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9493416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件2 岳麓版必修3.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3030课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问题的提出百年以来关于中学与西学的争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用之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潮:废科举、学西学、确立君主立宪民主革命思潮: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引进“德先生”“赛先生”、提出“打倒孔家店”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问题的提出现代关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争论文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八十年代:全盘西化当代:复兴儒学,甚至提议定儒教为国教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打倒孔家店”的言论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

2、,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1916年1月新青年)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文革期间对孔子与儒家的批判1966年11月23日造反派纵火烧毁孔庙文物红卫兵破“四旧”。孔庙大成殿明代彩塑孔子像被挖眼、扒心、身上贴满标

3、语文革期间对孔子与儒家的批判 在山东曲阜孔庙内召开的“批林批孔现场会”问题探讨(一)如何全面看待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现在我们提倡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产,是否意味着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是错误的?“文革”期间,红卫兵到处砸孔庙,后来又开展批判“孔老二”运动,是否也可以称为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是优秀遗产?哪些是糟粕?一、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传统文化的(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含义: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至今还在发生影响,含有一定的活力的文化。(二)传统文化的(二)传

4、统文化的特点特点:相对稳定,具有延续性(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博大、开放、汇聚百川; 优劣融于一体。(三)传统文化的(三)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历史地位: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在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传统文化表现出诸多不能适应的滞后之处。(四)传统文化的(四)传统文化的构成构成: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还包括法家、墨家、兵家、道教和和佛教等。(五)传统文化中的(五)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遗产宝贵精神遗产:1、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意志;提倡天下大同、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责

5、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奉公等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强调身心和谐、天人协调(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贵和尚(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庸的处世思想)等。2、社会制度中的优秀成分:行政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相对先进和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选官制度)官员的政治修养、个人修养及其施政之道等。3、其它方面: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明末清初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王充等批判和质疑精神,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的断义逐利,经世致用以及革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精华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提倡“富贵不能淫

6、,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提倡“民本”与“德治”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糟粕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六)怎样吸取传统文化的养份(六)怎样吸取传统文化的养份1、传统文化的优劣融于一体的特征。优:见上。劣:漠视个人的主观情绪要求、压抑个体创造性等。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弃取,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批判否定,

7、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桎梏,这同样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3、有关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1)孔子的儒家学说和20世纪初尊孔复古逆流的区别孔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调整以上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重大的,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逆流是想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并维持他们的统治,是反动的倒退的复辟。 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打倒孔家店”的言论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

8、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1916年1月新青年)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文革期间对孔子与儒家的批判1966年11月23日造反派纵火烧毁孔庙文物红卫兵破“四旧”。孔庙大成殿明代彩塑孔子像被挖眼、扒心、身上贴满标语文革期间对孔子与儒家的批判 在山东曲

9、阜孔庙内召开的“批林批孔现场会”(2)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期间砸孔庙的内涵的区别。A、批判的程度和内涵不同。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并非无条件地否定孔子其人其说,而是在正面肯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的同时,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文革”中对于孔子及其思想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实质也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B、目的、作用不同。 前者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独裁,促使了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起到了思想启蒙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文革”中的破坏孔庙的行为是一场文化劫难,没有任何进步意义。(3)东亚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腾飞是否是中国儒家思想复兴的结果?东亚部分地

10、区的经济腾飞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便利的自然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二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并快速发展的推动。同时,为应对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别挖掘出来并赋予新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4)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意味着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否。现代的工业文明和现代的思想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尽管在东西方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5)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原因. 统一而强有力中央集权的政治行政系统;古代历史上中国社

11、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先进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自足,完整的体系;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新文化运动前后关于“全盘西化”的言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 胡适文革期间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问题探讨(二)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当时的这种思想?文革期间,理论界、

12、文艺界狠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认为一切西方文化都是“腐朽的、反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的毒草”。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认为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什么?有什么缺陷?我们应该怎样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二、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二:外来文化。外来文化。1、外来文化的内涵。、外来文化的内涵。2、古代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及经验教训。、古代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及经验教训。(1)汉唐。唐对外推行开放和兼收并蓄政策,成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2)明清。明清对外趋于保守,结果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备受屈辱的重要因素之一。(3)认识。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开放与否,与当时国家的先进、强大与

13、否有关。“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各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独特性,应该注意融通各种文化,不断发展自身文化。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等等.3、近代以来对待西学的不同派别、近代以来对待西学的不同派别,列表简要概括其主列表简要概括其主张及其影响张及其影响.(18401949)(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兴办近代企业.(3)地主阶级顽固派:盲目抵制西学.(4)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在中国进行制度改良,倡导兴民权和实行君主立宪.(5)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

14、义,主张通过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6)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民主和科学,批判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思想革命。(7)无产阶级: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缺陷精华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意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法治的原则先进的管理理念缺陷极端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腐朽的享乐主义人类中心主义4、现代以来对待西学的历史及经验教训现代以来对待西学的历史及经验教训(1949当今)当今)(1)1949年后的照搬苏联模式。(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对待外来文化的正

15、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1)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原料,要吸收从古至今以及各种社会形态下产生的文化,借鉴的标准是“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2)对外来文化要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生吞活剥,既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也不能搞全盘西化。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三、三、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因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因素: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新文化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新文化1、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因素现代化实践。现代化实践。2、几个相关问题。(1)深圳文化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A、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生产关系某些层面和环节进行调整而

16、导致的变化. B、 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深圳特区人便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增强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念的。2)正确认识现代化实践、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无论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前人创造出来迄今仍发挥影响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支流,是新文化的源泉,但是新文化的源泉,但并非新文化的本原并非新文化的本原。而惟有现代化实践本而惟有现代化实践本身才是检验真理、决定弃取的惟一标准,身才是检验真理、决定弃取的惟一标准,才是发展新文化的本体、本原才是发展新文化的本体、本原。(3)建

17、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途径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而生产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变更,必然引发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深刻的裂痕。只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才有可能强有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才有可能强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意识、民主意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义新文化。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什么是21世纪的先进文化。(1)21世纪的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A、提倡开拓、竞争、公平,反对尔虞我诈、拜金主义.B、提倡在法律面前.真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在结果、分配上的绝对平均。在这方面,要强调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中的绝对平均主义。C、提倡创新、求实、科学民主,讲效率、讲功利、公平竞争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同时要讲求社会责任、统筹协作和奉献精神.这要强调与外来文化的区别。2、怎样建设21世纪的先进文化(对三个材料的理解)结论 我们现在在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坚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体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大力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