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9464943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0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pdf(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个概论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绪论 1. 人类进入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进入“千年思想家”网评论,名列榜首的是? 马克思 2.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 3. 马克思理论诞生的标志?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布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构成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5.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6. 马克

2、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7.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劳动人民的立场 第一章 1. 何谓世界观? P20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与把握。 2.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P2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P26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

3、系是? 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P30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6. 联系的基本特征包括? 1) 联系具有客观性 2) 联系具有普遍性 3) 联系具有多样性 4) 联系具有条件性 7.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P37 1)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到问题;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4、;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指的是? P37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章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P65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应。 2.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P72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P61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马克思主义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P10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是什么? 就在于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史观唯物史观 英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 3.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有哪些

6、? P13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4. 何谓经济基础?何谓上层建筑? P121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中国现在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5.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P129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7. 五种历史形态的更替?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7、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8.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44-P147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社会发展起推进作用。 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

8、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一种情形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 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来造福。 第四章 1.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 P163 商品二因素 价值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2.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9、P166-167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造成垄断,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4.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扩大再生产 5. 剩余价值的源泉?P186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力创造的

10、。 6.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是什么?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 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 第五章 1.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否消除竞争?P215 没有 2. 垄断利润的实质?P217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 08 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哪些方面? P241 第一、经济发展“失调” 具体表现为: 一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

11、济发展失衡。 二是福利风险增高。 三是债务负担沉重。 第二、政府体制“失灵” 具体表现: 一是西方选举往往难以选贤。 二是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至上。 三是“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 四是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具体表现: 一是社会极端思想抬头。 二是社会流动性退化 三是社会矛盾激化 4. 如何看待和理解全球化问题?P228-233 经济全球化表现以下方面: 1) 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 2) 贸易全球化 3) 金融全球化 4)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12、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作用: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负面影响: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

13、, 我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 推动了全球治理的发展,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六、七章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什么? 按劳分配 2.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什么? 按需分配 3. 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会具有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指的是?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