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9500525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198 大小:8.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8页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8页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8页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8页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完整版)(1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上册) 主讲:宋 冰绪 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方法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方法(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 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1)大体解剖学)大体解剖学2)组织学)组织学3)胚胎学)胚胎学Company Logo2. 人体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三个水平:研究人体生命

2、活动规律的科学,也即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1)细胞分子生理学)细胞分子生理学2)器官生理学)器官生理学3)整体生理学)整体生理学 呼呼 吸吸O2 和和CO2 如何影响胞内生化反应如何影响胞内生化反应O2 和和CO2 的交换与运输的交换与运输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ompany Logo3. 生理学的实验方法 1)急性实验法)急性实验法 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实验后动物不能存活,而实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实验方法。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2)慢性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以完整健康而清醒的机体为对象,在与外界环境条件尽量保持自然的条件

3、下,对某一项功能进行研究,需要较长时间才有结果的实验方法。Company Logo三、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一)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二)描述人体姿势、方位等常用的解剖学术语(二)描述人体姿势、方位等常用的解剖学术语1.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2.方位:方位: 1)上和下)上和下3. 2)前)前与后与后4. 3)深)深与浅与浅4)内与外)内与外5)内侧与外侧)内侧与外侧6)近端和远端)近端和远端3. 解剖面:矢状面解剖面:矢状面额(冠)状面额(冠)状面横切(水平)面横切(水平)面Company Logo(三)生命的基本特征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2)兴奋性)兴奋性3)适应性)适应性4)生长和生殖)生长和生殖Company Logo第一章 基本组织组织组织由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些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一起构成组织。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神经组织Company Logo一、上皮组织(二)各类上皮组织的结构结构及其功能(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一般特点: 细胞密集细胞密集上皮上皮被覆上皮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上皮复层上皮腺上皮腺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扁平上

5、皮变移上皮变移上皮细胞间质少细胞间质少有极性有极性Company Logo二、结缔组织(一)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特点:分布广,种类多样化;间质多,细胞少;无极性作用:作用:支持、连接、营养、防御、保护、修复创伤(二)各种结缔组织的结构极其功能:分类: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骨组织血液血液Company Logo1. 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成分:成分:细胞细胞细胞间质细胞间质纤维纤维基质基质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网状纤维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6、浆细胞肥大细胞肥大细胞Company Logo1)细胞A. 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形态:胞体大,有突起胞体大,有突起,梭形或扁星状,B. 巨噬细胞 组织细胞胞体大,形状不规则,可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功能:功能:吞噬作用(防御功能)吞噬作用(防御功能)C. 浆细胞多为卵圆形,核圆形偏居细胞一端功能:功能:合成储存和分泌抗体核大,卵圆形 清道夫清道夫免疫功能免疫功能Company LogoD.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2)细胞间质)细胞间质 胞质中充满嗜碱性颗粒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慢性反应物质、肝素等活性物质。A. 胶原纤维(白纤维)含胶原蛋白,韧性好,抗拉力强。如肌腱B. 网状纤维胶原纤维,量少,纤维

7、较细,有分支C. 弹性纤维(黄纤维)弹性蛋白胶原纤维弹性大,韧性小。如黄韧带嗜碱性粒细胞Company LogoD. 基质基质2. 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粘多糖蛋白组织液硫酸软骨素A、C透明质酸蛋白质特点:特点: 细胞少,基质少,以胶原纤维为主,纤维排列紧密。如肌腱、韧带作用:作用:支持、连接、保护3.脂肪组织脂肪组织4.网状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Company Logo三、 肌组织(一)骨骼肌一)骨骼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平滑肌随意肌受躯体N控制不随意肌受植物N控制1. 一般结构长圆柱形,有肌膜(胞膜),多核1) 肌原纤维肌节:一肌节 = 1/2 I带 + A带 + 1/2 I带骨骼肌细胞形

8、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ogo2)肌管系统)肌管系统T管(横管)L管(纵管)一肌节 = 1/2 I带 + A带 + 1/2 I带明带( I 带):只有细肌丝,固定于Z线暗带(A带):粗、细肌丝以几何排列相间 H带 :只有粗肌丝,固定于M线 是胞质中特殊的薄膜系统,是生理上的“钙泵”,由横小管和肌质网组成。三联体:三联体:终池骨骼肌肌管系统中每一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合称三联体。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ogo(二)心肌特殊:1. 肌纤维有分支; 2. 有闰盘闰盘结构;(横纹肌) 心肌纤维互相连接的部位,是

9、传递兴奋的重要结构闰盘闰盘3. 肌浆丰富,线粒体特多;4. 核单个,位于细胞中央。(三)平滑肌(三)平滑肌细胞梭形,核椭圆,位于细胞中央,无横纹Company Logo四、神经系统四、神经系统(一)神经元(一)神经元(N 细胞)细胞)神经元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1.N元的结构2. 1)胞体3. 尼氏体4. 2)突起树突:轴突:1 多个,将兴奋传向胞体仅1个将兴奋传向末梢Company Logo2. 神经元的种类神经元的种类1)根据细胞突起的数目分: A. 假单极神经元 B. 双极神经元 C. 多极神经元2)根据N元的功

10、能分: A. 感觉神经元 B. 运动神经元 C.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Company Logo(二)神经纤维根据鞘膜的情况分: 1. 有髓 N 纤维由N元的轴突或较长的树突及其套在外面的鞘膜组成的结构。雪旺鞘:雪旺鞘: 包括髓鞘及其外表的神经膜,髓鞘是扁平雪旺氏细胞组成的鞘状结构,包围在髓鞘之外,属神经胶质细胞。郎飞氏结:郎飞氏结: 神经纤维髓鞘节段之间的缩窄处,此处轴索裸露,利于冲动传导(跳跃式传导Company Logo2. 无髓无髓 N 纤维纤维(三)神经末梢三)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的终末装置较细,无髓鞘,轴索外仅包裹神经膜1.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感受器2. 感觉神经元的周围

11、突的末梢,是痛、触、温度觉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被囊神经末梢肌梭痛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环层小体Company Logo2. 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四)神经胶质细胞(四)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组织内多突起的细胞,没有传导兴奋的功能,其支持、营养、保护N元的作用。发生效应的结构运动终板:内脏神经末梢Company Logo第二章 运动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总论骨和骨连结总论一、骨一、骨(一)骨的形态分类总数206块 分类:1.长骨长骨2.短骨短骨3.扁骨扁骨4.不规则骨不规则骨Company LCompany Logo(二)骨的构造骨膜骨膜骨质骨质骨髓骨髓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膜骨密质骨密质骨松质骨松质坚硬

12、,抗压抗扭曲力强蜂窝状,由骨小梁构成红骨髓红骨髓黄骨髓黄骨髓有造血功能脂肪组织骨的血管和神经:骨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于骨膜、骨髓和骨松质分布于骨膜、骨髓和骨松质Company Logo骨代谢全身只有骨组织没有神经支配,骨代谢的调节主要依全身只有骨组织没有神经支配,骨代谢的调节主要依赖激素的调节。赖激素的调节。激素对骨代谢的调节轴:下丘脑激素对骨代谢的调节轴:下丘脑垂体垂体肾上腺肾上腺 下丘脑下丘脑垂体垂体性腺、下丘脑性腺、下丘脑垂体垂体甲状腺甲状腺卵巢激素对骨代谢有调节作用,当卵巢功能衰退时,卵巢激素对骨代谢有调节作用,当卵巢功能衰退时,1、会导致骨质疏松、会导致骨质疏松去卵巢大鼠致骨质疏松去卵

13、巢大鼠致骨质疏松骨骨成分特征性改变成分特征性改变2、骨矿盐代谢紊乱、骨矿盐代谢紊乱3、骨的形态学改变、骨的形态学改变4、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影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影响Company Logo(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无机物弹性、韧性弹性、韧性硬度硬度有机物含量多,无机盐含量少,柔韧性好有机物含量多,无机盐含量少,柔韧性好(四)骨的生长和发育四)骨的生长和发育长粗:膜内成骨长粗:膜内成骨长长:软骨内成骨长长:软骨内成骨少年:少年:老年:老年:无机物含量多,有机物含量少,脆性大无机物含量多,有机物含量少,脆性大Company Logo二、骨连接(一)直接连接一)直接

14、连接骨连接骨连接直接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间接连接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或软骨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或软骨直接连接。如颅骨直接连接。如颅骨关节关节颅骨:颅骨: 脑囟脑囟颅缝颅缝椎骨:椎骨: 椎间盘椎间盘纤维软骨纤维软骨(二)间接连接二)间接连接1.关节的结构关节的结构关节面关节面关节囊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腔Company Logo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Company Logo1)关节面2)关节囊)关节囊透明软骨透明软骨弹性弹性 缓冲冲击力缓冲冲击力光滑光滑 减少磨擦减少磨擦附着在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附着在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外层外层内层内层纤维层纤维层保护作用保护作用滑

15、膜层滑膜层滑膜皱襞滑膜皱襞缓冲、润滑作用缓冲、润滑作用3)关节腔)关节腔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空腔,内为负压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空腔,内为负压辅助结构:辅助结构: 韧带、关节盂缘、关节内软骨、滑液囊等韧带、关节盂缘、关节内软骨、滑液囊等Company Logo第六章 血 液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1. 体液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的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液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 40%体重体重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20%体重体重组织间液组织间液血液血液淋巴液淋巴液脑脊液脑脊液Com

16、pany Logo2. 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1)内环境)内环境 构成细胞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物质物质 血液血液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细胞细胞外界外界 代谢产物代谢产物 各种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摄入与排出、以及各部分各种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摄入与排出、以及各部分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都在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都在N 体液调节下进行。体液调节下进行。Company Logo3)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l 为细胞的正常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使机为细胞的正常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使机体内的组织器官可以少受乃至不受外环境的干扰体

17、内的组织器官可以少受乃至不受外环境的干扰而呈现稳定状态。而呈现稳定状态。Company Logo第二节 血液组成及血浆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 沉降实验:沉降实验:血液血液血浆(淡黄色)血浆(淡黄色)血细胞血细胞水(水(91%)蛋白质(蛋白质(7%)脂质(脂质(1%)糖类糖类无机盐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代谢产物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血清血清血液凝固后,从血凝块中析出的清夜。血液凝固后,从血凝块中析出的清夜。Company Logo二、血浆的化学成分极其生理功能(一)血浆蛋白的功能(一)血浆蛋白的功能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白蛋白 2. 免疫作用免疫作用

18、 球蛋白球蛋白 抗原抗原 + 抗体抗体 抗原抗原 抗体复合物抗体复合物 致病因素致病因素抗原失去致病效力抗原失去致病效力Company Logo3. 运输作用(运输载体)4. 凝血作用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活性物活性物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复合物复合物(二)非蛋白氮(二)非蛋白氮 营养物质:氨基酸、多肽营养物质:氨基酸、多肽 可重新参与合成可重新参与合成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酐、氨、胆红素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酐、氨、胆红素 排泄排泄Company Logo(三)不含氮有机物(四)无机盐(四)无机盐 阳离子:阳离子: K+ + 、 Na+ +、Ca 2+2+ 、Mg

19、2+2+ 阴离子:阴离子: Cl 、 HCO3 、 HPO42 2、SO42 2血糖血糖血脂血脂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作用:作用: 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晶体渗透压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参与肌肉收缩耦联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参与肌肉收缩耦联 调节酸碱平衡调节酸碱平衡Company Logo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颜色(淡黄)颜色(淡黄)由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的含量决定由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的含量决定 比重(比重(1.0251.030)和粘滞性)和粘滞性 渗透压渗透压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 酸碱度酸碱度决定于碳酸及碳酸氢盐两者含量的比值决定于碳酸及碳酸氢盐两者含量的比值(一

20、)渗透压(一)渗透压 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 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多,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大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多,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大 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少,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小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少,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小Company Logo1. 晶体渗透压2.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胶体:大分子物质胶体:大分子物质 功能:保持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量平衡功能:保持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量平衡晶体:晶体: 电解质离子、非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电解质离子、非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主要决定因素是胶体物质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

21、换主要决定因素是胶体物质; 晶体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晶体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半透膜效应半透膜效应Company Logo3. 等渗溶液l等渗溶液:等渗溶液: 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0.9%NaCl或或5%G溶液)溶液)l高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0.9%NaCl或或5%G溶液溶液l低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低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0.9%NaCl或或5%G溶液溶液l低渗溶液低渗溶液 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 l 等渗溶液等渗溶液Company Logo(二)酸碱度(PH值)l1. 酸碱度:正常人:酸

22、碱度:正常人:PH7.35 7.45l2. 缓冲物质(稳定性)缓冲物质(稳定性) Na HCO3 H2CO3 201 Na2 HPO4 NaH2PO4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缓冲对对酸的缓冲能力大大强于对碱的缓冲能力缓冲对对酸的缓冲能力大大强于对碱的缓冲能力(三)粘滞性(三)粘滞性Company Logo第三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一、红细胞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1. 形态:形态: 周边厚,中心薄,双凹圆盘形,成熟红细胞无核周边厚,中心薄,双凹圆盘形,成熟红细胞无核 2. 数量:数量: 男:男:500万万/mm3 3 女:女:420万万/mm3

23、 3 高原新生儿:高原新生儿:600万万/mm3 Company Logo(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l1. 携带携带O2 、 CO2 由血红蛋白完成由血红蛋白完成l1) O2的运输的运输 Hb + O2 Hb . O2l2) CO2的运输的运输 Hb +CO2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2. 缓解血液中酸碱物质缓解血液中酸碱物质(缓冲对缓冲对:血红蛋白钠血红蛋白钠/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氧分压高氧分压高氧分压低氧分压低CO2分压高分压高CO2分压低分压低Company Logo(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实验实验: 1% NaCl : 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皱缩 高渗高渗 脱水脱水

24、0.9% NaCl: 形态正常形态正常 等渗等渗 平衡平衡 0.85 % NaCl : 0.45 % NaCl: 部分红细胞破裂部分红细胞破裂 低渗低渗 进水进水 0.35 % NaCl: 全部红细胞破裂全部红细胞破裂 Company Logo半透膜特性:lA. 等渗时:红细胞内渗透压等渗时:红细胞内渗透压=红细胞外渗透压红细胞外渗透压 红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红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达到动态平衡, 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变。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变。lB. 高渗:胞内压胞外压高渗:胞内压胞外压 红细胞水分逸出,细胞皱缩红细胞水分逸出,细胞皱缩lC. 低渗:胞内压胞外压低渗:胞内压胞外压 胞外水分进

25、入胞内,红细胞由于充水而膨胀,达到一定程度便胞外水分进入胞内,红细胞由于充水而膨胀,达到一定程度便破裂破裂溶血溶血*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力。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力。RC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表示其渗透脆性大,易破裂;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表示其渗透脆性大,易破裂;RC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大,表示其渗透脆性小,不易破裂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大,表示其渗透脆性小,不易破裂Company Logo2. 悬浮稳定性二、白细胞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 1. 形态形态百度图片搜索百度图片搜索_血细胞的搜索结果血细胞的搜索结果 2. 数目:数目:

26、正常人正常人 500010000 /mm3 3 3. 分类分类 依据:依据:A. 细胞大小;细胞大小;B. 核的形态与胞质着色核的形态与胞质着色 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的特性。Company Logo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颗粒均匀,红紫色,核颗粒均匀,红紫色,核25叶叶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颗粒伊红,核两叶颗粒伊红,核两叶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颗粒深兰,核不规则颗粒深兰,核不规则无粒细胞无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体小,核大,圆或卵圆形体小,核大,圆或卵圆形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体大,核肾形或马蹄形体大,核肾形或马

27、蹄形*白白 细细 胞胞 分分 类类Company Logo(二)白细胞的功能1.吞噬功能吞噬功能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的作用淋巴细胞的作用3.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1)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组织胺、肝素和慢性反应物质,释放组织胺、肝素和慢性反应物质, 合成、释放一些抗体合成、释放一些抗体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ompany Logo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目(一)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正常血小板数值:正常血小板数值:1030万万/mm3 3 10

28、万:血小板减少症万:血小板减少症 5 万:组织易出血万:组织易出血(二)血小板的功能(二)血小板的功能 1. 止血功能止血功能 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粗糙)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粗糙)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活性物质释放聚集活性物质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释放凝学因子形成血栓、释放凝学因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2. 营养和支持作用营养和支持作用Company Logo第四节 机体的造血功能一、造血器官一、造血器官 红骨髓红骨髓 祖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 原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幼稚血细胞幼稚血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二、红细胞的生

29、成与破坏(一)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一)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原红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Company Logo(二)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缺氧缺氧主要刺激因素:缺氧主要刺激因素:缺氧肾脏肾脏红细胞生成酶红细胞生成酶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造血组织骨髓造血组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肝脏肝脏()()+Company Logo(三)红细胞的破坏1.血管内的胞膜破裂血管内的胞膜破裂2.被肝、脾、骨髓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吞噬被肝、脾、骨髓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吞噬(四)红细胞异常增多

30、与贫血(四)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Company Logo第五节 血液凝固和止血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过程二、血液凝固过程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第二步: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第三步: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凝血凝血 血液流出血管后,从能流动的溶胶状态变血液流出血管后,从能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Ca 2+2+Ca 2+2+Company Logo(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1.内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 起因:血管内膜破裂,激活因子起因:血管内膜破裂,激

31、活因子2. 外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 起因:组织液混入血液(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释放因子起因:组织液混入血液(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释放因子,启动外原性凝血系统。,启动外原性凝血系统。Company Logo三、体内抗凝血作用四、体外延缓或防止凝血过程四、体外延缓或防止凝血过程(一)避免凝血因素作用(一)避免凝血因素作用(二)加抗凝剂(二)加抗凝剂抗凝血酶抗凝血酶肝素肝素Company Logo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Company Logo第七节 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一)血型( ABO血型)血型) 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不同而分成若干

32、类型。异性不同而分成若干类型。凝集现象凝集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悬浮的红细胞集合成团的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悬浮的红细胞集合成团的现象,是一种血清免疫反应。即某种凝集原与某种凝集素相象,是一种血清免疫反应。即某种凝集原与某种凝集素相遇,就会发生凝集。遇,就会发生凝集。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凝集素:血清中含有的与凝集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凝集素:血清中含有的与凝集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Company Logo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凝集素与凝集现象二、输血二、输血交叉配血:交叉配血: 红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红细胞 血血 清清 血血 清清1. 主

33、侧发生凝集,配血不合,严禁输血;主侧发生凝集,配血不合,严禁输血;2. 主、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主、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3.主侧无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可进行输血,但要小心。主侧无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可进行输血,但要小心。 次侧凝集,缓慢输少量血,凝集块可被冲散。次侧凝集,缓慢输少量血,凝集块可被冲散。主侧主侧次侧次侧供血者供血者受血者受血者Company Logo2. 关节的运动屈和伸屈和伸内收和外展内收和外展旋转旋转环转环转Company Logo第二节 骨和骨连接各论一、颅骨及其连结一、颅骨及其连结脑颅脑颅面颅面颅额、枕额、枕 、筛、蝶、顶、颞骨共、筛、蝶、

34、顶、颞骨共 8 块块15块块听小骨听小骨 6块块骨之间多借缝相连结骨之间多借缝相连结Company Logo2.2.颅骨颅骨本节第一页返 回 目 录Company Logo二、躯干骨及其连结1. 脊柱脊柱1) 组成:颈椎组成:颈椎 + 胸椎胸椎 + 腰椎腰椎 + 骶骨骶骨 + 尾骨尾骨7成人:成人:26块块 (婴儿:(婴儿:33块)块)椎骨:椎骨:椎体椎体 椎弓椎弓椎孔椎孔突起突起上关节突上关节突横突横突下关节突下关节突棘突棘突1255 4 Company LCompany Logo四、中轴骨( (一一) )躯干骨躯干骨1.1.椎骨椎骨1) 形态Company Logo2) 形态生理弯曲:生理

35、弯曲:颈曲颈曲胸曲胸曲腰曲腰曲骶曲骶曲凸向前凸向前凸向后凸向后生理弯曲的生理意义:生理弯曲的生理意义:A.增大胸腔和盆腔容积增大胸腔和盆腔容积B.使重心后移使重心后移C.具有弹性,缓冲冲击力具有弹性,缓冲冲击力Company Logo2. 胸廓1) 组成:组成:胸椎胸椎肋肋胸骨胸骨韧带韧带121212) 形态:形态:上窄下宽,前后径略短,左右径略长上窄下宽,前后径略短,左右径略长近似圆锥状近似圆锥状Company Logo三、 四肢骨及其连结(一)(一) 上肢骨及其连结上肢骨及其连结上肢带骨上肢带骨肩胛骨肩胛骨锁骨锁骨游离上肢骨游离上肢骨肱骨肱骨桡骨桡骨尺骨尺骨手骨手骨骨连结:骨连结:胸锁关节

36、、肩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Company Logo(一)(一)肩关节肩关节 人体中灵活性最大但稳固性较差的关节人体中灵活性最大但稳固性较差的关节1.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 球窝关节:肱骨头球窝关节:肱骨头+ 肩胛骨关节盂肩胛骨关节盂 特点:两关节面面积差大,关节囊薄而松弛,特点:两关节面面积差大,关节囊薄而松弛,韧带少而弱。韧带少而弱。2. 辅助结构辅助结构 1)关节盂唇:)关节盂唇:加深关节窝的深度加深关节窝的深度 2)加固关节的韧带)加固关节的韧带 3. 关节的运动特点:关节的运动特点: 灵活性大而稳固性差灵活性大而稳固性差Com

37、pany Logo(二)肘关节(二)肘关节 1. 基本结构(复关节:每一块骨都能单独活动)基本结构(复关节:每一块骨都能单独活动) 肱尺关节:肱骨滑车肱尺关节:肱骨滑车 +尺骨滑车切迹(屈戍关节)尺骨滑车切迹(屈戍关节) 肱桡关节:肱骨小头肱桡关节:肱骨小头 +桡骨关节凹桡骨关节凹 (球窝关节)(球窝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 + 尺骨桡切迹尺骨桡切迹 (车轴关节)(车轴关节) 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两侧壁紧张并形成侧副韧带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两侧壁紧张并形成侧副韧带 2.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的辅助结构加固关节的韧带:加固关节的韧带: 尺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

38、 桡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 桡骨环韧带桡骨环韧带Company Logo(二) 下肢骨及其连结下肢带骨(髋骨)下肢带骨(髋骨)游离下肢骨游离下肢骨股骨股骨髌骨髌骨胫骨胫骨腓骨腓骨足骨足骨髋关节:球窝关节髋关节:球窝关节Company Logo第三节 骨骼肌总论一、肌肉的形态和构造一、肌肉的形态和构造1. 形态:形态:长肌长肌短肌短肌阔肌阔肌轮匝肌轮匝肌2. 结构:结构:肌腱肌腱肌腹肌腹(结缔组织)(肌组织)有收缩性,运动的动力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ogo二 、肌肉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1. 肌肉的起止点肌肉的起止点起点:固定点,接近中线起点:固定点,接近中线止点:

39、移动点,远点止点:移动点,远点2. 配布:配布:分别附着于邻近的二块或二块以上的分别附着于邻近的二块或二块以上的骨面,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骨面,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牵动骨,引起关节运动。缩时牵动骨,引起关节运动。协同肌协同肌 在完成某一动作过程中,起相同作用在完成某一动作过程中,起相同作用 的肌肉互为协同肌。的肌肉互为协同肌。Company Logo拮抗肌三、肌的辅助装置在完成某一动作过程中,起相反作用 的肌肉互为拮抗肌。(一)筋膜浅筋膜深筋膜(二)腱鞘(三)滑膜囊四、肌的命名Company Logo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神经

40、和肌肉的一般生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肌肉的收缩。肌肉的收缩。Company Logo第二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一、兴奋和兴奋性一、兴奋和兴奋性1. 兴奋兴奋1)刺激)刺激活组织因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的反应。能引起完整机体或其细胞、组织、器官等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的变化。2)反应)反应 刺激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及其外部活动表现。2. 兴奋性兴奋性 机体受到周围环境条件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Company Logo第二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一、刺激和反应一、刺激和反应

41、1. 刺激刺激Company Logo二、引起兴奋的主要条件(一)组织的机能状态:一)组织的机能状态:兴奋状态抑制状态(二)刺激的特征二)刺激的特征1. 一定的强度一定的强度1)阈强度)阈强度 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不变,刚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上刺激强度高于阈值的刺激阈下刺激阈下刺激 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Company Logo 阈下刺激是不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属无效刺阈下刺激是不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属无效刺激;激; 在一定范围内,阈上刺激的强度越大,可引起的兴在一定范围内,阈上刺激的强度越大,可引起的兴奋性就越高;奋性就越高; *只有达到阈强度的刺激才可引起组织兴奋

42、。只有达到阈强度的刺激才可引起组织兴奋。2)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阈强度愈低,意味着组织兴奋性愈高;阈强度愈低,意味着组织兴奋性愈高;阈强度愈高,意味着组织兴奋性愈低;阈强度愈高,意味着组织兴奋性愈低;Company Logo第三节 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在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在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极化状态极化状态 活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呈现的活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呈现的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Company Logo2.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

43、制离子学说1)膜内外离子分布)膜内外离子分布 膜内:膜内:K+、A- 膜外:膜外:Na+ 、Cl- 2)膜内外离子的流动)膜内外离子的流动 K+:外流、:外流、Cl-:内流内流、 Na:内流、:内流、A-: 不流不流3)各离子通透性不同)各离子通透性不同4)极化状态形成)极化状态形成Company Logo(二)动作电位1.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的神经纤维当可兴奋的神经纤维受到电流刺激的局部发生受到电流刺激的局部发生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产生一次扩布性的础上可产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静息时静息时刺激

44、时刺激时刺激后刺激后内负外正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内负外正1)现象:)现象:Company Logo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胞膜受刺激胞膜受刺激 膜两侧去极化膜两侧去极化静息电位电压静息电位电压 膜上膜上Na+通透性通透性Na+内流内流膜两侧反极化膜两侧反极化Na+通道失活,通道失活, K+ 通透性通透性K+外流外流复极化复极化Company Logo2. 动作电位的特点(单一细胞):1)动作电位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刺激强度达不到阈)动作电位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刺激强度达不到阈值时,动作电位就不会发生。值时,动作电位就不会发生。 “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2)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不衰

45、减的。)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不衰减的。3)相继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能发生重合(或总和)。)相继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能发生重合(或总和)。Company Logo4. 神经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p94)1)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超常期4)低常期)低常期Company Logo第四节 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一、神经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受刺激段去极化受刺激段去极化 兴奋段与相邻未兴奋段形成电位差兴奋段与相邻未兴奋段形成电位差 相邻两段形成局部电流(兴奋段内向,未兴奋段外向)相邻两段形成局部电流(兴奋段内向,未兴奋段外向) 外向电流使兴奋段去极化外向电流

46、使兴奋段去极化 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Company Logo二、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1.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双向传导3.不衰减传导不衰减传导4.绝缘性传导绝缘性传导5.神经传导的不疲劳性神经传导的不疲劳性Company Logo第五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导一、神经一、神经 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过程1.神经神经 肌肉接头肌肉接头神经末梢膜神经末梢膜 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间隙运动终板运动终板Company Logo2.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Ca 2+ 进入神经膜进入神经膜Ach的释放的释放R-Ach的形成的形成终板

47、电位终板电位肌膜锋电位肌膜锋电位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接头传递接头传递Company Logo二、影响神经二、影响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1.影响影响Ach的释放的释放2. Ca + : 促进促进Ach的释放的释放3. Mg + :减少减少Ach的释放的释放2.与与Ach争夺受体,使接头传递受阻:竞争性阻滞争夺受体,使接头传递受阻:竞争性阻滞3. 箭毒、三碘季铵酚箭毒、三碘季铵酚 肌肉松弛剂肌肉松弛剂3.影响胆碱酯酶的作用,防碍影响胆碱酯酶的作用,防碍Ach的分解的分解4. 导致肌肉痉挛导致肌肉痉挛Company Logo三、神经 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一)单向性传递一)单向性传

48、递(二)时间延搁(二)时间延搁(三)兴奋传递易发生疲劳(三)兴奋传递易发生疲劳Company Logo第六节 肌肉的收缩一、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一、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张收缩 肌肉在没有负荷而能自由缩短的情况肌肉在没有负荷而能自由缩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也称动力性收缩。收缩,也称动力性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 当肌肉在两端被固定或负有不能克服的当肌肉在两端被固定或负有不能克服的负荷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变,负荷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变化,这种收缩称等长收缩,而张力发生变化,这种收缩称等长收缩,也称静力

49、性收缩。也称静力性收缩。Company Logo1)单收缩)单收缩 用单个电震刺激肌肉用单个电震刺激肌肉或支配肌肉的神经,可引或支配肌肉的神经,可引起一次迅速的收缩,称为起一次迅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单收缩。 1)潜伏期)潜伏期 2)收缩期(缩短期)收缩期(缩短期) 3)舒张期)舒张期2. 单收缩与收缩的总和单收缩与收缩的总和单收缩单收缩Company Logo 2)复合收缩)复合收缩 (两个收缩波重合)(两个收缩波重合) 3)强直收缩)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Co

50、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ogo第四章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周围神经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脊髓脊髓按解剖位置分按解剖位置分脑神经(脑神经(12对)对)脊神经(脊神经(31对)对)按功能分按功能分感觉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Company Logo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Company LCompany Logo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一)灰质与白质一)灰质

51、与白质(二)神经节与神经核(二)神经节与神经核(三)神经与纤维束(三)神经与纤维束Company Logo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一一. .脊髓脊髓(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幻灯片幻灯片 80801 1位置:椎管内位置:椎管内2 2外形:外形: (1 1)膨大:)膨大:颈膨大膨大 、腰骶膨大腰骶膨大 (2 2)表面纵行的沟裂:)表面纵行的沟裂:6 6条条 前正中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后正中沟、前外前外侧沟沟(2 2条)条)、后外、后外侧沟沟(2 2条)条)3 3脊髓节段的划分:脊髓节段的划分: 颈颈8(C)8(C)、胸胸12(T)12(T)、腰腰5(L)5(L)、骶骶5(S)5(S

52、)、尾尾1(Co)1(Co) 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ogo4. 前根和后根前根和后根前根:前根: 由前外侧沟发出的神经束,含有传出由前外侧沟发出的神经束,含有传出N 纤维,其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内。纤维,其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内。后根:后根: 进入后外侧沟的神经束,有膨大的进入后外侧沟的神经束,有膨大的神经节。神经节。(二)脊髓的内部结构Company LCompany Logo(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 1中央管中央管2 2灰质:灰质:前角前角:较宽大,内有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轴突形成前根 侧角侧角: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集聚处 后角后角:较

53、狭长,内有感觉神经元胞体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 、中间带 3. 白质白质 前索前索:具上升及下降两类纤维束侧索:侧索:有上升及下降两类纤维束后索:后索:为脊髓N节细胞中枢支进入脊髓后上升而成 由纵行的神经纤维构成Company Logo(1)上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2)下行纤维薄束和楔束: 后索上行传导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冲动脊髓丘脑束: 位于外侧索前半部和部分前索,传导痛觉、温度觉(侧束)和触觉(前束)皮质脊髓束:起于大脑,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 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Company Logo(三)脊髓的功能二、脊神经二、脊神经1.传导功能:传导功能:2.反射功能反射功能 借前根

54、和后根与脊神经相连(一)脊神经数目与成分一)脊神经数目与成分1.躯体传出神经躯体传出神经2.躯体传入神经躯体传入神经3.内脏传出神经内脏传出神经4.内脏传入神经内脏传入神经Company Logo组成:组成:(31对)颈神经颈神经 8对对胸神经胸神经 12对对腰神经腰神经 5对对骶神经骶神经 5对对尾神经尾神经 1对对神经丛神经丛颈丛颈丛臂丛臂丛腰丛腰丛骶丛骶丛Company Logo前、后根与前、后支的区别:前根前根脊脊N前支前支后支后支后根后根前、后根:脊前、后根:脊N前的部分(从脊髓发出),感觉运动功能前的部分(从脊髓发出),感觉运动功能 分清分清前、后支:脊前、后支:脊N出椎间孔后的分

55、支,均为混合神经出椎间孔后的分支,均为混合神经脊髓脊髓(椎间孔)Company Logo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一、脑一、脑(一)脑干(一)脑干包括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干1. 外形外形 (1)延髓)延髓 A. 沟裂:沟裂: 由脊髓的沟裂一直延伸到延髓B. 腹侧面:腹侧面:椎椎体、椎体交叉体、椎体交叉、橄榄体橄榄体C. 背侧面:背侧面: 薄束结节、楔状结节、绳状体薄束结节、楔状结节、绳状体D. 脑神经出源:脑神经出源:舌下神经舌下神经(12th)舌咽舌咽N(9th)迷走迷走N (10th)付付 N(11th)上下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o

56、go(2) 脑桥A. 腹侧膨隆:腹侧膨隆:横行纤维(大量)+ 纵行纤维(部分)B. 脑桥臂:脑桥臂: 进入小脑的纤维C. 脑神经:脑神经:腹侧:腹侧: 三叉三叉N(5th ) 展展 N(6th )、面面 N(7th )、听听 N(8th )内 外背侧:滑车神经(背侧:滑车神经(4 th )D. 第第4脑室:脑室:第四脑室底:第四脑室底:延髓背中央管敞开口底 + 脑桥背侧第四脑室顶:第四脑室顶:小脑覆盖Company Logo(3) 中脑腹侧面:大脑脚、大脑脚、动眼神经动眼神经背侧面:四叠体四叠体上丘上丘下丘下丘滑车神经滑车神经2. 脑干内部结构脑干内部结构灰质灰质 神经核:脑部的灰质团块白质白

57、质 脑部的神经纤维:上、下行传导束神经核神经核脑 N 核网状结构核其他神经核:脑N运动核:发出纤维经脑神经支配骨骼肌脑N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感觉传入纤维脑N交感核:发出纤维经脑神经支配内脏薄束核、楔束核Company Logo2. 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央部位的一个广泛区域,神经纤维交织在脑干中央部位的一个广泛区域,神经纤维交织成网,并有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散布其中,称网状结构。成网,并有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散布其中,称网状结构。3. 脑干的功能脑干的功能(1)传导功能:上、下行纤维)传导功能:上、下行纤维(2)反射的低级中枢:)反射的低级中枢:“生命中枢生命中枢”、角膜反射中枢、角膜反射中枢、 瞳孔

58、对光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中枢(3)网状结构的功能:)网状结构的功能: A.使大脑功能保持觉醒状态;使大脑功能保持觉醒状态; B.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Company Logo(二)小脑1. 小脑的位置和外形小脑的位置和外形2. 小脑的分叶小脑的分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前前 叶:叶:后后 叶:叶:3. 小脑的功能小脑的功能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与调节肌紧张有关与调节肌紧张有关为锥体外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锥体外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运动调节中枢,与平衡、与平衡调节运动调节中枢,与平衡、与平衡调节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关。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关。Company LCompany

59、LCompany Logo(三) 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1.丘脑:丘脑: 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是皮质下的感觉中枢2. 前核前核3. 内侧核内侧核4. 外侧核外侧核2. 下丘脑下丘脑视上区视上区视上核视上核室旁核室旁核结节区结节区腹内侧核腹内侧核腹外侧核腹外侧核乳头体区乳头体区Company Logo幻灯片 Company LCompany Logo(四四) 大脑左右两半球; 沟与回;皮质与髓质: 表面的灰质_ 皮质皮质 皮质的内部_ 髓质髓质 髓质中的灰质团块_ 基底基底N N节节3. 第三脑室第三脑室Company Logo1.大脑的外形与分叶 2. 端脑的内部结构端脑的内部结构幻灯片幻

60、灯片 105三个主要沟裂: 中央沟中央沟 外侧裂外侧裂 顶枕沟顶枕沟叶和岛: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1)基底核)基底核纹状体纹状体屏状核屏状核杏仁核杏仁核尾状核尾状核豆状核豆状核苍白球苍白球壳核壳核Company LCompany Logo幻灯片 Company LCompany Logo(2)大脑半球的白质 (3)侧脑室)侧脑室4. 大脑皮质的结构及功能定位大脑皮质的结构及功能定位A. 内囊内囊B. 胼胝体胼胝体1)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分子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多形细胞层Company

61、 Logo2)功能定位:)功能定位:A. 躯体运动区: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特点:特点:上、下颠倒,头部是正中位。左、右交叉,支配 对侧的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B.B.躯体感觉区: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特点:特点:上、下颠倒,头部是正中位。左、右交叉,管理 对侧的意识性感觉。 C C视觉区:视觉区:位于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特点:特点: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D D听觉区:听觉区:位于颞横回。特点:特点:接受两耳听觉的信号,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 不致引起全聋。 Company LCompany LogoE E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

62、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部。此区受损,患者虽能发音,却不能 说出有意义的句子,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F F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此区受损,患者虽能听到别人讲话, 但不能理解其意思,称为感觉性失语症。G G书写中枢: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此区受损,虽然手的功能仍然保存, 但写字、绘图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H H视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又称阅读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此区受损,视觉 没有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为失读症。 Company Logo二、 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七

63、面八听九舌咽,十是迷走十一付,十是迷走十一付,十二舌下神经全。十二舌下神经全。Company Logo三. 脑和脊髓的被膜1. 硬膜硬膜 致密结缔组织,保护作用致密结缔组织,保护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外包裹的结缔组织膜中枢神经系统外包裹的结缔组织膜外层外层内层内层硬脑膜静脉窦:内含静脉血硬脑膜静脉窦:内含静脉血,为颅内静脉血的血流管道为颅内静脉血的血流管道2. 蛛网膜:疏松结缔组织,透明蛛网膜:疏松结缔组织,透明蛛网膜颗粒:蛛网膜颗粒:在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伸入硬脑膜静脉窦在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伸入硬脑膜静脉窦3. 软膜:血管丰富,产生脑脊液软膜:血管丰富,产生脑脊液Company LComp

64、any Logo三、 脑和脊髓的被膜1. 硬膜硬膜 中枢神经系统外包裹的结缔组织膜中枢神经系统外包裹的结缔组织膜致密结缔组织,保护作用致密结缔组织,保护作用外层外层内层内层硬脑膜静脉窦:内含静脉血,为颅内静脉血的血流管道硬脑膜静脉窦:内含静脉血,为颅内静脉血的血流管道2. 蛛网膜:疏松结缔组织,透明蛛网膜:疏松结缔组织,透明蛛网膜颗粒:蛛网膜颗粒:再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伸入硬脑膜静脉窦再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伸入硬脑膜静脉窦3. 软膜软膜:血管丰富,产生脑脊液:血管丰富,产生脑脊液Company Logo四、内脏神经(一)植物性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一)植物性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1.

65、支配器官的不同支配器官的不同2.低级中枢存在的部位不同低级中枢存在的部位不同3.周围神经不同周围神经不同4. 植物性神经从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植物性神经从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而躯体运动神经较粗,中间不更换神经个神经元;而躯体运动神经较粗,中间不更换神经元元5.4. 机能上的差异机能上的差异6.5. 植物性神经对器官是双重支配,而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对器官是双重支配,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只有一种纤维Company Logo(二)植物性神经的组成和分布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脊髓低级中枢:脊髓 胸胸112 、腰、腰 1 3 侧角侧角 周围部分:交感周围部

66、分:交感N节(椎旁节(椎旁N节)节)、椎前椎前N节、节、 交感干、交通支、神经丛交感干、交通支、神经丛交通支交通支白交通支:由侧角发出的有髓节前纤维白交通支:由侧角发出的有髓节前纤维灰交通支:由椎旁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灰交通支:由椎旁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分布:Company LCompany Logo2.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脑干运动低级中枢:脑干运动N核、脊髓骶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核、脊髓骶段相当于侧角位置 周围部:器官旁周围部:器官旁N节;节; 第二第二N元在器官附近或壁上元在器官附近或壁上 分分 布:布:Company LCompany Logo(三) 交感 N和付N交感的比较:1. 中枢部位

67、不同:中枢部位不同: 交感:脊髓交感:脊髓 胸胸112 、腰、腰 1 3 侧角侧角 付交感:脑干运动付交感:脑干运动N核、脊髓骶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核、脊髓骶段相当于侧角位置2. 周围周围N节位置不同:节位置不同: 交感:在脊髓附近;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交感:在脊髓附近;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付交感:器官旁、器官壁;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付交感:器官旁、器官壁;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3. N分布范围不同: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分布广;付交感:分布窄交感:分布广;付交感:分布窄4. 同一器官分布有两种同一器官分布有两种N元时,两元时,两N的作用相互拮抗。的作用相互拮抗。Company Logo第

68、四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一、中枢突触传递一、中枢突触传递突触突触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特化的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特化的相接触的结构。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接触形式之一。相接触的结构。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接触形式之一。(一)突触的形态、结构与类型(一)突触的形态、结构与类型 1. 突触的类型突触的类型轴突轴突胞体式胞体式轴突轴突树突式树突式轴突轴突轴突式轴突式Company LCompany Logo2. 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突触小泡 递质递质 线粒体线粒体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突触受体突触受体Company Logo2. 突触的结

69、构(二)突触传递的原理二)突触传递的原理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突触小泡 递质递质 线粒体线粒体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突触受体突触受体突突 触触 前前 N 末末 梢梢 兴兴 奋奋释放兴奋性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突触后神经元抑制递质与受体结合递质与受体结合Company Logo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一)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反射反射 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规律性反应

70、。反射弧反射弧 构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构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个环节组成。效应器等五个环节组成。Company Logo(二)中枢神经元的联接方式(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1. 单向传导单向传导 2. 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3. 总和作用总和作用 4. 后放后放 5. 易疲劳性易疲劳性1.辐散辐散2.聚合聚合3.连锁状与环状联系连锁状与环状联系Company Logo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一、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一、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一)躯

71、体感觉的传导通路(一)躯体感觉的传导通路 1. 浅感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感受器位置较浅,皮肤与粘膜的痛、温、触觉感受器位置较浅,皮肤与粘膜的痛、温、触觉 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痛觉、温度觉、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痛觉、温度觉、触觉传导通路Company LCompany Logo 头、面部痛觉、温度觉、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痛觉、温度觉、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浅浅感感觉觉后根后根斜越对侧斜越对侧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内囊内囊丘丘脑脑后后角角皮质感觉区皮质感觉区脊脊N节节三叉三叉N根根斜越对

72、侧斜越对侧三叉丘系三叉丘系内囊内囊丘丘脑脑三叉三叉N核核脊脊N节节皮质感觉区皮质感觉区浅浅感感觉觉Company Logo2. 躯干、四肢的深部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深深感感觉觉脊脊N节节薄、楔束薄、楔束薄、楔束核薄、楔束核交叉交叉内侧丘系内侧丘系皮质皮质丘脑丘脑躯体一般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点:躯体一般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点:1.一般有三个一般有三个N元:元:2. 第一级位于脊第一级位于脊N节内或脑节内或脑N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3.2.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N元发出的纤维,一般

73、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皮质相应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皮质相应的区域。的区域。Company Logo躯体一般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点:1.一般有三个一般有三个N元:元: 第一级位于脊第一级位于脊N节内或脑节内或脑N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2.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N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皮质相应的区域。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皮质相应的区域。Company Logo(二)丘脑及

74、其投射系统1.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l 刺激刺激引起的感觉冲动能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引起的感觉冲动能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产生明产生明确的感觉确的感觉,并能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并能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l*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种感觉的传导都有其专一的路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种感觉的传导都有其专一的路径。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Company LCompany LCompany Logo2.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l传入冲动通过侧支传入网状结构,纤维弥散地投射到传入冲动通过侧支传入网状结构,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大脑

75、皮层的广泛区域。l功能: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功能: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l特点:不能产生特定感觉特点:不能产生特定感觉Company Logo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一)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延髓)束皮质脑干(延髓)束 经内囊膝部经内囊膝部在脑干不同平面在脑干不同平面部分交叉部分交叉眼外肌、眼外肌、咀嚼肌咀嚼肌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锥体交叉锥体交叉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逐节交叉在脊髓逐节交叉下下N元元躯干、四肢躯干、四肢骨骼肌骨骼肌上上N元元脑脑 N 运动核运动核前角前角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C

76、ompany Logo(二)锥体外系(二)锥体外系l 除锥体系以外全部由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而下除锥体系以外全部由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而下行的调节躯体运动的传导路径。行的调节躯体运动的传导路径。l机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肉运动机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肉运动l 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习惯性动作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习惯性动作Company Logo第六章 血 液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1. 体液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的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液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 40%

77、体重体重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20%体重体重组织间液组织间液血液血液淋巴液淋巴液脑脊液脑脊液Company Logo2. 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1)内环境)内环境 构成细胞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物质物质 血液血液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细胞细胞外界外界 代谢产物代谢产物 各种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摄入与排出、以及各部分各种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摄入与排出、以及各部分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都在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都在N 体液调节下进行。体液调节下进行。Company Logo3)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l 为细胞的正常活动提供了必备

78、的条件,使机为细胞的正常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使机体内的组织器官可以少受乃至不受外环境的干扰体内的组织器官可以少受乃至不受外环境的干扰而呈现稳定状态。而呈现稳定状态。Company Logo第二节 血液组成及血浆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 沉降实验:沉降实验:血液血液血浆(淡黄色)血浆(淡黄色)血细胞血细胞水(水(91%)蛋白质(蛋白质(7%)脂质(脂质(1%)糖类糖类无机盐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代谢产物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血清血清血液凝固后,从血凝块中析出的清夜。血液凝固后,从血凝块中析出的清夜。Company Logo二、血浆的化学成分极其生理功能(一)血浆蛋白的功能(一)血

79、浆蛋白的功能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白蛋白 2. 免疫作用免疫作用 球蛋白球蛋白 抗原抗原 + 抗体抗体 抗原抗原 抗体复合物抗体复合物 致病因素致病因素抗原失去致病效力抗原失去致病效力Company Logo3. 运输作用(运输载体)4. 凝血作用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活性物活性物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复合物复合物(二)非蛋白氮(二)非蛋白氮 营养物质:氨基酸、多肽营养物质:氨基酸、多肽 可重新参与合成可重新参与合成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酐、氨、胆红素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酐、氨、胆红素 排泄排泄Company Logo(三)不含氮有机物

80、(四)无机盐(四)无机盐 阳离子:阳离子: K+ + 、 Na+ +、Ca 2+2+ 、Mg 2+2+ 阴离子:阴离子: Cl 、 HCO3 、 HPO42 2、SO42 2血糖血糖血脂血脂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作用:作用: 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晶体渗透压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参与肌肉收缩耦联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参与肌肉收缩耦联 调节酸碱平衡调节酸碱平衡Company Logo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颜色(淡黄)颜色(淡黄)由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的含量决定由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的含量决定 比重(比重(1.0251.030)和粘滞性)和粘滞性 渗透压渗透压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决定于血浆溶质的

81、颗粒总数 酸碱度酸碱度决定于碳酸及碳酸氢盐两者含量的比值决定于碳酸及碳酸氢盐两者含量的比值(一)渗透压(一)渗透压 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 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多,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大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多,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大 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少,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小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少,则形成的渗透压就小Company Logo1. 晶体渗透压2.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胶体:大分子物质胶体:大分子物质 功能:保持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量平衡功能:保持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量平衡晶体:晶体: 电解质离子、非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电解质离子、非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和

82、功能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主要决定因素是胶体物质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主要决定因素是胶体物质; 晶体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晶体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半透膜效应半透膜效应Company Logo3. 等渗溶液l等渗溶液:等渗溶液: 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0.9%NaCl或或5%G溶液)溶液)l高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0.9%NaCl或或5%G溶液溶液l低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低渗溶液: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0.9%NaCl或或5%G溶液溶液l低渗溶液低渗溶液 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

83、 l 等渗溶液等渗溶液Company Logo(二)酸碱度(PH值)l1. 酸碱度:正常人:酸碱度:正常人:PH7.35 7.45l2. 缓冲物质(稳定性)缓冲物质(稳定性) Na HCO3 H2CO3 201 Na2 HPO4 NaH2PO4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缓冲对对酸的缓冲能力大大强于对碱的缓冲能力缓冲对对酸的缓冲能力大大强于对碱的缓冲能力(三)粘滞性(三)粘滞性Company Logo第三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一、红细胞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1. 形态:形态: 周边厚,中心薄,双凹圆盘形,成熟红细胞无核周边厚,中心薄,双凹圆盘形,

84、成熟红细胞无核 2. 数量:数量: 男:男:500万万/mm3 3 女:女:420万万/mm3 3 高原新生儿:高原新生儿:600万万/mm3 Company Logo(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l1. 携带携带O2 、 CO2 由血红蛋白完成由血红蛋白完成l1) O2的运输的运输 Hb + O2 Hb . O2l2) CO2的运输的运输 Hb +CO2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2. 缓解血液中酸碱物质缓解血液中酸碱物质(缓冲对缓冲对:血红蛋白钠血红蛋白钠/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氧分压高氧分压高氧分压低氧分压低CO2分压高分压高CO2分压低分压低Company Logo(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85、.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实验实验: 1% NaCl : 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皱缩 高渗高渗 脱水脱水 0.9% NaCl: 形态正常形态正常 等渗等渗 平衡平衡 0.85 % NaCl : 0.45 % NaCl: 部分红细胞破裂部分红细胞破裂 低渗低渗 进水进水 0.35 % NaCl: 全部红细胞破裂全部红细胞破裂 Company Logo半透膜特性:lA. 等渗时:红细胞内渗透压等渗时:红细胞内渗透压=红细胞外渗透压红细胞外渗透压 红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红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达到动态平衡, 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变。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变。lB. 高渗:胞内压胞外压高渗:胞内压胞外压 红细胞水分

86、逸出,细胞皱缩红细胞水分逸出,细胞皱缩lC. 低渗:胞内压胞外压低渗:胞内压胞外压 胞外水分进入胞内,红细胞由于充水而膨胀,达到一定程度便胞外水分进入胞内,红细胞由于充水而膨胀,达到一定程度便破裂破裂溶血溶血*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力。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力。RC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表示其渗透脆性大,易破裂;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表示其渗透脆性大,易破裂;RC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大,表示其渗透脆性小,不易破裂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大,表示其渗透脆性小,不易破裂Company Logo2. 悬浮稳定性二、白细胞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

87、1. 形态形态百度图片搜索百度图片搜索_血细胞的搜索结果血细胞的搜索结果 2. 数目:数目: 正常人正常人 500010000 /mm3 3 3. 分类分类 依据:依据:A. 细胞大小;细胞大小;B. 核的形态与胞质着色核的形态与胞质着色 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的特性。Company Logo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颗粒均匀,红紫色,核颗粒均匀,红紫色,核25叶叶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颗粒伊红,核两叶颗粒伊红,核两叶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颗粒深兰,核不规则颗粒深兰,核不规则无粒细胞无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体小

88、,核大,圆或卵圆形体小,核大,圆或卵圆形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体大,核肾形或马蹄形体大,核肾形或马蹄形*白白 细细 胞胞 分分 类类Company Logo(二)白细胞的功能1.吞噬功能吞噬功能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的作用淋巴细胞的作用3.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1)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组织胺、肝素和慢性反应物质,释放组织胺、肝素和慢性反应物质, 合成、释放一些抗体合成、释放一些抗体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ompany Logo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89、(一)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正常血小板数值:正常血小板数值:1030万万/mm3 3 10万:血小板减少症万:血小板减少症 5 万:组织易出血万:组织易出血(二)血小板的功能(二)血小板的功能 1. 止血功能止血功能 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粗糙)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粗糙)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活性物质释放聚集活性物质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释放凝学因子形成血栓、释放凝学因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2. 营养和支持作用营养和支持作用Company Logo第四节 机体的造血功能一、造血器官一、造血器官 红骨髓红骨髓 祖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 原

90、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幼稚血细胞幼稚血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一)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一)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原红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Company Logo(二)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缺氧缺氧主要刺激因素:缺氧主要刺激因素:缺氧肾脏肾脏红细胞生成酶红细胞生成酶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造血组织骨髓造血组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肝脏肝脏()()+Company Logo(三)红细胞的破坏1.血管内的胞膜破裂血管内的胞膜破裂2.被肝、脾、

91、骨髓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吞噬被肝、脾、骨髓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吞噬(四)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四)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Company Logo第五节 血液凝固和止血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过程二、血液凝固过程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第二步: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第三步: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凝血凝血 血液流出血管后,从能流动的溶胶状态变血液流出血管后,从能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Ca 2+2+Ca 2+2+Company Logo(一)凝血酶原激

92、活物的形成1.内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 起因:血管内膜破裂,激活因子起因:血管内膜破裂,激活因子2. 外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 起因:组织液混入血液(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释放因子起因:组织液混入血液(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释放因子,启动外原性凝血系统。,启动外原性凝血系统。Company Logo三、体内抗凝血作用四、体外延缓或防止凝血过程四、体外延缓或防止凝血过程(一)避免凝血因素作用(一)避免凝血因素作用(二)加抗凝剂(二)加抗凝剂抗凝血酶抗凝血酶肝素肝素Company Logo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Company Logo第七节 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一)血型( ABO血型)

93、血型) 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不同而分成若干类型。异性不同而分成若干类型。凝集现象凝集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悬浮的红细胞集合成团的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悬浮的红细胞集合成团的现象,是一种血清免疫反应。即某种凝集原与某种凝集素相象,是一种血清免疫反应。即某种凝集原与某种凝集素相遇,就会发生凝集。遇,就会发生凝集。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凝集素:血清中含有的与凝集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凝集素:血清中含有的与凝集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Company Logo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凝集素与凝集现象二、输血二、输血交叉配血:交叉配血: 红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红细胞 血血 清清 血血 清清1. 主侧发生凝集,配血不合,严禁输血;主侧发生凝集,配血不合,严禁输血;2. 主、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主、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3.主侧无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可进行输血,但要小心。主侧无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可进行输血,但要小心。 次侧凝集,缓慢输少量血,凝集块可被冲散。次侧凝集,缓慢输少量血,凝集块可被冲散。主侧主侧次侧次侧供血者供血者受血者受血者Company Log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