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9492412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6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高三语文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_?_高三语文高三语文教案教案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 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和简洁的语言。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条分缕析,疏理议 http:/论文说理层次的阅读能力。2、难点:准确运用议论的语言。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解题:本文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 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

2、核心的问题,为了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这篇文章,他说“1963 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说: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这篇文章简明扼要的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如何取得正确思想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就是掌握这一基本原理。一、从内容上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提出了本文的论点。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观点, 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2、论述了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并阐述了这两次飞跃的性质和意义。对论点作了初步论证。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论点的进一步论证。4、.总结全文。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指出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我们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教育的任务。二、从论证结构看,本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分析

4、问题,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三、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及作用。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 在设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论点?从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从阅读上说, 以设问句开头, 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 “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从文章的内容上说,本文讲的是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 正确的东西总是与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

5、一篇驳论,不能对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作具体的揭露和抵制,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这是一个具有三个选言肢的选言推理, 它的形式是否定肯定式: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用“神的启示”、“天赋观念”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来源。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褒扬“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把认识

6、看作是主观的东西。毛泽东同志用这两个设问句, 写得很通俗, 但包含了很深的含义,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深入浅出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第一个设问,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精神、意识从哪里来?第二个设问, 揭示了唯心主义的另一派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也紧接着加以否定。然后旗鼓相当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四、首尾呼应,使全篇论述贯通一体。1.11.1 我上中学了我上中学了| |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1.1 我上中学了一、目标要求1 知识与能力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认

7、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提高生活适应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校园情况知多少” 、 “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以及“陈杰与李辉的不同境遇”等活动,观察、分析、思考中学和小学的差异,对因为不适应造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出解决方法。在辅之以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新学期新面貌”的活动,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同学分享。通过阅读思考“阅读与感悟”中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启示录” ,感悟学会适应的现实意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 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

8、学习生活。二、教学对象分析认知结构方面,对于刚上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中学的一切都是新鲜和陌生的。他们并不了解中学和小学的不同之处,不知道要适应中学的生活必须度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 总之他们对中学新的学习生活的心理准备是不充分的。情感方面,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们,一方面他们对一切感到新鲜与好奇,渴望了解新学校的一切;另一方面由于中学与小学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惑或烦恼。生活背景方面,走进中学是每个适龄儿童的必经阶段,在这里他们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最后阶段的学习。所以,这也是每个青少年人生中的必经过程。在这一过程,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选择人生的方向

9、,为将来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事业打下根基。能否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对于他们的人生而言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通过本课的内容加以引导。三、内容分析本课的内容主要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七年级学生面前展现了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包括同学的重新组合、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任务和特点的变化、校园生活多样性等;第二层次,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提供几条指导性建议, 如自觉遵守中学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中学的学习要求等。1、中学生活新变化。中学与小学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学生的重新组合、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任务和学习特点的变化、校园生活的变化、规章制度的变化等方面。对于刚上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而言,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可能给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 能否帮助他们尽快了解这些变化、适应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一方面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各种变化, 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变化, 尽可能避免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而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心理压力等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