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9470470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人受之。”(墨子墨子耕柱耕柱)“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左传宣公三年宣公三年)小知识“九州”第一节 “礼”的本质1周公历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孔子儒家文化始祖制定者推崇者2禮,曲+豆曲(祭祀音乐)豆(祭祀器具)3礼,体也。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礼,理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履也。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夙兴夜寐,以成 人伦之序

2、。礼,序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4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道德标准道德标准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5第二节 有关“礼”的几种重要制度一、官府制度一、官府制度天子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内政财政教育文化冬官司空秋官司寇夏官司马军事司法经济6二、封建制度二、封建制度王王诸侯诸侯卿大夫卿大夫士士平民平民奴隶奴隶“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荀子儒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3、僖公二十四年7 封君建国:公、侯、伯、子、男 “天子之田方千里(约合415米),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礼制王制)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8三、宗族继承制度三、宗族继承制度9立嫡制度 嫡子将继承父位,

4、故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礼记坊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 尽管对立嫡有种种规定,但由于嫡子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在历史上还是导致层出不穷的兄弟相杀,骨肉相残的夺嫡之争。 10指鹿为马玄武门之变斧声烛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立嫡制度11四、朝觐贡赋制度朝觐(诸侯对天子) 朝(春季) 宗(夏季) 觐(秋季) 遇(冬季) 会(单独) 同(统一)贡赋(诸侯,庶民对天子),井田制,“九贡”、“九赋”12九贡侯(一年一次),祀物甸(两年一次),嫔物男(三年一次),器物采(四年一次),材物卫(五年一次),玉石蛮、夷

5、、镇、藩六年一次,龟贝番国,一世一次,挚礼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13第三节 礼的仪式吉礼,祭祀之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烟祭”、“柴祭”、“积祭”(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诸小神。“血祭”、“沉祭”、“剖祭”(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解祭”、“馈祭”一、吉礼141.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

6、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152.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16礼记所载立学祀典,包括“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

7、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17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藉田在春天举行。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185.享先医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将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宫内太医院设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医院正官主祭,全体医官陪祀。6.五祀 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也

8、有作户、灶、中溜、门、行的。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197.高禖 高禖是乞子之祀。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玄鸟就是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 208.傩(nu)傩是驱除疾疫之礼,周礼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黄金为四目,著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于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为傩礼,索室驱疫。东汉时,傩礼在腊日前一天举行,也称为逐疫。 219.蜡(Zh)腊 蜡、腊本是两种祭祀,蜡祭百神,为报答一年来恩佑之功;腊,祭先祖、五祀。有人认为这是同日异祭;有

9、人则认为是同祭异名。按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蜡祭八神都是与年成有关的神。腊祭则是用狩猎获取的禽兽祭享祖先。虽然两种祭祀起初并非一事,因为它们都是岁末的合祭,后来便混为一谈。 22二、凶礼凶礼古代五礼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恤礼哀寇乱。”23第一天1. 属纩。初终病危之人一定要居于適寝,亦即正寝、正室。将死之时,家属守在床边,“属纩以俟绝气”。 “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妇人不绝于男子之手”。2. 复。是为死者招魂的仪式。这一仪式

10、是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礼记丧礼丧礼24 3. 楔齿楔齿。用角柶插入死者上下齿之间把口撑开。 缀足缀足。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日后着履。 殓殓。然后用特制的殓衾覆盖尸体。 倒头饭倒头饭。还要在尸体东侧设酒食,供鬼魂饮用。 4. 报丧(讣告)报丧(讣告)。丧主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 属和朋友报告丧事。丧主一般是死者的儿子,由长子领头,如长子早死,则以长孙居前,妇女不能主丧。 5. 吊丧吊丧。亲友接到讣告后即来吊唁,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256. 6. 铭旌铭旌(明旌明旌)。)

11、。在堂前西阶用竹竿挑起明旌,上书“某某之柩”。明旌用细长的帛条制成,长短视死者的身分而有不同的等级。礼记丧服小记:“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隋唐以后一至三品长九尺,四五品长八尺,六品以下长七尺。秦可卿死后铭旌书写:“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宜人之灵柩”。267. 沐浴。掘坎为灶,将洗米水烧热,为死者洁身,又要为死者栉发,修剪指甲、趾甲,栉下的乱发,剪下的指甲、趾甲和楔齿用的角柶等也埋在坎中。8. 饭含。是把珠、玉、米、贝等物放在死者口中。“所以有饭含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

12、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白虎通崩薨9. 设燎重。重是一块木牌,置于堂前庭中,大小也以死者身份而分等级,其作用是暂时代替神主牌位,以象征死者的亡灵。晚上在庭中和堂上燃烛,叫设燎。设燎照明,是便于死者的亡灵享用供品。27第二天10. 小殓。一般人在死亡后第二天,要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小殓。 殓时陈馔于堂下,一面为死者着装,一面祭奠。死者的近亲抚尸擗踊痛哭,表示极度悲伤。着装已毕,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 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 (白色细绢)衾,士用缁(黑色布)衾。清代规定一、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三、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六品用绀色,七品用灰色。来参加小殓仪式

13、的亲友向死者致襚、致奠,主人拜送答谢。夜间,庭中和堂上继续燃烛。28第三天后11. 大殓。又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大殓。 大殓前要陈衣于房,陈奠于堂,抬入棺木后,主人主妇(主丧者及其妻子)擗踊痛哭。 在执事人的帮助下,在棺内铺席置衾,主人奉尸入棺,盖棺,又踊如初。 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祭奠,宾客向死者行礼,主人答拜,妇女在帷内痛哭。送客后,主人主妇再次哭踊。由于小殓、大殓时丧主夫妇要不停地哭,称举哀。 已经盛殓尸体之棺称柩,停柩称殡,大殓礼毕,称既殡。大殓后不再设燎。2912.成服。既殡之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成服。丧服制度详见后节。13.朝夕哭。奠成服后到下葬

14、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殡所哭奠,称朝夕哭、朝夕奠。遇宾客来吊唁致奠,主人也要答拜迎送。14.筮宅。即请人占卦选择墓地葬所和下葬日期。依周制,停殡待葬的日期也依死者身份而长短不一。3015.殡后居丧 大敛成殡之后,丧主哀毁无容,居住在门外倚墙搭建的丧庐中,晚上寝卧在草席上,用土块作枕头,首绖和腰绖都不解下。 时刻想念着逝去的亲人,悲之所至就号哭,昼夜都没有定时,与丧事无关的话不说。只是喝粥,早晨煮一把米,傍晚煮一把米,不吃蔬菜和水果,热孝在身,完全没有心思去想饮食的滋味。3116.启殡 启殡在天色微明时举行,殡宫门外点燃了两支烛炬,用以照明。灵柩还半埋在堂上的坎穴内。此时在场的人都要停止哭泣。 丧

15、主向各位前来参加葬礼的宾客行拜礼后,走进殡宫门,到堂下即位。 接着,有司连续三次发出噫兴的叫声,以警醒死者的神灵;又连喊三次启殡,告诉死者的神灵行将出发。男女们开始号哭。 丧主哭踊,不计次数。有司将灵柩从坎穴中徐徐起出后,有司用大功之布拂拭灵柩,并将小敛时用过的敛衾覆盖。3217.朝祖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礼记檀弓 将灵柩从殡宫迁往祖庙,用的是一种称为輁轴的器具。 迁柩的队伍,将插有铭旌的重作为前导安排在最前面,接着是祭品、烛炬、灵柩,接着又是烛炬,最后是丧主及其亲属。 丧家的队伍排列,男子在前,女子在后;亲者在前,疏者在后。 33 18.装饰柩车。 将

16、堂上的灵柩装载到庭中的柩车上,丧主哭踊。灵柩束缚完毕,有司将方才设在堂上的奠移到灵柩之西陈设,用巾覆盖,然后装饰柩车。 据礼书记载,大夫一级的棺饰,池边悬挂着用铜片做的鱼,柩车前进时,铜鱼前后晃动。3419.陈明器 明器是指随葬的器物,所以古人说是藏器,后世又称为冥器。明器不是实用的器物,因而做工粗恶。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礼记檀弓 之所以如此,并非是欺死者无知,而是为着节省人力、物力。礼记檀弓说: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3520.祖奠 古人出行,有祭祀路神的习惯。祖,都是指路神。

17、左传昭公七年,鲁昭公将要前往楚国,梦襄公祖,梦见鲁襄公为他祖,就是祭祀道路之神。 灵柩出发之前,也要进行祖祭。柩的方位在堂上两楹之间调正之后,丧主送宾客出门,此时,遂人与匠人将柩车拉到堂下东、西阶之间。3621.赠送助葬之物 送葬之前,国君和卿大夫再次赠与币帛、马匹等物,以帮助丧家安葬灵柩。 国君派使者致送的助丧之物是:黑色和浅黄色的帛一束,马两匹。赠送马匹,是表示帮助丧家拉柩车之意。马匹牵进门后,陈设在庭中重木的南侧。帛放在柩车车厢的左侧,然后出门。家宰将帛收藏起来,士牵着马出庙门。37 22.大遣奠 安葬之日,天明之时,将大遣奠的祭品预先陈设在大门外。大遣奠是为安葬遗体而设的,所以又称葬奠

18、。这是最后一次为死者举行奠祭,所以特别隆重,祭品的规格超过前面所有的奠祭。 按照礼制,士礼的规格是特牲三鼎,此时升一等,用了少牢五鼎的规格,羊、豕、鱼、腊、鲜兽各一鼎。陈设在柩车之东的祭品是四豆、四笾,四个豆分别盛有牛胃、蚌肉酱、腌葵菜、蜗肉酱;四个笾分别盛着枣、米饼、栗、干肉。此外还有醴和酒。3823.发引 大遣奠完毕后,送葬的队伍准备前往墓地。有司将重从庙门中央抬出去,再将驾车的马匹和车拉出门,套好车,等待出发。 接着,撤除大遣奠的祭品,先把覆盖在祭品上的巾撤去后,有司将鼎中羊和豕的后肢的下端盛入苞里,准备带往墓地。按照礼数的规定,士只能用两个苞。其它鼎里的鱼、腊、鲜兽不是正牲,所以不必盛

19、入苞里。接着撤明器,茵席和瓮等用器也顺序撤出。 发引是丧礼中的重要仪节。引,又写作纼或者称为绋,是挽引柩车的绳索,柩车启动前往墓地时,称为发引。3924.窆和执綍 送葬的队伍来到墓穴前,乘车、道车、稾车以及随葬的明器陈设在墓道的两侧,众主人面朝西排列在墓道之东,妇人面朝东站在墓道之西。为了保持安静,确保下棺时万无一失,此时男女都不得哭泣。 下棺称为窆(bin)。为了防潮,先要在墓穴的底部垫上称为茵的布。茵一共有五块:下面三块横向放置,上面两块纵向放置。 接着将灵柩抬下车,除去棺饰,然后在棺上系上綍。綍是指下棺用的绳索。4025.反哭 葬事完毕,丧家男女从墓圹返回祖庙和殡宫号哭的礼节,称为反哭。

20、祖庙是死者生前带领家人进行各种礼仪活动的场所。礼记问丧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此时丧家的心情: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亡矣丧矣!不可复见矣!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丧主进入庙门后,从西阶上堂,面朝东而立。众主人在堂下西阶前面朝东而立。妇人入门时,男子们哭踊,妇人从阼阶上堂。丧主之妇登堂后入室,顿足而哭,然后出室,在阼阶上即位,与男子们轮流号哭、辟踊,尽哀而止。41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齐(z)衰、大功、小功、缌(s)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五

21、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丧服的等级五服421.斩衰 斩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斩衰裳并非贴身穿着,内衬白色的孝衣,后来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 这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嗣子为所嗣之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明清两代,规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母)也服斩衰。 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但并非三个周年。43 饮食方面,礼记间传说:“斩衰三日不食。”问

22、丧说:“亲始死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 到既殡以后,可以“食粥,朝一溢(1升的1/24)米,莫(暮)一溢米”;百日卒哭以后,可以 “疏食水饮”;小祥以后,可以“食菜果”;大祥以后,可以用酱醋调味;丧满服阕,禫(dn)祭以后,才能饮酒食肉。 但也有变通之处,礼记曲礼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44 东汉以后,服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成服,归家守制(守丧),叫做丁艰或丁忧。父丧称丁外艰或丁外忧,母丧称丁内艰或丁内忧。至丧期结束,才能重新复职。 在特殊情况下,皇帝以处理军国大事的需要为理由,不让高级官员离

23、职守制,称为夺情夺情,但遵旨依旧任职视事者往往被攻击为有悖人伦,要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 在科举时代,士子遇斩衰之丧,在丧期内也不得应考。如得到父母亡故消息故意隐瞒,不离职奔丧,叫做匿丧,被发现后,会受到严厉处分,而且为人们所不齿。452.齐衰 这是次于斩衰的第二等丧服,本身又分四个等级:齐衰三年、齐衰杖期(j)、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齐衰三年丧期也是名为三年,实际上二十五月而毕。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制作的。 适用于在父已先卒的情况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后复归之女为母,母为长子。父母虽然同为子女的生身之亲,但在宗法社会中,父为一家之长,父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因为男女不平等,夫为妻只服齐

24、衰杖期。463.大功 又次于齐衰一等,适用于为从父兄弟(伯叔父之子,即堂兄弟),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儿等。大功的丧期为九个月,丧服为布衰裳,冠布缨,布带,绳屦。妇女不梳髽(zhu),布亦用熟麻布。 居大功之丧者初丧三餐不食,葬前居于垩室,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可食肉饮酒,复居正寝。474.小功 又次于大功一等,适用于为从祖父母(父亲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配偶),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外祖父母、从母(姨母)。此外,妻为妯娌、夫之姑母、姊妹者服小功。 小功丧期为五个月,其服饰是布衰裳,澡麻带,吉屦无绚。小功所用的麻布较大功更细。 所谓澡麻,是指经过洗涤的较白的麻

25、。吉屦即日常所穿的鞋,绚是鞋鼻上的装饰,用以系带,小功是轻丧,不必专备服丧用的鞋,吉屦去绚即可。485.缌麻 这是最轻一等的丧服。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祖父的伯叔父母)、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族父母(祖父的堂兄弟之子及其配偶)、曾孙、玄孙,已嫁之从祖姑姊妹,长孙之外的诸孙之妻,姑祖母,姑表兄弟,舅表兄弟,姨表兄弟,岳父母,舅父、女婿、外甥、外孙。此外,妻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父兄弟之妻,也都有缌麻之服。 缌麻丧期仅为三个月。最细的麻布每幅十五升,抽去一半麻缕,就成为缌。49宾礼宾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

26、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及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番,使西方边境各国。 清史稿.礼志二:“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50 军礼军礼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之一。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 郭沫若 蒐苗的检阅:“例如我们中国的周代,在一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春天的叫

27、作振旅,夏天的叫着拔舍,秋天的叫着治兵,冬天的叫着大阅。这些是被称为军礼。” 军中的礼节。汉书周勃传:“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51嘉礼嘉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婚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52婚礼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

28、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531.纳采 纳采,也就是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相当于后世的提亲、说媒。我国传统上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到了当婚当嫁的时候,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表达想和对方联姻的愿望。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先秦时用雁,所以这个仪注也叫“奠雁”。之所以用雁,是因为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采用雁,实际上是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后世纳采的礼物大大丰富了,有时竟多达五十多种,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如送羊表示“吉

29、祥”、送鹿表示“福禄”、送胶、漆表示“和谐”等等。542.问名 纳采得到准许,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第二步问名。问名即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职等,以便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一仪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请八字”。 如果缔结婚姻的意愿是当事的男家或女家提出,再请媒人说合的,他们对对方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个步骤就可有可无。但如果是每人主动来撮合的,问名则是必需的。但无论如何,纳采既准,双方都要主动将这些情况告知对方。 同样,问名也要携带礼物,古礼也用雁。六礼简化以后,纳采和问名便同时进行。 553.纳吉 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

30、并不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兆”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关。倘若其他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八字不合,也不能婚配。 564.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晋书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

31、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宋代所用礼物不再遵循周志,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明代聘礼提倡节俭。 。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吉仪,加玄纁,束帛,函书,不用雁。” 575.请期 纳征之事完结以后,婚姻基本地界,接下来就该迎娶进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 所谓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后世的“告期”、“夏日子”。 古礼请期用雁,后世用各种物品。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属相。首先

32、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过,嫁娶月份一定不能选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迎亲、送亲也不能犯属相忌讳。 586.亲迎 亲迎,相当于后世的婚礼大典。古礼中的婚礼仪式,并不是一天之内完成的,而是要持续两三天,除迎娶当日外,前后各要延展一天。 礼记等古籍并未详尽记述亲英前的准备议程,但后是却发展出了一套比较繁杂的准备程序。一般地,请期过后,女家要为女儿“开脸”、“上头”,临近婚期,男家要给女家送“催妆礼”。婚礼前一天,女家要派几位妇女到男家整理新房,称为“铺房”,这意味着娘家对女儿的最后一次照顾,也有在女儿未过门时对女婿的礼仪性的侍奉的意义。所以,铺房也称“暖房”。

33、 59第四节 乐之种种 乐与礼的关系,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关于音乐的产生有四种说法: 1.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 。 2.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模仿。 3.音乐是原始人类表达感情的需要。 4.音乐产生于劳动生活中。60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y) ”,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

34、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61 礼划分了阶层,使中国古代音乐有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之分。 宫廷音乐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民间,由宫廷御用文人乐工修改编订而成。为宫廷收集音乐素材也是体察民情的一种有效手段,西汉时期成立的“乐府”其职能之一就是收集民间音乐,统治者可从民间歌曲中看出自己的政绩到底如何,由此可知己知彼达到更好的统治效果,与此同时也收录了散落在民间的音乐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它们流传后世。62第五节 礼乐的流传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 籍礼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

35、“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 冠礼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大搜礼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乡饮酒礼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 乡射礼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 朝礼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聘礼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 祭祀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 婚礼和丧礼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63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外交的鼎盛时期,唐代音乐吸收外来因素,种类空前的丰富.唐代“大乐署”是专门掌管雅乐与燕乐的机构。

36、宋代的“大宴仪”是皇帝在重要节日祭祀、宴请、册封的礼乐制度。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金、元统治者未能在礼乐制度上取得强有力的控制,造成封建社会中意识形态禁锢方面的某种松懈。这使得作为通俗文艺形式的戏曲在民间的发展中能够游刃有余,蓬勃兴旺。 64 从宋明时期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封建统治制度毕竟是落后不得人心的,掌控在统治者个人手中的礼乐制度注定要走向灭亡。但不能否认礼乐制度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及音乐格局,它作为统治阶级利用音乐来左右政治的利器控制中国近两千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65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返回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