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469802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虞美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虞美人 李煜 课前自学预案yydio q 了结,终止了结,终止 指南唐故都金陵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今南京)忍心忍心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的宫殿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的宫殿 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将尽,衰落将尽,衰落三、名句填空(1)_?往事知多少。(2)问君能有几多愁?_。(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_。(4)_,天上人间。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流水落花春去也 一、作家剪影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人。史称南唐后主,又称李

2、后主。聪颖过人,博通众艺,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李煜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葬洛阳北邙山。二、资料存盘当李煜满心哀愁地写下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首都(今河南开封)被囚

3、数年。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起初宋太祖并没有对他进一步迫害,但那种因被囚禁多年而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所以,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长期软禁的政治俘虏,也没有对新朝奴颜婢膝,没有唱过一句赞词,而更多的是对曾经故国的声声叹惋,乃至后来有了一定程度的醒悟。三、意旨探微这首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课堂探究学案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参考思路】一个被囚

4、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思路】“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3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如何理解?试结合虞美人一词作简要分析。【参考思路】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形式,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因作者的绝望

5、心绪而变得黯然失色。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何时了?作者已经厌烦它的无尽无休了。随后,“小楼”“故国”“雕栏”“玉砌”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冲击着词人的心,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如滔滔江水冲决而出。一个亡国之君,大胆地抒发其亡国之恨。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 以问起,以答结。以绝望起,以绝望结。感情似未变,读起来却觉得绝望更深。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参考思路】这两句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

6、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5全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与回忆联结在一起的?【参考思路】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

7、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1多种修辞,生动形象展愁情这首词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浪翻涌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2问答结构,情感跌宕起伏这首

8、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表达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厌恶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接着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指他当皇帝时的事,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

9、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课后巩固练案阅读课文,回答14题。1有人评价,李煜因为两个“东”字丢了性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_答案:同意。两个“东”字集中体现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是胜利者所不能容忍的,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2请自选角度对这首词的艺术技巧加以鉴赏。_解析:可以从虚实、对比、比喻、化抽象为形象等多个角度鉴赏。答案:略3(1)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_(2)“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_答案:(1)“只是”二字的叹惋口

10、气,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2)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却仍偷息人间,历尽折磨。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_答案: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 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

11、的“恨”是指什么?_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_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_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诗歌鉴赏:这首梦江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开篇便写恨极,“恨”有“千万”,紧接写“恨极在天涯”,指出恨虽千头万绪而所恨之事权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人久不归。“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写词中抒情主人公一天到晚,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由此体现出来。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无人可诉。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而向月亮倾诉甚至比不倾诉时心情更坏。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夜里看月有恨,昼间看花还是有恨。主人公以花自喻,借花落写自己年华易老。“摇曳碧云斜”看似是单纯景语,却写出凝望碧云的人百无聊赖,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后三句与前两句正是互为补充呼应的:没有前两句,不见感情之澈切;没有后三句,不见词旨之遥深。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