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9464109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68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4 苏武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苏武传(节选)走近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历时21年,撰写汉书,详尽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史事。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走近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公元前3世纪,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东败东胡,北败丁令,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

2、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实力,屡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到的威胁解除。到汉武帝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由于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并施,又派使以示亲善之举,表面修好,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走近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走近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3)见犯乃死被动

3、句(4)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6)为降虏于蛮夷介宾短语后置(7)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走近作品基础练习7.记常识(1)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承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全书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2)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班固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

4、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畴。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1.“时汉连伐胡”至“尽归汉使路充国等”。点评这几句话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是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2.“单于愈益欲降之”至“羝乳乃得归”。点评此处先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

5、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去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用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坚守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政治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点评这几句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的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也!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苏武能为信念执着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

6、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心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个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为什么?提示:苏武在胡地以维护民族气节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

7、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汉朝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单于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来看,

8、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李陵劝降时所说的“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提示: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千百年来,人们就是

9、这样赞美着那个在千难万苦中仍不放弃信仰和忠诚的汉家孤子。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请以“气节”为话题,储备写作素材。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2.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李先生,只要你肯为张大帅、吴大帅效劳,保你官职在我之上。”李大钊轻蔑地回答:“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