屎。表明内有燥屎,可再服一升,以泻下燥屎。与小承气汤一升,不转矢气者与小承气汤一升,不转矢气者表明并非燥屎阻结,多为大便初硬表明并非燥屎阻结,多为大便初硬后溏,内无积滞,故药后不转矢气,故后溏,内无积滞,故药后不转

78、矢气,故“勿更与之勿更与之”。 2.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3. 3.小承气汤的禁例。小承气汤的禁例。 明日又不大便明日又不大便 里里 气血内虚,肠道失濡气血内虚,肠道失濡 难难脉反微涩脉反微涩 虚虚 微为气虚,涩主血少微为气虚,涩主血少 治治证属正虚邪实,便硬当下,而里虚又不可下,攻补两难,故云证属正虚邪实,便硬当下,而里虚又不可下,攻补两难,故云“难治难治”。治法:可采取攻补兼施之法。治法:可采取攻补兼施之法。2.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原文】太

79、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250) 【提要提要】太阳病误治后伤津热结的证治。太阳病误治后伤津热结的证治。 2. 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 1. 1.太阳病误治后,津伤热结成实的证治。太阳病误治后,津伤热结成实的证治。 病因病机:表病误治,津液受伤,表邪入里,燥热结实。病因病机:表病误治,津液受伤,表邪入里,燥热结实。证证 微微 烦烦邪热内扰,心神不安邪热内扰,心神不安。 小便数小便数津液偏渗膀胱。因津液下渗,尤为便硬之因。津液偏渗膀胱。因津液下渗,尤为便硬之因。 候候 大便

80、硬大便硬燥实内结,气机阻滞。燥实内结,气机阻滞。 治法:下其邪热燥结,调和胃肠气机。治法:下其邪热燥结,调和胃肠气机。 方药:小承气汤。方药:小承气汤。2.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熟,手足漐漐汗出,大【原文】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熟,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220220) 【提要提要】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

81、治。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病因病机:二阳并病,表证已罢,热入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病因病机:二阳并病,表证已罢,热入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 通。(痞满燥实俱甚)通。(痞满燥实俱甚) 二阳并病二阳并病表证已罢,转入阳明表证已罢,转入阳明。证证 但发潮热但发潮热阳明里热结实。阳明里热结实。 候候 手足漐漐汗出手足漐漐汗出里热蒸腾,迫津外泄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大便难大便难燥实内阻,腑气不通燥实内阻,腑气不通 谵语谵语浊热上扰心神浊热上扰心神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

82、解析】2.2.方解。方解。 大黄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 芒硝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 厚朴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苦辛温,行气除满 枳实枳实苦微寒,破气消痞苦微寒,破气消痞 煎服法:煎服法: 先煎厚朴、枳实,去滓后再入大黄,最后纳芒硝(临床多用冲先煎厚朴、枳实,去滓后再入大黄,最后纳芒硝(临床多用冲 服)。服)。 其意在取后下者气锐而先行。其意在取后下者气锐而先行。 大便通利后,则停后服,以免过服伤正。大便通利后,则停后服,以免过服伤正。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大

83、承气汤本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证,病机重心在胃肠热盛,大承气汤本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证,病机重心在胃肠热盛,燥实阻结,腑气不通。古时多用本方治疗腹痛、便秘、下利、呕逆、呃燥实阻结,腑气不通。古时多用本方治疗腹痛、便秘、下利、呕逆、呃逆、热厥、癫狂、痉病、头痛、目痛、牙痛、口疮、喉痹、疮疡等病症。逆、热厥、癫狂、痉病、头痛、目痛、牙痛、口疮、喉痹、疮疡等病症。现代临床用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及副伤寒、现代临床用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及副伤寒、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菌痢、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菌痢、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

84、肺源性心脏病、急慢性肾炎、脑血管意外、皮质醇增多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急慢性肾炎、脑血管意外、皮质醇增多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胆系感染、胆石症、急性铅中毒、产后腹痛、精神分裂症、痔疮、脱肛胆系感染、胆石症、急性铅中毒、产后腹痛、精神分裂症、痔疮、脱肛等各种疾病,只要符合燥热结实之病理变化,皆可用大承气汤取效。等各种疾病,只要符合燥热结实之病理变化,皆可用大承气汤取效。 3.3.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原文】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

85、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之,宜大承氣湯。(。(256256) 【词解词解】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此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综合脉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此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综合脉证来辨析疾病的顺逆。阳明属土,少阳属木,如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若证来辨析疾病的顺逆。阳明属土,少阳属木,如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若脉来实大滑数,是阳明偏胜,中土尚旺,木邪不能克土,其脉与阳明实脉来实大滑数,是阳明偏胜,中土尚旺,木邪不能克土,其脉与阳明实热证相合,则为热证相合,则为“不负不负”,其病,其病“为顺也为顺也”。若脉来不见实大滑数,而。若

86、脉来不见实大滑数,而纯见少阳弦脉,则是阳明不足,木火偏胜,木必克土,病情为逆,即纯见少阳弦脉,则是阳明不足,木火偏胜,木必克土,病情为逆,即“负者,失也负者,失也”。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阳明少阳合病宜下的证治。阳明少阳合病宜下的证治。 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证顺负辨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证顺负辨阳明阳明 若阳明脉见若阳明脉见实大滑数实大滑数 则阳明偏胜,木不克土,脉证则阳明偏胜,木不克土,脉证少阳少阳 下利下利 相合,即不负为顺,下之则愈。相合,即不负为顺,下之则愈。 合病合病 若少阳脉见弦若少阳脉见弦则肝胆邪旺,木火偏胜,木必克土,即则肝胆邪旺

87、,木火偏胜,木必克土,即 为负为失。失,木克脾土,正气失也,为负为失。失,木克脾土,正气失也, 则不则不可下。可下。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阳明少阳合病宜下的证治。阳明少阳合病宜下的证治。 阳明少阳合病,阳明邪气偏胜下利的证治。阳明少阳合病,阳明邪气偏胜下利的证治。 里实里实 下利下利胃肠宿食,热结旁流胃肠宿食,热结旁流 胃肠燥热胃肠燥热 下利下利 脉滑数脉滑数宿食积滞,邪热较盛宿食积滞,邪热较盛 实证实证 治法:攻下实热。治法:攻下实热。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

88、证【原文】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原文】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239) 【提要提要】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病人不大便五六日邪热入里,归于阳明。邪热入里,归于阳明。证证 绕脐痛绕脐痛胃肠干燥,宿垢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气胃肠干燥,宿垢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气 滞不通滞不通 候候 烦躁烦躁燥热上扰。燥热上扰。 发作有时发

89、作有时燥屎不得下泻而解,矢气向上攻冲时,故腹痛烦燥屎不得下泻而解,矢气向上攻冲时,故腹痛烦躁有躁有 时相应发作时相应发作 治法:泻热去实,攻下燥屎。治法:泻热去实,攻下燥屎。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原文】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革更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革更 耳,宜大承氣湯下之耳,宜大承氣湯下之。(。(215215)【词解词解】胃中:胃概肠而言,此处当指肠中。胃中:胃概肠而言,此处当指肠中。【提要提要】以能食与否辨

90、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甚的证治。以能食与否辨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甚的证治。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读法读法 本条本条“宜大承气汤下之宜大承气汤下之”应接在应接在“胃中必有燥屎五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六枚也”句下,属倒装文法。句下,属倒装文法。 2.2.以能食与否辨阳明腑实燥结微甚的证治。以能食与否辨阳明腑实燥结微甚的证治。阳阳 谵语谵语里热炽盛,反不能食者里热炽盛,反不能食者阳明胃热,津液干燥,浊气壅阳明胃热,津液干燥,浊气壅明明 上扰神明上扰神明 滞,燥屎内结。治宜攻下实热滞,燥屎内结。治宜攻下实热病病 用大承气汤。用大承气汤。 潮热潮热热

91、归阳明,若能食者热归阳明,若能食者是大便燥结,尚未至燥坚程度,是大便燥结,尚未至燥坚程度, 腑实已成腑实已成 即即“但硬耳但硬耳”。治宜轻下,。治宜轻下,用用 小承气汤。小承气汤。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原文】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愈,宜大承氣湯。(。(217217)【提要提要】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 3. 3.大承

92、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 表表 汗出汗出风邪未解,当见有无风寒,发热,头痛等证风邪未解,当见有无风寒,发热,头痛等证中风表虚中风表虚虚虚里里实实 谵语谵语胃热上扰,神明不安,还应有腹满痛,拒按,不大便等证。胃热上扰,神明不安,还应有腹满痛,拒按,不大便等证。 “以有燥屎在胃中以有燥屎在胃中”。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 治法:治法: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因表里同病,故当循先表

93、后里因表里同病,故当循先表后里 之法,表证已罢,纯属阳明燥热结实者,则可用大承气汤泻之法,表证已罢,纯属阳明燥热结实者,则可用大承气汤泻 热去实。热去实。 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若表证未罢,下之过早,则表邪内若表证未罢,下之过早,则表邪内 陷,胃热更甚,热扰神昏,必致语言错乱。陷,胃热更甚,热扰神昏,必致语言错乱。2.2.“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宜接在宜接在“过经乃可下之过经乃可下之”句下,亦属倒装文句下,亦属倒装文法。法。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原文】陽明病

94、,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革更,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腹微滿,初頭革更,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氣湯。(。(238238)【提要提要】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读法读法 本条本条“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应接在应接在“可攻可攻”句下,属倒装文法。句下,属倒装文法。 2.2.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辨阳明病可攻的证治。辨阳明病可攻的证治。阳下阳下 心中懊憹而烦心中懊憹而烦

95、下后邪热未尽,热邪上扰神明。下后邪热未尽,热邪上扰神明。明明 腹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腹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 “胃中有胃中有病之病之 潮热,谵语,舌苔黄燥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等 燥屎燥屎” 治宜大承气汤泻热去实。治宜大承气汤泻热去实。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辨阳明病不可攻的证治。辨阳明病不可攻的证治。阳下阳下 腹微满腹微满胃热气滞不甚。胃热气滞不甚。明明 初头硬初头硬邪热内结,大便干结。邪热内结,大便干结。病之病之 后必溏后必溏热而不实,邪未及结。热而不实,邪未及结。 不可攻之不可攻

96、之“攻之后必腹满不能食攻之后必腹满不能食”。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原文】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241)(241)【提要提要】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 成因:下后余邪未尽,津液未复,加之饮食不节,所进食物,变为宿成因:下后余邪未尽,津液未复,加之饮食不节

97、,所进食物,变为宿 食,与燥热搏结,遂成燥屎复结。食,与燥热搏结,遂成燥屎复结。证证 下后六七日不大便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燥屎复结,腑气不通。燥屎复结,腑气不通。 心烦心烦燥热内扰,心神不宁。燥热内扰,心神不宁。候候 腹满痛腹满痛燥屎内阻,气机阻滞,腑气不通。燥屎内阻,气机阻滞,腑气不通。 治法:下后燥屎复结,仍宜再下,以泻热通腑。治法:下后燥屎复结,仍宜再下,以泻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

98、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212212)【词解词解】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即患者神志不清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即患者神志不清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弄衣被床帐。【提要提要】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和预后。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和预后。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99、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伤寒表病误治后病转阳明的大承气汤的证治。伤寒表病误治后病转阳明的大承气汤的证治。 成因:伤寒表病,误用吐法,津液劫夺,邪从燥化,内归阳明,热结成成因:伤寒表病,误用吐法,津液劫夺,邪从燥化,内归阳明,热结成 实。实。 不大便五六日不大便五六日邪从燥化,热结成实。邪从燥化,热结成实。证证 日晡所发潮热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戌,热结于腑,故此时热势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戌,热结于腑,故此时热势 最高。最高。候候 不恶寒不恶寒是阳明外证,当包括发热,汗出等证。是阳明外证,当包括发热,汗出等证。 独语如见鬼状独语如见鬼状肠中燥屎结聚,腑气不通,热浊之气上扰,神肠中燥屎结

100、聚,腑气不通,热浊之气上扰,神 明内乱。明内乱。 治法:攻下实热。治法:攻下实热。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 阳明腑实重证及其预后。阳明腑实重证及其预后。 病机:阳明里实阻滞,胃热亢极,津液将竭,正虚邪实。病机:阳明里实阻滞,胃热亢极,津液将竭,正虚邪实。 发则不识人发则不识人胃热亢极,神识昏糊。胃热亢极,神识昏糊。证证 循衣摸床循衣摸床热极津竭热极津竭,神明无主,神明无主。候候 惕而不安惕而不安热极阴竭,正虚神浮。热极阴竭,正虚神浮。 微喘微喘腑气不通,肺气上逆腑气不通,肺气上逆。 直视直视热极津枯,目失

101、所养热极津枯,目失所养预后:预后:脉弦者生脉弦者生如脉见弦长,为阴液尚未全竭,正气犹存,有一线生机。如脉见弦长,为阴液尚未全竭,正气犹存,有一线生机。脉涩者死脉涩者死若脉见短涩,则是正虚邪实,热极津竭,预后不良。若脉见短涩,则是正虚邪实,热极津竭,预后不良。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 阳明腑实重证及其预后。阳明腑实重证及其预后。 治法:治法:微者微者即证状较轻,只见即证状较轻,只见“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者,则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若一服而通利,则止后服,者,则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若一服

102、而通利,则止后服, 以免过服伤正。以免过服伤正。重者重者即在即在“不大便五六日,不大便五六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等证的基础等证的基础 上见到上见到“发则不识人,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等证等证 候,则可采取泻阳救阴,开窍清心,扶正祛邪之法,可选用后候,则可采取泻阳救阴,开窍清心,扶正祛邪之法,可选用后 世增液承气、新加黄龙、合紫雪、安宫牛黄等方世增液承气、新加黄龙、合紫雪、安宫牛黄等方 。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原文】病人小

103、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2242) 【词解词解】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提要提要】阳明燥屎内结喘冒不能卧的证治。阳明燥屎内结喘冒不能卧的证治。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 阳明腑实燥屎内结的证治。阳明腑实燥屎内结的证治。 病机:阳明腑热结实,损伤津液。病机:阳明腑热结实,损伤津液。 小便不利小便不利阳明燥热结实,损伤津液。阳明燥热结实,损伤津液。 大便乍难乍易大便乍难乍易阳明腑实,燥实内结,则大便乍难;因小便不阳明腑实,燥实内结,

104、则大便乍难;因小便不证证 利,津液未至枯竭程度,一部分津液尚能还流肠利,津液未至枯竭程度,一部分津液尚能还流肠候候 中,故燥屎虽结,有时又有大便乍易。中,故燥屎虽结,有时又有大便乍易。 微热微热“潮热之余也潮热之余也”(钱潢语)。热邪内伏,随阳明经气旺时(钱潢语)。热邪内伏,随阳明经气旺时 而有微热。而有微热。 喘冒不能卧喘冒不能卧燥屎内结,燥热浊邪攻冲于上,故气喘而头昏目眩。燥屎内结,燥热浊邪攻冲于上,故气喘而头昏目眩。 治法:泻热去实。治法:泻热去实。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

105、原文】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睛不和,無表裹證,無表裹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寶也,宜大承氣湯,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寶也,宜大承氣湯。(。(252252) 【词解词解】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提要提要】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法当急下存阴。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法当急下存阴。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法当急下存阴。伤

106、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法当急下存阴。 伤寒六七日伤寒六七日 病经六七日,既无发热恶寒等表病,又无潮热、谵病经六七日,既无发热恶寒等表病,又无潮热、谵语。语。 无表里证无表里证 等里证。等里证。证证 大便难大便难燥热内实,腑气不通。燥热内实,腑气不通。候候 身微热身微热热邪深伏于里。热邪深伏于里。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为审证关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为审证关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 ,热结于腑,热结于腑,邪热深伏,灼竭津液,故目邪热深伏,灼竭津液,故目 中不了了,中不了了,睛不和。睛不和。 治法:宜急下存阴。否则阳热呈亢盛之势,阴液有消亡之虞。治法:宜急下存阴。否则阳热呈

107、亢盛之势,阴液有消亡之虞。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3253)【提要提要】阳明病发热汗多,法当急下存阴。阳明病发热汗多,法当急下存阴。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阳明病发热汗多,法当急下存阴。阳明病发热汗多,法当急下存阴。 阳明病阳明病当有腹胀满痛,拒按,不大便等证,为阳明燥热结当有腹胀满痛,拒按,不大便等证,为阳明燥热结实所实所 致。致。证证 发热发热燥结成实,

108、热归于腑,多见潮热或微热;今发热,当为阳燥结成实,热归于腑,多见潮热或微热;今发热,当为阳候候 明邪热炽盛所致。明邪热炽盛所致。 汗出汗出里热蒸腾,迫津外泄,阳热呈亢盛之势,阴液有消亡之里热蒸腾,迫津外泄,阳热呈亢盛之势,阴液有消亡之 虞。虞。 治法:急下存阴。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4254) 【提要提要】发汗不解,津伤燥结者,宜急下存阴。发汗不解,津伤燥结者,宜急下存阴。 3. 3.大承气

109、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发汗不解,津伤燥结者,宜急下存阴。发汗不解,津伤燥结者,宜急下存阴。 发汗不解发汗不解太阳表病,发汗当解,今发汗不解,当是发汗太太阳表病,发汗当解,今发汗不解,当是发汗太过,过,证证 津液外夺所致。津液外夺所致。候候 腹满痛腹满痛发汗太过,津液外泄,里热炽盛,燥屎内结,气机阻发汗太过,津液外泄,里热炽盛,燥屎内结,气机阻 滞。滞。 治法:急下存阴。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方药:大承气汤。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一)攻下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腹滿不津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腹滿不津減,

110、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5255)【提要提要】辨腹满当下的证治。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3. 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辨腹满当下的证治。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腹满不减腹满不减 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通故腑满;因阳明腑实,大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通故腑满;因阳明腑实,大便便证证 减不足言减不足言 不通,浊气壅滞,故腑满持续不减,即使减轻亦微不不通,浊气壅滞,故腑满持续不减,即使减轻亦微不 足道。足道。候候 腹痛拒按腹痛拒按 实热见证(以方测证)实热见证(以方测证) 舌苔干燥黄厚舌苔干燥黄厚 治法:急下存阴。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方

111、药:大承气汤。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与虚证腹满辨。与虚证腹满辨。 虚证腹满虚证腹满“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金金 匮要略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 实证腹满实证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此为实热,当与攻下。,此为实热,当与攻下。 3.3.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二、阳明病实证(二)润导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趺陽脈【原文】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革更,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112、搏,大便則革更,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47)(247)【词解词解】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提要提要】辨脾约脉证和治法。辨脾约脉证和治法。 1. 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辨脾约的证治。辨脾约的证治。 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于濡润,传导不行。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于濡润,传导不行。证证 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浮而涩浮:胃中有热,邪热较盛,为浮:胃中有热,邪热较盛,为“胃气强胃气强”;涩:;涩: 脾阴不足,气血流行不畅,为脾约脾阴不足,气血流行不畅

113、,为脾约候候 小便数小便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 大便硬大便硬胃热津亏,脾为胃行津液之功能受到约束,肠道失于胃热津亏,脾为胃行津液之功能受到约束,肠道失于 濡润,传导无力。濡润,传导无力。 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 方药:麻子仁丸。方药:麻子仁丸。 1.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方解。方解。 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证证 麻子仁麻子仁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润肠滋燥,缓通大便。 杏仁杏仁润肺肃降,使气下行。

114、润肺肃降,使气下行。候候 芍药芍药养阴和血,能安脾阴。养阴和血,能安脾阴。 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泻热去实,行气导滞。泻热去实,行气导滞。3.3.脾约证便秘的审查要点。脾约证便秘的审查要点。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244244)因胃)因胃燥津亏所致,其燥热不炽,燥实不甚。燥津亏所致,其燥热不炽,燥实不甚。 虽有数日不大便之症,但无潮热、谵语、腹满硬痛等症。虽有数日不大便之症,但无潮热、谵语、腹满硬痛等症。 1.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伤寒

115、明理论伤寒明理论称脾约丸,现在通称麻仁丸。其主治胃称脾约丸,现在通称麻仁丸。其主治胃热津亏便秘之证。古代临床多用治胃中有热、小便频数、大便坚者,及热津亏便秘之证。古代临床多用治胃中有热、小便频数、大便坚者,及老人便秘、产后便秘等。近顷常用治不全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膀老人便秘、产后便秘等。近顷常用治不全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膀胱炎,以及感染性疾病、冠心病、肺心病、高心病、糖尿病和肛肠术后胱炎,以及感染性疾病、冠心病、肺心病、高心病、糖尿病和肛肠术后或痔疮所致之大便秘结或干燥等病症。或痔疮所致之大便秘结或干燥等病症。 1.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二)润导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116、【原文】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原文】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硬也,亡津液,大便因硬也。(。(245245)【词解词解】阳绝于里:绝,极也。谓阳热之邪极盛于里。阳绝于里:绝,极也。谓阳热之邪极盛于里。【提要提要】辨汗出过多津伤便硬证。辨汗出过多津伤便硬证。 1. 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辨汗出过多津伤便硬证。辨汗出过多津伤便硬证。 脉阳微脉阳微浮取微弱和缓,乃正虚邪衰。浮取

117、微弱和缓,乃正虚邪衰。证证 汗出少者汗出少者微微汗出,是邪去正安,正虚不甚之证。微微汗出,是邪去正安,正虚不甚之证。 阳脉实阳脉实脉浮而充实有力,乃体表邪实之脉,宜予发汗,然脉浮而充实有力,乃体表邪实之脉,宜予发汗,然不不候候 太过。太过。 汗出过多汗出过多津液外亡。津液外亡。 大便因硬大便因硬汗出过多,津液外亡,热盛于里,肠中干燥,故汗出过多,津液外亡,热盛于里,肠中干燥,故大大 便硬。便硬。 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 方药:麻子仁丸。方药:麻子仁丸。 1.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二)润导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脈浮而芤【原文】脈浮而芤,浮為

118、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其陽則絕。(。(246246)【词解词解】脉浮而芤:脉象轻按浮大,重按中空,形似葱管。主阴血不足,阳气脉浮而芤:脉象轻按浮大,重按中空,形似葱管。主阴血不足,阳气浮盛。浮盛。【提要提要】承上条阐明阳绝于里的病理机制。承上条阐明阳绝于里的病理机制。 1. 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辨胃热津亏的脉证。辨胃热津亏的脉证。 脉浮而芤脉浮而芤浮为阳气盛,芤为阴血虚。浮为阳气盛,芤为阴血虚。证证 汗出少者汗出少者微微汗出,是邪去正安,正虚不甚之证。微微汗出,是邪去正安,正虚不甚之

119、证。 浮芤相搏浮芤相搏二者并见,是阴虚阳盛。二者并见,是阴虚阳盛。候候 胃气生热胃气生热阳邪盛则胃气生热。阳邪盛则胃气生热。 其阳则绝其阳则绝阳热独盛,阴液虚竭,阴阳阻绝不相调和。阳热独盛,阴液虚竭,阴阳阻绝不相调和。 大便硬大便硬因阳热独盛,阴液虚竭,肠道失于濡润。因阳热独盛,阴液虚竭,肠道失于濡润。 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 方药:麻子仁丸。方药:麻子仁丸。 1.1.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 二、阳明病实证(二)润导法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原文】【原文】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

120、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233233)【词解词解】导:有因势利导之意。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纳入肛门,引起导:有因势利导之意。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纳入肛门,引起排便,叫做导法,为外治法之一种。排便,叫做导法,为外治法之一种。【提要提要】津伤便硬,便意频繁而不解者,宜用导法。津伤便硬,便意频繁而不解者,宜用导法。 2. 2.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津伤变硬,大便欲解而不行的证治。津伤变硬,大便欲解而

121、不行的证治。 病因病机:阳明病汗出发汗,津液大伤,又小便自利,致津液内病因病机:阳明病汗出发汗,津液大伤,又小便自利,致津液内 竭,肠道失濡,传导不行。竭,肠道失濡,传导不行。证证 大便结硬大便结硬 肠中津液耗竭肠中津液耗竭候候 干涩难解干涩难解 失于濡润失于濡润 治法:清热润燥,导下通便。治法: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2.2.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津伤变硬,大便欲解而不行的证治。津伤变硬,大便欲解而不行的证治。方药:方药: 蜜煎导方蜜煎导方 食蜜食蜜七合七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

122、着,欲可丸,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倂手捻作挺倂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土瓜根方(佚)土瓜根方(佚) 猪胆汁方猪胆汁方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2.2.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1.1.津伤变硬,

123、大便欲解而不行的证治。津伤变硬,大便欲解而不行的证治。【词解词解】导:有因势利导之意。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纳入肛门,引起导:有因势利导之意。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纳入肛门,引起排便,叫做导法,为外治法之一种。排便,叫做导法,为外治法之一种。食蜜:即蜂蜜。食蜜:即蜂蜜。挺:根也,量词。挺:根也,量词。谷道:即肛门。谷道:即肛门。法醋:即食用醋。法醋:即食用醋。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2.2.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方解。方解。 蜜煎导方,以白蜜甘平无毒,滋阴润燥,适宜于肠燥便秘

124、,或老年蜜煎导方,以白蜜甘平无毒,滋阴润燥,适宜于肠燥便秘,或老年人阴血素亏、大便干涩难下者。其用法是炼蜜如饴,做成圆条状,头部人阴血素亏、大便干涩难下者。其用法是炼蜜如饴,做成圆条状,头部小而钝圆,尾部稍粗之栓剂,插入肛门中,而起到润肠通便作用。小而钝圆,尾部稍粗之栓剂,插入肛门中,而起到润肠通便作用。 土瓜根方已失。土瓜一名王瓜,寇宗奭土瓜根方已失。土瓜一名王瓜,寇宗奭本草衍义本草衍义云:云:“王瓜其王瓜其壳径寸,长二寸许,上微圆,下尖长,七八月熟,红赤色,壳中子如螳壳径寸,长二寸许,上微圆,下尖长,七八月熟,红赤色,壳中子如螳螂头者,今人又谓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螂头者,今人又谓之赤

125、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云:云:“土瓜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土瓜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义不知何义? ?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故俗名赤雹,老鸦瓜。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故俗名赤雹,老鸦瓜。”吴其浚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亦名赤雹子。土瓜根气味苦寒无毒,富于汁液,亦名赤雹子。土瓜根气味苦寒无毒,富于汁液,将其捣汁灌肠通便,方书多有记载。将其捣汁灌肠通便,方书多有记载。 2.2.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2.2

126、.方解。方解。2.2.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猪胆汁方,用猪胆汁苦寒清热,适宜于津亏有热而大便硬结者。其猪胆汁方,用猪胆汁苦寒清热,适宜于津亏有热而大便硬结者。其用法是取下猪胆一枚,泻出其汁,与少许醋混合,灌人肛门中,以因用法是取下猪胆一枚,泻出其汁,与少许醋混合,灌人肛门中,以因势利导,而通大便。势利导,而通大便。二、阳明病实证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解析解析】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蜜煎导方主要用于治疗津枯便秘证,尤以老人、小儿或体虚者为宜。蜜煎导方主要用于治疗津枯便秘证,尤以老人、小儿或体虚者为宜。现代医学中某些疾病,如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慢性病所致

127、之体虚现代医学中某些疾病,如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慢性病所致之体虚性便秘,及肺炎、支气管炎、血栓性浅静脉炎等,若有津伤表现者,皆性便秘,及肺炎、支气管炎、血栓性浅静脉炎等,若有津伤表现者,皆可应用本方。可应用本方。猪胆汁方主治津亏有热,而便结难解者。近顷多用治于感染性疾病所猪胆汁方主治津亏有热,而便结难解者。近顷多用治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便秘、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单纯性消化不良、致的便秘、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单纯性消化不良、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胆道蛔虫症、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病症,而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胆道蛔虫症、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病症,而其中以灌肠法治疗肠燥有热便秘者较为常见。其中以灌肠法治疗肠燥有热便秘者较为常见。土瓜根方因已佚,临床未见报道。土瓜根方因已佚,临床未见报道。 2.2.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