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9502069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6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意见解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常用逻辑用语、框图(文)、不等式选讲教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学指导意见解读一一.常用逻辑用语常用逻辑用语v数学内容表达,命题之间关系,命题成立条件,都离不开逻辑用语。数学内容表达,命题之间关系,命题成立条件,都离不开逻辑用语。v日常生活中,为使表达更加准确、清楚、简捷,要用一些逻辑用语日常生活中,为使表达更加准确、清楚、简捷,要用一些逻辑用语 。 v学习逻辑用语,体会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学习逻辑用语,体会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v 逻辑规矩有方圆逻辑规矩有方圆,v 当且仅当令如山当且仅当令如山,v 或者婉言容选择或者婉言容选

2、择,v 充分游刃天地宽充分游刃天地宽.(一一)教育价值教育价值(二二)内容设计要求与依据内容设计要求与依据 v大纲大纲里讲的是简易逻辑,是简易数理逻辑。里讲的是简易逻辑,是简易数理逻辑。v标准标准所讲的是一种常用的逻辑语言及应用。所讲的是一种常用的逻辑语言及应用。 v学习逻辑用语的目的不是学习数理逻辑的有关知识。学习逻辑用语的目的不是学习数理逻辑的有关知识。 v学习逻辑用语目的:学习逻辑用语目的:v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v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v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v应避

3、免对逻辑用语的机械记忆和抽象解释;应避免对逻辑用语的机械记忆和抽象解释;v不要求使用真值表。不要求使用真值表。解读:学习逻辑用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逻辑用语的基本知识,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三三)课时安排(课时安排(8课时课时)v1.1 命题及其关系(命题及其关系(2课时)课时)v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课时)课时)v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课时)课时)v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2课时)课时)v小结小结 ( 1课时)课时)解读:本模块中重点是要求学生关注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和命题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并

4、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加深理解。1.1 命题及其关系(命题及其关系(2课时课时)v重点: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重点: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关系。v难点:四种命题的转化,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别难点:四种命题的转化,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别命题的真假。命题的真假。v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1.对对“命题命题”的要求的要求v(1)命题是能够判别真假的陈述句命题是能够判别真假的陈述句;v(2)只讨论明确地给出条件和结论的命题。只讨论明确地给出条件和结论的命题。v2.

5、对对“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要求的要求v(1)对概念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对概念只作一般性的了解。 v(2)重点关注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关注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v(3)举例时宜举一些学生学过的熟悉的命题举例时宜举一些学生学过的熟悉的命题.v(4)只有只有“若若则则”形式的命题才能有四种命题形式的命题才能有四种命题.v(5)不必涉及复杂的命题转写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的问题。不必涉及复杂的命题转写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的问题。v(6)应理解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等价应理解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等价. (四四)教学说明教学说明1.2 充分条件与

6、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课时)课时)v重点: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结合具体命题,掌握重点: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结合具体命题,掌握判断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v难点:三种条件的判别与证明。难点:三种条件的判别与证明。v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1)对学生的要求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v(2) p是是q的充分条件表明有的充分条件表明有p必有必有q,但没有,但没有p也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有q;v(3) q是是p的必要条件表明没有的必要条件表明没有q就没有就没有

7、p,但有,但有q未必有未必有p;v(4) p是是q的充要条件表明的充要条件表明p对于对于q而言,充分性和必要性同时成立而言,充分性和必要性同时成立;v(5)应多举实例充分说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应多举实例充分说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v(6)关于充要条件的证明只要求对一些简单命题举例说明。关于充要条件的证明只要求对一些简单命题举例说明。解读解读:可从集合的角度去理解可从集合的角度去理解 若若p以集合以集合A的形式出现,的形式出现,q以集合以集合B的形式出现,即的形式出现,即 A=x|p(x),B=x|q(x),则,则 若若A B,则,则p是是q的的 若若B A,则

8、,则p是是q的的 若若A=B,则,则p是是q的的 若若A B且且B A即即AB,则,则p是是q的的 若若B A且且A B即即BA,则,则p是是q的的 若若A B且且B A,则,则p是是q的的 .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课时课时)v重点: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重点: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或或”、“且且”、“非非”的含义并用其正确表的含义并用其正确表述数学内容。述数学内容。v难点:正确地用逻辑联结词表达数学内容。难点:正确地用逻辑联结词

9、表达数学内容。v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1) 可联系串联、并联电路,帮助学生理解可联系串联、并联电路,帮助学生理解“且且”、 “或或” ;v(2)两个命题可以通过两个命题可以通过“或或”或或“且且”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v 在一个命题前加在一个命题前加“非非”,得到的又是一个新命题,得到的又是一个新命题;v(3)作为逻辑联结词的作为逻辑联结词的“或或”与作为一般连词的与作为一般连词的“或或”有区别有区别;v(4)命题命题”若若p则则q”中的中的p,q与命题与命题”p且且q”、”p或或q”、”非非p”中的中的p,q有时有时不同不同;v(

10、5)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不同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不同. v(6)对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否定不作要求对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否定不作要求v(7)本模块要求的是常用逻辑用语,不是简易数理逻辑。本模块要求的是常用逻辑用语,不是简易数理逻辑。v(8)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这些逻辑联结词有效地表达相关的数学内容。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这些逻辑联结词有效地表达相关的数学内容。v(9)通过阅读材料认识通过阅读材料认识“且且”、“或或”、“非非”与集合的与集合的“交交”、“并并”、“补补”的关系。的关系。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2课时)v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并用其符号准确表示有关数学重点:理

11、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并用其符号准确表示有关数学内容。会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内容。会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v难点:能正确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难点:能正确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v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1)只要是表示全体的量词,不管怎么叙述,都是全称量词只要是表示全体的量词,不管怎么叙述,都是全称量词;v(2)只要是表示存在的量词,不管程度多大,都是存在量词只要是表示存在的量词,不管程度多大,都是存在量词;v(3)同一个数学关系式前冠以不同的量词,命题的属性也随之不同同一个数学关系式前冠以不同的量词,命题的属性也随之不同;v

12、(4)要通过实例,掌握判定全称命题与特称要通过实例,掌握判定全称命题与特称(存在性存在性)命题真假的方法命题真假的方法;v(5)应形式化地把握应形式化地把握”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的特征的特征:v “ “xM,p(xxM,p(x) )” ”的否定的否定为 “ “xM,xM, p(xp(x) )” ”v(6)(6)有些命有些命题从从表面上看不含有量表面上看不含有量词,应挖挖掘其掘其隐含的量含的量词. .常用的正面词语与它的否定词语常用的正面词语与它的否定词语正面词语等于等于大于大于小于小于是是都是都是都不都不是是否定不等不等于于不大不大于于不小不小于于不是不是

13、不都不都是是至少至少有一有一是是正面词语至多至多有一有一至少至少有一有一任意任意的的所有所有的的至多至多有有n个个任意任意两个两个否定至少至少有两有两个个一个一个也没也没有有某个某个某些某些至少至少有有n+1个个某两某两个个二.框图v框图是表示一个系统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图示。框图是表示一个系统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图示。v框图的作用在于能够清晰地表达比较复杂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框图的作用在于能够清晰地表达比较复杂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v框图已经广泛应用于算法、计算机程序设计、工序流程的表述、设计方框图已经广泛应用于算法、计算机程序设计、工序流程的表述、设计方案的比较等方面。案的比

14、较等方面。v框图是表示数学计算与证明过程中主要逻辑步骤的工具,并将成为日常框图是表示数学计算与证明过程中主要逻辑步骤的工具,并将成为日常生活和各门学科中进行交流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生活和各门学科中进行交流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v 纸上谈兵岂必输,瞻前顾后免莽鲁。纸上谈兵岂必输,瞻前顾后免莽鲁。v 欲兴土木先放样,未动笔墨已成竹。欲兴土木先放样,未动笔墨已成竹。v 流程通达多胜算,结构井然不糊涂。流程通达多胜算,结构井然不糊涂。v 小事大事天下事,若要了然画一图。小事大事天下事,若要了然画一图。v常见框图常见框图:知识结构图、工序流程图(算法程序图)。知识结构图、工序流程图(算法程序图)。(一一)

15、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解读:框图是标准中新增加的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思维条理性、清晰性,养成用框图清晰地表达和交流思维的习惯。标准在选修12中设计了框图的内容,供希望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发展的学生学习。框图是表示一个系统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图示,它能够清晰地表达比较复杂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其体现了用数学图形、符号表示解决问题过程和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简洁性、清晰性、逻辑性。框图不仅在数学中运用,而且在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的认识及框图的特点,体会框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作用,这样的处理打破了以往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之间的人为壁垒,有

16、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二)课时分配v标准标准中的框图内容主要包括中的框图内容主要包括“流程图流程图”和和“结构图结构图”。 v课时分配:课时分配:(共共6个课时个课时)v流程图流程图 约约3课时课时v结构图结构图 约约2课时课时v小结小结 约约1课时课时4.1 流程图v重点:学会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点:学会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作用。v难点: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难点: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 v本节教学可分为两步实现:本节教学可分为两步实现:v 一是通过读图,认识流程图;一是通过读图,认

17、识流程图;v 二是结合简单的具体问题学会绘制流程图。二是结合简单的具体问题学会绘制流程图。v 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节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 例例1的教学要把握两点:一是联系的教学要把握两点:一是联系算法算法,回忆框图,回忆框图;二是由此引出流二是由此引出流程图的概念。程图的概念。v “图书借阅流程图图书借阅流程图”和和“诊病流程图诊病流程图”意在让学生读图,并体会优越性,意在让学生读图,并体会优越性,揭示特征。揭示特征。v 要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例要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例2,由此学习用流程图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学习用流程图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v 例例2后的思考要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尝

18、试运用流程图解决问题,后的思考要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运用流程图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并组织交流v 例例3既是学习绘制流程图的过程,也是运用流程图的过程,既是学习绘制流程图的过程,也是运用流程图的过程,v 例例3后的思考,既可以体会流程图的作用,也可以概括出流程图的特征,后的思考,既可以体会流程图的作用,也可以概括出流程图的特征,要加以重视。要加以重视。v “儿童之家儿童之家”的探究问题,相比前面流程图的设计有所不同,它有两条的探究问题,相比前面流程图的设计有所不同,它有两条主线。主线。(三)教学说明4.2 结构图v重点: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习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体会重点:运用结

19、构图梳理已学习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体会结构图在揭示事物联系中的作用。结构图在揭示事物联系中的作用。v难点: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习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难点: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习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v本节教学分二步完成:本节教学分二步完成:v一是通过读图,认识结构图,一是通过读图,认识结构图,v二是联系实际,学会绘制结构图二是联系实际,学会绘制结构图.v结构图与流程图之比较:结构图与流程图之比较:v 1.流程图可以用来表示具有时间特征的动态过程;流程图可以用来表示具有时间特征的动态过程;v 2.结构图可以描述系统或组织的结构。结构图可以描述系统或组织的结构。v 3

20、.流程图通常会有一个流程图通常会有一个“起点起点”,一个或多个终点,其基本单元之间,一个或多个终点,其基本单元之间由流程给予连接;由流程给予连接;v 4.结构图更多地表现为结构图更多地表现为“树树”形结构,其基本要素之间一般为概念上形结构,其基本要素之间一般为概念上的从属或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的从属或逻辑上的先后关系。v 5.两者都是表示一个系统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图示,它们能够两者都是表示一个系统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图示,它们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表达和交流的有力工具。表达比较复杂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表达和交流的有力工具。 解读:框图的教学,应从分析实例入手,

21、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框图表示数学计算与证明过程中的主要思路与步骤,实际问题中的工序流程,某一数学知识系统的结构关系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框图表示的工序流程和结构关系,根据框图表示的工序流程和结构关系完成任务。总之,要让学生在运用框图的过程中理解流程图和结构图的特征,掌握框图的用法,体验用框图表示解决问题过程的优越性。三.不等式选讲v天不均匀地不平,风云变幻大江东。天不均匀地不平,风云变幻大江东。v方法荟萃凭君选,实际应用造化功。方法荟萃凭君选,实际应用造化功。v柯西排序贝努利,无愧经典堪绝伦。柯西排序贝努利,无愧经典堪绝伦。v从头细说不等式,几何背景助入门。从头细说不等式,几何背景助入门。

22、解读:本专题强调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及其背景,旨在加深学生对不等式数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讲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v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v难点:三个正数的算术难点: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及其应用,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几何平均不等式及其应用,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v课时分配(课时分配(4课时)课时):v一一 . 不等式不等式( 2课时课时);v二二 . 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2课时课时)。v本讲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讲教学应

23、强调的几个问题:v1.第一部分(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应以复习为主第一部分(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应以复习为主 。v(1) 要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要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v(2)对基本不等式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介绍它的几何解释并把它推广对基本不等式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介绍它的几何解释并把它推广(三维);三维);v(3)对于一般形式的均值不等式,只需作简单介绍。对于一般形式的均值不等式,只需作简单介绍。 v2.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应充分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应充分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v(1)利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

24、三角不等式,逐步深化对它的理解利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三角不等式,逐步深化对它的理解 ;v(2)会利用绝对值不等式解决形如会利用绝对值不等式解决形如y=x-a+x-b的函数的极值问题;的函数的极值问题;v(3)对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主要讨论以下类型对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主要讨论以下类型:vax+bc c或或ax+bc;c;vx-a+x-b c c或或x-a+x-b c.c.v(4)(4)通过上述两类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通过上述两类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的一般思想和方法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第二讲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证明

25、不等式的基本方法v重点: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重点: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证明不等式。v难点:用反证法、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考过程。难点:用反证法、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考过程。v课时分配(课时分配(5课时)课时)v一、比较法一、比较法 1课时课时v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 2课时课时v三、反证法与放缩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 2课时课时v本讲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讲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1.本节教学重在理解这些不等式证明的数学思想与使用策略。本节教学重在理解这些不等式证明的数学思想与使用策略。v2. 比较法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比较法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作差比较作差比

26、较”和和“作商比较作商比较”的联系和区的联系和区别。别。.v3.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两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两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v4.反证法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反证法,假设命题不成立的意反证法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反证法,假设命题不成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寻找矛盾。义是什么,如何寻找矛盾。v5.放缩法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可利用放缩证明的不等式,让学生慢放缩法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可利用放缩证明的不等式,让学生慢慢体会放缩法的价值,并悟出一些基本的放缩原则,逐步掌握放缩法。慢体会放缩法的价值,并悟出一些基本的放缩原则,逐步掌握

27、放缩法。v6.不对恒等变换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技巧作更多的要求。不对恒等变换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技巧作更多的要求。 解读:本专题的内容是以初中课程为起点的,要求学生从几何意义和背景出发来理解不等式及其数学本质,要避免过多的代数恒等变形,不要对恒等变形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技巧作更多的要求,不等式的教学不要陷入过于形式化和复杂的恒等变换的技巧当中。第三讲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v重点:理解柯西不等式和排序不等式的数学意义、几何背景及其在不等式证重点:理解柯西不等式和排序不等式的数学意义、几何背景及其在不等式证明中的简单应用。明中的简单应用。v难点:如何构建这两个不等式的模型来证明其

28、它不等式。难点:如何构建这两个不等式的模型来证明其它不等式。v课时分配:一、柯西不等式课时分配:一、柯西不等式 (2课时);二、排序不等式(课时);二、排序不等式( 2课时)。课时)。v本讲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讲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1.本节诸多不等式呈现次序是本节诸多不等式呈现次序是:v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一般形式的三角不等式一般形式的三角不等式;排序不等式。排序不等式。 v2.证法有:配方法证法有:配方法; 向量法;几何(三角形)法。向量法;几何(

29、三角形)法。v3. 柯西不等式应用要突出观察模型、构造模型。柯西不等式应用要突出观察模型、构造模型。 v4. 排序不等式的教学时,可展示排序不等式的教学时,可展示 “探究探究猜想猜想证明证明应用应用”的研究过程。的研究过程。v5.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可以借助排序不等式得到简洁的证明。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可以借助排序不等式得到简洁的证明。v6.柯西不等式和排序不等式是新增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控制好难度。柯西不等式和排序不等式是新增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控制好难度。解读:柯西不等式是有着很重要的数学背景的不等式,在许多领域当中,都能够看到它的影子。配方法是证明柯西不等式最直接的简单方法(包括证明柯西不等式的

30、一般情形),平面三角不等式是柯西不等式的等价形式。如果从向量的角度来看,任意两个向量这就是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排序不等式也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不等式,也可以利用它来证明柯西不等式。第四讲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v重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意义,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本步骤,能利用重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意义,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本步骤,能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和其它和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和其它和自然数有关的命题。v难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难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v课时分配课时分配v一、数学归纳法一、数学归纳法 ( 2课时课时

31、);v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2课时课时) ; 三、学习总结报告三、学习总结报告( 1课时课时)v本讲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本讲教学应强调的几个问题:v1. 先让学生感觉寻找一种先让学生感觉寻找一种“用有限的步骤处理无限多个对象的方法用有限的步骤处理无限多个对象的方法”之必要之必要;v2.通过实例,直观感受数学归纳法的模型,再明确提出数学归纳法的意义。通过实例,直观感受数学归纳法的模型,再明确提出数学归纳法的意义。v3.通过例题的教学,明确方法、基本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例题的教学,明确方法、基本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v4.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明确证明的思路和基本

32、步骤。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明确证明的思路和基本步骤。v5.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归纳法也是证明不等式的重要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归纳法也是证明不等式的重要方法 。v6.贝努利不等式是一个重要的不等式,在教学中应对它进行必要的说明。贝努利不等式是一个重要的不等式,在教学中应对它进行必要的说明。v7不要选择那些代数恒等变换比较复杂或过于技巧化的问题或习题。不要选择那些代数恒等变换比较复杂或过于技巧化的问题或习题。解读: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自然数的有关命题的重要方法,本质上是一个原理。总体上看,数学归纳法由两个重要步骤构成:首先是奠基步,这往往比较容易,但却是必需的;然后需

33、要有一个一般意义的演绎规则,按照这个演绎规则,反复应用,从奠基步开始,在有限步之后达到任意指定的情形。通常,这个一般意义的演绎规则是从所谓的归纳假设开始,从较小的规模成立的假设推导出较大规模的情形也成立,从而建立一个一般的演绎规则。强调: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强调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及其意义,重点在于深刻理解不等式和数学归纳法的数学本质,在数学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分复杂化和技巧化的代数恒等变形,以免冲淡主题。附附:新老高考范围比较新老高考范围比较课标教课标教材材章节内容章节内容大纲教材大纲教材章节内容章节内容必修必修1集合集合 基本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函数函数的应用的应用第一册第一册(上上)集

34、合与简易逻辑集合与简易逻辑 函数函数 数列数列必修必修2空间几何体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平面之间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位置关系 直线与方程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与方程第一册第一册(下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必修必修3算法初步算法初步 统计概率统计概率第二册第二册(上上)不等式不等式 直线与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方程 圆锥圆锥曲线曲线必修必修4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 三角恒等变三角恒等变换换第二册第二册(下下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排列、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概率概率必修必修5解三角形解三角形 数列数列 不等式不等式选修选修(理

35、理)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 极限极限 导数导数 复数复数选修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常用逻辑用语 圆锥曲线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导数及其应用 推理与证明推理与证明 数系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选修2-3选修选修IB计数原理计数原理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统计案例统计案例IB共共2个模块个模块(一).高中理科内容范围和要求比较高中理科内容范围和要求比较(二)理科增加的内容v函数部分增幂函数。v新增算法初步。v空间几何体中新增三视图。v概率部分增加几何概型和条件概率。v新增定积分。v新增推理与证明。v统计中增

36、加茎叶图。v应用方面加强(如新增函数的应用、统计案例、导数及定积分应用)。v空间向量(对原用A教材而言,是新增内容)。v选修IB多为新增 (三)理科减少的内容v函数中,反函数教学要求降低。v三角函数中,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不作要求。v平面向量中,平移公式、定比分点公式不作要求。v三角恒等变换要求降低。v不等式中,解不等降低要求(解分式、高次不等式不作要求),证明移到IB。v立体几何初步中: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不作要求;v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不作要求。v解析几何初步中,两条直线夹角公式不作要求。v常用逻辑用语中,不要求使用真值表。v计数原理中,组合数两个基本性质不作要求。v删除极限一节。(四四).

37、高中文科内容范围和要求比较高中文科内容范围和要求比较课标教课标教材材章节内容章节内容大纲教材大纲教材章节内容章节内容必修必修1集合集合 基本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函数函数的应用的应用第一册第一册(上上)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与简易逻辑 函数函数 数列数列必修必修2空间几何体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平面之间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位置关系 直线与方程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与方程第一册第一册(下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必修必修3算法初步算法初步 统计概率统计概率第二册第二册(上上)不等式不等式 直线与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方程 圆锥圆锥曲线曲线必修必修4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

38、三角恒等变三角恒等变换换第二册第二册(下下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排列、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概率概率必修必修5解三角形解三角形 数列数列 不等式不等式选修选修I统计统计 极限与导数极限与导数 复数复数选修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常用逻辑用语 圆锥曲线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导数及其应用选修选修1-2统计案例统计案例 推理与证明推理与证明 数系的扩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充与复数的引入 框图框图 选修选修IB数学史选讲 不等式选讲(五五)文科增加的内容文科增加的内容v函数部分增幂函数。v新增算法初步。v空间几何体中新增三视图。v概率部分增加几何

39、概型和条件概率。v新增定积分。v新增推理与证明。v统计中增加茎叶图。v应用方面加强(如新增函数的应用、统计案例、导数及定积分应用)。v空间向量(对原用A教材而言,是新增内容)。v新增框图。v选修IB(七七)文科减少的内容文科减少的内容v函数中,反函数教学要求降低。v三角函数中,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不作要求。v平面向量中,平移公式、定比分点公式不作要求。v三角恒等变换要求降低。v不等式中,解不等降低要求(解分式、高次不等式不作要求),证明移到1B。v立体几何初步中,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不作要求;v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不作要求。v解析几何初步中,两条直线夹角公式不作要求。v常用逻辑用语中,不要求使用真值表。v计数原理中,组合数两个基本性质不作要求。v删除极限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